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二十二心集·雜證謨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十二心集·雜證謨 (1)

1. 經義

《腹中論》帝曰:有病心腹滿,旦食則不能暮食,此為何病?岐伯曰:名為鼓脹,治之以雞矢醴,一劑知,二劑已。帝曰:其病有復發者,何也?曰:此飲食不節,故時有病也。雖然其病且已時,故當病氣聚於腹也。

《經脈篇》曰:足太陰虛則鼓脹。胃中寒則脹滿。

《水脹篇》曰:膚脹者,寒氣客於皮膚之間,𪔣𪔣然不堅,腹大,身盡腫,皮厚,按其腹,窅而不起,腹色不變,此其候也。帝曰:鼓脹何如?岐伯曰:腹脹,身皆大,大與膚脹等也,色蒼黃,腹筋起,此其候也。

《脹論》帝曰:脈之應於寸口,如何而脹?岐伯曰:其脈大堅以澀者,脹也。帝曰:何以知臟腑之脹也?曰:陰為臟,陽為腑。帝曰:夫氣之令人脹也,在於血脈之中耶,臟腑之內乎?曰:三者皆存焉,然非脹之舍也。夫脹者,皆在於臟腑之外,排臟腑而郭胸脅,脹皮膚,故命曰脹。

白話文:

古代皇帝詢問關於腹中滿脹的病症,醫聖岐伯解釋這是鼓脹,可以用雞糞酒治療,一劑見效,兩劑痊癒。皇帝又問為何會復發,岐伯指出是因為飲食不節,導致病氣積聚於腹。經脈篇中也提到足太陰虛弱和胃寒都會引起鼓脹。水脹篇則描述了皮膚水腫的症狀,而鼓脹則表現為全身腫脹、膚色蒼黃、腹肌鼓起。脹論中,皇帝詢問脈象與鼓脹的關係,岐伯指出脈象大堅澀就是鼓脹的徵兆。至於脹氣的原因,岐伯說明無論是血脈、臟腑還是三者皆有,但脹氣實際上發生在臟腑外,向外擴張,導致皮膚腫脹,因此稱為脹。

五臟六腑者,各有畔界,其病各有形狀。營氣循脈,衛氣逆為脈脹,衛氣並脈循分為膚脹。心脹者,煩心短氣,臥不安。肺脹者,虛滿而喘咳。肝脹者,脅下滿而痛引小腹。脾脹者,善噦,四肢煩悗,體重不能勝衣,臥不安。腎脹者,腹滿引背,央央然腰髀痛。六腑脹:胃脹者,腹滿,胃脘痛,鼻聞焦臭,妨於食,大便難。

大腸脹者,腸鳴而痛濯濯,冬日重感於寒,則飧泄不化。小腸脹者,少腹䐜脹,引腰而痛。膀胱脹者,少腹滿而氣癃。三焦脹者,氣滿於皮膚中,輕輕然而不堅。膽脹者,脅下痛脹,口中苦,善太息。岐伯曰:衛氣之在身也,常然並脈,循分肉,行有逆順,陰陽相隨,乃得天和,五臟更始,四時循序,五穀乃化。然後厥氣在下,營衛留止,寒氣逆上,真邪相攻,兩氣相搏,乃合為脹也。

白話文:

五臟六腑脹滿症狀解說

五臟六腑各自有其界限,一旦生病,就會呈現不同的症狀。

營氣循行於經脈,衛氣逆行則導致脈搏跳動強烈,衛氣與經脈並行循行於四肢則導致皮膚腫脹。

  • 心脹:心煩意亂,呼吸短促,臥床不安。
  • 肺脹:感覺胸腔虛滿,伴隨喘咳。
  • 肝脹:脅肋下滿脹,疼痛牽連小腹。
  • 脾脹:容易呃逆,四肢乏力,身體沉重,衣服穿起來都感到負擔,臥床不安。
  • 腎脹:腹部滿脹牽連到背部,腰部和股骨疼痛。

六腑脹

  • 胃脹:腹部滿脹,胃脘疼痛,口鼻聞到焦臭味,飲食不佳,排便困難。
  • 大腸脹:腸鳴腹痛,冬天容易因寒冷而導致消化不良,腹瀉。
  • 小腸脹:下腹部脹滿,疼痛牽連到腰部。
  • 膀胱脹:下腹部滿脹,伴隨小便困難。
  • 三焦脹:氣體充盈在皮膚中,輕輕一按,感覺柔軟而不堅硬。
  • 膽脹:脅肋下疼痛脹滿,口苦,容易嘆氣。

**岐伯說:**衛氣在人體內,通常與經脈並行,循行於肌肉,並有逆行順行的規律,陰陽相互配合,才能達到天人合一。五臟得以新生,四季有序,五穀得以消化。

邪氣停留在下焦,營氣衛氣停留不動,寒氣逆流而上,真氣邪氣互相攻伐,兩股氣體相互搏擊,就會產生脹滿症狀。

(此下針治之法具詳本經)

《陰陽應象大論》曰:濁氣在上,則生䐜脹。

《生氣通天論》曰:因於氣,為腫,四維相代,陽氣乃竭。

《五臟生成篇》曰:腹滿䐜脹,支膈胠脅,下厥上冒,過在足太陰陽明。

《本神篇》曰:脾氣實則腹脹。腎氣實則脹。

《六元正紀大論》曰:太陰所至為中滿,霍亂吐下。太陰所至為重,胕腫。土鬱之發,民病心腹脹,胕腫身重。

《至真要大論》曰: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諸脹腹大,皆屬於熱。(按:以上諸脹,皆言氣之為病也)

《水熱穴論》帝曰:少陰何以主腎?腎何以主水?岐伯曰:腎者,至陰也,至陰者,盛水也。肺者,太陰也,少陰者,冬脈也,故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皆積水也。帝曰:腎何以能聚水而生病?曰: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故水病下為胕腫、大腹,上為喘呼不得臥者,標本俱病。

白話文:

古代醫書記載,針灸治療方法詳細記載在本經中。

《陰陽應象大論》說,濁氣上涌就會導致腹脹。

《生氣通天論》說,因氣而產生的腫脹,四肢循環受阻,陽氣就會衰竭。

《五臟生成篇》說,腹脹滿,胸悶脅痛,下肢厥冷,上半身發熱,病灶在足太陰和陽明經脈。

《本神篇》說,脾氣實則腹脹,腎氣實則也腹脹。

《六元正紀大論》說,太陰經脈所過之處,會出現腹脹、霍亂、嘔吐、腹瀉。太陰經脈所過之處,也會出現肢體腫脹。土氣鬱結,就會導致心腹脹痛,肢體腫脹,身體沉重。

《至真要大論》說,所有的濕腫和腹脹,都屬於脾臟的病變。所有的腹脹,都屬於熱證。 (以上這些腹脹,都是因為氣的病變所致)

《水熱穴論》中,皇帝問:少陰經脈為何主腎?腎臟為何主水?岐伯回答:腎臟是至陰之臟,至陰之臟就是盛水之臟。肺臟是太陰之臟,少陰經脈是冬季的脈象,所以其根本在腎,其末端在肺,都是積水所致。皇帝又問:腎臟為何能積水而致病?岐伯回答:腎臟是胃的關口,關口不利,所以就會積水,並隨其類而病。因此,水病向下導致肢體腫脹、腹大,向上導致呼吸困難,不能平躺,都是標本俱病。

《水脹篇》曰: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腫,如新臥起之狀,其頸脈動,時咳,陰股間寒,足脛腫,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隨手而起,如囊裹水之狀,此其候也。

《五癃津液別篇》曰:陰陽氣道不通,四海閉塞,三焦不瀉,津液不化,留於下焦,不得滲膀胱,則下焦脹,水溢則為水脹。

《評熱病論》曰:諸有水氣者,微腫先見於目下也。水者,陰也,目下亦陰也,腹者,至陰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腫也。

《經脈篇》曰:胃病則大腹水腫。

《邪氣臟腑病形篇》曰:胃病者,腹䐜脹,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隔咽不通,食飲不下。三焦病者,腹氣滿,小腹尤堅,不得小便,窘急,溢則水留即為脹。腎脈微大為石水,起臍已下至小腹腄腄然,上至胃脘,死不治。

白話文:

水腫初期,眼窩會微微腫起,像剛睡醒的樣子,頸脈跳動,偶爾咳嗽,陰部冰冷,小腿腫脹,腹部逐漸隆起,水腫就形成了。用手按壓腹部,會隨著手勢隆起,像袋子裝滿水一樣,這就是水腫的徵兆。

陰陽氣道不通暢,四肢血液循環受阻,三焦無法排泄,津液無法轉化,積聚在下焦,無法滲入膀胱,導致下焦腫脹,溢出就成了水腫。

所有有水氣的人,水腫最初都會出現在眼下方。水屬於陰性,眼下方也是陰性部位,腹部是至陰所在,因此水積聚在腹部,必定會導致眼下方腫脹。

胃病會導致腹部水腫。

胃病患者,腹部脹滿,胃脘疼痛,疼痛向上蔓延至兩肋,吞咽不順,飲食難下。三焦病患者,腹部脹滿,下腹部尤為堅硬,無法小便,憋悶難受,溢出就會積水導致脹滿。腎脈微弱,形成石水,從臍下至小腹腫脹,向上蔓延至胃脘,無法治療,會導致死亡。

《宣明五氣篇》曰:下焦溢為水。

《逆調論》曰:不得臥,臥則喘者,是水氣之客也。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腎者水藏,主津液,主臥與喘也。

《陰陽別論》曰:陰陽結斜,多陰少陽,曰石水,少腹腫。三陰結,謂之水。

《湯液醪醴論》帝曰:其有不從毫毛生而五臟陽已竭也,津液充郭,其魄獨居,孤精於內,氣耗於外,形不可與衣相保,此四極急而動中,是氣拒於內而形施於外,治之奈何?岐伯曰:平治於權衡,去宛陳莝,是以微動四極,溫衣,繆刺其處,以復其形,開鬼門,潔淨府,精以時復,五陽已布,疏滌五臟,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氣乃平。按以上諸脹,皆言水之為病也。

白話文:

《宣明五氣篇》說:下焦過度盈滿就會導致水腫。

《逆調論》說:無法平躺,躺下就喘的人,是水氣入侵的徵兆。水氣會沿著津液流動,而腎臟是水氣的貯藏器官,掌管津液、睡眠和呼吸。

《陰陽別論》說:陰陽失衡,陰氣過盛而陽氣不足,叫做石水,會導致少腹腫脹。三陰經氣結聚,也叫做水氣。

《湯液醪醴論》中,黃帝問道:有些人從出生就體弱無力,五臟陽氣已經衰竭,津液充盈卻無力運行,精氣孤獨而衰敗,外氣耗損,身體虛弱到無法保暖,四肢乏力卻又活動頻繁,這是因為氣血被困於內而形體虛弱於外,该如何治疗呢?岐伯回答道:用平衡的方法来调理,去除体内积存的污浊之物,这样就能缓解四肢乏力,用溫暖的衣服保暖,针灸相关穴位以恢复体力,打开鬼門,洁净五脏六腑,精气自然恢复,五臟的阳气也逐渐布满,疏通五臟,精气自然生成,身体自然强壮,骨肉相依,生命力也会恢复平衡。以上這些腫脹都是水氣導致的病症。

《太陰陽明論》曰:食飲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陰受之,則入五臟,則䐜滿閉塞。

《異法方宜論》曰:北方者,其民樂野處而乳食,臟寒生滿病。按以上二條,乃言飲食之為脹也。

白話文:

《太陰陽明論》提到:如果飲食不節制,作息不規律,那麼這些影響會首先作用於體內的陰氣。當陰氣受到影響後,會深入五臟,導致腹脹和堵塞的現象。

《異法方宜論》指出:在北方地區,那裡的人們喜愛在野外活動,主要以母乳和奶製品為食,這種飲食習慣容易造成脾臟和胃的寒涼,進而引發腹脹等相關疾病。根據這兩條理論,我們可以得知腹脹是飲食不當所帶來的問題。

2. 論證(共四條)

腫脹之病,原有內外之分,蓋中滿者謂之脹,而肌膚之脹者亦謂之脹;若以腫言,則單言肌表,此其所以當辨也。但脹於內者,本由臟病,而腫於外者,亦無不由乎臟病。第臟氣之病,各有不同,雖方書所載,有濕熱、寒暑、血氣、水食之辨,然余察之經旨,驗之病情,則惟在氣水二字,足以盡之。故凡治此證者,不在氣分,則在水分,能辨此二者而知其虛實,無餘蘊矣。

病在氣分,則當以治氣為主,病在水分,則當以治水為主。然水氣本為同類,故治水者當兼理氣,蓋氣化水自化也;治氣者亦當兼水,以水行氣亦行也。此中玄妙,難以盡言,茲雖條列如左,然運用之法,貴在因機通變也。

白話文:

腫脹之病,辨明內外,治以氣水

腫脹之病,本有內外之分。內部充滿而導致膨脹,稱為「脹」。而肌膚表面的膨脹,同樣也稱為「脹」。如果單說「腫」,則專指肌膚表面的腫脹。因此,我們要仔細辨別「脹」與「腫」的不同。

然而,內部脹滿,本源於臟腑疾病,而外部腫脹,亦不全然脫離臟腑疾病。只不過臟腑氣機的病變,各有不同。雖然醫書記載有濕熱、寒暑、血氣、水食等辨別,但根據我的經方經驗,以及對病情觀察,則只有「氣」與「水」二字,足以涵蓋所有腫脹之病。

因此,治療此病症,不在於氣分,就在於水分。能辨別這二者,並了解其虛實,便無所遺漏。

若病症出在氣分,則應以治氣為主。若病症出在水分,則應以治水為主。然而,水氣本為同類,故治水者應兼顧理氣,因為氣化則水自化也;治氣者亦應兼顧水,因為水行則氣亦行也。

這其中的玄妙,難以盡言。雖然我已條列出上述內容,但實際運用時,貴在因機而變,靈活應對。

一、病在氣分者,因氣之滯,如氣血之逆,食飲之逆,寒熱風濕之逆,氣虛不能運化之逆,但治節有不行者,悉由氣分,皆能作脹。凡氣分之病,其色蒼,其內堅,其脹或連胸脅,其痛或及臟腑。或倏而浮腫者,陽性急速也。或自上及下者,陽本乎上也。或通身盡腫者,氣無不至也。

有隨按而起者,如按氣囊也。然此雖皆氣分,而氣病有不同,故有氣熱而脹者,曰:諸脹腹大,皆屬於熱也。有氣寒而脹者,曰胃中寒則䐜脹,曰臟寒生滿病也。有氣濕而脹者,曰諸濕腫滿,皆屬於脾也。有氣虛而脹者,元氣虛也,曰足太陰虛則鼓脹也。有氣實而脹者,邪氣實也,曰腎氣實則脹,曰脾氣實則腹脹,曰胃氣實則脹也。

白話文:

當疾病發生在氣分時,是因為氣的運行受阻,例如氣血逆流、飲食逆流、寒熱風濕逆流、氣虛無法運化導致的逆流。只要是運行受阻的病症,都會導致脹滿。

凡是氣分病症,患者的臉色會蒼白,身體內部摸起來硬實,脹滿可能連著胸脅,疼痛可能波及內臟。有的病患會突然浮腫,這是陽氣上升迅速造成的。有的病患從上半身開始腫起,這是因為陽氣原本就位於上半身。有的病患全身都腫脹,這是因為氣能到達全身各處。

有的病患按壓身體某個部位時,就會出現腫脹,就像按壓氣囊一樣。雖然這些都是氣分的病症,但氣的病變卻有所不同。因此,有氣熱引起的脹滿,叫做:「所有腹部脹大的病症,都屬於熱症。」

有氣寒引起的脹滿,叫做:「胃寒則會造成腹脹」、「臟寒會造成滿脹的病症。」

有氣濕引起的脹滿,叫做:「所有濕邪引起的腫脹和滿脹,都屬於脾的病症。」

有氣虛引起的脹滿,叫做:「元氣虛弱」、「足太陰經虛弱就會導致鼓脹。」

有氣實引起的脹滿,叫做:「邪氣實邪」、「腎氣實則會脹」、「脾氣實則會腹脹」、「胃氣實則會脹。」

凡此雖皆脹病,而治之之要,則全在察其虛實。大都陽證多熱,熱證多實,陰證多寒,寒證多虛。先滯於內,而後及於外者多實;先腫於表,而漸及於內,或外雖脹而內不脹者多虛。小便紅赤,大便秘結者多實;小便清白,大便稀溏者多虛。脈滑有力者多實,弦浮微細者多虛。

形色紅黃,氣息粗長者多實;形容憔悴,聲音短促者多虛。年青少壯,氣道壅滯者多實;中衰積勞,神疲氣怯者多虛。虛實之治,反如冰炭,若誤用之,必致害矣。

一、病在水分者,以陰勝於陽,而肌膚皆腫,此與氣證本有不同。凡水之為病,其色明潤,其皮光薄,其腫不速,每自下而上,按肉如泥,腫有分界。蓋陰本於下,而浸漬有漸,皆水病之證也。觀水脹篇言寒氣之脹,按其腹,窅而不起;水腫之病,以手按其腹,隨手而起,如囊裹水之狀,此其候也。然以愚見,乃察之證驗,則若與此論相反。

白話文:

所有這些疾病雖然都是脹病,但治療的關鍵在於觀察虛實。一般來說,陽證多熱,熱證多實,陰證多寒,寒證多虛。先阻塞於內,然後才影響到外者多實;先腫脹於表,然後逐漸影響到內,或外表雖然腫脹但內部不腫脹者多虛。小便紅赤,大便便秘者多實;小便清白,大便稀溏者多虛。脈象滑數有力者多實,弦浮微細者多虛。

外觀紅黃,呼吸粗長者多實;形容憔悴,聲音短促者多虛。年輕力壯,氣道阻塞者多實;中年衰弱積勞,精神疲憊氣息怯弱者多虛。虛實的治療方法如同冰炭,若誤用則必會造成傷害。

一、疾病位於水分者,以陰勝於陽,導致肌膚都腫脹,這與氣證本質上有所不同。凡是水氣引起的疾病,其色澤明潤,皮膚光滑薄弱,腫脹速度不快,通常從下而上,按壓肉體如同泥土,腫脹有明顯界限。這是因為陰氣本源於下,逐漸浸漬蔓延,都是水氣疾病的表現。觀看水脹篇中提到寒氣的脹,按壓腹部,空虛而沒有彈性;水腫的疾病,用手按壓腹部,隨著手勢而恢復,就像囊袋中裝水的樣子,這就是其徵兆。然而,以我的愚見,觀察其病症,則與上述論述相反。

蓋凡是水證,必按之窅而不起,此其水在肉中,如糟如泥,按而散之,猝不能聚,未必如水囊之此;凡隨按隨起者,亦惟虛無之氣,其速乃然,故辨當若此也。凡欲辨水氣之異者,在欲辨其陰陽耳,若病在氣分,則陽證陰證皆有之,若病在水分,則多為陰證。何也?蓋水之與氣,雖為同類,但陽王則氣化,而水即為精,陽衰則氣不化,而精即為水。

故凡病水者,本即身中之血氣,但其為邪為正,總在化與不化耳。水不能化,因氣之虛,豈非陰中無陽乎?此水腫之病,所以多屬陽虛也。然水主於腎,氣主於肺,水漬於下,而氣竭於上,所以下為腫滿,上為喘急,標本俱病,危斯亟矣,此當速救本源,庶保萬一,倘以虛喘作實邪,而猶然泄肺,無不敗矣。

白話文:

總之,凡是水症,一定按壓起來軟陷卻不會彈起來,這是因為水在肉裡,就像糟糠或泥土一樣,按壓就會散開,一下子無法聚集,跟水袋裡的水不一樣;凡是按壓後馬上就彈起來的,只有虛無的氣,才會這麼快,所以辨別就應該如此。想要分辨水氣的不同,就在於分辨它的陰陽。如果病在氣分,那麼陽證陰證都會出現,如果病在水分,則大多是陰證。為什麼呢?因為水和氣雖然是同類,但陽氣旺盛,氣就會化,而水就成為精華,陽氣衰弱,氣就不會化,而精華就變成水。

因此,凡是患水病的人,其實就是身體中的血氣,只是它屬於邪氣還是正氣,關鍵在於它是否能化。水不能化,是因為氣虛,難道不是陰中無陽嗎?所以水腫這種病,大多屬於陽虛。然而,水主於腎,氣主於肺,水積在下,而氣耗在上,所以下半身腫脹,上半身喘急,標本都病了,非常危險。這時應該立刻救治根本,才有可能保住性命,如果把虛喘當成實邪,反而繼續泄肺,就一定會失敗。

一、少年縱酒無節,多成水鼓。蓋酒為水穀之液,血亦水穀之液,酒入中焦,必求同類,故直走血分。經曰:飲酒者,衛氣先行皮膚,先充絡脈,此之謂也。然血者神氣也,血屬陰而性和,酒者淫氣也,酒屬陽而性悍,凡酒入血分,血欲靜而酒動之,血欲藏而酒逐之,故飲酒者身面皆赤,此入血之徵,亦散血之徵也。擾亂一番,而血氣能無耗損者,未之有也。

第年當少壯,則旋耗旋生,固無所覺,及乎血氣漸衰,則所生不償所耗,而且積傷並至,病斯見矣。故或致血不養筋,則為中風;或致傷脾,則為痰飲、瀉痢;或濕熱上浮,則為喘、汗、鼻淵;或流於筋骨,則為瘈瘲、疼痛;或致動血傷精,則為勞損、吐衄;或致傷肌腐肉,則為爛瘡、痔漏;其有積漸日久而成水鼓者,則尤多也。

白話文:

年輕人縱情飲酒,沒有節制,很容易變成水腫。因為酒是五穀精華的液體,血液也是五穀精華的液體,酒進入中焦(脾胃),必定會尋找同類,所以直接進入血液循環。經書上說:喝酒的人,衛氣會先到達皮膚,然後充盈經絡,這就是這個道理。然而血液是神氣的根本,血液屬陰,性質平和,酒是淫氣,屬於陽,性質剛烈。酒進入血液,血液想要靜止,酒卻把它攪動,血液想要收斂,酒卻把它驅散,所以喝酒的人臉頰通紅,這就是酒進入血液的徵兆,也是血液散失的徵兆。這樣擾亂一番,血液精氣能沒有損耗嗎?絕不可能。

年輕力壯的時候,損耗和補充可以互相平衡,所以不會有什麼感覺,等到血液精氣逐漸衰退,補充就趕不上損耗,而且積累的傷害也一起出現,疾病就會顯露出來。因此,可能會導致血液不能滋養筋脈,就變成中風;或者損傷脾臟,就變成痰飲、瀉痢;或者濕熱上浮,就變成喘息、多汗、鼻淵;或者流到筋骨,就變成抽搐、疼痛;或者導致血液躁動,損傷精氣,就變成勞損、吐血、流鼻血;或者導致損傷肌肉,腐爛肉體,就變成潰爛瘡口、痔瘡、肛門漏。其中,慢慢累積日久而成水腫的人,就更多了。

蓋酒性本濕,壯者氣行則已,酒即血也;怯者著而成病,酒即水也,不惟酒為水,而血氣既衰,亦皆隨酒而悉為水矣。所以凡治水鼓者,必當以血氣為主,而養陰利濕,是誠善矣。

然奈無知少年,初不知畏,而惟酒是耽,此其浸漬已非一日,致令血氣天真敗極至此,又豈能以旦夕挽回者哉?故於諸鼓之中,則尤以酒鼓為最危難治之證。嘗有一杜康之徒,不信余說,云:公為此言,其亦過矣,茲見有某人者,以酒為生,自朝繼暮,今年已若干,未聞其病,豈酒果傷人者耶?是不知若人者,惟千百中之一二,而天稟之特出者也。

不然,何善飲者如此其多,而壽於飲者僅見其人,則其他之困於此者,從可知矣,使不有斯人之稟,而有斯人之嗜,吾恐其不免於斯矣。

白話文:

酒的本性本來就偏濕,身體強壯的人氣血流通,酒就如同血液一樣;但如果體弱的人飲酒過量,就會積聚在體內導致生病,酒就如同水一樣。不僅酒會變成水,當人體的血氣衰弱,也會隨著酒一起變成水。所以治療水腫的人,一定要以補血益氣為主,再配合滋陰利濕的方法,這樣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

然而,一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輕人,剛開始不懂得害怕,只顧著沉迷於喝酒,日積月累地浸泡在酒中,導致原本的天真血氣受到嚴重損害,到了這種程度,又怎麼可能在短時間內就恢復呢?所以,在各種水腫中,酒腫是最危險最難治的病症。曾經有個嗜酒的人,不相信我的話,說:“您說酒傷人,未免太過了吧!你看某個人,靠喝酒為生,從早喝到晚,今年都多少歲了,也沒見他生病,難道酒真的會傷人嗎?” 這種人,只是千百人中的一兩個,而且是天賦異禀的人。

不然,為什麼喜歡喝酒的人這麼多,而長壽的卻很少見?那些受酒困擾的人,可想而知。如果沒有這種人的天賦,卻有這種人的嗜好,恐怕難逃酒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