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十一從集·雜證謨 (1)
卷之十一從集·雜證謨 (1)
1. 述古
華元化曰:人之寒熱往來者,其病何也?此乃陰陽相勝也。陽不足則先寒後熱,陰不足則先熱後寒。又上盛則發熱,下盛則發寒。皮寒而躁者陽不足,皮熱而躁者陰不足,皮寒而寒者,陰盛也,皮熱而熱者,陽盛也。熱發於下,則陰中之陽邪也,熱發於上,則陽中之陽邪也。
寒起於上,則陽中之陰邪也。寒起於下,則陰中之陰邪也。頰赤多言而寒者,陽中之陰邪也;面青多言而熱者,陰中之陽邪也;面青多言而寒者,陰中之陰邪也。若不言者,不可治也。陰中之陰中者,一生九死;陽中之陽中者,九生一死。陰病難治,陽病易醫。診其脈候,滑實在上,則陽中之陽也;滑實在下,則陰中之陽也。
微弱在上,則陽中之陰也;微弱在下,則陰中之陰也。滑實在中則中熱,微弱在中則中寒。寒用熱取,熱以寒攻。逆順之法,從乎天地,本乎陰陽也。從之者生,逆之者死。《金匱大要論》曰:夜發寒者從,夜發熱者逆。晝發熱者從,晝發寒者逆。逆從之道,亦在乎審明。
白話文:
華元化說:人忽冷忽熱,這種病是怎麼回事呢?這是因為體內的陰陽兩種氣在互相抗衡。陽氣不足,就會先感到寒冷,然後發熱;陰氣不足,就會先發熱,然後感到寒冷。另外,如果上半身陽氣過盛,就會發熱;下半身陰氣過盛,就會發冷。皮膚感到寒冷且煩躁,是陽氣不足;皮膚發熱且煩躁,是陰氣不足;皮膚感到寒冷且怕冷,是陰氣過盛;皮膚發熱且發燒,是陽氣過盛。發熱出現在下半身,是體內陰氣中的陽邪所致;發熱出現在上半身,是體內陽氣中的陽邪所致。
感到寒冷從上半身開始,是體內陽氣中的陰邪所致;感到寒冷從下半身開始,是體內陰氣中的陰邪所致。臉頰發紅、話多但感到寒冷,是體內陽氣中的陰邪所致;臉色發青、話多但感到發熱,是體內陰氣中的陽邪所致;臉色發青、話多但感到寒冷,是體內陰氣中的陰邪所致。如果病人不說話,就難以治療。體內陰氣中的陰邪過盛,是十有九死;體內陽氣中的陽邪過盛,是十有九生。陰虛的病難以治療,陽虛的病容易醫治。診察脈象,如果脈搏滑實有力且在上部,就是體內陽氣中的陽邪過盛;脈搏滑實有力且在下部,就是體內陰氣中的陽邪過盛。
脈搏微弱無力且在上部,就是體內陽氣中的陰邪過盛;脈搏微弱無力且在下部,就是體內陰氣中的陰邪過盛。脈搏滑實有力且在中部,就是身體中間發熱;脈搏微弱無力且在中部,就是身體中間發冷。治療寒症要用熱性藥,治療熱症要用寒性藥。治療疾病的順逆方法,是依照天地的運行規律,以陰陽理論為根本。順應規律就能生存,違背規律就會死亡。《金匱要略論》說:晚上發冷的,順應規律;晚上發熱的,違背規律。白天發熱的,順應規律;白天發冷的,違背規律。治療的順逆之道,也在於仔細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