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四十四烈集·痘疹詮 (11)
卷之四十四烈集·痘疹詮 (11)
1. 痘疔黑陷(三十七)
痘有紫黑枯硬而獨大,針撥不動,手捻有核者,是為痘疔,若不去之,則一身之痘皆不能起發,或皆變黑色,必致死矣、其有黑大而軟者,此名黑痘,慎不可作痘疔治也。
痘疔者,以熱毒蓄積,氣血凝敗而成也。然其類亦有數種,最為惡候,宜謹察之。有初出紅點,漸變黑色,其硬如石者,此肌肉已敗,氣血中虛,不能化毒,反致陷伏也。有肌肉微腫,狀如堆粟,不分顆粒者,此氣滯血凝,毒氣結聚不散也。有中心黑陷,四畔突起戴漿者,此血隨毒走,氣不能充也。
有中心戴漿自破潰爛者,此氣血俱虛,皮膚敗壞也。有為水泡溶溶易破者,此脾虛不能制濕,氣虛不能約束也。有為血泡色紫易破者,此血熱妄行,而氣虛不能完固也。有瘡頭針孔漿水自出者,此衛氣已敗,其液外脫也。以上數證,雖與痘疔不同,而危險無異,但於五六日間候之,若見一證,多不可治。
一、凡痘疔及黑陷者,宜內服六氣煎加川芎、紫草、紅花、木通之類,以補血涼血而疔自退。疔退後,宜大進六氣煎,或六物煎,外用四聖丹,以胭脂汁調點之。疔若大者,用銀針挑破瘡口,吸出惡血,入後藥末,即轉紅活。大抵黑陷而疔多,或餘毒不起者多死。苦痘疔挑去黑血,搽藥不變,仍是黑色者必死。
《心鑑》曰:痘疔見於四肢,不近臟腑者易治,若穿筋骨者亦難治。但有見於頭面腹背,逼近於內者,其勢必攻穿臟腑矣。如未穿者,急須治之,用飛過雄黃,以真蟾酥拌勾為丸,如麻子大,挑疔點入,立效。又成用巴豆一粒,去皮膜,合硃砂一分,研爛點入,一時突出即愈。內服無價散,汲井水加豬尾血三五點調下。
一、痘瘡黑陷者,必氣不足,血不活也,急宜托裡散,或六物煎加川芍、肉桂、紅花、蟬蛻,調無價散,或獨聖散,甚者宜九味異功煎,或十全大補湯,調無價散,仍外用四聖丹點之。若見焦紫而黑,混身皆是,及身有大熱,或大便秘結,內熱煩渴者,此亦有火毒之證,宜四順清涼飲,或承氣湯,合萬氏奪命丹以解其毒。俟火邪略退,即宜用六氣煎,調無價散以托其內,亦可望其生也。
一、痘瘡起發之時,但見乾燥,其根焦黑,即當速治之。如火邪不甚,證無大熱者,惟五物煎,或六物煎為最宜也。如有火證火脈,血熱毒盛而焦黑者,輕則涼血養營煎,或鼠黏子湯,甚則以萬氏奪命丹合而服之。
一、原有瘡疥未愈,至痘出之時,其破處痘有攢聚,而形色黑潰者,急以銀針挑破,吮去毒血,吐於水中,其血紅者可治,黑者難治,須內服加味四聖散,或萬氏奪命丹,外用萬氏四聖散塗之。
一、靨後痘疔潰爛成坑,內見筋骨者,宜托裡消毒散,或荊防敗毒散加穿山甲、蟬蛻、殭蠶,外用神效當歸膏,或太乙膏貼之,或以白龍散敷之。
2. 飲食(三十八)
痘瘡終始皆以脾胃為主,但能飲食,則氣血充實,而凡起發灌漿收靨,無不賴之。故能食者,雖痘瘡稠密,亦自無害;不能食者,雖痘瘡稀少,亦為可虞,此脾胃之調,所當先也。然證有不同,最須詳審施治。
一、痘有毒氣正盛而不食者,當痘瘡正出之時,雖不欲食,但得痘色真正,不為害也。蓋熱毒未解,於將出未出之際,多有不欲食者,待毒氣盡出自能食矣。其有痘已盡出而仍不欲食者,當徐用四物湯加神麯、砂仁、陳皮,一、二劑必能食矣,
一、痘見灰白,別無大熱停滯等證,而食少或不食者,必脾胃虛也,宜五味異功散,或四君子湯。若胃中陽氣不足,不能運化而食少者,此處而且寒也,宜溫胃飲、養中煎,或六氣煎主之。
一、凡命門元暢不足,則中焦胃氣不暖,故多痞滿不食,下焦腎氣不化,故多二陰不調,此必用理陰煎加減治之,自見神效,勿謂小兒無陰虛證也。
一、凡泄瀉,或見噁心,或嘔吐而不食者,尤屬胃氣虛寒也,輕則理中湯、六氣煎;甚則陳氏十二味異功散,或用六氣煎合二仙散主之。
一、凡脾氣不虛,但胃口寒滯,或痛或嘔而不食者,宜益黃散。
一、凡停食多食而不食者,宜大小和中飲以清宿滯,或五味異功散加山查、麥茅、神麯、砂仁,或合勻氣散治之。
一、凡口瘡不能進食,或咽喉疼痛而不能食者,但清其咽,痛止自會矣,宜廿桔湯,或加味甘桔湯。
一、凡外感風寒,邪入胃口則不能食,須表散寒邪,邪散自能食矣,宜加減參蘇飲,或柴陳煎,或五味異功散加柴胡。
一、痘後別無他證而飲食不進者,此惟脾氣不足,宜五味異功散,或溫胃飲、養中煎之類主之。
程氏曰:凡水穀不能運化而飲食不進者,只用保元湯加陳皮、麥茅、神麯、砂仁、扁豆、生薑,嘔者加真藿香。
徐氏曰:痘瘡不乳食者,有虛實二證:或吐或利,面目青白或青黑色者為虛寒,宜溫之補之;若大小二便乾澀,面赤而氣壅,或渴或熱,或目睛黃赤,氣粗中滿者為實熱,宜清之利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