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四十七賢集·外科鈐(下) (26)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十七賢集·外科鈐(下) (26)

1. 下疳瘡(六十)

一男子,玉莖腫痛,小便如淋,自汗,甚苦,時或尿血少許,尺脈洪數,按之則澀。先用清心蓮子飲加牛膝、山梔、黃柏、知母、柴胡,數劑少愈,更以滋腎丸,一劑而痊。《玉機微義》曰:如自汗小便少,不可以藥利之。既已自汗,則津液外亡,小便自少。若再利之,則營衛枯竭,無以制火,而煩熱愈甚,當俟熱退汗止,小便自行也。

兼此證,乃陽明經病,大忌利小便。(俱薛按)

海藏治下疳久不愈方

橡斗子二個,合盛黃丹令滿,以亂髮厚纏定,燒煙盡為度,同研為細末。先用蔥白熱漿水,洗瘡膿盡,次上藥。甚者不過三次,如神。

又下疳方

下疳,瘡內毒盛者,必須治內方愈。外治者,須螵蛸散,或此方亦佳。

人中白(生用),官粉(煅黃),紅丹(飛炒)

上等分為末,先用藥湯或濃茶洗淨,然後敷藥。每日二三次,或用豬油,或用蜜水調敷之。

白話文:

一位男子,陰莖腫脹疼痛,小便像淋雨一樣不順暢,常常自己出汗,非常痛苦,有時會尿出少量血,把脈時尺脈呈現洪大且跳動快速,按壓時則感覺澀滯。先使用清心蓮子飲,並加入牛膝、山梔、黃柏、知母、柴胡等藥材,服用幾帖後稍微好轉,接著改用滋腎丸,服用一帖就痊癒了。《玉機微義》說:如果自己出汗又小便量少,不能使用利尿藥。既然已經自己出汗,表示體內津液已經向外散失,小便自然會減少。如果再用利尿藥,就會導致身體營養枯竭,無法抑制體內火氣,反而會讓煩躁發熱更加嚴重。應該等到發熱消退、汗停止後,小便自然就會恢復正常。

這個病例,屬於陽明經的疾病,非常忌諱使用利尿藥。(以上是薛氏的按語)

海藏治療下疳久治不癒的藥方

使用兩個橡斗子,裡面裝滿黃丹,用頭髮厚厚地纏繞固定,燒到冒煙結束,然後把燒過的橡斗子和黃丹一起研磨成細末。先用蔥白熱水清洗傷口,把膿液洗淨,然後敷上藥粉。嚴重的情況,最多敷三次,效果就像神藥一樣。

又一個治療下疳的藥方

下疳,如果瘡內毒素很盛,必須從內部治療才能痊癒。外部治療可以使用螵蛸散,或者這個藥方效果也不錯。

人中白(生用),官粉(煅黃),紅丹(飛炒)

以上藥材等分研磨成粉末,先用藥湯或濃茶清洗傷口,然後敷上藥粉。每天敷二到三次,也可以用豬油或蜂蜜水調和後塗抹。

2. 便毒(六十一)

便毒論治如薛氏之法,固已詳矣,然又惟交感不潔,遭淫毒而患者為最多。每每先起下疳,下疳未已,便毒繼之,此濕熱穢毒之為患也。凡初起腫痛,尚未成膿,而元氣尚強者,速宜先去其毒,唯會膿散,或牡蠣散為最善。若已成膿,則或針或蝕,惟速去其膿,隨因證調補,使速收口為善。

若初起一核,其痛微,其腫漫者,此有二證,一以邪輕,一以元氣虛弱毒深而然。若邪輕者,只用會通膏加麝香貼之,無有不散,或降癰散亦可。若元氣虛弱而毒深者,既不肯散,又不早潰,愈久必愈甚,最為可畏。及其潰後,多不能收,輕則為瘻,重則殞命。此惟大補元氣,方不致害。

若焮腫痛甚,膿已將成,勢不能消,宜用降癰散留頭圍之,則勢可斂,痛可解,膿可速成而潰也。

立齋曰:便癰,屬足厥陰肝經,內熱外寒,或勞役過度,或房欲不節,或欲火不遂,或強固其精,或肝經濕熱而致,大抵多患於勞役不足,精氣俱虛之人。俗云一石米瘡,此言百日方可愈。若大補血氣,不旬日可愈,何用百日。蓋瘡之收斂,在乎血氣之盛也。亦有內蘊熱毒而生者,須辨虛實及成膿與否,不可概投攻藥。

凡婦人患此者,多在兩拗腫痛,或腹中結塊,小便澀滯,苟治者得法,患者又能調攝,無足慮也。常見治此證者,概用大黃之類之下之,以求內消,或其膿成,令膿從大便而出,鮮有見其痊也。人多欲內消者,恐收口之難也。若知補養血氣,不旬日而收矣,何難之有。若膿既成,豈有可消之理。

如再用克伐之劑,必致難治。

又曰:便癰者,血疝也,俗呼為便毒,言於不便處為癰也。乃足厥陰之經絡,及衝任督脈,亦屬肝之傍絡。此氣血流通之道路,今壅而腫痛,是則熱毒所致,宜先疏導其滯,更以托裡之劑,此臨證制宜之法也。

又《治法》曰:內熱外寒者,牛黃雙解散。濕熱壅滯者,宜用龍膽瀉肝湯,疏肝導滯。欲心不遂致逆精氣者,先用五苓散加大黃,疏其逆滯,後用地黃丸,以補肝腎強固其精。房欲不節者,宜六味丸料。勞倦過度者,補中益氣湯。

一男子,患便毒焮腫作痛,大小便秘,脈有力,以玉燭散二劑頓退,更以龍膽瀉肝湯,四劑而消。

一男子,膿未成大痛,服消毒托裡等藥不應。診之脈洪大,毒尚在,以仙方活命飲,一劑痛止,又劑而消。

一儒者,腫痛便澀,用八正散二劑,以清肝火,導濕熱,而腫痛愈。再以小柴胡加芎、歸、澤瀉、山梔二劑,以清火補血,而小便利。

一男子,已潰而痛不止,小便秘澀,此肝火未解也,與小柴胡加黃柏、知母、芎、歸,痛止便利,更以托裡當歸湯而瘡斂。若毒未解,而痛不止者,須用活命飲。

府庠沈尼文,年二十,左拗患之。余以肝腎陰虛,先用托裡藥,潰而將愈。因入房發熱作渴,右邊亦作痛,膿水清稀,虛證悉至,脈洪大而無力,勢甚可畏。用十全大補加附子一錢,脈證頓退,再劑全退。後用大補湯,三十劑而愈。

白話文:

關於便毒的治療,薛氏的方法已經說得很詳細了,但大多數情況是因為性行為不潔,感染到淫穢之毒而導致的。通常會先出現下疳,下疳還沒好,便毒就跟著來了,這是濕熱穢毒引起的。凡是剛開始出現腫痛,還沒化膿,而且身體還算強壯的人,應該趕快先去除毒素,使用會膿散或牡蠣散效果最好。如果已經化膿,就用針刺或腐蝕的方法,盡快排出膿液,然後根據具體情況調養身體,使傷口盡快癒合。

如果剛開始只長一個小硬塊,疼痛輕微,腫脹範圍比較大,這有兩種情況:一是邪氣較輕,二是身體虛弱毒素深重。如果邪氣輕微,只需用會通膏加上麝香貼敷,大多可以消散,或者用降癰散也可以。如果身體虛弱毒素深重,硬塊既不消散,也不早點潰破,時間越久情況越嚴重,非常可怕。等到潰破之後,往往難以收口,輕則形成瘻管,重則危及生命。這種情況只能大補元氣,才能避免產生危害。

如果紅腫疼痛劇烈,膿液快要形成,又無法消退,應該用降癰散包圍腫塊邊緣,這樣可以使腫脹消退,疼痛緩解,膿液也能快速形成並且潰破。

李時珍說:便癰屬於足厥陰肝經的疾病,是由於體內有熱而體表受寒,或者勞累過度,或者性生活不節制,或者慾望無法滿足,或者強行固精,或者肝經有濕熱等原因引起的。這種病多發於勞累不足、精氣虛弱的人身上。俗話說「一石米瘡」,意思是需要一百天才能痊癒。如果能夠大補氣血,不需要十天就可以痊癒,何必需要一百天呢?因為瘡口能否收斂,關鍵在於氣血是否旺盛。也有體內蘊藏熱毒而發病的,必須辨別虛實和是否化膿,不能隨意使用攻伐的藥物。

婦女患上這種病,大多會在兩側外陰腫痛,或者腹部出現結塊,小便不順暢。如果治療方法得當,患者又能好好調養,就不用太擔心。常見的治療方法是,用大黃之類的瀉藥來達到內消的目的,或者讓膿液從大便排出,很少能看到痊癒的。很多人想讓腫塊內消,是擔心傷口難以收口。如果懂得補養氣血,不需要十天就能收口了,有什麼難的呢?如果膿液已經形成,怎麼可能消散呢?如果再使用攻伐的藥物,必然難以治療。

還有人說:便癰就是血疝,俗稱便毒,意思是說在不方便的地方長了癰。它屬於足厥陰肝經的經絡,以及衝脈、任脈、督脈,也屬於肝經的支脈。這些都是氣血流通的通道,現在因為堵塞而腫痛,是由於熱毒引起的,應該先疏導淤滯,再用托裡藥物,這是臨證治療的原則。

《治療方法》說:體內有熱而體表受寒的,用牛黃雙解散。濕熱鬱積的,應該用龍膽瀉肝湯來疏肝導滯。慾望無法滿足導致精氣逆亂的,先用五苓散加大黃,疏導逆亂的氣機,然後用地黃丸來補肝腎,增強固精能力。性生活不節制的,用六味丸加減。勞累過度的,用補中益氣湯。

有一個男子,患上便毒,紅腫疼痛,大小便不順暢,脈搏有力,用玉燭散兩劑就退腫了,再用龍膽瀉肝湯四劑就消腫了。

有一個男子,膿液還沒形成,疼痛劇烈,服用消毒托裡等藥都沒有效果。診斷發現脈搏洪大,毒素還在,用仙方活命飲一劑,疼痛就停止了,再服一劑就消腫了。

有一個讀書人,腫痛而且小便不順暢,用八正散兩劑來清除肝火,疏導濕熱,腫痛就好了。再用小柴胡湯加上川芎、當歸、澤瀉、梔子兩劑,來清火補血,小便就順暢了。

有一個男子,膿液已經潰破,但是疼痛不止,小便澀滯,這是肝火沒有解除的緣故,給他服用小柴胡湯加上黃柏、知母、川芎、當歸,疼痛就停止了,小便也通暢了,再用托裡當歸湯,瘡口就癒合了。如果毒素還沒解除,疼痛不止的,必須使用活命飲。

府學的沈尼文,二十歲,左側外陰患上便毒。我認為是肝腎陰虛,先用托裡藥物,潰破後快要癒合了。因為性生活導致發熱口渴,右邊也開始疼痛,膿水清稀,虛弱的症狀都出現了,脈搏洪大而無力,情況非常危急。用十全大補湯加上附子一錢,脈象和症狀馬上好轉,再服一劑就完全好了。之後用大補湯三十劑而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