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十九明集·雜證謨 (3)
卷之十九明集·雜證謨 (3)
1. 實喘證治(共七條)
一、實喘之證,以邪實在肺也,肺之實邪,非風寒則火邪耳。蓋風寒之邪,必受自皮毛,所以入肺而為喘,火之熾盛,金必受傷,故亦以病肺而為喘。治風寒之實喘,宜以溫散;治火熱之實喘,治以寒涼。又有痰喘之說,前人皆曰治痰,不知痰豈能喘,而必有所以生痰者,此當求其本而治之。
一、凡風寒外感,邪實於肺而咳喘並行者,宜六安煎加細辛或蘇葉主之。若冬月風寒感甚者,於本方加麻黃亦可,或用小青龍湯、華蓋散、三拗湯之類主之。
一、外有風寒,內兼微火而喘者,宜黃芩半夏湯主之。若兼陽明火盛而以寒包熱者,宜涼而兼散,以大青龍湯,或五虎湯、越婢加半夏湯之類主之。
一、外無風寒而惟火盛作喘,或雖有微寒而所重在火者,宜桑白皮湯,或抽薪飲之類主之。
一、痰盛作喘者,雖宜治痰,如二陳湯、六安煎、導痰湯、千緡湯、滾痰丸、抱龍丸之類,皆可治實痰之喘也;六君子湯、金水六君煎之類,皆可治虛痰之喘也。然痰之為病,亦惟為病之標耳,猶必有生痰之本,故凡痰因火動者,必須先治其火;痰因寒生者,必須先治其寒。
至於或因氣逆,或因風邪,或因濕滯,或因脾腎虛弱,有一於此,皆能生痰,使欲治痰而不治其所以痰,則痰終不能治,而喘何以愈哉。
一、氣分受邪,上焦氣實作喘,或怒氣鬱結傷肝,而人壯力強,脹滿脈實者,但破其氣而喘自愈,宜廓清飲、四磨飲、四七湯、蘿蔔子湯、蘇子降氣湯之類主之;或陽明氣秘不通而脹滿者,可微利之。
一、喘有夙根,遇寒即發,或遇勞即發者,亦名哮喘,未發時以扶正氣為主,既發時以攻邪氣為主。扶正氣者,須辨陰陽,陰虛者補其陰,陽虛者補其陽。攻邪氣者,須分微甚,或散其風,或溫其寒,或清其痰火。然發久者氣無不虛,故於消散中宜酌加溫補,或於溫補中宜量加消散。
此等證候,當㿏㿏以元氣為念,必使元氣漸充,庶可望其漸愈,若攻之太過,未有不致日甚而危者。
白話文:
實喘證治(共七條)
一、實喘這種病症,是因為邪氣真實地存在於肺部。而肺部的實邪,不是風寒就是火熱。一般來說,風寒邪氣一定是從皮膚毛孔侵入,所以進入肺部而導致喘;火熱過於旺盛,金(指肺)必定會受到損傷,所以也會因為損害肺部而導致喘。治療風寒引起的實喘,應該用溫熱發散的方法;治療火熱引起的實喘,應該用寒涼的方法。另外還有痰喘的說法,以前的人都說要治痰,卻不知道痰本身並不會引起喘,一定是有導致痰產生的原因,這時就應該尋找根本原因來治療。
二、凡是風寒外感,邪氣實在肺部而同時有咳嗽和喘的,應該用六安煎加細辛或蘇葉來治療。如果冬天風寒感冒很嚴重,可以在原方中加麻黃,也可以用小青龍湯、華蓋散、三拗湯之類的方子來治療。
三、如果體外有風寒,體內又有輕微火熱而導致喘的,應該用黃芩半夏湯來治療。如果同時有陽明火熱過盛,並且是寒包熱的情況,應該用寒涼兼發散的方法,用大青龍湯,或五虎湯、越婢加半夏湯之類的方子來治療。
四、如果體外沒有風寒,只有火熱過盛而導致喘,或者雖然有輕微寒邪但主要是火熱的,應該用桑白皮湯,或者抽薪飲之類的方子來治療。
五、如果是痰多導致的喘,雖然應該治療痰,例如二陳湯、六安煎、導痰湯、千緡湯、滾痰丸、抱龍丸之類的方子,都可以治療實痰引起的喘;而六君子湯、金水六君煎之類的方子,都可以治療虛痰引起的喘。然而,痰這種疾病,也只是疾病的表面現象,一定有導致痰產生的根本原因,所以凡是痰因為火熱而動的,必須先治療火熱;痰因為寒冷而產生的,必須先治療寒冷。至於說是因為氣機逆亂,或是因為風邪,或是因為濕氣停滯,或是因為脾腎虛弱,只要有其中一種情況,都能產生痰。如果想要治療痰而不治療導致痰產生的原因,那麼痰終究無法治好,喘又怎麼可能痊癒呢?
六、如果邪氣侵入氣分,導致上焦氣機壅實而喘,或者是因為生氣鬱結而損傷肝臟,並且人身強力壯,脹滿,脈象也強實的,只需要疏導氣機,喘就會自然好轉,可以用廓清飲、四磨飲、四七湯、蘿蔔子湯、蘇子降氣湯之類的方子來治療;如果是陽明氣機閉塞不通而導致脹滿的,可以稍微用瀉下的藥物來通暢一下。
七、喘有以前就存在的病根,遇到寒冷就會發作,或者遇到勞累就會發作,這種也叫作哮喘。在還沒發作的時候,應該以扶持正氣為主;在發作的時候,應該以祛除邪氣為主。扶持正氣,要分辨陰陽,陰虛的要補陰,陽虛的要補陽。祛除邪氣,要分清輕重,輕的就散風,溫寒,清痰熱。然而,發作時間很久的,氣一定會虛,所以在消除邪氣的同時,應該酌情加入溫補的藥物;或者在溫補的同時,應該酌情加入消除邪氣的藥物。這些情況,應該時刻以保養元氣為念,必須使元氣逐漸充足,才可以期望病情逐漸好轉。如果過於攻伐,沒有不導致病情日益加重,甚至危及生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