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二十四心集·雜證謨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十四心集·雜證謨 (3)

1. 論裡急後重

凡裡急後重者,病在廣腸最下之處,而其病本則不在廣腸,而在脾腎。凡熱痢、寒痢、虛痢皆有之,不得盡以為熱也。蓋中焦有熱,則熱邪下迫,中焦有寒,則寒邪下迫,脾腎氣虛,則氣陷下迫。欲治此者,但當察其所因,以治脾腎之本,則無有不愈。然病在廣腸,已非食積,蓋食積至此,瀉則無留,而所留者,惟下陷之氣,氣本無形,故雖若欲出而實無所出,無所出而又似欲出,皆氣之使然耳。故河間之用芍藥湯,謂行血則便自愈,調氣則後重除,是固然矣。

然調氣之法,如氣熱者涼之則調,氣寒者溫之則調,氣虛者補之則調,氣陷者舉之則調,必使氣和,乃為調氣行血之法,其義亦然。若但以木香、檳榔、當歸、大黃行血散氣之屬謂之調和,不知廣腸最遠,藥不易達,而所行所散者,皆中焦之氣耳。且氣既下陷,而復以行之散之,則氣必更陷,其能愈乎?矧痢止則後重自止,未有痢不愈而後重能愈者也,故凡欲治此者,但當以治痢為主。

白話文:

凡是裡急後重的情況,病灶都在大腸的最下端,但病根卻不在大腸,而是在脾臟和腎臟。像是熱痢、寒痢、虛痢都可能出現這種症狀,不能都認為是熱引起的。

這是因為中焦有熱,熱邪會往下迫;中焦有寒,寒邪也會往下迫;脾腎氣虛,氣就會往下陷迫。要治療這種情況,應該要仔細觀察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從脾腎的根本去治療,就沒有治不好的。

雖然病症表現在大腸,但並不是食物堆積造成的。食物堆積造成的,一旦腹瀉就會排空,而留下來的,只是下陷的氣。氣本身是無形的,所以才會出現明明想排便卻又排不出來的感覺,這種排不出來又好像想排出來的感覺,都是氣在作怪。

因此,河間先生使用芍藥湯來治療,認為活血就能讓排便順暢,調氣就能解除後重感,這是正確的。

但是,調氣的方法,像是氣熱就用涼性的藥來調,氣寒就用溫性的藥來調,氣虛就用補氣的藥來調,氣陷就用升提的藥來調,必須要讓氣平和,才是調氣活血的方法,道理就是這樣。如果只用木香、檳榔、當歸、大黃這類活血散氣的藥來調和,要知道大腸位置很遠,藥不容易到達,而且這些藥所作用的都是中焦的氣。而且氣已經往下陷了,又用藥去活它散它,只會讓氣更往下陷,怎麼可能好呢?

況且,痢疾停止後,後重感自然就會消失,沒有痢疾沒有治好,後重感卻能好的道理,所以要治療這種情況,應該以治療痢疾為主。

2. 論大孔腫痛

凡病痢疾,多有大孔腫痛者,其故何也?蓋脾胃不和,則水穀之氣失其正化,而濁惡難堪之味出諸孔道,此痛楚之不能免也。又若火因瀉陷,陽為陰逐,則胃中陽氣並逼於下,無從解散,此腫之所由生也。所以痢多則痛多,痢少則痛少,痛與不痛,亦由氣之陷與不陷耳。故無論寒痢、熱痢,大孔皆能為痛,不能謂痛必由熱也。

欲治此者,但治其痢,痢止則腫痛自散,亦如後重之法也。自丹溪云:大孔痛因熱流於下,木香、檳榔、芩、連加炒乾姜主之,是但知火能為腫為痛,亦焉知元陽之下陷也。後人所宗,皆其法也,凡虛寒之輩,其不能堪此亦多矣。

白話文:

凡是拉痢疾的人,常常會有肛門腫痛的狀況,這是什麼原因呢?那是因為脾胃不協調,導致飲食的氣機無法正常運作,而渾濁難聞的穢物就從孔道排出,這就是為什麼會感到疼痛的原因。另外,如果因為拉肚子導致身體虛弱,陽氣被陰氣所逼迫,那麼胃裡的陽氣就會被迫向下,無法散開,這就是腫脹產生的原因。所以痢疾次數多,疼痛就多;痢疾次數少,疼痛就少。痛與不痛,也是因為氣機下陷與否造成的。所以無論是寒性痢疾還是熱性痢疾,肛門都可能疼痛,不能說疼痛一定是因為熱引起的。

想要治療這種狀況,只要治療痢疾,痢疾停止,腫痛自然就會消失,就像治療裡急後重的方法一樣。朱丹溪認為:肛門疼痛是因為熱流向下,所以用木香、檳榔、黃芩、黃連加上炒乾姜來治療,這只是知道火能導致腫痛,卻不知道是元陽下陷的緣故。後人都遵從他的方法,但是虛寒體質的人,大多不能承受這種藥物。

3. 論口渴

凡瀉痢之證,必多口渴,今人但見口渴,即認為火,而不知有火者固能渴,無火者亦能渴,此不可不辨也。如火盛於中,則熏脾爍胃,津液耗干,故酷好冰水,多而不厭,愈涼愈快,隨飲隨消者,此因熱而渴,治宜涼也。又如口熱作渴,雖欲飲水而飲不能多者,即非真火,不宜涼也。

凡口雖乾渴喜涼,而復不喜涼者,是即寒聚於中,而無根之火浮戴於上,此最忌寒涼者也。然渴有真渴,有似渴。真渴者,必好茶飲,但以喜熱、喜涼,即可辨其寒熱。似渴者,干也,非渴也,口雖干而不欲湯飲,則尤非熱證可知也。

然瀉痢之證,因其水泄於下,必津涸於上,故不免於渴,渴而欲飲,正以內水不足,欲得外水以相濟也,豈必皆因於火乎?諸如此者,必當詳審其有火無火,若火有餘者,自當清火,水不足者,自當滋陰,是固然矣。然氣為水母,其有氣虛不能生水者,不補其母則水不能生,而渴不止也。

土為水主,其有脾虛不能約水者,不強其主則水不能蓄,而渴不止也。使能不治其渴而治其所以渴,又何渴病之有?

白話文:

凡是腹瀉、痢疾的病症,通常都會感到口渴。現在的人只要看到口渴,就認為是體內有火,卻不知道有火的人會口渴,沒有火的人也可能口渴,這點一定要分辨清楚。如果體內火氣旺盛,會灼燒脾胃,導致體液耗盡,所以會特別喜歡冰水,而且喝很多也不覺得夠,越涼越覺得舒服,喝下去馬上就消失,這種是因為熱而口渴,治療上應該用寒涼的藥物。又如果感覺口渴發熱,雖然想喝水卻喝不多,這就不是真的火氣大,不適合用寒涼的藥物。

如果口渴雖然喜歡涼的,但又不喜歡太涼,這是因為寒氣積聚在體內,導致虛火浮在上部,這種情況最忌諱用寒涼的藥物。然而口渴有真渴和假渴之分。真渴的人一定喜歡喝茶,只要分辨他喜歡喝熱的還是涼的,就可以判斷體內是寒還是熱。假渴其實是口乾,並不是真的渴,這種人即使口乾也不想喝水,這就可以知道他並不是熱症。

然而腹瀉、痢疾的病症,因為體內的水分都從下方排出,體內上部的津液一定會乾涸,所以難免會口渴,口渴想喝水,正是因為體內水分不足,想要從外部補充水分來幫助自己,難道一定是因為體內有火嗎?像這些情況,一定要詳細審視體內究竟有沒有火。如果火氣過旺,自然應該清火;如果水分不足,自然應該滋養陰液,這是理所當然的。然而氣是水的母親,有些情況是因為氣虛弱,無法產生水液,如果不補氣這個母親,水液就無法產生,口渴也無法停止。

土是水的管理者,有些情況是因為脾虛,無法約束體內的水分,如果不強健脾土這個管理者,水分就無法儲存,口渴也無法停止。如果能夠不去治療口渴,而是去治療導致口渴的原因,又怎麼會有口渴的病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