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三十一貫集·雜證謨 (1)
卷之三十一貫集·雜證謨 (1)
1. 先君吐法記
先君壽峰公,少壯時,素稱善飲。後年及四旬而酒病起,遂得痰飲之疾。多見嘔酸脹滿,飲食日減,眩暈不支,驚惕恍惚,疾瘧等證。相繼迭出。百方治痰,弗獲寸效。因慕張子和吐法之妙,遂遵而用之。初用獨聖散、茶調散及齏汁之類。一吐而稍效,再吐而再效,自此屢用不止。
雖諸痰漸退,而元氣弗復也。如此年餘,漸覺純熟,忽悟其理,遂全不用藥,但於五鼓食消之後,徐徐嚥氣,因氣而提,提不數口而清涎先至,再提之,則膠濁後隨。自後凡遇諸疾,無論表裡虛實,雖變出百端,絕不服藥,但一行吐法,無不即日盡卻。後至六旬之外,則一月或半月必行一次,全不憚煩,而鶴髮童顏,日增矍鑠。
斯時也,賓將弱冠,漸已有知,恐其吐傷,因微諫曰:吐本除痰,豈諸病皆可吐耶?且吐傷元氣,人所共知,矧以衰年,能無慮乎?先君曰:吐以治痰,爾所知也。吐治百病,爾知之乎?吐能傷氣,爾所知也。吐能生氣,爾亦知乎?余當為爾細談之。夫先哲中之善治痰積者,無如子和之三法,及丹溪之倒倉,在倒倉之法不易行,亦未敢有用之者。惟子和之法,則為人所常用,而取效不為不速,亦不為不多也。
今以余法言之,則有不同者矣。蓋子和之吐,用藥而吐也。藥必苦劣,吐必勇猛,勢不我由,不能無傷也;余之吐,不用藥而吐者也。痰隨氣行,氣因痰至,徐疾自如,有益無損也。子和之法,其用在急,故但攻有餘之實痰;余之法,其用在緩,故可兼不足之百病。
夫百病所因,本自不一,何以皆宜於吐?如痰涎壅盛,格塞胃脘,而清道不通者,不得不吐也。積聚痛急,不易行散者,不得不吐也。膠固稠濁,非藥所能消者,不得不吐也。痰在經絡膜竅,及隱伏難狀等痰,其藏深,其蓄遠,藥所難及者,不得不吐也,此皆人所易知者也。又若風寒外感者,吐能散之。
食飲內傷者,吐能清之。火鬱者,吐能發越熱邪。寒盛者,吐能鼓動陽氣。諸邪下陷者,吐有升舉之功。諸邪結聚者,吐有解散之力。且人之百病,無非治節不行,吐能達氣,氣從則無所不從,而何有於病。故凡有奇怪難治之病,醫家竭盡其技而不能取效者,必用吐法,方見神功,此又人所罕知者也。
再如生氣之說,則不惟人不知,而且必不信。茲餘力行身受,始悟其微。蓋天地不息之機,總惟升降二氣,升本乎陽,生長之道也;降本乎陰,消亡之道也。余之用氣,藉此升權,可疾可徐,吐納自然之生意,無殘無暴,全收弗藥之神功。故凡吐之後,神氣必倍王,爾之所見也;陽道必勃然,我之常驗也。
使非吐能生氣,而有能如是乎。蓋道家用督,余則用任,所用不同,所歸一也。不惟卻病,而且延年。余言非謬,爾切識焉。賓奉此教,常習用之,無不效如響應,第不及先君之神妙耳。
憶自軒岐之後,善用吐法者,惟子和一人。若以先君法較之,則其難易優劣,奚啻霄壤?而所謂亙古一人者,當不在子和矣。倘智者見同,則必有踵而行之,而蒙惠將來者,自應不少。第恐百世之下,泯此心傳妙道。故詳錄語訓,以為之記,並列其詳法於下:
先君行吐之法,每於五鼓睡醒之時,仰臥用噯提氣,氣有不充,則嚥氣為噯,隨咽隨提,痰涎必隨氣而至。雖以最深之痰,無不可取,但最後出者,其形色臭味,甚有紫黑酸惡不堪言者。所以每吐之後,或至唇腫咽痛,但以涼水一二口漱咽解之。吐畢早膳,悉屏五味,但用淡粥一二碗,以養胃中清氣。
自四旬之後,絕不用酒。行吐法者,四十餘年,所以愈老愈健,壽至八旬之外,猶能登山,及燈下抄錄古書。後以無病,忽一旦含笑而辟穀,時年八旬二矣。
白話文:
我的父親壽峰公,年輕時很能喝酒。到了四十歲左右,開始因為喝酒而生病,得了痰飲的毛病。常常感到噁心、吐酸水、肚子脹滿,食慾越來越差,頭暈到站不穩,還會驚恐、恍惚,甚至出現瘧疾等各種症狀,接連不斷。用了很多方法治療痰,都沒什麼效果。後來聽說張子和的吐法很厲害,就開始照著做。一開始用獨聖散、茶調散和酸菜汁之類的藥物,吐了之後稍微有點效果,再吐又有效,就這樣一直不斷地用吐法。
雖然痰慢慢減少了,但是身體的元氣卻沒有恢復。這樣持續了一年多,父親漸漸熟練了吐法,突然領悟到其中的道理,就完全不用藥物了。只是在每天清晨五更天,吃完消化的食物後,慢慢地吸氣,然後用氣向上提,提幾口,清澈的口水就會先出來,再提,濃稠的痰就會跟著出來。從此以後,只要遇到任何疾病,無論是表面的、裡面的、虛的、實的,即使變化出各種各樣的病症,父親也絕不吃藥,只要用吐法,當天就能痊癒。到了六十多歲以後,父親每月或每半個月就會進行一次吐法,一點也不怕麻煩,結果頭髮雖然白了,容貌卻像年輕人一樣,精神越來越好。
當時我剛成年,漸漸懂事,擔心父親吐法會傷身,就委婉勸說:「吐法本來是為了去除痰,難道什麼病都可以用吐法嗎?而且吐法傷元氣,這是大家都知道的,更何況您年紀大了,能不擔心嗎?」父親說:「吐法可以治療痰,你都知道。但是吐法可以治療百病,你知道嗎?吐法會傷元氣,你也知道。但是吐法也能夠產生元氣,你又知道嗎?讓我好好跟你說說。古代善於治療痰積的醫者,沒有比得上張子和的三種療法和朱丹溪的倒倉法。倒倉法不容易實行,所以沒有人敢用。只有張子和的療法,是大家常用的,而且效果也很快很好。
現在來說說我的吐法,和他們不一樣。張子和的吐法,是用藥來吐。藥一定很苦很難吃,吐的時候一定很猛烈,身不由己,難免會傷身。我的吐法,不用藥也能吐。痰隨著氣走,氣因痰而來,慢慢地吐,有益無害。張子和的吐法,用在急症,所以只能攻擊多餘的實痰。我的吐法,用在緩慢的調理,所以可以兼顧各種虛弱的疾病。
各種疾病的成因,本來就各不相同,為什麼都適合用吐法呢?像是痰液壅塞,堵住胃部,導致清道不通的,不得不吐。積聚疼痛劇烈,不容易消散的,不得不吐。痰液黏稠,藥物難以消除的,不得不吐。痰在經絡、膜竅,或隱藏難以察覺的,藏得很深,積累很久,藥物難以到達的,不得不吐。這些都是一般人容易理解的。另外,像是外感風寒,吐法可以驅散它。
飲食內傷,吐法可以清除它。火氣鬱結,吐法可以發散熱邪。寒氣過盛,吐法可以鼓動陽氣。各種邪氣下陷,吐法有提升的作用。各種邪氣聚集,吐法有解散的力量。而且人的各種疾病,無非是因為氣的運行不順暢,吐法可以通達氣機,氣順了,所有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所以,凡是有奇怪難治的疾病,醫生用盡方法都沒效的,只要用吐法,往往能看到神奇的功效,這是很少人知道的。
至於說吐法能夠產生元氣,不只是別人不了解,而且一定不相信。我親身實踐,才體會到其中的奧妙。天地運轉的機制,就在於升降二氣。升屬於陽,是生長之道;降屬於陰,是消亡之道。我用氣的時候,借用這個上升的權柄,可以快可以慢,吐納之間,自然產生生機,不損害身體,完全收穫不用藥的神奇功效。所以,每次吐完之後,精神一定會加倍旺盛,這也是你看到的;陽氣一定會旺盛,這是我經常驗證的。
如果不是吐法能夠產生元氣,怎麼會有這樣的效果呢?道家用督脈,我則用任脈,雖然用的方法不同,但是最終的目的都是一樣的。吐法不只能夠治病,而且能夠延年益壽。我說的這些不是虛假的,你要牢記在心。」我接受了父親的教誨,經常練習使用吐法,每次都有效果,只是比不上父親那麼神奇。
回想從黃帝和岐伯之後,善用吐法的只有張子和一人。如果拿父親的方法和他相比,那難易程度和效果的優劣,簡直是天壤之別。所謂「亙古一人」的人,應該不是張子和了。如果聰明的人認同我的看法,一定會有人跟著做,那麼將來獲益的人一定不少。只是擔心後世會遺忘這個心傳的奧妙方法,所以詳細記錄下來,作為記錄,並把詳細的吐法寫在下面:
父親使用吐法的方法,每次都在清晨五更天醒來的時候,仰臥,用吞咽的方法來提氣,如果氣不足,就吸氣來吞,隨著吞氣就提氣,痰液一定會隨著氣而來。即使是最深的痰,也沒有取不出來的,只是最後出來的痰,顏色、氣味非常難聞,甚至有紫黑色、酸臭到無法形容的。所以每次吐完之後,有時會嘴唇腫脹、咽喉疼痛,只要喝一兩口涼水漱漱口咽下去就好了。吐完後吃早飯,不吃任何有味道的食物,只吃一兩碗清淡的粥,來滋養胃中的清氣。
父親從四十歲以後,就再也不喝酒了。使用吐法超過四十年,所以越老越健康,活到八十多歲,還能爬山,還能在燈下抄寫古書。後來因為沒有生病,突然有一天含笑而逝,當時八十二歲。
2. 述古論(共八條)
仲景《金匱》曰:夫飲有四,何謂也?師曰:有痰飲,有懸飲,有溢飲,有支飲。其人素盛今瘦,水在腸間,瀝瀝有聲,謂之痰飲。飲後水流在脅下,咳唾引痛,謂之懸飲。飲水流行,歸於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痛,謂之溢飲。咳逆倚息,氣短不得臥,其形如腫,謂之支飲。
水在心,心下堅築,短氣,惡水不欲飲。水在肺,吐涎沫,欲飲水。水在脾,少氣身重。水在肝,脅下支滿,嚏而痛。水在腎,心下悸。夫心有留飲,其人背惡寒如掌大。留飲者,脅下痛引缺盆,咳嗽則轉甚。胸中有留飲,其人短氣而渴,四肢歷節痛。脈沉者,有留飲。膈上病痰,滿喘咳吐,發則寒熱,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劇,必有伏飲。
病人飲水多,必暴喘滿。凡食少飲多,水停心下,甚者則悸,微者短氣。脈雙弦者,寒也。皆大下後善虛,脈偏弦者,飲也。肺飲不弦,但苦喘氣短。支飲亦喘而不能臥,加短氣,其脈平也。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
陳無擇曰:病人百藥不效,關上脈伏而大者,痰也。眼皮及眼下如灰煙黑者,痰也。
《活人書》云:中脘有痰,亦令人憎寒發熱,惡風自汗,胸膈痞滿,有類傷寒者,但頭不痛、項不強為異。
《原病式》曰:積飲留飲,積蓄而不散也。水得燥則消散,得濕則不消,以為積飲,土濕主病故也。大略要分濕熱、寒濕之因。
張子和曰:凡人病痰證有五:一曰風痰,二曰熱痰,三曰濕痰,四曰酒痰,五曰食痰。如新暴風痰者,形寒飲冷;熱痰者,火盛制金;濕痰者,停飲不散;酒痰、食痰者,飲食過度也。
王節齋曰:津液者血之餘,行乎脈外,流通一身,如天之清露,若血濁氣濁,則凝聚而為痰。痰乃津液之變,如天之露也。故云痰遍身上下,無處不到。蓋即津液之在周身者。津液生於脾胃,水穀所成,濁則為痰,故痰生於脾土也。
薛立齋曰:凡痰火證,有因脾氣不足者,有因脾氣鬱滯者,有因脾肺之氣虧損者,有因腎陰虛不能攝水。泛而為痰者。有因脾氣虛不能攝涎,上溢而似痰者,有因熱而生痰者;有因痰而生熱者,有因風寒暑濕而得者,有因驚而得者,有因氣而得者,有因酒而得者,有因食積而得者,有脾虛不能運化而生者,有胸中痰鬱而似鬼附者。各審其源而治之。
徐東皋曰:脾胃為倉廩,所以納穀,因脾弱不能運行,致血氣失於滋養,故不周流,氣道壅滯,中焦不能腐谷,遂停滯而為痰為飲。其變為寒為熱,為喘為咳,為嘔吐,為反胃,為腫滿,為眩運,為風癇,為噯氣,為吞酸嘈雜,為噎嗝,為怔忡,為疼痛之類,不可盡狀,是皆痰之變病,而其源則出脾濕不流,水穀津液停滯之所致也。
白話文:
述古論(共八條)
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說:「人體內的飲邪有四種,它們是什麼呢?」他自己回答:「有痰飲、懸飲、溢飲、支飲。如果一個人本來很健壯,現在卻消瘦了,而且腸子裡有水聲漉漉作響,這就是痰飲。喝水後,水在肋骨下方流動,咳嗽時會牽引疼痛,這就是懸飲。喝的水在身體各處流竄,應該出汗的時候卻不出汗,導致身體疼痛,這就是溢飲。咳嗽、呼吸困難、無法平躺,看起來像腫脹一樣,這就是支飲。
水邪停留在心臟,心下會感到堅硬阻塞,呼吸短促,討厭水不想喝。水邪停留在肺部,會吐出很多口水,反而想喝水。水邪停留在脾臟,會感到氣短、身體沉重。水邪停留在肝臟,肋骨下方會脹滿,打噴嚏時會感到疼痛。水邪停留在腎臟,心下會感到悸動。如果心臟裡有停滯的飲邪,背部會像手掌般大小的區域感到寒冷。這種停滯的飲邪,會導致肋骨下方疼痛並牽引到鎖骨上方的凹陷處,咳嗽時會加劇疼痛。如果胸腔中有停滯的飲邪,會感到呼吸短促而且口渴,四肢關節也會疼痛。脈象沉細的,代表體內有停滯的飲邪。如果橫膈膜以上有痰邪,會感到胸悶、喘息、咳嗽,發作時會有寒熱交替,背痛腰痛,眼睛會不自主地流淚,身體會顫抖抽搐得很厲害,這一定是體內潛伏著飲邪。
病人喝水很多,一定會突然出現喘息和胸滿的症狀。一般來說,吃得少喝得多,水會停留在心下,嚴重的話會心悸,輕微的話會呼吸短促。如果兩邊脈象都呈弦狀,代表體內有寒邪。這些情況通常都是大瀉後身體虛弱的表現。如果只有一邊脈象呈弦狀,代表體內有飲邪。肺部的飲邪不會使脈象呈弦狀,只是會感到喘息和呼吸短促。支飲也會喘息並且無法平躺,加上呼吸短促,但是脈象卻是平和的。治療痰飲的原則,應該用溫性的藥物來調和。
陳無擇說:「病人吃了很多藥都沒效果,如果關脈脈象沉伏而又洪大,那很可能是痰邪在作祟。如果眼皮和眼睛下方呈現灰黑色,也是痰邪的表現。」
《活人書》中說:「中脘穴有痰邪,也會使人感到怕冷發熱、怕風、容易出汗、胸膈痞滿,這些症狀很像傷寒,但不同的地方是,頭不會痛、脖子也不會僵硬。」
《原病式》說:「積飲和留飲,都是因為水液累積而無法消散。水液如果遇到乾燥的環境就會消散,如果遇到潮濕的環境就無法消散,進而形成積飲,這是因為土壤潮濕而導致的疾病。」大致上需要分辨清楚濕熱和寒濕的原因。
張子和說:「一般來說,人體產生痰證有五種原因:第一種是風痰,第二種是熱痰,第三種是濕痰,第四種是酒痰,第五種是食痰。如果是新發的風痰,通常會感到怕冷而且喜歡喝冷飲;熱痰是因為體內火氣太旺盛,克制了肺金;濕痰是因為飲邪停滯而無法消散;酒痰和食痰則是因為飲食過量所導致的。」
王節齋說:「津液是血液的剩餘部分,它在血管之外運行,滋潤全身,就像天空中的清露一樣。如果血液渾濁、氣機不暢,就會凝結成痰。痰是津液的變異,就像天上的露水一樣。所以說痰存在於身體的各個部位,無處不在。這就是存在於全身的津液。津液由脾胃產生,是水穀精微轉化而成的,如果轉化不佳變得混濁,就會形成痰,所以痰產生於脾土。」
薛立齋說:「凡是痰火的病證,有的原因是脾氣不足,有的是脾氣鬱滯,有的是因為脾肺的氣血虧損,有的是因為腎陰虛不能攝納水分,導致水液上泛而形成痰。有的是因為脾氣虛弱無法攝納口水,口水向上溢出,看起來像痰。有的是因為體內有熱而產生痰;有的是因為體內有痰而產生熱。有的是因為感受風寒暑濕而得病;有的是因為受到驚嚇而得病;有的是因為氣機不暢而得病;有的是因為喝酒而得病;有的是因為飲食積滯而得病;有的是因為脾虛無法運化水濕而產生痰;有的是因為胸中痰邪鬱結,看起來像被鬼附身一樣。因此,必須仔細審查病因,才能對症治療。」
徐東皋說:「脾胃是儲藏食物的倉庫,負責納入食物。如果脾胃虛弱,無法正常運作,導致氣血失去滋養,不能在全身周流,氣道阻塞,中焦無法腐熟食物,就會停滯而形成痰飲。痰飲的變化可以表現為寒證、熱證、喘息、咳嗽、嘔吐、反胃、腫脹、眩暈、癲癇、噯氣、吞酸、嘈雜、噎膈、怔忡、疼痛等等,無法一一列舉。這些都是痰邪導致的疾病,而這些疾病的根源都是脾胃濕氣無法正常運行,導致水穀津液停滯所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