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三十一貫集·雜證謨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十一貫集·雜證謨 (4)

1. 述古治(共七條)

龐安常云:有陰水不足,陰火上升,肺受火邪,不得清肅下行,由是津液凝濁,生痰不生血者。此當以潤劑,如麥門冬、地黃、枸杞之屬滋其陰,使上逆之火,得返其宅,則痰自清矣。投以二陳,立見其殆。有腎虛不能納氣歸原,原出而不納則積,積不散則痰生焉,八味丸主之。

吳茭山《諸證辨疑》云:八味丸,治痰之本也。

許學士用蒼朮治痰成窠囊一邊行,極妙。痰挾瘀血,遂成窠囊。

朱丹溪曰:脾虛者,宜清中氣以運痰降下,二陳湯加白朮之類,兼用升麻提起。二陳湯,一身之痰都治管。如要下行,加引下藥,在上加引上藥。凡人身上中下有塊者多是痰,問其平日好食何物,吐下後方用藥。

白話文:

龐安常說:如果陰液不足,陰火就會上升,肺受到火邪的侵襲,無法清肅下降,因此津液就會凝濁,產生痰液,而無法化生血液。這時候應該用滋陰潤燥的藥物,例如麥門冬、地黃、枸杞等等,滋養陰液,使上升的火邪回歸本位,痰液自然就會消散。服用二陳湯,效果非常明顯。

如果腎氣虛弱,無法將吸入的氣納入元氣,元氣就會外泄而不回歸,外泄的元氣就會積聚,積聚不散就會產生痰液,八味丸可以治療這種情況。

吳茭山在《諸證辨疑》中說:八味丸,是治療痰飲的根本方法。

許學士用蒼朮治療痰液凝結形成囊狀物,效果非常妙。痰液夾雜瘀血,就會形成囊狀物。

朱丹溪說:脾虛的人,應該清補中氣,運化痰液,使之下降,可以用二陳湯加白朮之類的藥物,同時可以用升麻來提升陽氣。二陳湯,可以治療全身的痰液。如果要讓痰液下降,就添加引導下降的藥物;如果要讓痰液上升,就添加引導上升的藥物。凡是人體上下有塊狀物,大多是痰液,可以詢問病人平日喜歡吃什麼,吐出痰液之後再用藥。

王節齋曰:痰生於脾胃,宜實脾燥濕。又隨氣而升,宜順氣為先,分導次之。又氣升屬火,順氣在於降火。熱痰則清之,濕痰則燥之,風痰則散之,郁痰則開之,頑痰則軟之,食痰則消之,在上者,吐之。在中者,下之。又中氣虛者,宜固中氣以運痰。若攻之太重,則胃氣虛而痰愈甚矣。

薛立齋曰:凡痰證飲食少思,或胸膈不利者,此中氣虛弱也,宜用補中益氣為主,中氣既健,其痰自運化。若腎氣虧損,津液難降,敗濁為痰者,乃真臟之病,宜用六味地黃丸為主。腎氣既壯,津液清化,而何痰之有哉。亦有因脾胃虧損,中焦氣虛,不能運化而為痰者;亦有因峻厲過度,脾氣愈虛,不能運化津液,凝滯而為痰者,凡此皆當健脾胃為主。

白話文:

王節齋說:痰是由脾胃生出來的,應該要補脾燥濕。痰又會隨著氣往上走,所以要先順氣,再分導痰液。氣往上走屬於火,順氣就是要降火。熱痰就清它,濕痰就燥它,風痰就散它,郁痰就開它,頑痰就軟它,食痰就消它。痰在上面就吐出來,在中間就瀉下去。還有,如果中氣虛弱,就要固攝中氣來運化痰液。如果攻伐太過猛烈,就會損傷胃氣,反而讓痰更加嚴重。

薛立齋說:凡是痰證患者,飲食少思,或者胸膈不舒服,這是中氣虛弱造成的,應該要以補中益氣為主。中氣強健之後,痰自然就會被運化掉。如果腎氣虧損,津液難以下降,濁氣敗壞變成痰,這就是真臟的病,應該要以六味地黃丸為主。腎氣強壯之後,津液就會清化,哪裡還會生痰呢?也有些是因為脾胃虧損,中焦氣虛,無法運化而形成痰;也有些是因為峻厲過度,脾氣更加虛弱,無法運化津液,凝滯而形成痰。凡是這些情況,都應該要以健脾胃為主。

又曰:痰者,脾胃之津液,或為飲食所傷,或為七情六淫所擾,故氣壅痰聚。蓋脾為統血行氣之經,氣血俱盛,何痰之有?皆由過思與飲食所傷,損其經絡,脾血既虛,胃氣獨盛,是以濕因氣化,故多痰也。遊行周身,無所不至,痰氣既盛,客必勝主,或奪於脾之大絡之氣,則倏然仆地者,此痰厥也。升於肺,則喘急咳嗽。

迷於心,則怔忡恍惚。走於肝,則眩暈不仁,脅肋脹痛。關於腎,不哈而多痰唾。留於胃脘,則嘔瀉而作寒熱。注於胸,則咽痛不利,眉稜骨痛。入於腸,則漉漉有聲,散則有聲,聚則不利。若脾氣虛弱,不能消濕,宜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若因脾氣虛弱,濕熱所致,宜用東垣清燥湯。

白話文:

痰是脾胃的津液,可能是飲食損傷,也可能是七情六欲所擾,導致氣機鬱結而形成痰。脾臟是統血行氣的經絡,氣血旺盛,哪來痰呢?都是因為過度思慮或飲食損傷,損害經絡,脾血虛弱,胃氣獨盛,因此濕氣轉化為痰,所以多痰。痰氣遊走全身,無處不到,痰氣旺盛,就會勝過正氣,甚至奪走脾臟大絡的氣機,導致突然倒地,這就是痰厥。痰氣上升到肺部,就會喘不過氣、咳嗽。痰氣迷於心,就會心悸、神志恍惚。痰氣走入肝臟,就會頭暈目眩、四肢麻木、脅肋脹痛。痰氣入腎,就會無故多痰唾液。痰氣停留在胃脘,就會嘔吐腹瀉、寒熱交替。痰氣聚集於胸部,就會咽喉疼痛、呼吸不順、眉稜骨疼痛。痰氣進入腸道,就會腸鳴如漉漉有聲,散開時有聲,聚集時則不適。如果脾氣虛弱,不能化解濕氣,應該服用補中益氣湯,再加上茯苓、半夏。如果因脾氣虛弱、濕熱所致,應該服用東垣的清燥湯。

若胃氣虛弱,寒痰凝滯者,宜用人參理中湯。若脾胃虛寒而痰凝滯者,宜用理中化痰丸。若脾虛不能運化,而痰滯氣逆,宜用六君子加木香。若脾胃虛弱而肝木乘侮,宜用六君子加柴胡。若肺氣虛弱,不能清化而有痰者,宜六君子加桔梗。頭痛,宜用半夏白朮天麻湯。若脾腎虛弱,寒邪所乘,以致頭痛,宜用附子細辛湯。

白話文:

如果胃氣虛弱,寒痰停滯,適合用人參理中湯。若脾胃虛寒,痰液積聚,則適合服用理中化痰丸。如果脾臟虛弱,無法運化水濕,造成痰液停滯,氣逆上衝,可用六君子湯加木香。若脾胃虛弱,肝氣過盛,則可在六君子湯中加入柴胡。假如肺氣虛弱,無法清化痰液,可於六君子湯中加入桔梗。頭疼的話,適合服用半夏白朮天麻湯。若脾腎虛弱,寒邪入侵導致頭疼,則宜用附子細辛湯。

又曰:凡治風痰,若肺經風熱而生痰者,宜用金沸草散。若風火相搏,肝經風熱熾盛而生痰者,宜用牛黃抱龍丸,或牛黃清心丸。若肝經血燥而生痰者,宜六味地黃丸。若熱盛制金,不能平木而生痰者,宜柴胡梔子散。若中氣虛弱,不能運化而生痰者,宜六君柴胡、鉤藤。若腎虛陰火炎上,宜六味丸。

又曰:凡治痰結,有因脾經鬱結而傷陰血者,有因腎水虧損而陰火上炎者,有因脾肺火鬱而生痰者。治法:若因七情鬱結,痰涎滯於喉間者,先用《局方》四七湯調和滯氣,後用歸脾湯調補脾血。脾火傷血,用加味歸脾湯。腎水虧損,用六味地黃丸。肺經鬱火,用知母茯苓湯。

白話文:

此外,治療風痰,如果是肺經風熱導致痰液生成,應該服用金沸草散。如果是風火相搏,肝經風熱熾盛導致痰液生成,應該服用牛黃抱龍丸或牛黃清心丸。如果肝經血燥導致痰液生成,應該服用六味地黃丸。如果熱盛克金,無法平息肝木而生痰,應該服用柴胡梔子散。如果脾胃虛弱,無法運化而生痰,應該服用六君子湯、柴胡、鉤藤。如果腎虛陰火上炎,應該服用六味丸。

同樣地,治療痰結,有可能是脾經鬱結導致陰血受損,也可能是腎水虧損導致陰火上炎,還有可能是脾肺火鬱導致痰液生成。治療方法如下:如果是七情鬱結導致痰涎阻塞喉嚨,應該先服用《局方》四七湯調和滯氣,之後再服用歸脾湯調補脾血。如果是脾火傷血,應該服用加味歸脾湯。如果是腎水虧損,應該服用六味地黃丸。如果是肺經鬱火,應該服用知母茯苓湯。

若婦人患此而兼帶下,皆由鬱結傷損肝脾,當佐以四七湯,送青州白丸子。此等證候,屬脾胃氣虛為本,而氣滯痰結為末也。古方用十棗湯、控涎丹、神佑丸、滾痰丸、木香、枳實利膈滌痰,透羅破飲、降氣化痰等湯,蘇合丸之類,皆形氣充實之藥也。西北人用之,或有效驗。

其屬虛弱者,必致肚腹脹滿而歿。

又曰:痰之為病,若熱病則多煩熱。風痰多成癱瘓奇證,冷痰多成骨痹,濕痰多怠惰軟弱,驚痰多成心痛癲疾,飲痰多脅痛臂痛,食積痰多成癖塊痞滿,其為病種種難名。竊謂前證若因腎水虛弱,陰虧難降,使邪水上溢,故多痰唾。宜滋其化源,其痰自消。若因肝木侮脾土,而風痰壅滯者,先用南星、半夏清其痰,後用六君子之類調胃氣,痰自不至。若概用風藥,耗其陽氣,而絕陰血之源,適足以成其風,益其病也。

白話文:

如果婦女患病,同時伴有白帶,都是因為情緒鬱結損傷肝脾造成的,應該搭配四七湯服用,並搭配青州白丸子。這種病症,脾胃氣虛是根本,而氣滯痰結是表象。古方中使用十棗湯、控涎丹、神佑丸、滾痰丸、木香、枳實等藥物,能夠利膈滌痰、透羅破飲、降氣化痰,像蘇合丸這一類藥物,都屬於氣血充盈的藥物。西北地區的人服用這些藥物,可能會有療效。

如果患者屬於虛弱體質,就會導致腹脹難消,最終導致死亡。

還有人說:痰引起的疾病,如果屬於熱症,就會出現煩躁發熱的症狀。風痰容易導致癱瘓等奇特的病症,冷痰容易導致骨痹,濕痰容易讓人遲鈍軟弱,驚痰容易導致心痛癲癇,飲痰容易導致脅痛臂痛,食積痰容易導致形成癖塊、痞滿,痰引起的病症種類繁多,很難一一列舉。我私下認為,如果前述症狀是因為腎水虛弱,陰氣不足,無法下降,導致邪氣上溢,就會出現痰多唾液多的症狀。應該滋養其化痰的根源,痰就會自然消散。如果因為肝木克制脾土,導致風痰阻滯,應該先用南星、半夏清理痰液,之後再用六君子湯等藥物調理胃氣,痰就不會再出現。如果一味使用祛風藥物,會耗損陽氣,阻礙陰血的生成,反而會加重風邪,使病情加重。

又曰:若因脾氣虧損,痰客中焦,閉塞清道,以致四肢百骸發為諸病者,理宜壯脾氣為主,兼佐以治痰,則中氣健而痰涎自化。若倒倉之後而痰反甚,此脾氣愈虛,則津液反為痰者,理宜補中益氣。非參朮二陳之類不能治,最忌行氣化痰及倒倉之法。

徐東皋曰:嚴氏云:人之氣順則津液通流,決無痰患。古方治痰,多用汗下溫利之法,不若以順氣為先,分導次之。氣順則津液流通,痰飲運下,自小便中出矣。此則嚴氏亦有所見而云然也。《玉機微義》云:順氣特一法耳,要觀痰之深淺,有痰積膠固,氣道因之而不得順,宜先逐去積痰。然後氣可得順。

白話文:

另外說,如果因為脾氣虧損,痰停留在中焦,阻塞了清氣通道,導致四肢百骸出現各種疾病,就應該以補益脾氣為主要治療方向,同時輔以化痰,這樣中氣就會健壯,痰液自然會化解。如果在倒倉之後痰反而加重,這是因為脾氣更加虛弱,導致津液反過來變成痰,就應該以補中益氣為主要治療方法。除了人參、白術、二陳湯之類的藥物之外,其他藥物就無法治癒,最忌諱用行氣化痰和治療倒倉的方法。

徐東皋說:嚴氏說,人體的氣機順暢,津液就能流通,就不會產生痰。古時候治療痰的方法,大多採用發汗、瀉下、溫通的方法,不如以順氣為先,再進行分導治療。氣機順暢,津液就能流通,痰飲就能順利下行,從小便排出體外。這就是嚴氏的見解,也是有道理的。《玉機微義》說,順氣只是一種方法而已,關鍵是要觀察痰的深淺,如果痰積聚粘稠,氣道因此阻塞無法順暢,就應該先清除積痰,然後才能使氣機順暢。

豈可專主理氣一法?愚謂有理氣而痰自順者,治其微也。有逐痰而氣方暢者,治其甚也。二者皆治痰之要也,不可偏廢者也。但看痰與氣孰輕而孰重,施治有可急而可緩,故曰逐痰理氣,有所先後。

白話文:

不可以只專注於調理氣血的方法。我認為有通過調理理氣讓痰液順暢的情況,這是在病情初期的治療。也有通過去除痰液讓氣血暢通的情況,這是在病情嚴重時的治療。兩種方法都是治療痰病的重要手段,都不能忽略。只是要看痰和氣哪個更輕、更重,治療上可以有緊急或緩慢的區別,所以說治療痰和調理氣血,有先後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