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å·ä¹åååçé·çç¹è©® (10)
å·ä¹åååçé·çç¹è©® (10)
1. ç¢ð¤¹æç ´ï¼ä¸ååï¼
訣云:虛則癢,實則痛。又曰:諸癢為虛。此固其辨矣。然實即兼熱也,虛印兼寒也。蓋如瘡瘍之痛,必由乎熱,今不作痛而作癢,此其無熱可知,無熱由乎陽虛,陽虛便是寒證,諸有以初起作癢為火者,皆謬也。且凡痘瘡發癢,則多為不起不灌而𤹀陷繼之,最可慮也。故凡治癢之法,雖云當補,然尤不可不溫,惟溫補則營衛和,氣血行而痘自起矣。
痘毒既起而透,則多有作痛,尚何癢哉?故痘於起發之時,則宜痛不宜癢也。然癢有數證,亦當辨治如下:
一、痘瘡初見點便作癢者,此邪在半表半裡之間,而進退遲疑總由元氣無力,欲達不能也,速當溫補陽氣,兼以疏散,但使腠理通暢,則痘自起而癢自止矣。宜六氣煎加川芍、白芷、防風、荊芥之屬。若虛在血分而色白者,宜六物煎,或五物煎加減主之。
一、痘瘡出齊之後,但是作癢,俱宜保元湯,或六氣煎加川芎、當歸、防風、荊芥治之,或用十全大補湯,或用蟬蛻膏。
一、血滲肌膚,咸蜇皮肉而作癢者,亦以氣虛而然,宜保元湯加芍藥、當歸以制血,或加丁香以治里,官桂以治表,表裡俱實,自不作癢。
程氏曰:凡前後癢𤹀,宜保元湯加何首鳥、牛蒡子、白芍藥。何首鳥須赤白兼用。
一、痘瘡干而作癢者,宜養血潤燥,以五物煎加防風、荊芥、外用茵陳熏法。
一、痘瘡濕而作癢者,宜補氣去濕,以四君子湯加防風、荊芥、桂枝以解之,外用菌陳熏法。
一、頭面為諸陽之會,若癢而抓破,則泄氣最甚,速宜六氣煎,或十全大補湯加防風、荊芥、何首烏之屬以培補之。但得復腫復灌而飲食如常則無害,若癢不止而滿面抓破者必死。
一、遍身發癢抓破,膿血淋漓者,宜參耆內托散,倍加當歸及白芷、荊芥、木香,使氣和血行,其癢自止,外以敗草散敷之。
一、瘡癢潰爛,黏衣連席難任者,內服十全大補湯加防風、荊芥,外用敗草散。
一、痘瘡見形而皮肉紅豔,起發而皮嫩多水者,其後多致癢𤹀也,急須先期調補之。
一、痘瘡將收而癢者,其膿已成,其瘡已回,邪散而正復,營衛和暢故癢也。不須服藥,但謹護之,勿令抓破,以致損傷成瘡。
一、漿膿初化,膿未成而混身瘙癢不寧者,此惡候也,速當溫補氣血,用六氣煎、六物煎之類,加以防風、白芷、荊芥之屬,必令癢去方保無慮。若癢甚不休,瘡壞皮脫,其毒復陷,謂之癢𤹀,必不能活矣。
《活幼心書》云:凡作癢不止,用荊芥穗以紙束之,用刺癢處,以散郁邪,其癢自止,此屢驗之法。內服消風化毒湯加參、歸以解之。
2. 作痛(三十五)
痘瘡作痛,有實有虛,雖曰諸痛為實,然此言亦不可執。若身有大熱而大便秘結,煩躁不寧,喘脹作渴而為痛者,此實痛也。若無大熱而二便清利,脾氣不健,衛氣不充,營失所養而作痛者,此虛痛也。實者宜解毒清火,當用解毒湯,或四味消毒飲之類主之。虛者宜補香血氣,當用保元湯,或六物煎之類主之。
3. 頭面腫(三十六)
經曰:熱甚則腫。大抵毒盛者必腫,毒微者不腫,故亦可以腫與不腫,察毒之甚與不甚也。然痘瘡應期起發,毒必以漸盡出,故頭面亦必以漸浮腫,此毒火聚於三陽之分,欲化膿漿,其宜然也。然止宜微腫,而甚腫者,大作所宜。若當起發之時,頭面全然不腫,必其痘稀磊落,毒氣輕淺者然,此最吉兆也。
一、痘以漸起,面以漸腫,及灌膿收靨而腫以漸消,此常候也。如應腫不腫者,必其元氣不足;應消不消者,必其毒氣有餘,須急治之。
一、有痘未起發而頭面預腫,皮光色嫩,如瓠瓜之狀,此惡毒上衝之候也。又有痘點已見,但隱隱於皮膚之中,肉目腫而痘不起者決死。汪氏《理辨》曰:痘起五六日之際,有面目先腫而光亮者,是陽乘陰分,毒不能發也。
何也?血乃氣之本,氣乃血之標,血有不足,則根本之力已虧,故致虛陽動作,其氣妄行肉分,區區不足之血,何能載毒而出?七日之後,傳經已足,則氣退毒陷,陰陽各失其正,尚何可治之有?凡值此者,不可不預調氣血,若待臨期,無能為矣。
一、痘正起發頭面腫脹時,正面之瘡切防瘙癢,不可使之抓破,少有損傷,以致真氣外泄,邪氣內蝕,則腫消毒陷,多致死矣。但得破者復灌,消者復腫,飲食二便如常,則變凶為吉矣,宜十全大補湯,或合苦參丸治之。
一、頭面腫脹而眼目咽喉痛閉者,急宜解毒,眼與咽喉相兼治之,宜消毒化斑湯去升麻,或大連翹飲主之。
一、兼疫毒之氣而頭項腮頜預腫者,此必大頭風及蝦蟆瘟之屬,宜以疫氣治之,如大連翹飲,及普濟消毒飲之類主之。但兼此者亦多凶少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