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十五性集·雜證謨 (5)
卷之十五性集·雜證謨 (5)
1. 論治(共五條)
一、陰暑證,凡暑月外感風寒,以致陰邪抑遏陽氣,而病為發熱頭痛,肢體拘急痠疼,無汗惡寒,脈緊等症,此即傷寒之屬。治以解散為主,宜正柴胡飲、小柴胡湯,或一、二、三、四柴胡飲之類,酌其寒熱虛實,隨宜用之。若脈見微細,氣體虛弱,不可發汗者,但宜補中氣,使元氣漸充,則寒邪自散,不必攻邪也。或用補中益氣湯主之。
若邪感於外,而火盛於內,或陽明熱甚者,宜柴胡白虎煎之類主之。若寒邪在表未解,而六脈微細,背冷惡寒,或嘔惡泄瀉,內無熱證者,此正伏陰在內,而邪不易解,雖在暑月,亦速宜溫中,如理陰煎、理中湯、大溫中飲、麻桂飲之類,皆宜速用,不可疑也。亦不可遲也。
白話文:
夏天容易中暑,如果在炎熱的月份受了風寒,導致陰邪阻礙陽氣,就會出現發燒頭痛、四肢僵硬酸痛、不流汗畏寒、脈搏緊等症狀,這屬於傷寒的範疇。治療主要以散寒為主,可以使用正柴胡飲、小柴胡湯或四柴胡飲等方劑,根據寒熱虛實情況選擇使用。如果脈搏微弱,體虛無力,不能發汗,則應補益中氣,讓元氣逐漸充盈,寒邪自然消散,不必刻意攻邪,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
如果外感寒邪,但內熱旺盛,或陽明經熱症嚴重,可以使用柴胡白虎煎等方劑。如果表寒未解,脈搏細弱,背部發冷畏寒,或伴隨嘔吐腹瀉,而無內熱症狀,則說明寒邪潛伏於內,不易清除。即使在夏天,也要及時溫中散寒,可以使用理陰煎、理中湯、大溫中飲、麻桂飲等方劑,不可猶豫,也不可拖延。
若邪盛於外而中不甚虛者,或以五積散。以上諸證有不能盡者,俱宜以傷寒門諸法,察而治之。
一、陰暑證,凡內傷生冷,致損胃氣,而病為腹痛、泄瀉、嘔吐者,治宜以溫中散寒為主。若初受寒邪,停積未散,而脾氣未虛者,先宜以抑扶煎、五德丸之類主之。若胃氣微虛者,宜佐關煎、五德丸主之。若胃氣再虛者,宜溫胃飲、理中湯主之。若吐瀉已甚,脾腎兼傷,而痛連小腹二陰,或成痢者,宜胃關煎、理陰煎,或九氣丹之類主之。
白話文:
如果外邪入侵身體,但內部沒有嚴重虛弱的情況,可以服用五積散。上述症狀可能無法完全符合,應參考傷寒門的治療方法,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診治。
陰暑症狀,通常是因為內傷寒涼,損傷胃氣,導致腹痛、腹瀉、嘔吐。治療原則應以溫中散寒為主。如果剛開始受寒邪,積滯尚未散去,脾氣也沒有虛弱,應該先用抑扶煎、五德丸等藥物治療。如果胃氣略微虛弱,則用佐關煎、五德丸治療。如果胃氣更加虛弱,則用溫胃飲、理中湯治療。如果嘔吐腹瀉非常嚴重,脾腎都受到損傷,並且疼痛連及小腹和陰部,甚至出現痢疾,則應該用胃關煎、理陰煎,或者九氣丹等藥物治療。
若表中寒邪,內傷主冷,表裡俱病者,宜兼治之,以和胃飲加柴胡,或溫胃飲加柴胡,或新方諸柴胡飲,察虛實而用之。古方用大順散為溫中之總治,亦何足以盡之也。
一、陽暑以酷熱傷人,本為熱證,然陽中又有陰陽,此不可不辨。凡暑熱中人者,其氣必虛,以火能剋金而熱傷氣也。然熱者不可不清,虛者不可不補,但陽中之陽者宜兼乎清,如身熱,頭痛,煩躁,大渴,大汗,脈洪滑,喜冷水,大便乾結,小水赤痛之類,皆陽證也。若氣不甚虛,而但有火證者,宜白虎湯,或益元散主之。
白話文:
如果患者外感寒邪,內傷寒氣,導致表裡都生病,應該要同時治療,可以用和胃飲加上柴胡,或者溫胃飲加柴胡,或者新方柴胡飲等,根據虛實情況而選擇。古代方劑用大順散作為溫中的總治方,但這也無法完全解決所有問題。
陽暑是酷熱傷人,本質上是熱證,但陽中還有陰陽,這一點不能不辨別。凡是暑熱中暑的人,他們的氣必然虛弱,因為火能克金,熱傷氣。但是熱證不能不清除,虛證也不能不補,但陽中之陽的患者應該兼顧清熱,例如出現發熱、頭痛、煩躁、口渴、出汗、脈洪滑、喜歡喝冷水、大便乾結、小便赤痛等症狀,都是陽證。如果氣不很虛弱,而只有火證,可以用白虎湯,或者益元散來治療。
或火盛之甚者,惟玉泉散更妙。若汗出脈虛浮,煩渴有火而少氣者,宜白虎加人參湯,或仲景竹葉石膏湯、《宣明》桂苓甘露飲之類主之。若眩暈少氣,雖煩渴而火不甚者,宜生脈散主之。以上諸法,用治陽中之陽,皆古法之善者。若雖壯熱口渴,而脈虛無力,或重按全無,及神困氣促者,此脾胃氣虛,元陽不足,假火之證,若誤用白虎等劑,其危立至。
一、凡中暑熱者,人皆知為陽證,而不知陽中有陰也。蓋外中熱邪,而內亦熱者,此表裡俱熱,方是陽證,治宜清補如前。若內本無熱,而因熱傷氣,但氣虛於中者,便有伏陰之象,故凡治暑熱之證,最當辨其陰陽虛實。若脈虛無力,或為惡寒背寒,或為嘔惡,或為腹痛泄瀉,或四肢鼻尖微冷,或不喜涼茶涼水,或息短氣促,無力以動之類,皆陽中之陰證也。凡見此類,但當專顧元氣,惟宜獨參湯,徐徐與之為最妙。
白話文:
如果熱症很嚴重,可以用玉泉散治療效果更佳。如果出汗、脈搏虛弱浮動、口渴且有熱症但氣虛乏力,適合使用白虎加人參湯,或仲景的竹葉石膏湯、宣明的桂苓甘露飲等方劑。如果頭暈氣短,雖然口渴但熱症不嚴重,適合使用生脈散。以上這些方法都是治療陽中之陽的古方,效果都很好。但是,如果雖然發燒口渴,但脈搏虛弱无力,甚至重按無脈,以及神志昏沉、呼吸急促,這屬於脾胃氣虛、元陽不足、虛火上升的症狀,如果誤用白虎湯等清熱藥,就會非常危險。
總之,中暑發熱屬於陽證,但陽證中也包含陰證。外界的熱邪入侵,同時內部也發熱,這就是表裡俱熱,屬於陽證,應該清熱補氣。如果內部本來沒有熱,只是因為熱邪傷氣,導致氣虛,就屬於伏陰的表現。因此,治療中暑發熱的症狀,最重要的是辨別陰陽虛實。如果脈搏虛弱无力,或者怕冷、背部發涼,或者嘔吐惡心,或者腹痛腹瀉,或者四肢和鼻尖微微发凉,或者不喜歡喝涼茶涼水,或者呼吸短促、氣喘吁吁,没有力气活动等,這些都是陽中之陰證。遇到這種情況,就要專注於補益元氣,可以用獨參湯慢慢調理,效果最佳。
若兼微嘔惡寒者,宜加煨姜與人參等分主之。再其甚者,則養中煎、理中湯、五君子煎,或五福飲、理陰煎之類,皆當隨宜用之。若虛寒之甚,則舍時從證,桂附皆所必用,切不可因暑熱之名,而執用寒涼解暑等劑再伐陽氣,則變有不可測也。若夏月於盛暑中,過於勞倦,因而中暑者,其勞倦既已傷脾,暑熱又以傷氣,此本內傷大虛之候,當專以調補為先,然後察其有火無火,或有邪無邪,而兼治如前可也。
白話文:
若病人除了嘔吐惡寒之外,還伴隨其他症狀,則應加入煨薑和人參等量作為主藥。病情較為嚴重者,則可選用養中煎、理中湯、五君子煎,或五福飲、理陰煎等方劑,需根據具體情況選用。若病人體虛寒重,則應根據症狀選用藥物,桂枝、附子等藥物必不可少。不可因為天氣炎熱,就執意使用寒涼解暑藥物,再次損傷陽氣,這樣容易造成不可預測的後果。若在盛夏酷暑中,因過度勞累而中暑,其勞累已傷脾,暑熱又傷氣,這屬於內傷大虛之症,應以調補為主,再觀察病人是否有火氣或外邪,然後根據情況進行治療。
一、夏月因暑致病,而醫有不知伏陰,誤投寒劑,以致吐瀉腹痛,或外熱內寒,煩躁多渴,狀若傷寒。但察其脈微神困,便是陰盛格陽之證,速宜溫藥以救其內。
一、夏月既傷暑熱,復傷生冷,外熱內寒者,當專以內寒為主。有滯者,清其滯;無滯者,益其氣。但溫中理脾,脾氣既復,而暑無不退也。
白話文:
夏天容易因為暑熱生病,有些醫生不懂得暑熱造成的內在虛寒,誤用寒涼藥物,導致病人嘔吐腹瀉,或出現外熱內寒、煩躁口渴,看似傷寒的症狀。但觀察脈象細弱,神志昏沉,這是寒氣盛而陽氣被抑制的表現,應迅速使用溫熱藥物來救治其內在虛寒。
夏天既要避免暑熱,又要避免生冷食物,外熱內寒的情況下,應以內寒為主。如果有食物積滯,就需清熱化滯;若沒有積滯,則需益氣溫中。只要溫和脾胃,脾胃功能恢復,暑熱自然退去。
2. 論香薷飲
香薷飲乃夏月通用之藥餌,常見富貴之家多有備此。令老少時常服之,用以防暑。而不知人之宜此者少,不宜此者多也。若誤用之,必反致疾,何也?蓋香薷一物,氣香竄而性沉寒。惟其氣竄,所以能通達上下,而去菀蒸之濕熱。惟其性寒,所以能解渴除煩,而清搏結之火邪。
然必果屬陽臟,果有火邪,果脾胃氣強,肥甘過度,而宜寒畏熱者,乃足以當之,且賴其清涼,未必無益。若氣本不充,則服之最能損氣。火本非實,而服之乃以敗陽。凡素稟陰柔,及年質將半,飲食不健,軀體素弱之輩,不知利害而效尤妄用者,未有不反助伏陰,損傷胃氣,而致為吐瀉腹痛,及陰寒危敗等證。若加黃連,其寒尤甚,厚朴破氣,均非所宜。
用者不可不審。
白話文:
香薷飲是夏季常見的藥方,許多富裕人家都會備著,讓大人小孩常喝來預防暑熱。但其實適合喝的人不多,不適合的人卻很多。如果誤用,反而會生病。這是因為香薷本身氣味芳香,性寒,它能通達上下,去除濕熱,也能解渴除煩,清熱。
但是,只有陽氣旺盛,體內有火熱,脾胃功能強健,吃得多又偏油膩,而且怕熱的人才適合喝。他們可以藉由香薷的清涼來改善體質。
如果原本氣虛,喝了香薷就會更傷氣。如果體內本來就沒有實火,喝了香薷反而會損傷陽氣。體質陰柔、年紀偏大、飲食不佳、身體虛弱的人,如果不懂得分辨利弊,盲目跟風服用,就可能加重陰寒,損傷胃氣,導致嘔吐、腹瀉、腹痛,甚至陰寒危重等症狀。加入黃連會更寒,厚朴會傷氣,都不適合。
用藥一定要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