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五十一德集·新方八陣 (8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十一德集·新方八陣 (84)

1. 寒陣

大黃(一兩),黃連,黃芩(各二兩),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別煮取汁)

上前三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納附子汁,分溫再服。

清心蓮子飲,治熱在氣分,口乾作渴,小便淋濁,或口舌生瘡,咽疼煩躁。

黃芩,麥冬,地骨皮,車前子(炒),甘草(各錢半),人參,黃耆,石蓮子,柴胡,茯苓(各一錢)

上每服五錢,水煎服。

《良方》,加味通心飲,治諸疝內熱脹痛,及小便不利。

木通,梔子仁,黃芩,瞿麥,連翹,枳殼,川楝子,甘草(等分)

上咀。每服五錢,水一鍾半,燈心二十根,車前草五莖,煎七分,溫服。

清心湯,治心受熱邪,狂言叫罵,動履失常。

黃連,黃芩,梔子,連翹,薄荷,甘草,芒硝,大黃(等分)

水一鍾半,竹葉二十片,煎八分,溫服。

外科清心湯,方在外科。治瘡瘍腫痛發熱。

《局方》,人參清肺湯,治肺胃虛熱,咳嗽喘急,坐臥不安,年久勞嗽唾痰。

人參,杏仁(去皮尖,炒),阿膠(各一錢),粟殼(蜜炒,一錢半),炙甘草,桑白皮,知母,地骨皮,烏梅肉(各五分)

水二鍾,棗一枚,煎八分,食遠服。

人參平肺散,治心火克肺金,傳為咳嗽喘嘔,痰涎壅盛,胸膈痞滿,咽喉不利。

人參,天冬,黃芩,地骨皮,陳皮,青皮,茯苓(各八分),知母(一錢),五味(二十粒),甘草(炙,五分),桑白皮(炒,一錢半)

水二鍾,姜三片,煎八分,食遠服。

黃芩清肺飲,治肺熱小便不利,宜用此清之。

梔子(二錢),黃芩(一錢)

水煎服,如不利,加鹽豉二十粒。

清肺湯,方在痘疹。治麻疹咳嗽甚者。

(東垣),清肺飲子,方在和陣。治邪熱在氣分,渴而小便不利。

(萬氏),清肺飲,方在痘疹。治痘疹肺熱喘嗽。

瀉白散,治肺火,大腸火,喘急等證。

甘草(一錢),桑白皮,地骨皮(各二錢)

上為末。水調服。

五味瀉白散,方在因陣。治眼目風熱,翳膜外障。

《正傳》,麥門冬湯,治病後火熱乘肺,咳嗽有血,胸脅脹滿,上氣喘急,五心煩熱而渴。

天冬,麥冬,桑白皮(各七分),紫菀茸,貝母(各六分),桔梗,甘草(各五分),淡竹葉,生地(各一錢),五味(九粒)

水一鍾半,棗一枚,煎服。

《類方》,麥門冬湯,治肺熱氣衰血焦,發落好怒,唇口亦甚。

麥門冬,遠志(甘草煮,去心),人參,黃芩,生地黃,茯神,石膏(煅,各一兩),甘草(炙,半兩)

上㕮咀。每服一兩,水煎服。

(萬氏),麥門冬湯,方在痘疹。治表邪麻疹,火熱嗽甚。

《家抄》,麥門冬飲,治虛勞咳嗽,午後嗽多者是也。

川芎,當歸,生地黃,白芍藥,麥門冬,黃柏,知母(各一錢),桑白皮(八分),五味子(十五粒)

白話文:

寒陣

大黃(約37.5克),黃連,黃芩(各約75克),附子(一枚,炮製過並去皮,切成八片,另外煮汁)

先將大黃、黃連、黃芩三味藥材,用剛煮沸的開水約470毫升浸泡,稍等片刻後,將藥渣濾掉,再加入附子煮好的藥汁,分兩次溫服。

清心蓮子飲,治療熱邪在氣分,導致口乾想喝水,小便混濁,或是口舌生瘡,咽喉疼痛,心煩易怒。

黃芩,麥門冬,地骨皮,炒過的車前子,甘草(各約5.6克),人參,黃耆,石蓮子,柴胡,茯苓(各約3.7克)

以上藥材,每次服用約18.5克,用水煎煮後服用。

《良方》,加味通心飲,治療各種疝氣引起的內部發熱、脹痛,以及小便不順暢。

木通,梔子仁,黃芩,瞿麥,連翹,枳殼,川楝子,甘草(等量)

以上藥材研磨成粗末。每次服用約18.5克,加水約355毫升和燈心草二十根、車前草五莖,煎煮至剩下一半的量,溫服。

清心湯,治療心臟受到熱邪侵擾,導致胡言亂語、大聲叫罵,行動舉止異常。

黃連,黃芩,梔子,連翹,薄荷,甘草,芒硝,大黃(等量)

用水約355毫升和竹葉二十片,煎煮至剩下一半多一點的量,溫服。

外科清心湯,此方在外科學的相關內容中,治療瘡瘍腫痛發熱。

《局方》,人參清肺湯,治療肺和胃虛弱發熱,咳嗽氣喘,坐立不安,長期勞累引起的咳嗽痰多。

人參,杏仁(去皮尖,炒過),阿膠(各約3.7克),粟殼(用蜂蜜炒過,約5.6克),炙甘草,桑白皮,知母,地骨皮,烏梅肉(各約1.9克)

用水約470毫升和紅棗一枚,煎煮至剩下一半多一點的量,在飯後服用。

人參平肺散,治療心火過盛克制肺金,導致咳嗽、氣喘、嘔吐,痰液阻塞,胸膈悶脹,咽喉不適。

人參,天冬,黃芩,地骨皮,陳皮,青皮,茯苓(各約3克),知母(約3.7克),五味子(二十粒),炙甘草(約1.9克),炒過的桑白皮(約5.6克)

用水約470毫升和生薑三片,煎煮至剩下一半多一點的量,在飯後服用。

黃芩清肺飲,治療肺熱引起的小便不順暢,宜用此方來清除熱邪。

梔子(約7.5克),黃芩(約3.7克)

用水煎煮後服用,如果小便仍然不順暢,則加入鹽豉二十粒。

清肺湯,此方在痘疹的相關內容中,治療麻疹時咳嗽嚴重的情況。

(東垣),清肺飲子,此方在和陣的相關內容中,治療邪熱在氣分,導致口渴且小便不順暢。

(萬氏),清肺飲,此方在痘疹的相關內容中,治療痘疹時肺熱引起的氣喘咳嗽。

瀉白散,治療肺火、大腸火引起的氣喘等症狀。

甘草(約3.7克),桑白皮,地骨皮(各約7.5克)

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水調服。

五味瀉白散,此方在因陣的相關內容中,治療眼睛受到風熱侵襲,產生翳膜外障。

《正傳》,麥門冬湯,治療病後火熱侵襲肺部,導致咳嗽帶血,胸脅脹滿,呼吸急促,手心、足心、胸口煩熱且口渴。

天冬,麥冬,桑白皮(各約2.6克),紫菀茸,貝母(各約2.2克),桔梗,甘草(各約1.9克),淡竹葉,生地(各約3.7克),五味子(九粒)

用水約355毫升和紅棗一枚,煎煮後服用。

《類方》,麥門冬湯,治療肺熱導致氣虛血枯,引起脫髮、易怒,嘴唇和口部乾燥的情況。

麥門冬,遠志(用甘草煮過並去除芯),人參,黃芩,生地黃,茯神,煅石膏(各約37.5克),炙甘草(約18.5克)

以上藥材切碎。每次服用約37.5克,用水煎煮後服用。

(萬氏),麥門冬湯,此方在痘疹的相關內容中,治療表邪引起的麻疹,以及火熱引起的嚴重咳嗽。

《家抄》,麥門冬飲,治療虛勞咳嗽,尤其以午后咳嗽較為明顯者。

川芎,當歸,生地黃,白芍藥,麥門冬,黃柏,知母(各約3.7克),桑白皮(約3克),五味子(十五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