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一入集 (18)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入集 (18)

1. 論治篇(十)

夫天地之道,陽主氣,先天也;陰成形,後天也。故凡上下之升降,寒熱之往來,晦明之變易,風水之留行,無不因氣以為動靜,而人之於氣,亦由是也。凡有餘之病,由氣之實,不足之病,因氣之虛。如風寒積滯,痰飲瘀血之屬,氣不行則邪不除,此氣之實也。虛勞遺漏,亡陽失血之屬,氣不固則元不復,此氣之虛也。

雖曰瀉火,實所以降氣也。雖曰補陰,實所以生氣也。氣聚則生,氣散則死,此之謂也。所以病之生也,不離乎氣,而醫之治病也,亦不離乎氣,但所貴者,在知氣之虛實,及氣所從生耳。近見有淺輩者,凡一臨證,不曰內傷外感,則曰痰逆氣滯。呵!呵!此醫家八字訣也。

有此八字,何必八陣?又何必端本澄源以求迂闊哉?第人受其害,恐不無可畏也。

白話文:

天地運行的法則,陽氣主導氣的運行,是先天就有的;陰氣形成形體,是後天產生的。所以凡是上下的升降、寒熱的交替、陰晴的變化、風水的流動,沒有不因為氣的運行而產生動靜的,而人體內的氣也是這樣運作。凡是屬於實證的疾病,是由於氣的壅塞,不足的疾病,則是由於氣的虛弱。像是風寒、積滯、痰飲、瘀血等,都屬於氣不運行導致邪氣無法排除,這是氣的實證。而虛勞、遺精、滑泄、亡陽、失血等,都是因為氣不能固守而導致元氣無法恢復,這是氣的虛證。

即使說是瀉火,實際上也是為了疏導氣的運行。即使說是補陰,實際上也是為了生成氣。氣聚集就能生長,氣散失就會死亡,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所以疾病的產生,離不開氣的變化,而醫生治療疾病,也離不開對氣的掌握,但最重要的是,要懂得辨別氣的虛實,以及氣從何而來。最近看到有些淺薄的人,凡是遇到病人,不是說內傷就是外感,不然就說是痰逆氣滯。唉!唉!這就是醫家的八字訣啊!

有了這八個字,何必還要用兵法?又何必追本溯源來尋求深遠的道理呢?只怕人們因此受到傷害,實在是很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