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五十一德集·新方八陣 (85)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十一德集·新方八陣 (85)

1. 寒陣

水二鍾,姜一片,棗一枚,煎八分,食後服。

《宣明》,麥門冬飲子,治膈消胸滿心煩,氣多血少,津液不足,為消渴。

麥門冬,生地黃,人參,五味子,甘草(炙),茯神,天花粉,知母,乾葛(等分)

上咀。每服一兩,竹葉十四片,水煎服。

二母散,治肺熱咳嗽,及疹後嗽甚者。

貝母(去心,童便洗),知母(等分),乾生薑(一片)

上水煎服。或為末,每服五分,或一錢,沸湯下。

(陳氏),二母散,方在婦人。治產後熱血上攻,咳嗽喘促。

《家抄》,黃芩知母湯,治夏月火嗽有痰,面赤煩熱。

黃芩,知母,桑白皮,杏仁,山梔,天花粉,貝母,桔梗,甘草(等分)

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

《醫林》,桑白皮湯,治肺氣有餘,火炎痰盛作喘。

桑白皮,半夏,蘇子,杏仁,貝母,山梔,黃芩,黃連(各八分)

水二鍾,姜三片,煎八分,溫服。

(海藏),紫菀散,治嗽中有血,虛勞久嗽肺痿。

紫菀,阿膠,知母,貝母(各錢半),人參,甘草,茯苓,桔梗(各一錢),五味子(十二粒)

水二鍾,煎八分,食後服。

(東垣),清胃散,治醇酒厚味,或補胃熱藥太過,以致牙痛不可忍,牽引頭腦,滿面發熱,或齒齦潰爛,喜冷惡熱,此陽明之火也,宜用此方。

生地(錢半),升麻,當歸,丹皮(各一錢),黃連(錢半,夏月倍之)

水煎服。

加味清胃散

即前方加犀角、連翹、甘草。

《秘驗》,清胃飲,治一切風熱濕痰牙痛床腫,血出動搖。

石膏,梔子,黃連,黃芩,當歸,生地,白芍,蒼朮(各一錢),青皮(八分),細辛,藿香,荊芥穗(各六分),升麻(五分),丹皮,甘草(各四分)

水二鍾,煎八分,食後緩緩含飲之,效。

(錢氏),瀉黃散,治脾火。

山梔(一兩),石膏(五錢),藿香(七錢),防風(四錢),甘草(三錢)

上㕮咀,蜜、酒拌,略炒香,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鍾,煎清汁飲。

和中湯,治虛火嘈雜。

人參,白朮,茯苓,陳皮,半夏(各一錢),甘草(五分),黃連(姜炒,錢半),大棗(二枚)

水一鍾半,加粳米一撮,煎八分,溫服。

(薛氏),柴胡清肝散,治肝膽三焦風熱瘡瘍,或怒火憎寒發熱,或瘡毒結於兩耳、兩脅前後,或胸乳小腹下及股足等證。

柴胡,黃芩(炒,各錢半),山梔(炒),川芎,人參(各一錢),甘草(五分),連翹,桔梗(各八分)

水一鍾半,煎服。

梔子清肝散,治肝膽三焦風熱,耳內作癢,或生瘡出水,或脅肋胸乳作痛,寒熱往來。

梔子,柴胡,丹皮(各一錢),當歸,川芎,芍藥,牛蒡子(炒),茯苓(各七分),白朮,甘草(各五分)

上水煎服。一方無白朮。

白話文:

[寒陣]

水兩碗,加生薑一片,紅棗一枚,煎煮至剩八分,飯後服用。

**《宣明》**記載的麥門冬飲子,用來治療因膈症引起的胸悶、心煩、氣虛血少、津液不足而導致的消渴症(類似糖尿病)。

藥方組成:麥門冬、生地黃、人參、五味子、炙甘草、茯神、天花粉、知母、葛根(用量相等)。

用法:將藥材切碎,每次取一兩,加入竹葉十四片,用水煎煮後服用。

二母散,用來治療肺熱咳嗽,以及麻疹後咳嗽嚴重的情況。

藥方組成:貝母(去心,用童子尿洗過)、知母(用量相等),以及乾生薑一片。

用法:用水煎煮後服用,也可以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分或一錢,用滾開的熱水送服。

(陳氏)的二母散,此方也收錄在婦科醫書中,用來治療產後熱血上湧,引起的咳嗽、氣喘。

**《家抄》**記載的黃芩知母湯,用來治療夏天因火氣引起的咳嗽,伴有痰液、面色潮紅、煩躁發熱等症狀。

藥方組成:黃芩、知母、桑白皮、杏仁、山梔子、天花粉、貝母、桔梗、甘草(用量相等)。

用法:水兩碗,煎煮至剩八分,在飯後較遠的時間服用。

**《醫林》**記載的桑白皮湯,用來治療肺氣過盛,火氣旺盛、痰液多導致的氣喘。

藥方組成:桑白皮、半夏、蘇子、杏仁、貝母、山梔子、黃芩、黃連(各八分)。

用法:水兩碗,加生薑三片,煎煮至剩八分,溫服。

(海藏)的紫菀散,用來治療咳嗽帶血、虛勞久咳、肺痿等疾病。

藥方組成:紫菀、阿膠、知母、貝母(各一錢半),人參、甘草、茯苓、桔梗(各一錢),五味子(十二粒)。

用法:水兩碗,煎煮至剩八分,飯後服用。

(東垣)的清胃散,用來治療因飲酒過多、食用肥甘厚味,或服用過多補胃熱藥物,導致牙痛難忍,疼痛牽引頭部,面部發熱,或牙齦潰爛,喜涼惡熱等症狀,這是陽明經的火熱所致,適合使用此方。

藥方組成:生地黃(一錢半),升麻、當歸、丹皮(各一錢),黃連(一錢半,夏天用量加倍)。

用法:用水煎煮後服用。

加味清胃散

即在清胃散的基礎上,加入犀角、連翹、甘草。

**《秘驗》**記載的清胃飲,用來治療各種風熱、濕痰引起的牙痛、牙床腫脹、出血、牙齒鬆動等症狀。

藥方組成:石膏、梔子、黃連、黃芩、當歸、生地黃、白芍、蒼朮(各一錢),青皮(八分),細辛、藿香、荊芥穗(各六分),升麻(五分),丹皮、甘草(各四分)。

用法:水兩碗,煎煮至剩八分,飯後慢慢含服,會有效果。

(錢氏)的瀉黃散,用來治療脾火。

藥方組成:山梔子(一兩),石膏(五錢),藿香(七錢),防風(四錢),甘草(三錢)。

用法:將藥材切碎,用蜂蜜和酒拌勻,稍微炒香,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用水一碗,煎煮取汁飲用。

和中湯,用來治療虛火引起的胃嘈雜。

藥方組成:人參、白朮、茯苓、陳皮、半夏(各一錢),甘草(五分),黃連(用生薑炒過,一錢半),大棗(兩枚)。

用法:水一碗半,加入一小撮粳米,煎煮至剩八分,溫服。

(薛氏)的柴胡清肝散,用來治療肝膽三焦風熱引起的瘡瘍,或因發怒引起的怕冷發熱,或瘡毒結於兩耳、兩脅前後,或胸部、乳房、腹部、腿部等部位的疾病。

藥方組成:柴胡、炒黃芩(各一錢半),炒山梔子、川芎、人參(各一錢),甘草(五分),連翹、桔梗(各八分)。

用法:水一碗半,煎煮後服用。

梔子清肝散,用來治療肝膽三焦風熱,引起的耳內瘙癢、生瘡出水、脅肋胸部疼痛、忽冷忽熱等症狀。

藥方組成:梔子、柴胡、丹皮(各一錢),當歸、川芎、芍藥、炒牛蒡子、茯苓(各七分),白朮、甘草(各五分)。

用法:用水煎煮後服用。有一個方子沒有白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