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七須集 (19)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七須集 (19)

1. 麻黃桂枝辨(二十四)

按:《傷寒論》曰:太陽病,頭痛,發熱,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無汗而喘者,名為傷寒,麻黃湯主之。曰: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桂枝湯主之。此以無汗脈緊者為傷寒,故用麻黃湯;有汗脈緩者為中風,故用桂枝湯,是其辨也。

又《論》曰: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然何以又曰:太陽病外證未解,脈浮弱者,當以汗解,宜桂枝湯。陽明病,日晡所發熱,脈虛浮者,宜發汗,發汗宜桂枝湯,是豈桂枝為止汗者耶?但麻黃湯無芍藥,而用麻黃,桂枝湯無麻黃,而用芍藥,蓋桂枝性散,芍藥性斂,以芍藥從桂枝,則桂枝不峻,以桂枝從芍藥,則芍藥不寒。

然以芍藥之懦,終不勝桂枝之勇,且芍藥能滋調營氣,適足為桂枝取汗之助,故桂枝湯亦是散劑,但麻黃湯峻,而桂枝湯緩耳。故凡寒邪深固者,恐服桂枝不能解表,則反以助熱,所以脈緊無汗者,宜麻黃不宜桂枝;若脈浮緩有汗,或浮弱者,以其風邪尚淺,宜桂枝不宜麻黃也。此麻黃湯為發表之第一,而桂枝湯則解表之次者也。

今時醫不能察此,但聞汗不出者,不可與桂枝,便謂桂枝能止汗,誤亦甚矣,而不知止汗在芍藥,不在桂枝也。但桂枝性溫,能強衛氣,如《內經》曰:陰氣有餘,為多汗身寒。仲景曰:極寒反汗出者,此亡陽而汗也,助陽乃可以止汗,則正宜用桂枝矣。又《傷寒論》以太陽病無汗脈緊者為傷寒,汗出脈緩者為中風,此風寒之辨也。

然大青龍湯證治曰: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是豈非太陽中風亦有脈緊無汗者耶?可見風之與寒,本不相遠,但風邪淺而寒邪深耳,淺屬陽而深屬陰耳。且近見外感寒邪者,率皆傷寒發熱脈緊無汗等證,至於中風一證,謂其脈緩有汗,而復發熱者,其病本不多見,即有之,亦必外因者少,而內因者多也。倘學者以風寒二字,及麻黃桂枝二湯,必欲分其陰陽同異,而執以為辭,則失之遠矣。

本門前卷有風寒辨,宜並察之。

白話文:

《傷寒論》說:太陽病,症狀是頭痛、發燒、怕冷、全身痠痛、噁心想吐,脈象是陰陽兩脈都緊繃,沒有出汗而且呼吸急促,這種情況稱為傷寒,應該用麻黃湯來治療。又說:太陽病,症狀是頭痛、發燒、有汗、怕風,脈象是緩和的,這種情況稱為中風,應該用桂枝湯來治療。這裡的區別是,沒有出汗而且脈象緊繃的是傷寒,所以用麻黃湯;有出汗而且脈象緩和的是中風,所以用桂枝湯,這是它們的辨別點。

《傷寒論》又說:桂枝本來是用來疏通肌表的,如果這個人脈象是浮而緊繃,發燒但沒有出汗,就不能用桂枝湯,一定要記住這一點,不要用錯了。然而為什麼又說:太陽病,外在的症狀還沒解除,脈象是浮而虛弱的,應該用發汗的方法來解除,適合用桂枝湯。陽明病,在午後發燒,脈象是虛而浮的,適合用發汗的方法,發汗適合用桂枝湯,難道桂枝湯是止汗的嗎?只是麻黃湯沒有芍藥,而是用麻黃,桂枝湯沒有麻黃,而是用芍藥。因為桂枝的藥性是發散的,芍藥的藥性是收斂的,用芍藥來配合桂枝,可以使桂枝的藥性不會太過峻猛;用桂枝來配合芍藥,可以使芍藥的藥性不會太過寒涼。

然而以芍藥的柔弱性質,終究比不上桂枝的勇猛性質,而且芍藥能夠滋養調和營氣,正好可以幫助桂枝發汗,所以桂枝湯也是發散的藥劑,只是麻黃湯的藥性比較強,而桂枝湯的藥性比較緩和。因此,凡是寒邪深入體內的,恐怕服用桂枝湯不能夠解除表邪,反而會助長熱邪,所以脈象緊繃而且沒有汗的人,適合用麻黃湯,而不適合用桂枝湯;如果脈象是浮而緩和而且有汗,或是浮而虛弱的,是因為風邪還在比較淺的部位,適合用桂枝湯,而不適合用麻黃湯。這是因為麻黃湯是發汗解表的首選,而桂枝湯則是次之的選擇。

現在的醫生不能夠觀察到這一點,只是聽到沒有出汗,就認為不能用桂枝湯,便說桂枝湯能夠止汗,這是非常錯誤的,而不知道止汗的作用在於芍藥,而不是桂枝。只是桂枝藥性溫熱,能夠增強衛氣,如同《內經》所說:陰氣過多,就會出現多汗且身體發冷的現象。張仲景說:極度寒冷反而出汗的,這是陽氣虛脫而導致的汗,用補陽的方法才能夠止汗,那麼就應該用桂枝湯了。《傷寒論》以太陽病沒有出汗而且脈象緊繃的,稱為傷寒;有出汗而且脈象緩和的,稱為中風,這是風和寒的區別。

然而大青龍湯的證狀治療提到:太陽中風,脈象是浮而緊繃,發燒怕冷,全身痠痛,沒有出汗而且煩躁不安,應該用大青龍湯來治療。難道不是太陽中風也有脈象緊繃而且沒有出汗的情況嗎?可見風和寒的性質其實不遠,只是風邪比較淺,而寒邪比較深而已,淺屬於陽,而深屬於陰。而且最近看到外感寒邪的人,大多都是傷寒發燒、脈象緊繃、沒有出汗等症狀,至於中風這一類疾病,說是脈象緩和而且有汗,並且伴隨發燒的,這種情況其實不多見,即使有,也一定是外在因素較少,而內在因素較多。如果學習的人用風寒二字,以及麻黃、桂枝兩湯,一定要分辨它們的陰陽和不同之處,並且執著於字面上的解釋,那就差之千里了。

本門前一卷有風寒辨的內容,應該一併參考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