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十二從集·雜證謨 (1)
卷之十二從集·雜證謨 (1)
1. 述古(共二條)
東垣曰:華佗云盛而為喘,減而為枯;故《活人》亦云:發喘者氣有餘也。凡看文字,須要會得本意,盛而為喘者,非肺氣盛也,喘為肺氣有餘者,亦非氣有餘也;氣盛當認作氣衰,有餘當認作不足。肺氣果盛,又為有餘,則當清肅下行而不喘,以其火入於肺,衰與不足而為喘焉。
故言盛者,非言肺氣盛也,言肺中之火盛也;言有餘者,非言肺氣有餘也,言肺中之火有餘也。故瀉肺以苦寒之劑,非瀉肺也,瀉肺中之火,實補肺氣也,用者不可不知。
丹溪曰:喘急者,氣為火所鬱而為,痰在肺胃間也。有痰者,有火炎者,有陰虛自小腹下起而上逆者,有氣虛而致氣短者,有水氣乘肺者,有肺虛挾寒而喘者,有肺實挾熱而喘者,有驚憂氣鬱肺脹而喘者,有胃絡不和而喘者,有腎氣虛損而喘者。雖然,未有不由痰火內郁,風寒外束而致之者也。
白話文:
李東垣說:華佗曾說,氣盛就會導致喘,氣虛就會導致枯竭。因此,《活人》這本書也說:會喘的人是因為氣有餘。看古籍文字,必須要理解它的本意。所謂的氣盛導致喘,並不是指肺氣旺盛,說喘是肺氣有餘,也不是真的氣有餘;這裡的氣盛應該理解為氣衰,有餘應該理解為不足。如果肺氣真的旺盛而且有餘,那麼應該清肅向下運行而不會喘,會喘是因為火邪侵入肺部,導致肺氣衰弱和不足。
所以說的氣盛,並不是指肺氣旺盛,而是指肺中的火氣旺盛;說的有餘,也不是指肺氣有餘,而是指肺中的火氣有餘。因此,用苦寒的藥物來瀉肺,並不是真的瀉肺,而是瀉肺中的火氣,實際上是補益肺氣。用藥的人不可不知這個道理。
朱丹溪說:喘促急迫,是因為氣被火邪鬱結而造成,同時也因為痰存在於肺和胃之間。造成喘的原因有很多種,有因為痰的,有因為火邪上炎的,有因為陰虛從下腹部向上逆行的,有因為氣虛導致氣短的,有因為水氣侵犯肺部的,有因為肺虛夾帶寒氣的,有因為肺實夾帶熱氣的,有因為驚嚇憂愁導致氣機鬱結、肺脹而喘的,有因為胃絡不和導致的,有因為腎氣虛損導致的。儘管原因眾多,但沒有一種不是因為痰火鬱積在內,或外感風寒導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