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二入集 (1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入集 (11)

1. 反佐論(二十一)

寒極反熱者,宜反也。真以應真,假以應假,正反之道,妙用有如此也。設無格拒假證,自當正治,何以反為?不當權而用權,則悖理反常,不當反而佐反,則致邪失正。是烏可以混用耶?常觀軒岐之反佐,為創經權之道也;後世之反佐,徒開雜亂之門也。至其變也,則涇渭不分者以之,模糊疑似者以之,寒熱並用者以之,攻補兼施者以之,甚至廣絡妄投,十寒一暴,無所不謬,皆相藉口,此而不辨,醫乎難矣。

於戲!斯道失真,其來已久,安得願聞精一者,與談求本之道哉!是不能無望於後人也,因筆識其愚昧。以上仲景治法載《傷寒論》。薛立齋治韓州同按在虛損門。余治王蓬雀按在喉痹門。

白話文:

寒到極點反而會出現發熱的假象,這時候就應該用反佐的治法來應對。真實的狀況就用真實的方法來應對,虛假的狀況就用虛假的方法來應對,這種正反並用的道理,巧妙之處就在這裡。如果沒有出現格拒假象的證候,自然應該用正面的方法來治療,為什麼要反過來用反佐呢?不應該權宜變通的時候卻用了權宜變通的方法,就會違背常理;不應該用反佐的時候卻用了反佐的方法,就會導致邪氣猖獗而失去正氣。這些情況怎麼可以混為一談呢?我常常觀察到,黃帝和岐伯他們使用反佐的方法,是為了開創經權變通的道路;而後世使用反佐的方法,只不過是開啟了雜亂無章的門路。等到反佐方法被濫用的時候,就會出現:把界限分明的疾病搞得模糊不清的人用它,把模棱兩可的疾病弄得更加混淆的人也用它,把寒症熱症混雜在一起的人用它,把攻邪和補虛同時進行的人也用它,甚至還出現隨意濫用,胡亂投藥的情況,十種藥物中只有一種是對的,沒有什麼不是錯的,大家都互相找藉口推卸責任,如果不把這些辨別清楚,實在是很難當醫生啊!

唉!這種醫術失去真實性,由來已久,到哪裡才能找到願意專心研究的人,一起談論追根究底的道理呢?這不得不寄望於後人了,所以我才把它們記錄下來,以表明我的愚昧淺薄。以上這些是張仲景在《傷寒論》中記載的治法。薛立齋治療韓州同的案例記載在虛損門中。我治療王蓬雀的案例則記載在喉痹門中。

2. 升陽散火辨(二十二)

凡治火之法,有曰升陽散火者,有曰滋陰降火者。夫火一也,而曰升曰降,皆堪治火。然升則從陽,降則從陰,而升降混用,能無悖乎?抑何者宜升,何者宜降,而用有辨乎?此千古之疑竇,亦千古之兩端,而未聞有達之者。夫火之為病,有發於陰者,有發於陽者。發於陰者,火自內生者也;發於陽者,火自外致者也。

自內生者,為五內之火,宜清宜降者也;自外致者,為風熱之火,宜散宜升者也。今人凡見火證,無分表裡,必曰木火同氣,動輒稱為風熱,多用升陽散火之法。嗚呼!此似近理,孰得非之。而不知至理所在,無容混也。

夫風熱之義,其說有二:有因風而生熱者,有因熱而生風者。因風生熱者,以風寒外閉而火鬱於中,此外感陽分之火,風為本而火為標也。因熱生風者,以熱極傷陰而火達於外,此內傷陰分之火,火為本而風為標也。經曰:治病必求其本。可見外感之火,當先治風,風散而火自息,宜升散不宜清降。

內生之火,當先治火,火滅而風自清,宜清降不宜升散。若反而為之,則外感之邪得清降而閉固愈甚,內生之火得升散而燔燎何當。此其內因外因,自有脈證可詳辨也。

余閱方書,所見頭目、口齒、咽喉、臟腑陰火等證,悉云風熱,多以升降並用,從逆兼施。獨不慮升者礙降,降者礙升乎?從者忌逆,逆者忌從乎?經曰:高者抑之,下者舉之,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又曰:病生於內者,先治其陰,後治其陽,反者益甚。病生於陽者,先治其外,後治其內,反者益甚。

此自不易之正理。故余之立方處治,宜抑者則直從乎降,宜舉者則直從乎升。所以見效速而絕無耽延之患,亦不過見之真而取之捷耳。若今人之輕病致重,重病致危,而經年累月,日深日甚,以致不救者,謂非兩端之誤之也乎?明者於此,最當辨也。

白話文:

治療火症的方法,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升陽散火」,另一種是「滋陰降火」。火本質上只有一種,卻有「升」和「降」兩種治療方式,而且都能有效控制火。但「升」屬於陽,「降」屬於陰,如果升降混用,難道不會產生矛盾嗎?應該在什麼情況下用升,什麼情況下用降?這兩者之間如何區分?這是千百年來大家一直困惑的問題,也是爭論不休的兩個觀點,卻沒有人能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

所謂的「火」,發病的原因分為兩種:一種是體內產生的,一種是從外部感染的。體內產生的火,屬於五臟六腑的內部之火;而外部感染的火,屬於風熱之火。

體內產生的火,屬於內部的火,應該用清熱和降火的方法治療;外部感染的火,屬於風熱之火,應該用發散和升陽的方法治療。現在的人只要看到有火的症狀,不分體內或體外,都認為是木火同氣,動不動就說是風熱,大多使用升陽散火的方法來治療。唉!這種說法似乎有道理,讓人難以反駁。但是他們卻不知道最根本的道理所在,不應該混淆不清。

關於風熱,有兩種不同的情況:一種是因風而生熱,一種是因熱而生風。因風而生熱的情況,是風寒閉塞於體外,導致火鬱積在體內,這屬於外感陽分之火,風是根本,火是表象。因熱而生風的情況,是熱到極點傷了陰,導致火散發到體外,這屬於內傷陰分之火,火是根本,風是表象。《黃帝內經》說:「治病必須找到病因的根本。」由此可見,外感之火,應該先治療風,風散了,火自然就消退了,適合用升散的方法,不適合用清降的方法。

體內產生的火,應該先治療火,火滅了,風自然就平息了,適合用清降的方法,不適合用升散的方法。如果反過來用藥,外感之邪就會因為清降而更加閉塞,內生之火就會因為升散而更加旺盛。這是內因和外因的不同,可以通過脈象和症狀來詳細區分。

我看過很多醫書,其中對於頭部、眼睛、牙齒、咽喉、臟腑等陰虛火旺的症狀,都說是風熱,大多採用升降兼用的方法,用藥時既有順也有逆。難道他們沒有考慮過升會妨礙降,降會妨礙升嗎?順勢而為時要避開逆勢而行,逆勢而為時要避開順勢而行嗎?《黃帝內經》說:「高的地方要壓制,低的地方要抬高,寒性的病要用熱藥治療,熱性的病要用寒藥治療。」又說:「病發於內部的,要先治療陰,後治療陽,反過來就會使病情加重;病發於外部的,要先治療外,後治療內,反過來也會使病情加重。」

這些都是不會改變的正確道理。因此,我開藥治療時,該壓制的就直接用降的方法,該抬高的就直接用升的方法。所以效果很快,而且不會延誤病情,只不過是看清了病因,才採取了快速有效的治療方法。現在很多人把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拖成重病,經過多年治療,病情卻日益嚴重,甚至無藥可救,難道不是因為被這兩種錯誤的觀點誤導了嗎?聰明的人應該好好辨別其中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