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五十一德集·新方八陣 (8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十一德集·新方八陣 (82)

1. 寒陣

三黃石膏湯,治疫癘大熱而躁。

石膏(生,三錢),黃芩,黃柏,黃連(各二錢),豆豉(半合),麻黃(八分),梔子(五枚,打碎)

水二盞,煎一盞,連進三、四盞則愈。

羌活升麻湯,治暑月時行瘟熱,病宜清熱解毒,兼治內外者。

羌活,升麻,葛根,人參,白芍藥,黃芩(各一錢),黃連,石膏,甘草,生地黃,知母(各七分)

水二鍾,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溫服。

(東垣),普濟消毒飲,治疫癘憎寒壯熱,頭面腫盛,目不能開,上喘,咽喉不利,口乾舌燥,俗云大頭瘟病,諸藥不效。元泰和二年,東垣制以濟人,所活甚眾,時人皆曰天方。

黃芩(酒炒),黃連(酒炒,各五錢),人參(三錢),橘紅,玄參,生甘草,桔梗,柴胡(各二錢)薄荷葉,連翹,鼠黏子,板藍根,馬屁勃(各一錢),白殭蠶(炒),升麻(各七分)

上為細末。半用湯調,時時服之;半用蜜丸噙化,服盡良愈。或加防風、川芎、當歸、薄荷、細辛,水二鍾,煎一鍾,食遠稍熱服。如大便硬,加酒蒸大黃一、二錢以利之;或熱腫甚者,以砭針刺出其血。

芩連消毒飲,治天行時疫,大頭病發熱惡寒,頸項腫,脈洪痰痹等證。

柴胡,桔梗,羌活,防風,黃芩,黃連,連翹,枳殼,荊芥,白芷,川芎,射干,甘草

水一鍾半,姜三片,煎服。有痰者,加竹瀝、薑汁調服;如秘結熱甚者,先加大黃煎服,利二三行後,依本方加人參、當歸調理。

(河間),六神通解散,治發熱頭痛,脈洪身熱無汗。《槌法》有川芎、羌活、細辛三味。

麻黃,甘草(各一錢),黃芩,蒼朮(各二錢),石膏,滑石(各錢半),豆豉(十粒)

水二鍾,加蔥、姜同煮一鍾,溫服。

(仲景),小陷胸湯,治小結胸,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

半夏(三錢),黃連(錢半),栝蔞仁(二錢,此非古數)

上先以水二鍾,煎栝蔞至一鍾半,乃入二藥同煎至八分,溫服。原方用黃連一兩,半夏半升,栝蔞實一枚,水六升,如法煮二升,分三服。

雞子清飲,治熱病五、六日,壯熱之甚,大便秘結,狂言欲走者。

雞子(二枚,取清),芒硝(細研),寒水石(細研,各二、三錢)

上以用新汲水一盞調藥末,次下雞子清攪勻,分二服。按:此法似不若以雪梨漿調二藥服之更妙。

(仲景),黃連阿膠湯,治少陰傷寒,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

黃連(四兩),黃芩(一兩),芍藥(二兩),阿膠(三兩),雞子黃(二枚)

上以水五升,先煮前三味,取二升,去滓,納膠烊盡,小冷,納雞子黃攪令相得。溫服七合,日三服。

梔子仁湯,治發熱潮熱,狂躁面赤咽痛。

梔子,赤芍,大青,知母(各一錢),升麻,柴胡,黃芩,石膏,杏仁,甘草(各二錢),豆豉(百粒)

白話文:

三黃石膏湯,治療流行性疾病引起的高熱煩躁。

藥材:生石膏(三錢)、黃芩、黃柏、黃連(各二錢)、豆豉(半合)、麻黃(八分)、梔子(五枚,搗碎)。

做法:用水兩碗,煎煮至一碗,連續服用三、四碗就會痊癒。

羌活升麻湯,治療夏季流行的溫熱病,病症適合清熱解毒,並能同時治療身體內外的問題。

藥材:羌活、升麻、葛根、人參、白芍藥、黃芩(各一錢)、黃連、石膏、甘草、生地黃、知母(各七分)。

做法:用水兩碗,加入生薑三片、紅棗一枚,煎煮至八分,溫熱服用。

普濟消毒飲(東垣方),治療流行性疾病引起的怕冷發熱,頭面腫脹,眼睛睜不開,氣喘,咽喉不舒服,口乾舌燥,俗稱大頭瘟病,用其他藥物治療無效。元朝泰和二年,東垣創制此方來救助百姓,救活了很多人,當時的人都說這是神方。

藥材:黃芩(用酒炒)、黃連(用酒炒,各五錢)、人參(三錢)、橘紅、玄參、生甘草、桔梗、柴胡(各二錢)、薄荷葉、連翹、鼠黏子、板藍根、馬屁勃(各一錢)、白殭蠶(炒)、升麻(各七分)。

做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一半用湯調服,隨時服用;一半用蜂蜜做成藥丸含服,服完就會痊癒。也可以加入防風、川芎、當歸、薄荷、細辛,用水兩碗煎煮至一碗,稍微熱的時候服用。如果大便乾燥,可以加入用酒蒸過的大黃一、二錢來幫助排便;如果熱腫很嚴重,可以用砭針刺破放出淤血。

芩連消毒飲,治療流行性傳染病,大頭病引起發燒怕冷,脖子腫脹,脈搏洪大,痰多等症狀。

藥材:柴胡、桔梗、羌活、防風、黃芩、黃連、連翹、枳殼、荊芥、白芷、川芎、射干、甘草。

做法:用水一碗半,加入生薑三片,煎煮後服用。如果痰多,加入竹瀝、薑汁調服;如果便秘而且熱邪很嚴重,先加大黃煎煮服用,排便二三次後,再依照原方加入人參、當歸來調理。

六神通解散(河間方),治療發燒頭痛,脈搏洪大,身體發熱但沒有出汗。《槌法》中有川芎、羌活、細辛這三味藥。

藥材:麻黃、甘草(各一錢)、黃芩、蒼朮(各二錢)、石膏、滑石(各一錢半)、豆豉(十粒)。

做法:用水兩碗,加入蔥、薑一起煮至一碗,溫熱服用。

小陷胸湯(仲景方),治療胸部中心(心下)有硬塊,按壓會疼痛,脈搏呈現浮滑的症狀。

藥材:半夏(三錢)、黃連(一錢半)、栝蔞仁(二錢)。(註:這裡的藥量和古方不同)

做法:先用水兩碗煎煮栝蔞仁至一碗半,再加入半夏和黃連一起煎煮至八分,溫熱服用。原方是用黃連一兩,半夏半升,栝蔞實一枚,用水六升,按照相同的方法煎煮至二升,分三次服用。

雞子清飲,治療熱病五、六天,高燒不退,大便秘結,胡言亂語甚至想跑出去的症狀。

藥材:雞蛋(二枚,取蛋白)、芒硝(磨成細粉)、寒水石(磨成細粉,各二、三錢)。

做法:用剛打上來的水一碗,調和藥末,再加入雞蛋白攪拌均勻,分兩次服用。註:這種方法似乎不如用雪梨汁調和這兩種藥粉服用更好。

黃連阿膠湯(仲景方),治療少陰傷寒,發病二、三天以上,心中煩躁無法入睡。

藥材:黃連(四兩)、黃芩(一兩)、芍藥(二兩)、阿膠(三兩)、雞蛋黃(二枚)。

做法:用水五升,先煮前三味藥材,煮到剩下二升,去除藥渣,加入阿膠溶化,稍微冷卻後,加入雞蛋黃攪拌均勻。溫熱服用七合,一天服用三次。

梔子仁湯,治療發燒,發熱有規律,煩躁不安,臉色發紅,咽喉疼痛。

藥材:梔子、赤芍、大青、知母(各一錢)、升麻、柴胡、黃芩、石膏、杏仁、甘草(各二錢)、豆豉(一百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