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十五性集·雜證謨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五性集·雜證謨 (2)

1. 論寒熱往來證治(共三條)

凡寒熱往來之病,其證有二:蓋一以外邪不解而然;一以陽盛陰虛而然。此其一為表證,一為里證。所當辨治,不可紊也。

一、寒邪鬱伏經絡而為寒為熱,此似瘧非瘧之類也。治法雖宜表散,然邪氣得以久留者,必其元氣之虛而正不勝邪也。故凡治此者,皆當以兼補血氣為主。若血分微虛,形氣本不甚弱,而邪有不解者,三柴胡飲。若火盛血燥而寒熱不已者,一柴胡飲。若因勞倦,或氣體本弱,或肝脾不足,而邪有不淨者,四柴胡飲,或五柴胡飲,或補中益氣湯。若陽邪陷入陰分,微兼內熱,而邪有不解者,補陰益氣煎。

若脾胃陽氣不健,中氣不暖,而邪有不解者,溫胃飲。若病久元氣大虛,而寒熱不退者,但當單培元氣,不必兼散,宜五福飲、歸脾湯,或大補元煎、理陰煎之類。察其陰陽,擇而用之。若果陽虛,非用溫補不可。

一、陰虛陽盛,或陰陽俱虛,而為寒熱往來者。此以真陰不足,總屬虛損之病也。然其陰陽微甚,亦所當辨。如晝則熱而夜則靜者,此陽邪王於陰分,陽有餘也。晝則靜而夜則熱者,此陽邪陷入陰中,陰不足也。其有晝夜俱熱,或兼煩躁多汗,而本非外感者。此證雖曰重陽,而實則陰虛之極也。

又有下見溏泄,或上見嘔惡,而潮熱夜熱者,此元氣無根,陽虛之病也。大都陽實者,宜瀉其陽,瀉陽者。宜用苦寒。陰虛者,宜補其陰。補陰者,宜用甘涼。惟陽虛一證,則身雖有熱,大忌寒涼,此則人多不識也。然陰虛則病熱,而陰氣未竭者,治之猶易;陽虛則病寒,而陽氣未竭者,治之亦易。

若孤陽無陰,而寒之不可,孤陰無陽,而熱之又不可,斯所謂兩死之證也,無能為力矣。若陰虛陽盛而寒熱往來,或夜熱不止者,加減一陰煎。若心經蘊熱,火在陽分,而煩熱往來者,二陰煎。若盜汗不止而夜熱者,當歸六黃湯。若陰虛血熱,崩淋不止而夜熱者,保陰煎。若肝火不清,時多鬱怒而為煩熱者,徙薪飲。

若婦人多郁多怒,而寒熱不止者,加味逍遙散。若三陰虧損,血虛火盛而煩熱不止者,地黃膏、三才封髓丹。若男、婦、小兒,凡脾胃受傷,陽虛火浮,而為潮熱夜熱者,必用理陰煎,或溫胃飲,或大補元煎之類,方可保全。此證最多,此治最妙,勿以此為奇談也。

白話文:

論寒熱往來證治(共三條)

凡是出現寒熱交替發作的疾病,原因大致有兩種:一種是因為外來的邪氣沒有解除;另一種則是因為體內陽氣過盛而陰液不足。前者屬於表證,後者屬於裡證。治療時必須仔細分辨,不可混淆。

一、寒邪鬱積在經絡之間,導致時而發冷時而發熱,這種情況類似瘧疾但又不是瘧疾。治療上雖然應該用發散的方式將邪氣驅除,但邪氣之所以能長期滯留,必定是因為體內元氣虛弱,正氣無法戰勝邪氣。所以治療此類疾病,都應該以兼顧補養氣血為主。如果只是血分輕微虛弱,身體狀況並不是很差,而邪氣卻無法解除,可以使用三柴胡飲。如果體內火氣旺盛、血分乾燥,導致寒熱交替不止,可以使用一柴胡飲。如果是因為過度勞累,或者本身氣體虛弱,又或者是肝脾功能不足,導致邪氣無法清除,可以使用四柴胡飲,或者五柴胡飲,或者補中益氣湯。如果陽邪侵入陰分,稍微兼有內熱,導致邪氣無法清除,可以使用補陰益氣煎。

如果脾胃陽氣虛弱,中焦寒冷,導致邪氣無法清除,可以使用溫胃飲。如果病程很長,元氣已經非常虛弱,寒熱依然不退,就應該專心培養元氣,不必再用發散的藥物,可以使用五福飲、歸脾湯,或者大補元煎、理陰煎之類的藥方。治療時應該仔細辨別體內的陰陽情況,選擇合適的藥方。如果確實屬於陽虛,就必須使用溫補的方法。

二、陰液不足而導致陽氣過盛,或者陰陽兩虛,都可能出現寒熱交替發作的情況。這類情況都是因為體內真陰不足,屬於虛損性的疾病。然而陰陽的虛損程度各有輕重,也需要仔細分辨。例如白天發熱而晚上安靜,這是因為陽邪侵佔了陰分,屬於陽氣有餘。白天安靜而晚上發熱,這是因為陽邪陷入陰中,屬於陰液不足。如果白天晚上都發熱,或者同時出現煩躁、多汗,而本身又不是外感引起的,這種情況雖然表現為陽氣旺盛,實際上是陰液極度虛弱。

另外,如果出現大便稀溏、或噁心嘔吐,同時伴有潮熱、夜間發熱,這是元氣虛弱,陽氣不足的表現。一般來說,陽氣過盛的,應該用瀉法來瀉陽,適合使用苦寒的藥物。陰液不足的,應該用補法來補陰,適合使用甘涼的藥物。只有陽虛這種情況,雖然身體會發熱,但絕對不能使用寒涼的藥物,很多人都不了解這一點。陰虛導致發熱,如果陰氣還沒有完全耗盡,治療起來還比較容易;陽虛導致發冷,如果陽氣還沒有完全耗盡,治療起來也比較容易。

但如果出現只有孤獨的陽氣而沒有陰液,卻又不能用寒涼藥物來治療,或者只有孤獨的陰液而沒有陽氣,又不能用溫熱藥物來治療,這就屬於陰陽兩敗的危重情況,已經無能為力了。如果屬於陰虛陽盛,導致寒熱交替發作,或者夜間持續發熱,可以使用加減一陰煎。如果心經蘊積熱邪,火氣在陽分,導致煩熱交替發作,可以使用二陰煎。如果盜汗不止,同時伴有夜間發熱,可以使用當歸六黃湯。如果屬於陰虛血熱,導致崩漏淋漓不止,同時伴有夜間發熱,可以使用保陰煎。如果肝火不清,時常感到鬱悶憤怒,導致煩熱,可以使用徙薪飲。

如果婦女容易鬱悶憤怒,導致寒熱不止,可以使用加味逍遙散。如果三陰虧損,血虛火旺,導致煩熱不止,可以使用地黃膏、三才封髓丹。如果男、女、小孩,凡是脾胃受到損傷,導致陽虛火浮,出現潮熱夜熱,必須使用理陰煎,或者溫胃飲,或者大補元煎之類的藥方,才能保全性命。這種情況非常多見,這種治療方法非常有效,不要把它當作是奇談怪論。

2. 述古

華元化曰:人之寒熱往來者,其病何也?此乃陰陽相勝也。陽不足則先寒後熱,陰不足則先熱後寒。又上盛則發熱,下盛則發寒。皮寒而躁者陽不足,皮熱而躁者陰不足,皮寒而寒者,陰盛也,皮熱而熱者,陽盛也。熱發於下,則陰中之陽邪也,熱發於上,則陽中之陽邪也。

寒起於上,則陽中之陰邪也。寒起於下,則陰中之陰邪也。頰赤多言而寒者,陽中之陰邪也;面青多言而熱者,陰中之陽邪也;面青多言而寒者,陰中之陰邪也。若不言者,不可治也。陰中之陰中者,一生九死;陽中之陽中者,九生一死。陰病難治,陽病易醫。診其脈候,滑實在上,則陽中之陽也;滑實在下,則陰中之陽也。

微弱在上,則陽中之陰也;微弱在下,則陰中之陰也。滑實在中則中熱,微弱在中則中寒。寒用熱取,熱以寒攻。逆順之法,從乎天地,本乎陰陽也。從之者生,逆之者死。《金匱大要論》曰:夜發寒者從,夜發熱者逆。晝發熱者從,晝發寒者逆。逆從之道,亦在乎審明。

白話文:

華元化說:人忽冷忽熱,這種病是怎麼回事呢?這是因為體內的陰陽兩種氣在互相抗衡。陽氣不足,就會先感到寒冷,然後發熱;陰氣不足,就會先發熱,然後感到寒冷。另外,如果上半身陽氣過盛,就會發熱;下半身陰氣過盛,就會發冷。皮膚感到寒冷且煩躁,是陽氣不足;皮膚發熱且煩躁,是陰氣不足;皮膚感到寒冷且怕冷,是陰氣過盛;皮膚發熱且發燒,是陽氣過盛。發熱出現在下半身,是體內陰氣中的陽邪所致;發熱出現在上半身,是體內陽氣中的陽邪所致。

感到寒冷從上半身開始,是體內陽氣中的陰邪所致;感到寒冷從下半身開始,是體內陰氣中的陰邪所致。臉頰發紅、話多但感到寒冷,是體內陽氣中的陰邪所致;臉色發青、話多但感到發熱,是體內陰氣中的陽邪所致;臉色發青、話多但感到寒冷,是體內陰氣中的陰邪所致。如果病人不說話,就難以治療。體內陰氣中的陰邪過盛,是十有九死;體內陽氣中的陽邪過盛,是十有九生。陰虛的病難以治療,陽虛的病容易醫治。診察脈象,如果脈搏滑實有力且在上部,就是體內陽氣中的陽邪過盛;脈搏滑實有力且在下部,就是體內陰氣中的陽邪過盛。

脈搏微弱無力且在上部,就是體內陽氣中的陰邪過盛;脈搏微弱無力且在下部,就是體內陰氣中的陰邪過盛。脈搏滑實有力且在中部,就是身體中間發熱;脈搏微弱無力且在中部,就是身體中間發冷。治療寒症要用熱性藥,治療熱症要用寒性藥。治療疾病的順逆方法,是依照天地的運行規律,以陰陽理論為根本。順應規律就能生存,違背規律就會死亡。《金匱要略論》說:晚上發冷的,順應規律;晚上發熱的,違背規律。白天發熱的,順應規律;白天發冷的,違背規律。治療的順逆之道,也在於仔細辨明。

3. 寒熱論列方

四逆湯(熱十四),理中湯(熱一),四味回陽飲(新熱一),溫胃飲(新熱五),暖肝煎(新熱十五),六味回陽飲(新熱二),壽脾煎(新熱十六),化肝煎(新寒十),補中益氣湯(補三十),六氣煎(新因二一),歸氣飲(新熱十四),補陰益氣煎(新補十六),理陰煎(新熱三),五福飲(新補六),韓氏溫中湯(熱八九),歸脾湯(補三二),五積散(散三九),五味沉附湯(熱百十六),右歸飲(新補三),右歸丸(新補五),海藏八味丸(補一二一),一氣丹(新熱二二),九氣丹(新熱二三),滋陰八味丸(新寒十七),一陰煎(新補八),二陰煎(新補十),加減一陰煎(新補九),玉女煎(新寒十二),化陰煎(新寒七),當歸六黃湯(寒六五),白虎湯(寒二),瀉白散(寒四二),加味逍遙散(補九三),清化飲(新因十三),瀉黃散(寒五七),天王補心丹(補百八),玉泉散(新寒十五),太清飲(新寒十三),三才封髓丹(寒一六六),保陰煎(新寒一),瀉心湯(寒二七),華佗陽脫方(熱四六),抽薪飲(新寒三),徙薪飲(新寒四),黃連解毒湯(寒一),七正散(寒百十六),八正散(寒百十五),黃芩芍藥湯(寒百九),五淋散(寒百十七),導赤散(寒一二二),芍藥清肝散(寒六一),正氣湯(寒六六),涼膈散(攻十九),黃芩知母湯(寒五一),三補丸(寒一六二),安神丸(寒一四二),黃芩清肺飲(寒三八),排氣飲(新和六),地黃膏(寒九一),《直指》黃芩湯(寒百七),大溫中飲(新散八),大補元煎(新補一),丹溪大補陰丸(寒一五七),五君子煎(新熱六),大分清飲(新寒五),《正傳》麥門冬湯(寒四四),大連翹飲(寒七八),大金花丸(攻五五),犀角地黃湯(寒八十、八一、八二),一柴胡飲(新散一),三柴胡飲(新散三),四柴胡飲(新散四),五柴胡飲(新散五),加味龍膽瀉肝湯(寒六四)

白話文:

寒熱方劑列表

溫熱藥方:

  • 四逆湯(很熱的藥方,在熱性藥方中排第十四)
  • 理中湯(比較溫和的藥方,在熱性藥方中排第一)
  • 四味回陽飲(新創的溫熱藥方,排第一)
  • 溫胃飲(新創的溫熱藥方,排第五)
  • 暖肝煎(新創的溫熱藥方,排第十五)
  • 六味回陽飲(新創的溫熱藥方,排第二)
  • 壽脾煎(新創的溫熱藥方,排第十六)
  • 歸氣飲(新創的溫熱藥方,排第十四)
  • 理陰煎(新創的溫熱藥方,排第三)
  • 韓氏溫中湯(熱性藥方,排第八十九)
  • 五味沉附湯(熱性藥方,排第一百十六)
  • 一氣丹(新創的溫熱藥方,排第二十二)
  • 九氣丹(新創的溫熱藥方,排第二十三)
  • 五君子煎(新創的溫熱藥方,排第六)
  • 華佗陽脫方(熱性藥方,排第四十六)

溫補藥方:

  • 補中益氣湯(補益類藥方,排第三十)
  • 補陰益氣煎(新創的補益藥方,排第十六)
  • 五福飲(新創的補益藥方,排第六)
  • 歸脾湯(補益類藥方,排第三十二)
  • 右歸飲(新創的補益藥方,排第三)
  • 右歸丸(新創的補益藥方,排第五)
  • 海藏八味丸(補益類藥方,排第一百二十一)
  • 一陰煎(新創的補益藥方,排第八)
  • 二陰煎(新創的補益藥方,排第十)
  • 加減一陰煎(新創的補益藥方,排第九)
  • 大補元煎(新創的補益藥方,排第一)

疏散藥方:

  • 五積散(疏散類藥方,排第三十九)
  • 六氣煎(新創的依照病因治療的藥方,排第二十一)
  • 大溫中飲(新創的疏散類藥方,排第八)
  • 一柴胡飲(新創的疏散類藥方,排第一)
  • 三柴胡飲(新創的疏散類藥方,排第三)
  • 四柴胡飲(新創的疏散類藥方,排第四)
  • 五柴胡飲(新創的疏散類藥方,排第五)

清涼藥方:

  • 化肝煎(新創的寒性藥方,排第十)
  • 滋陰八味丸(新創的寒性藥方,排第十七)
  • 玉女煎(新創的寒性藥方,排第十二)
  • 化陰煎(新創的寒性藥方,排第七)
  • 當歸六黃湯(寒性藥方,排第六十五)
  • 白虎湯(寒性藥方,排第二)
  • 瀉白散(寒性藥方,排第四十二)
  • 玉泉散(新創的寒性藥方,排第十五)
  • 太清飲(新創的寒性藥方,排第十三)
  • 三才封髓丹(寒性藥方,排第一百六十六)
  • 保陰煎(新創的寒性藥方,排第一)
  • 瀉心湯(寒性藥方,排第二十七)
  • 抽薪飲(新創的寒性藥方,排第三)
  • 徙薪飲(新創的寒性藥方,排第四)
  • 黃連解毒湯(寒性藥方,排第一)
  • 七正散(寒性藥方,排第一百十六)
  • 八正散(寒性藥方,排第一百十五)
  • 黃芩芍藥湯(寒性藥方,排第一百零九)
  • 五淋散(寒性藥方,排第一百十七)
  • 導赤散(寒性藥方,排第一百二十二)
  • 芍藥清肝散(寒性藥方,排第六十一)
  • 正氣湯(寒性藥方,排第六十六)
  • 黃芩知母湯(寒性藥方,排第五十一)
  • 三補丸(寒性藥方,排第一百六十二)
  • 安神丸(寒性藥方,排第一百四十二)
  • 黃芩清肺飲(寒性藥方,排第三十八)
  • 地黃膏(寒性藥方,排第九十一)
  • 《直指》黃芩湯(寒性藥方,排第一百零七)
  • 丹溪大補陰丸(寒性藥方,排第一百五十七)
  • 大分清飲(新創的寒性藥方,排第五)
  • 《正傳》麥門冬湯(寒性藥方,排第四十四)
  • 大連翹飲(寒性藥方,排第七十八)
  • 犀角地黃湯(寒性藥方,排第八十、八十一、八十二)
  • 加味龍膽瀉肝湯(寒性藥方,排第六十四)

其他藥方:

  • 加味逍遙散(補益類藥方,排第九十三)
  • 清化飲(新創的依照病因治療的藥方,排第十三)
  • 瀉黃散(寒性藥方,排第五十七)
  • 天王補心丹(補益類藥方,排第一百零八)
  • 排氣飲(新創的調和類藥方,排第六)
  • 大金花丸(攻下類藥方,排第五十五)
  • 涼膈散(攻下類藥方,排第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