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四十六聖集·外科鈐(上) (13)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十六聖集·外科鈐(上) (13)

1. 潰瘍作痛(二十九)

立齋曰:膿出而反痛者,虛也,宜補之。脈數虛而痛者,屬虛火,宜滋陰。脈數實而痛者,邪氣實也,宜泄之。脈實便秘而痛者,邪在內也,宜下之。脈澀而痛者,氣血虛寒也,溫補之。大抵瘡之始作也,先發為腫,氣血鬱積,蒸肉為膿,故多痛。膿潰之後,腫退肌寬,痛必漸減。

若反痛者,乃虛也,宜補之。亦有穢氣所觸者,宜和解之;風寒所逼者,宜溫散之。

丁蘭,年二十餘,股內患毒日久,欲求內消。診其脈滑數,知膿已成,因氣血虛不潰,遂刺之。膿出作痛,以八珍湯治之,少可。但膿水清稀,更以十全大補湯加炮附子五分,數劑漸愈。仍服十全大補湯,三十餘劑而痊。

一僧股內患腫一塊,不痛不潰,治以托藥二十餘劑,膿成,刺之作痛。予謂:腫而不潰,潰而反痛,此氣血虛甚也,宜峻補之。彼云:氣無補法。予謂:正氣不足,不可不補,補之則氣化而痛,邪自除。遂以參、耆、歸、朮、熟地黃治之,兩月餘而平。(薛按)

白話文:

潰瘍作痛(二十九)

立齋說:膿液排出後反而疼痛,是身體虛弱,應該補益身體。脈搏頻數而虛弱並伴隨疼痛,屬於虛火,應該滋陰降火。脈搏頻數而有力並伴隨疼痛,是邪氣盛實,應該瀉掉邪氣。脈搏有力,同時便秘且疼痛,邪氣滯留在體內,應該通便瀉下。脈搏澀滯且疼痛,是氣血虛寒,應該溫補。總而言之,瘡瘍初期,先出現腫脹,因為氣血鬱結,蒸騰肌肉化膿,所以很痛。膿液排出後,腫脹消退,肌肉舒緩,疼痛自然會減輕。

如果膿液排出後反而疼痛,就是身體虛弱,應該補益。也有些是因為污穢之氣侵犯,應該使用和解的藥物;或是風寒侵襲,應該使用溫散的藥物。

丁蘭,二十多歲,大腿內側患有久治不愈的毒瘡,想讓它內消。診脈發現脈象滑數,知道已經化膿,但因氣血虛弱無法自行潰破,於是用針刺破它。膿液排出後反而疼痛,就用八珍湯治療,稍有好轉。但是膿液稀薄清亮,於是又用十全大補湯加炮附子五分,服用了幾劑後漸漸痊癒。之後繼續服用十全大補湯,三十多劑後痊癒。

一位僧人大腿內側長了一個腫塊,不痛不破潰,用外敷藥物治療了二十多劑,膿液形成後,用針刺破,反而疼痛。我說:腫脹而不破潰,破潰後反而疼痛,這是氣血非常虛弱,應該大力補益。他說:氣沒有補益的方法。我說:正氣不足,一定要補益,補益後氣機就能運化,疼痛就會消失,邪氣自然會去除。於是就用人參、黃耆、當歸、蒼朮、熟地黃治療他,兩個多月後痊癒。(薛氏批註)

2. 潰瘍發熱(附惡寒三十)

用手摸熱有三法:以輕手捫之則熱,重按之則不熱,是熱在皮毛血脈也。重按之至筋骨之分則熱蒸手極甚,輕手則不熱,是邪在筋骨之間也。不輕不重按之而熱,是熱在筋骨之上,皮毛血脈之下,乃熱在肌肉也。

仲景曰:脈虛則血虛,血虛生寒,陽氣不足也。寸口脈微,為陽不足,陰氣上入陽中,則灑淅惡寒。尺脈弱為陰不足,陽氣下陷入陰中,則發熱也。

王氏曰:病熱而脈數,按之不鼓動,乃寒盛格陽而致之,非熱也。形證似寒,按之而脈氣鼓擊於指下盛者,此為熱甚,拒陰而生病,非寒也。

東垣曰:發熱惡熱,大渴不止,煩躁肌熱,不欲近衣,或目痛鼻乾,但脈洪大,按之無力者,非白虎湯證也,此血虛發躁,當以當歸補血湯主之。又有火鬱而熱之證,如不能食而熱,自汗氣短者,虛也,當以甘寒之劑瀉熱補氣。如能食而熱,口舌乾燥,大便難者,當以辛苦大寒之劑下之,以瀉火保水。

又曰:晝則發熱,夜則安靜,是陽氣自旺於陽分也。晝則安靜,夜則發熱煩躁,是陽氣下陷入陰中也,名曰熱入血室。晝夜發熱煩躁,是重陽無陰也,當急瀉其陽,峻補其陰。

立齋曰:脈浮或弱而熱,或惡寒者,陽氣虛也,宜補氣。脈澀而熱者,血虛也,宜補血。脈浮數發熱而痛者,邪在表也,宜散之。脈沉數發熱而痛者,邪在裡也,當下之,午前熱者,補血為主;午後熱者,補氣為主。左手脈小於右手而熱者,用血藥多於氣藥;右手脈小於左手而熱者,用氣藥多於血藥。

白話文:

潰瘍發熱(附惡寒三十)

判斷發熱位置有三種方法:輕輕按壓感覺到熱,用力按壓則不熱,表示熱在皮膚、毛髮和血液循環系統;用力按壓到筋骨處熱感加劇,輕按則不熱,表示邪氣在筋骨之間;不輕不重按壓都感覺到熱,表示熱在筋骨表面,皮膚、毛髮和血液循環系統的下方,也就是肌肉層。

張仲景認為:脈象虛弱代表血虛,血虛則生寒,陽氣不足。寸口脈微弱,是陽氣不足,陰氣入侵陽氣,就會出現寒戰惡寒。尺脈弱則陰氣不足,陽氣下陷陰氣,就會發熱。

王氏認為:發熱但脈搏頻數,按壓時沒有搏動感,這是寒邪盛極抑制陽氣造成的,並不是真正的熱證。症狀看似寒邪,但按壓時脈氣在指下有力跳動,這是熱邪過盛,阻礙陰氣而致病,並非寒邪。

李東垣認為:發熱惡熱,口渴難忍,煩躁肌膚發熱,不願靠近衣物,或眼睛疼痛、鼻乾,脈搏洪大但按壓無力,並非白虎湯的症狀,這是血虛導致的煩躁,應該用當歸補血湯治療。還有火鬱而致熱的症狀,例如不能進食卻發熱、自汗氣短,是虛證,應該用甘寒的藥物瀉熱補氣。如果能進食卻發熱,口乾舌燥,大便秘結,應該用苦寒的藥物瀉下,以瀉火保水。

李東垣還認為:白天發熱,晚上安靜,這是陽氣旺盛於陽分;白天安靜,晚上發熱煩躁,這是陽氣下陷陰分,稱為熱入血室;晝夜都發熱煩躁,這是陽盛陰虛,應該迅速瀉去陽氣,加強滋補陰氣。

朱丹溪認為:脈象浮或弱伴隨發熱或惡寒,是陽氣虛弱,應該補氣;脈象澀滯伴隨發熱,是血虛,應該補血;脈象浮數伴隨發熱疼痛,邪氣在表,應該疏散;脈象沉數伴隨發熱疼痛,邪氣在裡,應該瀉下;午前發熱,以補血為主;午後發熱,以補氣為主;左手脈象小於右手且發熱,用補血藥應多於補氣藥;右手脈象小於左手且發熱,用補氣藥應多於補血藥。

3. 發熱煩躁(三十一)

王太僕曰:大寒而甚,熱之不熱,是無火也,當治其心。大熱而甚,寒之不寒,是無水也,熱動夏止,悠忽往來,時動時止,是無水也,當補其腎。故心盛則生熱,腎盛則生寒。腎虛則寒動於中,心虛則熱收於內。又熱不勝寒,是無火也,寒不勝熱,是無水也。夫寒之不寒,責其無水;熱之不熱,責其無火。

熱之不久,責之心虛;寒之不久,責腎之弱。治者當深味之。

立齋曰:瘡瘍發熱煩躁,或出血過多,或膿潰大泄,或汗多亡陽,或下多亡陰,以致陰血耗散,陽無所依,浮散於肌表之間,而非火也。若發熱無寐者,血虛也,用聖愈湯。兼汗不止,氣虛也,急用獨參湯。發熱煩躁,肉瞤筋惕,血氣俱虛也,用八珍湯。大渴面赤,脈洪大而虛,陰虛發熱也,用當歸補血湯。

肢體微熱,煩躁面赤,脈沉而微,陰盛發躁也,用四君加薑、附。

白話文:

王太僕說:如果很冷卻感覺不到熱,那是因為沒有內火,應該治療心臟。如果非常熱卻感覺不到冷,那是因為沒有津液,熱症在夏天停止,忽冷忽熱,時好時壞,也是因為沒有津液,應該補益腎臟。所以,心氣盛則生熱,腎氣盛則生寒。腎虛則寒邪內動,心虛則熱邪內斂。又,熱症無法克制寒症,是因為沒有內火;寒症無法克制熱症,是因為沒有津液。寒症不顯著,是因為缺乏津液;熱症不顯著,是因為缺乏內火。

熱症持續時間不長,是因為心氣虛弱;寒症持續時間不長,是因為腎氣虛弱。醫生應該仔細體會這其中的道理。

立齋說:瘡瘍引起的發熱煩躁,可能是因為出血過多、膿液潰爛流出太多、汗出太多損傷陽氣、或腹瀉太多損傷陰液,導致陰血耗損,陽氣無所依附,浮散於肌膚表面,這並不是真正的內火。如果發熱又睡不著,是血虛,要用聖愈湯。如果同時汗出不止,是氣虛,要立即用獨參湯。如果發熱煩躁,肌肉抽搐,是血氣都虛弱,要用八珍湯。如果口渴面紅,脈搏洪大而虛弱,是陰虛發熱,要用當歸補血湯。

如果肢體微熱,煩躁面紅,脈象沉細,是陰盛導致煩躁,要用四君湯加生薑、附子。

4. 作嘔(三十二)

立齋曰:喜熱惡寒而嘔者,宜溫養胃氣。脈細,腸鳴腹痛,滑泄而嘔者,宜托裡溫中。喜寒惡熱而嘔者,宜降火。脈實便秘而嘔者,宜瀉火。若不詳究其源,而妄用攻毒之藥,則腫者不能潰,潰者不能斂矣。雖丹溪曰,腫瘍時嘔,當作毒氣攻心治之,潰瘍時嘔,當作陰虛補之,殊不知此大概之言耳。

況今之熱毒內攻而嘔者,十才一二,脾胃虛寒或痰氣而嘔者,十居八九,故不可執以為言也。又曰:凡癰瘍腫赤痛甚,煩躁脈實而嘔者,為有餘,當下之。若腫硬不潰,脈弱而嘔者,乃陽氣虛弱,當補之。若嘔吐食少者,乃胃氣虛寒,當溫補脾胃。若痛傷胃氣,或感寒邪穢氣而嘔者,雖在腫瘍,當助胃壯氣,若妄用攻伐,多致變證不治。

薛氏《樞要》曰:瘡瘍作嘔,不可泥於熱毒內攻,而概用敗毒等藥。如熱甚焮痛,邪氣實也,仙方活命飲解之。作膿焮痛,胃氣虛也,托裡消毒散補之。膿熟脹痛,氣血虛也,先用托裡散,後用針以泄之。焮痛便秘,熱壅於內也,內疏黃連湯導之。若因寒藥傷胃而嘔者,托裡建中湯。

胃寒少食而嘔者,托裡益中湯。中虛寒淫而嘔者,托裡溫中湯。肝木乘脾而嘔者,托裡抑青湯。胃脘停飲而嘔者,托裡清中湯。脾虛自病而嘔者,托裡益黃湯。鬱結傷脾而嘔者,托裡越鞠湯。又曰:大凡諸瘡作嘔,若飲冷便秘是熱毒也,黃連消毒散解之。飲冷便實是胃火也,竹葉石膏湯清之。

懶食飲湯是胃虛也,補中益氣湯補之。大便不實,喜飲熱湯是脾胃虛寒也,六君加炮姜以溫之。常見脾胃虛弱者,用前散反心膈陰冷致嘔,而喉舌生瘡,乃腎水枯涸,虛火炎上也,其證甚惡,急用加減八味丸,亦有得生者。

熱毒作嘔,證如劉貴患腹癰,焮痛煩躁脈實作嘔。河間云:瘡瘍者,火之屬,須分內外,以治其本。若脈沉實者,先當疏其內,以絕其源。又曰:嘔噦心煩,脈沉而實,腫硬木悶,或皮肉不變,邪氣在內,宜用內疏黃連湯治之。然做嘔脈實,毒在內也。遂以前湯通利二三行,諸證悉去,更以連翹消毒散而愈。

金臺王時亨,年逾四十,患臂毒焮痛作嘔,服托裡消毒藥愈甚,予用涼膈散二劑頓退,更以四物湯加芩連,四劑而消。(薛按)

胃寒作嘔,證如顧浩室人,年逾四十,患發背,治以托裡藥而潰。忽嘔而瘡痛,胃脈弦緊,彼以為餘毒內攻。東垣云:嘔吐無時,手足厥冷,臟腑之虛也。丹溪云:潰後發嘔不食者,濕氣侵於內也。又云:膿出而反痛,此為虛也,今胃脈弦緊,木乘土位,其虛明矣。予欲以六君子湯加酒炒芍藥、砂仁、藿香治之。

彼自服護心散,嘔愈甚,復邀治。仍用前藥,更以補氣血藥,兩月而愈。大抵濕氣內侵,或感穢氣而作嘔者,必喜溫而脈弱,熱毒內攻而作嘔者,必喜涼而脈數。必須辨認明白。亦有大便不實,或腹痛,或膨脹,或嘔吐,或吞酸噯腐,此皆腸胃虛寒也,以理中湯治之。如不應,加熟附子二三片。

予嘗飲食少思,吞酸噯腐,諸藥不應,惟服理中湯及附子理中丸有效。蓋此證皆因中氣虛寒,不能運化鬱滯所致,故用溫補之劑,使中氣溫和,自無此證矣。張生患漆瘡作嘔,由中氣虛弱,漆毒侵之,予以六君子湯加砂仁、藿香、酒炒芍藥治之,彼不信,另服連翹消毒散,嘔果甚。復邀治,仍以前藥,外用麻油調鐵鏽末塗之而愈。

(薛按)

戴氏曰:如噁心者,無聲無物,欲吐不吐,欲嘔不嘔,雖曰噁心,實非心經之病,皆在胃口上,宜用生薑,蓋能開胃豁痰也。(名元禮南院使)

白話文:

作嘔(三十二)

嘔吐的原因很多,需仔細辨別才能對症下藥。喜熱惡寒而嘔吐的,要溫養胃氣;脈細、腸鳴腹痛、大便稀溏且嘔吐的,要溫中和裡氣;喜寒惡熱而嘔吐的,要降火;脈實、便秘且嘔吐的,要瀉火。如果不明究理,就亂用攻毒的藥物,腫脹的不能潰爛,潰爛的不能癒合。雖然丹溪先生說,腫瘍時嘔吐,應當以毒氣攻心來治療;潰瘍時嘔吐,應當以滋陰補虛來治療,但這只是大概的說法。

現在多數嘔吐是因為脾胃虛寒或痰氣所致,而非熱毒內攻,所以不能一概而論。癰疽腫脹、紅腫疼痛劇烈、煩躁、脈實且嘔吐的,屬於實證,應該瀉下;如果腫脹堅硬不潰,脈象虛弱且嘔吐的,是陽氣虛弱,應該補益;嘔吐、食慾不振的,是胃氣虛寒,應該溫補脾胃;即使是腫瘍引起的嘔吐,也應當先調理脾胃,增強胃氣,如果妄用攻伐之法,很容易導致病情變化而難以治療。

薛氏《醫學樞要》中說:瘡瘍引起的嘔吐,不能一味認為是熱毒內攻,而盲目使用敗毒藥物。如果紅腫熱痛明顯,是邪氣實證,可用仙方活命飲;如果膿腫紅腫疼痛,是胃氣虛弱,可用托裡消毒散來補益;如果膿已成熟,腫脹疼痛,是氣血虛弱,先用托裡散,然後用針刺放血;如果紅腫疼痛便秘,是熱邪壅塞於內,可用內疏黃連湯通導;如果是因為寒涼藥物損傷胃氣而嘔吐,可用托裡建中湯;胃寒、食慾減少且嘔吐的,用托裡益中湯;因虛寒內盛而嘔吐的,用托裡溫中湯;肝氣犯脾而嘔吐的,用托裡抑青湯;胃脘停滯飲水而嘔吐的,用托裡清中湯;脾虛而嘔吐的,用托裡益黃湯;情志鬱結傷脾而嘔吐的,用托裡越鞠湯。還說:大凡瘡瘍嘔吐,如果飲冷水後便秘,是熱毒,用黃連消毒散;飲冷水後大便不通暢,是胃火,用竹葉石膏湯;懶得吃東西,只喝湯,是胃虛,用補中益氣湯;大便不實,喜歡喝熱湯,是脾胃虛寒,用六君子湯加炮姜溫中。常見因脾胃虛弱而嘔吐,反而是心膈陰冷導致嘔吐,喉嚨和舌頭生瘡,這是腎水枯竭,虛火上炎,病情很嚴重,應急用加減八味丸,也有能治癒的。

熱毒引起的嘔吐,例如劉貴患腹癰,紅腫疼痛、煩躁、脈實且嘔吐。河間先生說:瘡瘍屬火,須分辨內外,治療其根本。脈象沉實的,先疏通其內,才能絕其根源。嘔吐、心煩、脈象沉而實,腫脹堅硬、不通、或皮膚沒有變化,邪氣在內,可用內疏黃連湯治療。嘔吐脈實,毒邪在內,先用內疏黃連湯通利二三次大便,諸症皆消,再用連翹消毒散治療即可痊癒。

金臺王時亨,四十多歲,患手臂癰疽,紅腫熱痛且嘔吐,服用托裡消毒藥物病情反而加重,我用涼膈散兩劑,嘔吐頓時減退,再用四物湯加黃芩、黃連,四劑藥後腫消。

胃寒引起的嘔吐,例如顧浩的家人,四十多歲,患發背,用托裡藥物治療後潰爛,忽然嘔吐,瘡瘍疼痛,胃部脈象弦緊,認為是餘毒內攻。東垣先生說:嘔吐無時間規律,手腳厥冷,是臟腑虛弱;丹溪先生說:潰爛後嘔吐不食,是濕邪侵入內部;又說:膿液排出後反而疼痛,這是虛證。現在胃部脈象弦緊,肝木克脾土,其虛弱很明顯,我想用六君子湯加酒炒芍藥、砂仁、藿香治療。他自服護心散,嘔吐反而加重,再次請我治療,仍然用之前的藥物,再加補氣血的藥物,兩個月後痊癒。總而言之,濕邪內侵或感受穢濁之氣而嘔吐的,通常喜溫怕冷,脈象虛弱;熱毒內攻而嘔吐的,通常喜涼怕熱,脈象數快。必須辨別清楚。還有大便不實、腹痛、腹脹、嘔吐、吞酸噯腐的,都是腸胃虛寒,用理中湯治療。如果效果不好,再加熟附子二三片。

我曾經飲食減少、思慮過度,吞酸噯腐,各種藥物都不見效,只有服用理中湯和附子理中丸有效。這些症狀都是因為中氣虛寒,不能運化水谷而引起的,所以用溫補的藥物,使中氣溫和,就能自愈。張生患漆瘡嘔吐,是因為中氣虛弱,漆毒侵入,我用六君子湯加砂仁、藿香、酒炒芍藥治療,他不相信,另服連翹消毒散,嘔吐反而加重。再次請我治療,仍然用之前的藥物,外用麻油調和鐵鏽末塗抹,就痊癒了。

戴氏說:如果噁心,沒有聲音,沒有嘔吐物,想吐吐不出,想嘔嘔不出,雖然說是噁心,實際上不是心經的病,都在胃口上,宜用生薑,它能開胃豁痰。(名醫元禮南院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