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五十一德集·新方八陣 (9)
卷之五十一德集·新方八陣 (9)
1. 補陣
上等分,每服五錢,入薄荷少許,薑、棗煎服。
金櫻膏,治虛勞遺精、白濁最效。
金櫻子(經霜後採紅熟者,撞去刺,切開去核,搗碎煮之,濾榨淨汁用,熬成膏),人參桑螵蛸(新瓦焙燥),山藥(各二兩),杜仲(薑汁炒),益智仁(各一兩),薏仁,山茱萸,芡實,枸杞(各四兩),青鹽(三錢)
上咀。用水同熬二次,去渣,熬成膏,將金櫻膏對半和勻,空心白湯下三、四匙。
心虛白濁歌
白濁皆因心氣虛,不應只作腎虛醫。
四君子湯加遠志,一服之間見效奇。
劫勞湯,方在婦人。治虛勞咳嗽,盜汗發熱。
益氣補腎湯,治氣虛眩暈。
人參,黃耆(各一錢二分),白朮(二錢),白茯苓(一錢),山藥,山茱萸(各錢半),炙甘草(五分)
水二鍾,棗二枚,煎八分,食前服。
(《元戎》),當歸酒,治血虛頭痛欲裂。
當歸(一兩)好酒(一升),煮取六合服之。
人參丸,寧心益智,安神固精。
人參,茯苓,茯神,棗仁,遠志,益智,牡蠣(各五錢),硃砂(二錢半)
為末,棗肉丸服。
(《千金》),人參固本丸,治脾虛煩熱,金水不足,及肺氣燥熱,作渴作嗽,或小便短少赤色,澀滯如淋,大便燥結,此陰虛有火之聖藥也。
人參(二兩),天冬(炒),麥冬(炒),生地黃,熟地黃(各四兩)
蜜丸,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空心溫酒或淡鹽湯下。
中寒之人不可服。如欲作膏,俟煎成,外加白蜜四兩。
團參丸,治吐血咳嗽服涼藥不得者。團參散方在小兒。
人參,黃耆,飛羅面(各一兩)
上為細末,滴水和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茅根湯下。
天王補心丹,寧心保神,固精益血,壯力強志,令人不忘,去煩熱,除驚悸,清三焦,解乾渴,育養心氣。此方之傳,未考所自。《道藏》偈云:昔志公和尚日夜講經,鄧天王憫其勞者也,錫之此方,因以名焉。
生地黃(四兩,洗淨),人參,玄參(炒),丹參(炒),遠志(炒),桔梗(各五錢),白茯苓(五錢)五味(炒),當歸(酒洗),麥冬(炒),天冬(炒),柏子仁(炒),酸棗仁(炒,各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每兩分作十丸,金箔為衣。每服一丸,燈心棗湯化下,食遠臨臥服。或作小丸亦可。
《類方》:如前方,內多黃連二兩(酒炒)。
《醫統》方:此較前多百部、菖蒲、杜仲三味。
生地黃(二兩,用砂仁五錢、茯苓一兩同煮,去砂仁不用),人參,玄參,丹參,遠志,柏子仁(炒),棗仁(炒),白茯神,杜仲(制),百部(各一兩),歸身(一兩六錢),天冬,麥冬(各一兩二錢),桔梗(八錢),五味,石菖蒲(各五錢)
《得效》方用熟地,不用生地,余如《醫統》,又外加茯苓、炙甘草,共一十八味,分兩俱各等分。
白話文:
補養方劑
基本補養方:將藥材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五錢,加入少許薄荷,用生薑和紅棗一起煎煮後服用。
金櫻膏:對於因虛弱引起的遺精、白濁等症狀效果最佳。
- 製作方法:選用經霜後採摘的成熟紅色金櫻子,去除刺和核,搗碎後煮,過濾取汁,熬製成膏狀。另取人參、桑螵蛸(用新瓦烘乾)、山藥各二兩,杜仲(用薑汁炒過)、益智仁各一兩,薏仁、山茱萸、芡實、枸杞各四兩,青鹽三錢。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粗末。用水煎煮兩次,去除藥渣,再熬成膏狀。最後將金櫻膏與熬好的藥膏混合均勻,空腹用白開水送服三到四匙。
心虛白濁歌:
白濁多因心氣虛弱引起,不應只當作腎虛來治療。用四君子湯再加入遠志,通常服用一次就能見效。
劫勞湯:此方劑用於治療婦女虛勞咳嗽,盜汗發熱等症狀。
益氣補腎湯:用於治療因氣虛引起的眩暈。
- 配方:人參、黃耆各一錢二分,白朮二錢,白茯苓一錢,山藥、山茱萸各一錢半,炙甘草五分。用水兩碗,加紅棗兩枚,煎煮至剩八分,飯前服用。
當歸酒:用於治療因血虛引起的頭痛欲裂。
- 配方:當歸一兩,好酒一升。將當歸放入酒中煮至剩六合後服用。
人參丸:具有寧心益智、安神固精的功效。
- 配方:人參、茯苓、茯神、酸棗仁、遠志、益智、牡蠣各五錢,硃砂二錢半。將藥材研磨成粉,用紅棗肉製成丸藥服用。
人參固本丸:用於治療因脾虛引起的煩熱、水液不足,以及肺燥熱、口渴咳嗽、小便短少赤黃、小便澀滯如淋、大便乾燥等症狀。此方是治療陰虛有火的良藥。
-
配方:人參二兩,天冬(炒)、麥冬(炒)、生地黃、熟地黃各四兩。將藥材研磨成粉,用蜂蜜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五、六十丸,空腹用溫酒或淡鹽水送服。
-
注意:中寒之人不宜服用。如果要製成膏,則等熬製完成後,再加入白蜜四兩。
團參丸:用於治療因吐血咳嗽,服用寒涼藥物無效的情況。
- 配方:人參、黃耆、飛羅面各一兩。將藥材研磨成細末,滴水和成丸,製成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五、七十丸,用茅根湯送服。
天王補心丹:具有寧心保神、固精益血、強身健體、增強記憶力、去除煩熱、消除驚悸、清熱三焦、解渴、滋養心氣的功效。此方據說是志公和尚日夜講經,鄧天王為了憐憫他的辛勞而賜予此方。
-
配方:生地黃四兩(洗淨),人參、玄參(炒)、丹參(炒)、遠志(炒)、桔梗各五錢,白茯苓五錢,五味子(炒)、當歸(用酒洗)、麥冬(炒)、天冬(炒)、柏子仁(炒)、酸棗仁(炒)各一兩。將藥材研磨成細末,用煉製過的蜂蜜製成丸藥,每兩分成十丸,外裹金箔。每次服用一丸,用燈心草和紅棗煮的湯送服,飯後或睡前服用。也可以製成小丸服用。
-
《類方》:此方在原方的基礎上,增加了黃連二兩(用酒炒)。
-
《醫統》方:此方在原方的基礎上,增加了百部、菖蒲、杜仲三味。配方為:生地黃二兩(用砂仁五錢、茯苓一兩同煮,去掉砂仁不用),人參、玄參、丹參、遠志、柏子仁(炒)、棗仁(炒)、白茯神、杜仲(製過)、百部各一兩,當歸身一兩六錢,天冬、麥冬各一兩二錢,桔梗八錢,五味子、石菖蒲各五錢。
-
《得效》方:此方用熟地黃代替生地黃,其他藥材與《醫統》方相同,此外又增加了茯苓和炙甘草,共十八味藥材,每味藥材用量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