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三十六天集·雜證謨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十六天集·雜證謨 (4)

1. 時氣(三)

冬者蓋藏,血氣在中,內著骨髓,通於五臟。是故邪氣者,常隨四時之氣血而入客也。至其變化,不可為度,然必從其經氣,闢除其邪,除其邪則亂氣不生。

《金匱真言論》曰:春氣者,病在頭。夏氣者,病在臟。秋氣者,病在肩背。冬氣者,病在四肢。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脅。長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風瘧。冬,善病痹厥。

《營衛生會篇》曰:衛氣行於陰二十五度,行於陽二十五度,分為晝夜。故氣至陽而起,至陰而止。夜半為陰隴,夜半後而為陰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矣。日中為陽隴,日西而陽衰,日入陽盡而陰受氣矣。夜半而大會,萬民皆臥,命曰合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如是無已,與天地同紀。

白話文:

冬天是個收藏的季節,血氣都藏在身體裡面,內在深入骨髓,並與五臟相通。因此,邪氣常常隨著四季的氣血變化而侵入人體。邪氣的變化難以預料,但一定會依照經脈運行,所以要排除邪氣,才能避免體內氣亂。

《金匱真言論》說:春天容易生病在頭部,夏天容易生病在臟腑,秋天容易生病在肩背,冬天容易生病在四肢。所以春天容易發生鼻塞、流鼻血,初夏容易發生胸悶、脅痛,夏末容易發生腹瀉、腹部寒冷,秋天容易發生風病、瘧疾,冬天容易發生麻木、厥冷。

《營衛生會篇》說:衛氣在陰經運行二十五度,在陽經運行二十五度,分為白天和夜晚。所以衛氣在陽經開始運行,在陰經停止運行。半夜是陰氣最盛的時候,半夜之後陰氣開始衰弱,到天亮時陰氣完全消失,陽氣開始運行。中午是陽氣最盛的時候,太陽西下時陽氣開始衰弱,到日落時陽氣完全消失,陰氣開始運行。半夜是陰陽大會合的時候,這時萬民都睡覺,稱為「合陰」。天亮時陰氣完全消失,陽氣開始運行,如此循環不止,與天地運行的規律相同。

2. 運氣(四)

《天元紀大論》曰:所以欲知天地之陰陽者,應天之氣,動而不息。故五歲而右遷;應地之氣,靜而守位。故六期而環會。動靜相召,上下相臨,陰陽相錯,而變由生也。天以六為節,地以五為制,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氣為一紀。凡三十歲;千四百四十氣。凡六十歲為一周,不及太過,斯皆見矣。

《六節藏象論》曰: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氣數者,所以紀化生之用也。五日謂之候,三候謂之氣,六氣謂之時,四時謂之歲。五氣更立,各有所勝,盛虛之變,此其常也。故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所謂得五行時之勝,各以氣命其臟。帝曰:何以知其勝?岐伯曰:求其至也。

皆歸始春,未至而至,此謂太過。則薄所不勝而乘所勝也,命曰氣淫。至而不至,此謂不及。則所勝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勝薄之也,命曰氣迫。所謂求其至者,氣至之時也。謹候其時,氣可與期,失時反候,五治不分,邪僻內生,工不能禁也。

《五運行大論》曰:丹天之氣經於牛女戊分,黅天之氣經於心尾己分,蒼天之氣經於危室柳鬼,素天之氣經於亢氏昴畢,玄天之氣經於張異婁胃。所謂戊己分者,奎壁角軫,則天地之門戶也。上下相遘,寒暑相臨,氣相得則和,不相得則病。東方生風,在氣為柔。南方生火,在氣為息。

中央生濕,在氣為充。西方生燥,在氣為成。北方生寒,在氣為堅。氣有餘,則制己所勝而侮所不勝;其不及,則己所不勝侮而乘之。己所勝輕而侮之。侮反受邪,侮而受邪,寡於畏也。

《五常政大論》帝曰:太虛廖廓,五運回薄,衰盛不同,損益相從。願聞平氣何如而名?何如而紀也?岐伯曰:木曰敷和,火曰升明,土曰備化,金曰審平,水曰靜順。帝曰:其不及奈何?曰:木曰委和,火曰伏明,土曰卑監,金曰從革,水曰涸流。帝曰:太過何謂?曰:木曰發生,火曰赫曦,土曰敦阜,金曰堅成,水曰流衍。

帝曰:其歲有不病,而臟氣不應不用者,何也?岐伯曰:天氣制之,氣有所從也。少陽司天,火氣下臨,肺氣上從,白起金用,草木𧔌。陽明司天,燥氣下臨,肝氣上從,蒼起木用而立,土乃𧔌。太陽司天,寒氣下臨,心氣上從,而火且明,丹起金乃𧔌。厥陰司天,風氣下臨,脾氣上從,而土且隆,黃起水乃𧔌。

少陰司天,熱氣下臨,肺氣上從,白起金用,草木𧔌。太陰司天,濕氣下臨,腎氣上從,黑起水變。

《至真要大論》帝曰:五氣交合,盈虛更作,余知之矣。六氣分治,司天地者,其至何如?岐伯曰:天地之大紀,人神之通應也。厥陰司天,其化以風;少陰司天,其化以熱;太陰司天,其化以濕;少陽司天,其化以火;陽明司天,其化以燥;太陽司天,其化以寒。

白話文:

《天元紀大論》說:要知道天地陰陽的運行,就要觀察天的氣,它是運行不息的。所以,天道之氣每五年會向右移動一次;而地的氣則是靜止守住位置的。所以,地道之氣每六年會完成一次循環。動與靜相互呼應,上下相互影響,陰與陽相互交錯,變化由此產生。天以六年為一個節點,地以五年為一個週期,五和六相合,七百二十個氣為一紀,總共是三十年;一千四百四十個氣,總共是六十年為一個循環。不論是氣的不足或太過,都能夠從中觀察到。

《六節藏象論》說:天的度數,是用來制定日月運行的規律的。氣的數量,是用來記錄萬物化生變化的。五天叫做一候,三個候叫做一氣,六個氣叫做一時,四個時叫做一年。五種氣輪流主導,各自有勝過對方的時候,盛與虛的變化,這是自然規律。所以,春天的氣勝過長夏,長夏勝過冬天,冬天勝過夏天,夏天勝過秋天,秋天勝過春天。這就是所謂的五行時令的相勝,也用氣來命名各個臟器。黃帝問:要如何知道這種相勝的關係呢?岐伯回答說:觀察氣到達的時刻。

所有變化都從春季開始,氣還沒到卻先到了,這叫做太過,會去侵犯它所不能勝過的,而又乘著它所勝過的,這種情況叫做「氣淫」。氣應該要到卻沒到,這叫做不及,會導致它所勝過的肆虐,而它所生的臟腑會生病,它所不能勝過的也會受到侵犯,這叫做「氣迫」。所謂的觀察氣的到達,是指氣應該到達的時辰。謹慎地觀察氣候,氣的到來是可以預期的,如果錯過了時機,反而去等待不應有的氣候,那麼五行的運行就會紊亂,邪氣就會內生,即使高明的醫師也無法控制。

《五運行大論》說:丹天之氣經過牛宿和女宿的戊分,黅天之氣經過心宿和尾宿的己分,蒼天之氣經過危宿、室宿、柳宿和鬼宿,素天之氣經過亢宿、氐宿、昴宿和畢宿,玄天之氣經過張宿、翼宿、婁宿和胃宿。所謂的戊分和己分,指的是奎宿、壁宿、角宿和軫宿,這裡是天地氣機出入的門戶。上下之氣相互交會,寒暑之氣相互影響,氣機相合就平和,不合就生病。東方產生風,其氣性柔和。南方產生火,其氣性躁動。

中央產生濕,其氣性充盛。西方產生燥,其氣性收斂。北方產生寒,其氣性堅凝。氣有餘,就會去制約自己所能勝過的,而欺侮自己所不能勝過的;氣不及,就會被自己所不能勝過的欺侮,反過來侵乘它。而自己所勝過的就會被輕視。輕視反而會招來邪氣,欺侮又招來邪氣,是因為缺少畏懼之心。

《五常政大論》黃帝問:廣闊的宇宙,五運的氣機往來循環,有衰有盛,損害與增益相互交替。我想知道什麼樣的氣叫做「平氣」?又如何記錄它的規律呢?岐伯回答說:木氣以舒展調和為常,火氣以向上光明為常,土氣以完備化生為常,金氣以審慎平和為常,水氣以寧靜順行為常。黃帝問:如果氣不及該怎麼辦?岐伯說:木氣會萎靡不振,火氣會潛伏不明,土氣會低弱不滿,金氣會順應變化,水氣會枯竭不流。黃帝問:太過又是什麼情況呢?岐伯說:木氣會過度生長,火氣會過於熾熱,土氣會過於敦厚,金氣會過於堅硬,水氣會過於氾濫。

黃帝問:有些年份並沒有疾病發生,但是臟腑之氣卻沒有相應的變化,這是為什麼呢?岐伯回答說:是天氣在制約它,氣有它所歸屬的方向。少陽司天,火氣從天上降臨,肺氣從下面升起,金氣就會開始發揮作用,草木也會跟著生長。陽明司天,燥氣從天上降臨,肝氣從下面升起,木氣開始發揮作用,而土氣則會跟著衰弱。太陽司天,寒氣從天上降臨,心氣從下面升起,火氣就會開始明顯,金氣就會跟著衰弱。厥陰司天,風氣從天上降臨,脾氣從下面升起,土氣就會跟著興盛,而水氣則會跟著衰弱。

少陰司天,熱氣從天上降臨,肺氣從下面升起,金氣就會開始發揮作用,草木也會跟著生長。太陰司天,濕氣從天上降臨,腎氣從下面升起,水氣就會開始變化。

《至真要大論》黃帝問:五種氣交合在一起,盈滿和虧虛相互交替,我已經明白了。六氣分別掌管天地,它們的變化又是什麼情況呢?岐伯回答說:這是天地運行的總綱,也是人與自然相互感應的表現。厥陰司天,其變化以風為主;少陰司天,其變化以熱為主;太陰司天,其變化以濕為主;少陽司天,其變化以火為主;陽明司天,其變化以燥為主;太陽司天,其變化以寒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