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四十謨集 (13)
卷之四十謨集 (13)
1. 內熱證(二十四)
內熱與外熱不同,內熱以五內之火,熱由內生,病在陰分,故內熱者宜清涼,不宜升散,升散則內火愈熾,火空則發也,外熱以膚腠之邪,風寒外襲,病在陽分,故外熱者宜解散,不宜清降,清降則表熱愈留,外內合邪也。此外熱內熱之治,其不同者有如此。欲分內外之辨,則外熱者,其至必驟;內熱者,其來必綏。
但察其絕無表證,而熱在臟腑、七竅、三焦、二陰、筋骨、肌肉之間者,皆是內熱之證。但內熱之證,亦有虛實,實者宜從正治,虛者當從反治,反正之間,有冰炭之異,非可混也。
凡實熱之在內者,古法治分五臟,宜從正治。心熱者,宜瀉心湯、導赤散、安神丸。肝熱者,瀉青丸、柴胡飲子、龍膽湯。脾熱者,瀉黃散。肺熱者,輕則瀉白散、地骨皮散,重則涼膈散。腎熱者,滋腎丸、滋陰八味丸。實熱則宜疏下,虛熱則宜調補。肢體熱,輕則惺惺散,重則人參羌活散。
大便秘者,二黃犀角散、四順清涼飲。餘熱不退者,地骨皮散。大小便血者,保陰煎。血熱妄行者,清化飲。三焦火盛、上下熱甚者,抽薪飲。小水熱痛者,大分清飲。陽明內熱,煩渴頭痛,二便秘結者,玉泉散。陽明火盛,兼少陰水虧者,玉女煎。凡元氣虛而為熱者,必真陰不足,皆假熱證也,宜從反治。
心脾肺氣虛假熱者,五君子煎、人參理中湯。五臟氣血俱虛假熱者,五福飲。肝腎真陰不足假熱者,輕則六味地黃湯,甚則理陰煎。肝腎血虛假熱者,大營煎五物煎。肝腎陰虛,上熱下寒,則陽無所附而格陽為熱者,六味回陽飲,或八味地黃湯。肝經血虛生風而熱者,四物加天麻、鉤藤鉤。
汗後血虛而熱甚者,六神散加粳米。汗後氣虛而惡寒發熱者,補中益氣湯。汗後陰虛,陽無所附而熱者,四物湯加參、耆。汗後陽虛,陰無所附而熱者,四君子加芎、歸。久從溫補而潮熱不退,脈見滑大者,五福飲加地骨皮,或加知母。凡嬰兒諸熱有因別證而作者,當從所重者而治之。
若乳下嬰兒,當兼治其母以調之。
白話文:
內熱證(二十四)
內熱與外熱不同。內熱源自五臟內部的虛火,熱從內部產生,病症在陰分(身體陰性部位),因此治療內熱應以清涼為主,不宜使用升散的藥物,因為升散反而會加劇內火,內火過盛則會導致各種症狀。外熱則是由於皮膚腠理受外邪(風寒)侵襲,病症在陽分(身體陽性部位),因此治療外熱應以解散外邪為主,不宜使用清降的藥物,因為清降會使表面的熱邪更加滯留,導致内外邪氣交合。內外熱的治療方法截然不同。 區分內外熱的方法是:外熱來勢迅速,內熱則來勢緩慢。
但如果患者完全沒有表證(外感病症的症狀),而熱邪卻存在於臟腑、七竅、三焦、二陰、筋骨、肌肉等部位,那就是內熱。內熱又分虛實,實熱應採取正治(針對病邪的治療),虛熱則應採取反治(針對虛弱的治療),正治與反治如同冰炭,不可混淆。
凡是實熱在內的,古法治療會根據五臟分別施治。心熱者,可用瀉心湯、導赤散、安神丸;肝熱者,用瀉青丸、柴胡飲子、龍膽湯;脾熱者,用瀉黃散;肺熱者,輕者用瀉白散、地骨皮散,重者用涼膈散;腎熱者,用滋腎丸、滋陰八味丸。實熱宜疏通瀉下,虛熱宜調補。肢體發熱,輕者用惺惺散,重者用人參羌活散。
大便秘結者,用二黃犀角散、四順清涼飲;餘熱不退者,用地骨皮散;大小便出血者,用保陰煎;血熱妄行者,用清化飲;三焦火盛、上下熱甚者,用抽薪飲;小便灼熱疼痛者,用大分清飲;陽明經內熱,煩渴頭痛,大便秘結者,用玉泉散;陽明火盛,兼少陰經水液不足者,用玉女煎。凡是元氣虛弱而發熱者,都是真陰不足所致的假熱證,應採取反治。
心、脾、肺氣虛導致的假熱,用五君子煎、人參理中湯;五臟氣血皆虛導致的假熱,用五福飲;肝腎真陰不足導致的假熱,輕者用六味地黃湯,重者用理陰煎;肝腎血虛導致的假熱,用大營煎、五物煎;肝腎陰虛,上熱下寒,陽氣無處依附而導致的假熱,用六味回陽飲或八味地黃湯;肝經血虛生風而發熱者,用四物湯加天麻、鉤藤;
汗後血虛而熱甚者,用六神散加粳米;汗後氣虛而惡寒發熱者,用補中益氣湯;汗後陰虛,陽氣無處依附而發熱者,用四物湯加人參、黃耆;汗後陽虛,陰氣無處依附而發熱者,用四君子湯加川芎、當歸。長期溫補後潮熱不退,脈象滑數有力者,用五福飲加地骨皮或知母。嬰兒發熱,應根據具體病因和症狀治療。
如果哺乳期嬰兒發熱,應同時治療母親以調理嬰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