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五十一德集·新方八陣 (8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十一德集·新方八陣 (81)

1. 卷之五十七宇集·古方八陣

2. 寒陣

黃連解毒湯,亦名解毒湯。治火熱狂躁煩心,口乾舌燥,熱之甚者,及吐下後熱不解,脈洪喘急等證。

黃連,黃芩,黃柏,梔子(各等分)

上每服五錢,水二鍾,煎服。

(仲景),白虎湯,治傷寒脈浮滑,此表有熱,里有邪,宜用此以解內外之熱,及一切中暑煩熱,熱結斑黃,狂躁大渴等證。

石膏(一斤,碎),知母(六兩),甘草(二兩),糯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本方加蒼朮,即名蒼朮白虎湯。

(仲景),白虎加人參湯,此即人參白虎湯。亦名化斑湯。仲景法即於前白虎湯內加人參三兩,用治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今近代止用人參二錢,石膏五錢,知母二錢,甘草一錢,糯米一撮,以治赤斑口燥煩躁,暑熱脈虛等證。又河間名為人參石膏湯,用治膈消煩熱,但分兩加倍於今方。

《活人》,白虎加桂枝湯,治瘧但熱不寒,及有汗者。

知母,桂枝,甘草(炙),粳米(各一錢),石膏(一錢)

上咀。水一鍾半,煎八分,溫服。

(仲景),竹葉石膏湯,治陽明汗多而渴,鼻衄,喜水,水入即吐,及暑熱煩躁等證。

石膏(一兩),竹葉(二十片),半夏,甘草(各二錢),麥冬,人參(各三錢),粳米(一撮,此係今方,分兩非仲景舊法)

水二鍾,姜三片,煎服。一方云:石膏二錢,人參一錢,其他以遞減之,用者當酌宜也。

六味竹葉石膏湯,治胃火盛而作渴。

石膏(煅,倍用之),淡竹葉,桔梗,薄荷葉,木通,甘草(各一錢)

水煎服。

竹葉黃耆湯,治胃虛火盛作渴。

淡竹葉(二錢),人參,黃耆,生地黃,當歸,川芎,麥冬,芍藥,甘草,石膏(煅),黃芩(炒,各一錢)

水煎服。按此方之用,當去川芎為善。外科仍有半夏。

《宣明》,桂苓甘露飲,治陽暑發熱煩躁,水道不利等證。

滑石(飛,四兩),石膏,寒水石,白朮(各二兩),茯苓,澤瀉(各一兩),肉桂,豬苓(各五錢),甘草(二兩,炙)

上為末。每服三錢,溫湯調下。

(子和),桂苓甘露飲,治證同前,脈虛而渴者當用此。

滑石(一兩),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石膏,寒水石,乾葛,澤瀉(各一兩),官桂,木香,藿香(各一錢)

上為末。每服三錢,白湯調下。

《千金》,甘露飲,治男婦小兒胃中客熱,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牙齦腫爛,時出膿血,及脾胃受濕,瘀熱在內,或醉飽多勞,濕熱相搏,致生膽病,身面皆黃,或身熱而腫,大小便不調。

枇杷葉(拭去毛),生地黃,熟地黃,天門冬,麥門冬,黃芩,石斛,茵陳,枳殼(各一錢)炙甘草(五分)

上作一服,水二鍾,煎七分,食後服。《本事方》無麥冬、茵陳,有山豆根、犀角屑,治口齒證大有神效。

白話文:

寒陣

黃連解毒湯,也叫做解毒湯。主要治療因火熱引起的精神狂躁、心煩、口乾舌燥等症狀,病情嚴重者會有吐瀉後熱象仍不退、脈搏洪大急促等情況。

藥材組成:黃連、黃芩、黃柏、梔子(各等份)。

服用方法:每次服用五錢,用水兩碗煎煮後服用。

白虎湯,主要治療傷寒時脈象浮滑,表示體表有熱,體內也有邪氣。此方可以用來解除體內外的熱,以及治療一切中暑引起的煩熱、熱結成斑黃、狂躁口渴等症狀。

藥材組成:石膏(一斤,搗碎)、知母(六兩)、甘草(二兩)、糯米(六合)。

服用方法:將以上四味藥材,用水一斗煎煮,等到米煮熟後去渣。溫服一升,一天服用三次。如果在這個方子中加入蒼朮,就叫做蒼朮白虎湯。

白虎加人參湯,也就是人參白虎湯,也叫做化斑湯。這個方子是仲景在原先白虎湯的基礎上加入人參三兩,用來治療服用桂枝湯後大汗淋漓,卻仍感到煩渴難耐、脈搏洪大的人。現在一般只用人參二錢、石膏五錢、知母二錢、甘草一錢、糯米少許,來治療出現紅斑、口乾、煩躁、因暑熱導致脈虛等症狀。另外,河間將此方稱為人參石膏湯,用來治療消渴煩熱,但藥材的用量是現在此方的一倍。

白虎加桂枝湯,主要治療瘧疾發作時只有發熱而沒有寒顫,以及有出汗的情況。

藥材組成:知母、桂枝、甘草(炙)、粳米(各一錢)、石膏(一錢)。

服用方法:將以上藥材切碎,用水一碗半煎煮至剩八分,溫服。

竹葉石膏湯,主要治療因陽明病導致多汗口渴、鼻出血、喜飲水,但喝水後又會吐出來,以及暑熱引起的煩躁等症狀。

藥材組成:石膏(一兩)、竹葉(二十片)、半夏、甘草(各二錢)、麥冬、人參(各三錢)、粳米(一撮,這是現代用量,並非仲景古法)。

服用方法:用水兩碗,加入生薑三片,煎煮後服用。另有一個方子說,石膏用二錢,人參用一錢,其他藥材用量依次遞減,使用時應根據實際情況酌情調整。

六味竹葉石膏湯,主要治療胃火旺盛引起的口渴。

藥材組成:石膏(煅燒後使用,加倍用量)、淡竹葉、桔梗、薄荷葉、木通、甘草(各一錢)。

服用方法:用水煎煮後服用。

竹葉黃耆湯,主要治療因胃虛導致火氣旺盛引起的口渴。

藥材組成:淡竹葉(二錢)、人參、黃耆、生地黃、當歸、川芎、麥冬、芍藥、甘草、石膏(煅燒後使用)、黃芩(炒過,各一錢)。

服用方法:用水煎煮後服用。根據此方藥理,應該去掉川芎較好,外科用藥時仍有半夏。

桂苓甘露飲,主要治療因暑熱引起的發熱煩躁、小便不暢等症狀。

藥材組成:滑石(研磨後使用,四兩)、石膏、寒水石、白朮(各二兩)、茯苓、澤瀉(各一兩)、肉桂、豬苓(各五錢)、甘草(炙過,二兩)。

服用方法: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溫開水沖服。

桂苓甘露飲,這個方子與前一個桂苓甘露飲治療的症狀相同,但此方主要用於脈虛口渴的情況。

藥材組成:滑石(一兩)、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石膏、寒水石、葛根、澤瀉(各一兩)、肉桂、木香、藿香(各一錢)。

服用方法: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白開水沖服。

甘露飲,主要治療男女老少因胃中積熱導致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牙齦腫爛、時常流膿血,以及脾胃受濕,體內有瘀熱,或因酒醉飽食、過度勞累,濕熱相互作用,導致膽病,全身發黃,或身體發熱腫脹,大小便失調等症狀。

藥材組成:枇杷葉(擦去絨毛)、生地黃、熟地黃、天門冬、麥門冬、黃芩、石斛、茵陳、枳殼(各一錢)、炙甘草(五分)。

服用方法:將以上藥材作為一劑,用水兩碗煎煮至剩七分,飯後服用。《本事方》中沒有麥冬、茵陳,而是用山豆根、犀角屑,治療口齒方面的疾病效果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