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三十三貫集·雜證謨 (1)
卷之三十三貫集·雜證謨 (1)
1. 經義
《骨空論》曰: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督脈生病,從少腹上衝心而痛,不得前後,為沖疝。
《長刺節論》曰: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刺少腹兩股間,刺腰髁骨間,刺而多之,盡炅病已。
《經脈篇》曰:足厥陰肝病,丈夫㿉疝,婦人少腹腫。肝所生病,為飧泄、狐疝。足厥陰之別,循脛上睪,結於莖,其氣逆則睪腫卒疝,實則挺長,虛則暴癢,取之所別也。
《繆刺論》曰:邪客於足厥陰之絡,令人卒疝暴痛,刺足大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各一痏,左取右,右取左。
《脈解篇》曰:厥陰所謂㿗疝,婦人少腹腫也。陰亦盛而脈脹不通,故曰㿗隆疝也。
白話文:
《骨空論》提到,任脈生病,男性會出現七種疝氣,女性則會有帶下、瘕聚等病症。督脈生病,則會從小腹上衝到心臟,疼痛難忍,無法前後移動,稱為沖疝。
《長刺節論》指出,若病症位於小腹,導致腹痛難以大小便,則稱為疝氣,由寒氣引起。治療方法是刺針少腹兩股之間、腰髁骨之間,多刺幾次即可痊癒。
《經脈篇》記載,足厥陰肝經生病,男性會出現㿉疝,女性則會出現少腹腫脹。肝臟生病還會導致飧泄、狐疝。足厥陰經的支脈沿著脛骨上行至睪丸,並與陰莖相連,如果氣逆則會造成睪丸腫脹,突發性疝氣,氣實則會使陰莖挺長,氣虛則會導致暴癢,可取支脈部位治療。
《繆刺論》說明,如果邪氣侵入足厥陰經的絡脈,就會導致突發性疝氣,伴隨劇烈疼痛。治療方法是在足大拇指指甲上與肉交界處各刺一針,左側取右側,右側取左側。
《脈解篇》解釋,厥陰經所指的㿉疝,就是女性的少腹腫脹。陰氣過盛,脈絡阻塞不通,就會導致㿉隆疝。
《陰陽別論》曰:三陽為病,發寒熱,其傳為㿗疝。
《經筋篇》曰:足陽明之筋,病㿉疝,腹筋急。足太陰之筋,病陰器紐痛,下引臍兩脅痛。足厥陰之筋,病陰器不用,傷於內則不起,傷於寒則陰縮入,傷於熱則縱挺不收。
《邪氣臟腑病形篇》曰:小腸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睪而痛,時窘之後。
《四時氣篇》曰:小腹控睪,引腰脊,上衝心,邪在小腸者,連睪系,屬於脊,貫肝肺,絡心系。氣盛則厥逆,上衝腸胃,熏肝,散於肓,結於臍。
《玉機真藏論》曰:是故風者,百病之長也。弗治,脾傳之腎,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熱而痛,出白,一名曰蠱。
白話文:
三陽經脈生病,會出現發寒發熱的症狀,並可能導致疝氣。足陽明經的筋脈生病,會出現疝氣,腹部筋腱緊繃。足太陰經的筋脈生病,會導致陰部疼痛,疼痛感會向下蔓延至肚臍和兩肋。足厥陰經的筋脈生病,會導致陰部功能障礙,內傷則會無法勃起,受寒則會陰莖縮回,受熱則會勃起而不收縮。小腸生病,會導致小腹疼痛,腰部和脊柱連接到睪丸處也會疼痛,時常感到憋悶難受。小腹和睪丸疼痛,連帶腰部和脊柱,向上衝擊心臟,邪氣停留在小腸,會影響睪丸和脊柱,貫穿肝臟和肺臟,連接到心臟。氣盛則會出現厥逆,向上衝擊腸胃,熏蒸肝臟,散佈到肓俞穴,結聚在肚臍。風邪是百病之源,如果不治療,會從脾臟傳到腎臟,導致疝氣和瘕積。少腹灼熱疼痛,並且排出白色分泌物,稱為蠱病。
《本藏篇》曰:腎下則腰尻痛,不可以俯仰,為狐疝。
《平人氣象論》曰:寸口脈沉而弱,曰寒熱及疝瘕少腹痛。脈急者,疝瘕少腹痛。
《脈要精微論》曰:診得心脈而急,病名心疝,少腹當有形也。
《邪氣臟腑病形篇》曰:心脈微滑為心疝引臍,小腹鳴。肝脈滑甚為㿉疝。脾脈微大為疝氣,滑甚為㿉癃,澀甚為腸㿉;微澀為內㿉,多下膿血。腎脈滑甚為癃㿉。
《大奇論》曰:腎脈大急沉,肝脈大急沉,皆為疝。心脈搏滑急為心疝。肺脈沉搏為肺疝。三陽急為瘕,三陰急為疝。
《五臟生成篇》曰:青脈之至也,長而左右彈,有積氣在心下支胠,名曰肝痹,得之寒濕,與疝同法。黃脈之至也,大而虛,有積氣在腹中,有厥氣,名曰厥疝,女子同法。
白話文:
《本藏篇》說:腎臟虛弱就會腰部、臀部疼痛,無法彎腰和仰頭,這就是狐疝。
《平人氣象論》說:寸口脈沉而弱,表示寒熱及疝瘕少腹痛。脈搏急促的,也是疝瘕少腹痛。
《脈要精微論》說:診斷出心脈急促,病名為心疝,少腹應該會有形狀。
《邪氣臟腑病形篇》說:心脈微滑是心疝引起的臍痛,小腹鳴響。肝脈滑甚是㿉疝。脾脈微大是疝氣,滑甚是㿉癃,澀甚是腸㿉;微澀是內㿉,容易下膿血。腎脈滑甚是癃㿉。
《大奇論》說:腎脈大急沉,肝脈大急沉,都是疝氣。心脈搏動滑而急促是心疝。肺脈沉而搏動是肺疝。三陽脈急促是瘕,三陰脈急促是疝。
《五臟生成篇》說:青脈達到極點時,脈象長而左右彈動,在心臟下方有積氣,名為肝痹,是因寒濕引起的,與疝氣的治療方法相同。黃脈達到極點時,脈象大而虛弱,腹部有積氣,有厥氣,名為厥疝,女子也是相同的治療方法。
《四時刺逆從論》曰:厥陰滑則病狐疝風。少陰滑則病肺風疝。太陰滑則病脾風疝。陽明滑則病心風疝。太陽滑則病腎風疝。少陽滑則病肝風疝。
《至真要大論》曰:陽明司天,丈夫㿗疝,婦人少腹痛。陽明之勝,外發㿗疝。太陽在泉,民病少腹控睪,引腰脊,上衝心痛。太陽之復,少腹控睪,引腰脊,上衝心。太陰在泉,主勝,甚則為疝。
白話文:
《四時刺逆從論》說:厥陰滑利則會得狐疝風,少陰滑利則會得肺風疝,太陰滑利則會得脾風疝,陽明滑利則會得心風疝,太陽滑利則會得腎風疝,少陽滑利則會得肝風疝。
《至真要大論》說:陽明主氣,男人會得睪丸疼痛,女人會得小腹疼痛。陽明氣盛,就會外發睪丸疼痛。太陽主水,人民會得小腹牽引睪丸,痛及腰脊,上衝心臟。太陽氣復,就會小腹牽引睪丸,痛及腰脊,上衝心臟。太陰主氣,氣盛則會得疝氣。
2. 論證(共三條)
疝氣病者,凡小腹睪丸為腫為痛,止作無時者,皆是也。但疝證不一,如《內經》所謂狐疝者,以其出入不常也。有言㿗疝者,以其頑腫不仁也。有沖疝者,以其自少腹上衝而痛也。有厥疝者,以結氣在陰而氣逆為疝也。有疝瘕者,以少腹冤熱而痛出白,一名曰蠱也。有六經風疝者,如《四時刺逆從論》所言者是也。
有小腸疝者,如《邪氣臟腑病形篇》所言者是也。凡此七者,總皆疝之為義。然疝之為病,不獨男子有之,而婦人亦有之,經曰:有積氣在腹中,有厥氣,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又曰:厥陰所謂㿗疝,婦人少腹腫也。至若沖疝、瘕之屬,亦皆男婦之所同病者。然惟睪丸之病,獨在男子,而他則均當詳察也。
白話文:
疝氣病者,凡小腹睪丸為腫為痛,止作無時者,皆是也。
患有疝氣的人,凡是小腹和睪丸腫脹疼痛,時時刻刻發作的,都是疝氣。
但疝證不一,如《內經》所謂狐疝者,以其出入不常也。
但疝氣的症狀並不單一,就像《內經》中提到的「狐疝」,是因為它經常進出,沒有固定時間。
有言㿗疝者,以其頑腫不仁也。
有人說「㿗疝」,是因為它腫脹頑固,而且沒有知覺。
有沖疝者,以其自少腹上衝而痛也。
還有「沖疝」,是因為疼痛從小腹向上衝,讓人難受。
有厥疝者,以結氣在陰而氣逆為疝也。
另外還有「厥疝」,是因為陰部積聚氣體,氣逆上行導致的疝氣。
有疝瘕者,以少腹冤熱而痛出白,一名曰蠱也。
此外還有「疝瘕」,是因為小腹冤熱疼痛,並伴隨白色分泌物,也叫「蠱」。
有六經風疝者,如《四時刺逆從論》所言者是也。
還有一種「六經風疝」,正如《四時刺逆從論》中所描述的。
有小腸疝者,如《邪氣臟腑病形篇》所言者是也。凡此七者,總皆疝之為義。
另外還有「小腸疝」,正如《邪氣臟腑病形篇》中所描述的。以上這七種,都是疝氣的種類。
然疝之為病,不獨男子有之,而婦人亦有之,經曰:有積氣在腹中,有厥氣,名曰厥疝,女子同法。
然而疝氣並非只發生在男性身上,女性也會得疝氣。《內經》中寫道:「如果有氣體積聚在腹部,又有厥氣,稱為厥疝,女性也是一樣。」
又曰:厥陰所謂㿗疝,婦人少腹腫也。
書中又說:「厥陰經上的㿗疝,就是女性小腹腫脹。」
至若沖疝、瘕之屬,亦皆男婦之所同病者。然惟睪丸之病,獨在男子,而他則均當詳察也。
至於沖疝、瘕等等,都是男女皆會發生的疾病。但是,只有睪丸方面的問題,是男性特有的,其他病症則都需要仔細觀察。
觀張子和曰:夫遺溺、閉癃、陰痿、脬痹、精滑、白淫,皆男子之病也。若血涸不月,月罷腰膝上熱,足躄,嗌乾,癃閉,少腹有塊,或定或移,前陰突出,後陰痔核,皆女子之疝也,但女子不謂之疝,而謂之瘕。若年少而得之,不計男子婦人,皆無子。此說誠非謬也。然今人但言男子之疝,而全不知婦人之疝,殊失之矣。
一、疝氣所屬,本非一經。如《內經》所云: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督脈生病,從少腹上衝心而痛,不得前後,為沖疝。又曰:脾傳之腎,病名曰疝瘕。又曰:三陽為病,發寒熱,其傳為㿗疝。又曰:邪在小腸者,連睪系,屬於脊。又曰:邪客於足厥陰之絡,令人卒疝暴痛。
白話文:
張子和認為,遺尿、閉尿、陽痿、膀胱痺痛、精液滑泄、白帶過多,這些都是男性的疾病。而女性若出現經血量少或月經停止、腰膝酸痛伴有上熱、足部無力、口乾舌燥、小便不通、下腹有腫塊(位置不定或移動)、外陰突出、肛門長痔瘡,這些都是女性的疝氣,只是女性不稱之為疝氣,而稱為瘕。無論男女,年輕時得此病,都容易導致不孕。這個說法確實不假。然而,現在的人只談論男性的疝氣,完全不知道女性也有疝氣,實在是錯失了。
疝氣的病因並非單一經脈,例如《黃帝內經》說:任脈病變,男性會內結七疝,女性則會有帶下及瘕聚。督脈生病,會從下腹向上衝到心臟,疼痛難忍,無法前後移動,稱為沖疝。另外,脾經病變傳至腎經,會導致疝氣和瘕。三陽經病變,會發寒發熱,並傳至疝氣。小腸病變,會連累睪丸,屬於脊椎。邪氣停留於足厥陰經絡,會導致突然發作的疝氣疼痛。
又如心肝脾肺腎五疝之脈,各有所辨,此《素問》言諸經之疝也。又經筋等篇言足陽明之筋,病㿉疝腹筋急;足太陰之筋,病陰器紐痛,下引臍,兩脅痛;足厥陰之筋,病陰器不用等義,此《靈樞》言諸經之疝也。自張子和云疝有七,前人論者甚多,其非《靈樞》《素問》《銅人》之言,予皆不取;乃引《靈樞》之論曰:足厥陰之筋,聚於陰器。故陽明與太陰之筋,皆會於陰器。
惟厥陰主筋,故為疝者,必本之厥陰。此子和之意,以疝為筋病,而筋主於肝,故謂疝必厥陰,似亦有理,而實則不然。觀《內經》諸論之如前者,謂非《靈》《素》之言,而子和皆不可取乎?且筋雖主於厥陰,然散見諸經,即為諸經之筋矣。若病在諸經,固可因筋而廢經乎?矧如《厥論》曰:前陰者,宗筋之所聚,太陰陽明之合也。又《痿論》曰:陰陽總宗筋之會,會於氣街,而陽明為之長。
白話文:
古代醫書中提到五臟疝氣,各有不同的脈象表現,這是《素問》對經絡疝氣的論述。另外,《靈樞》中也提到經筋方面的疝氣,比如足陽明經筋病變會導致疝氣腹筋緊繃,足太陰經筋病變會導致陰器疼痛、牽扯到臍部和兩側肋骨,足厥陰經筋病變則會導致陰器功能障礙。
張子和提出疝氣有七種,前人對此也有很多論述,但其中很多並非出自《靈樞》、《素問》、《銅人》等經典,我並不認同。張子和引用《靈樞》的論述,認為足厥陰經筋會聚於陰器,而陽明和太陰經筋也會匯聚於陰器,因此認為疝氣是由於厥陰經筋主筋,所以必源於厥陰經。這個說法似乎有道理,但實際上并非如此。
觀察《內經》中的論述,這些并非《靈樞》、《素問》的原話,張子和的說法不可取。虽然筋主要由厥陰經支配,但它也分布在其他經脈,因此可稱之为諸經之筋。如果病變出現在其他經脈,難道就能因筋的病变而導致經脈功能障礙嗎?更何況《厥論》中明確指出前陰是宗筋匯聚之處,也是太陰和陽明經的交匯點。《痿論》也提到陰陽交匯於宗筋,匯聚於氣街,陽明經是其主要部分。
此亦可以不取乎?然則小腹前陰之經,則厥陰、少陰、太陰、陽明、少陽、太陽,以至沖、任、督脈皆有所涉。今考《銅人經》治疝之法,則諸經皆有俞穴,若謂止屬厥陰,則諸經皆可廢矣。即子和亦歷指諸經之穴,謂諸穴雖亦治疝,然終非受疝之地,此說何也?自後丹溪遂因子和之言,謂經有七疝,寒、水、筋、血、氣、狐、㿗也,專主肝經,與腎經無相干。
再至戴原禮,又因丹溪之說,云疝本屬厥陰之一經,余嘗見俗說小腸、膀胱下部氣者,皆妄言也。嗚呼!此等議論,皆後學逞億之見,果堪信乎?果堪法乎?醫失真傳,類多如此,故非《靈》《素》《銅人》之言,余誠不敢取也。今錄《銅人》治疝穴法,條列後章,以便後人用證。
白話文:
這難道不能忽略嗎?可是小腹前陰的經脈,包括厥陰、少陰、太陰、陽明、少陽、太陽,甚至沖、任、督脈都牽涉其中。現在參考《銅人經》治療疝氣的方法,發現各經都有俞穴,如果說疝氣只屬於厥陰經,那麼其他經脈的治療方法就都可以廢棄了。即使是子和也曾經指出各經的穴位,說這些穴位雖然也能治疝氣,但終究不是疝氣發生的部位,這是為什麼呢?後來丹溪便根據子和的說法,提出七種疝氣,分別是寒疝、水疝、筋疝、血疝、氣疝、狐疝、㿗疝,認為疝氣主要屬於肝經,與腎經沒有關係。
到了戴原禮,又根據丹溪的說法,認為疝氣本就屬於厥陰經,我曾經見過民間說小腸、膀胱下部氣滯導致疝氣,都是錯誤的說法。唉!這些論點都是後學之人憑空臆測的見解,真的值得相信嗎?真的可以遵循嗎?醫學失傳了真諦,大多都是這樣,所以除了《靈樞經》、《素問》、《銅人經》的論述,我實在不敢採用其他說法。現在我把《銅人經》治療疝氣的穴位方法記錄下來,列在後面章節中,方便後人參考印證。
一、疝氣之病,有寒證,亦有熱證,然必因先受寒濕,或犯生冷,以致邪聚陰分,此其肇端之始,則未有不因寒濕而致然者。及其病郁既久,則鬱而成熱者有之;或以陽臟之人,火因邪聚,而濕熱相資者亦有之,故在《內經》言疝,則寒熱皆有所論。如曰: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
曰:陰亦盛而脈脹不通,故曰㿗癃疝也。曰:肝痹得之寒濕,與疝同法。曰:太陽、太陰、陽明之勝復,皆有疝氣,是皆言疝之寒也。又如曰:脾風傳腎,名曰疝瘕,少腹冤熱而痛,出白,一名曰蠱。曰:足厥陰之筋,病陰器不用,傷於寒則陰縮入,傷於熱則縱挺不收,是皆言疝之熱也。
白話文:
疝氣病的寒熱證狀
一、 疝氣這個病,有寒證也有熱證。但基本上都是因為先前受寒濕,或吃了生冷的食物,導致寒邪聚集在陰分,這就是疝氣發生的最初原因,幾乎沒有不因寒濕而引發疝氣的。
二、 等病邪鬱結久了,就會鬱積化熱。或者有些人陽氣旺盛,火氣因邪氣聚集而生,再加上濕熱,也會導致疝氣。所以《內經》提到疝氣,就包含寒證和熱證兩種。
三、 例如說:「病在少腹,腹痛,大小便不通,病名曰疝,得之寒。」
四、 又說:「陰氣盛而脈絡阻塞不通,所以叫做㿗癃疝。」
五、 又說:「肝臟受寒濕而導致痺痛,跟疝氣的病理相同。」
六、 又說:「太陽、太陰、陽明經氣盛極反衰,都會導致疝氣。」這些都是指疝氣的寒證。
七、 再比如說:「脾臟風邪傳導至腎臟,叫做疝瘕,少腹會感到灼熱疼痛,並排出白色分泌物,又叫做蠱。」
八、 又說:「足厥陰經的筋脈,控制著生殖器官的功能,如果受寒就會陰縮內收,如果受熱就會外露且無法縮回。」這些都是指疝氣的熱證。
此《內經》之言寒言熱,未嘗偏廢者如此。
觀丹溪曰:自《素問》而下,皆以為寒,蓋寒主收引,經絡得寒則引而不行,所以作痛者。然亦有踢冰、涉水,終身不病此者,無熱在內故也。大抵此證始於濕熱在經,鬱而至久,又得寒氣外來,不得疏散,所以作痛,若只作寒論,恐未為備。此丹溪之論如此,故其治多從火而借用山梔、黃柏之屬,余則不能無言也。
觀《內經》之言疝者如前,原非只作寒論,第言寒者較多於熱,亦自疝家之正理,不可易也。矧疝以寒邪入經,所以為痛,及其久也。方為鬱熱,使其始不受寒,何由致疝,此寒為本而熱為標也。
白話文:
《內經》中談論寒熱,從未偏廢任何一方。
丹溪認為,自《素問》之後,醫家多認為寒邪是疝痛的主因,因為寒性收引,經絡受寒則收縮不通暢,所以會疼痛。但是有些人即使長期踢冰、涉水也不得疝痛,這就因為體內沒有熱邪。其實疝痛的病機主要是濕熱滯留在經絡,久而久之,又遇到寒氣入侵,無法疏散,所以才會疼痛。如果只用寒論來解釋,恐怕不夠全面。丹溪的論點是這樣,因此他治療疝痛時,多從火邪入手,使用山梔、黃柏等藥物。我也認同他的觀點。
《內經》中描述疝痛,正如前面所說,並非只從寒論出發,只是談論寒邪的篇幅較多,這也是疝痛的正理,不可輕易更改。更何況疝痛的發病,主要是因為寒邪入侵經絡,才會疼痛。久而久之,就會演變成鬱熱。如果一開始沒有受寒,又如何會得疝痛呢?這說明寒邪是病根,而熱邪是病象。
若謂始於濕熱在經,又得邪氣外來,所以作痛,則反以熱為本,而寒為標矣,豈其然乎?至若踢冰、涉水,終身不痛者,此雖有貴賤之分,久暫之異,然必以陽氣內實,而寒不能犯者有之。若謂無熱在內,故寒自不入,又豈其然乎?此致病之因,有不得不辨也。是以《內經》之論,凡至切至當者,胡可弗遵,後世之談,其多鑿多偏者,安庸盡信?
再若治此之法,固不可必其為寒,又不可必其為熱。但治初受之邪,必當以溫經散寒,行氣除濕為主。切不可早用寒涼,致留邪氣,則遺害非淺。及其久也,則有始終以寒者,有因寒鬱熱者,有元陽受傷而虛陷日甚者,但當察其形氣病氣,因病制方。若果有熱證熱脈顯然外見者,方可治以寒涼。
如無熱證可據,而執云大抵疝由濕熱,則無者生之,有者甚之矣。此習俗之通弊,有不可不鑑也。
白話文:
有些人認為疝痛是因濕熱在經絡中,又遇上外邪入侵而造成的,所以認為熱是本,寒是標。但如果有人終生踢冰涉水都不痛,這雖然可能跟個人體質和時間長短有關,但一定是因為他們陽氣充足,寒邪無法侵入。難道說沒有內熱,寒邪就自然不會入侵嗎?這病因必須仔細辨別。所以《內經》的論述,精準深刻,我們應該遵循。後世醫家很多言論都片面偏頗,不能全信。
治療疝痛,不能一味認為是寒或熱。剛開始患病時,應以溫經散寒、行氣除濕為主,切忌過早使用寒涼藥物,以免留住邪氣,後患無窮。時間久了,有的病人一直都是寒症,有的則是寒邪鬱積化熱,有的則是元陽受損,虛弱日益加重。治療時要根據患者的形體、氣息和病症,對症下藥。只有當患者有明顯的熱證和熱脈時,才能用寒涼藥物治療。
如果沒有熱證依據,卻一味認為疝痛是由濕熱引起的,那麼原本沒有病的人就會被說成有病,原本病情不重的人也會被說成病情嚴重。這是醫學界的一個通病,必須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