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十一從集·雜證謨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一從集·雜證謨 (4)

1. 論寒熱證(共二條)

凡非風口眼歪斜,有寒熱之辨。在經曰:足陽明之筋,引缺盆及頰,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熱則筋縱,目不開。頰筋有寒,則急引頰移口;有熱則筋弛縱緩,不勝收,故僻。此經以病之寒熱言筋之緩急也。然而血氣無虧,則雖熱未必緩,雖寒未必急,亦總由血氣之衰可知也。

嘗見有引《內經》之意而曰:偏於左者,以左寒而右熱;偏於右者,以右寒而左熱,誠謬言也。不知偏左者,其急在左,而右本無恙也;偏右者亦然。故無論左右,凡其拘急之處,即血氣所虧之處也。以藥治者,左右皆宜從補。以艾治者,當隨其急處而灸之。蓋經脈既虛,須借艾火之溫以行其氣,氣行則血行,故筋可舒而歪可正也。

凡諸灸法,有言左灸右,右灸左者。此亦《內經·繆刺論》之法,從之亦無不可。至若經言寒熱,則凡如唇緩流涎,聲重,語遲含糊者,是皆縱緩之類。縱緩者多由乎熱,而間亦有寒者,氣虛故也。歪斜牽引,抽搐反張者,皆拘急之類。拘急者多由乎寒,而間亦有熱者,血虛故也。

蓋經所言者,言理之常,余所言者,言病之變,亦無非理也。使讀經不明理,必反害經意矣。故臨此證者,不可不加之詳審。

一、非風瘛瘲等證,亦有寒熱之辨。觀之經曰:寒則反折筋急,熱則筋弛縱不收,此固其常也。然寒熱皆能拘急,亦皆能弛縱,此又不可不知。如寒而拘急者,以寒盛則血凝,血凝則滯澀,滯澀則拘急,此寒傷其營也。熱而拘急者,以火盛則血燥,血燥則筋枯,筋枯則拘急,此熱傷其營也。

又若寒而弛縱者,以寒盛則氣虛,氣虛則不攝,不攝則弛縱,此寒傷其衛也。熱而弛縱者,以熱盛則筋軟,筋軟則不收,不收則弛縱,此熱傷其衛也。以此辨之,豈不明析,且或寒或熱,必有脈證可據,但宜因證而治之。若病無寒熱,則當專治血氣無疑矣。

白話文:

一般來說,不是因為中風造成的口眼歪斜,都會有寒熱的區別。古籍裡說,足陽明經的經筋會牽引到臉頰和鎖骨的地方,如果突然發生口角歪斜,而且情況很緊急,眼睛會閉不起來。熱症會導致筋脈鬆弛,眼睛睜不開;臉頰的經筋如果受到寒氣侵襲,會導致筋脈收縮,拉扯臉頰使嘴角歪斜;如果受到熱氣侵襲,筋脈會變得鬆弛無力,無法收縮,所以也會造成歪斜。這段經文是從疾病的寒熱角度來解釋筋脈的鬆緊。然而,如果體內氣血充足,即使有熱症也未必會導致筋脈鬆弛,即使有寒症也未必會導致筋脈收縮,總的來說,還是可以從氣血的衰弱程度來判斷。

我曾經看過有人引用《內經》的說法,認為口眼歪斜偏向左邊是因為左邊寒冷而右邊燥熱,偏向右邊則是因為右邊寒冷而左邊燥熱,這實在是錯誤的說法。他們不知道偏向左邊是因為左邊的筋脈收縮緊張,而右邊本身並沒有問題;偏向右邊的情況也是如此。所以,不論是偏向左邊還是右邊,凡是出現收縮緊張的地方,都是體內氣血虧虛的地方。用藥治療時,不論偏向哪邊,都應該以補益氣血為主。用艾灸治療時,應該針對收縮緊張的部位進行艾灸。因為經脈虛弱,需要藉助艾灸的溫熱來推動氣的運行,氣運行了,血才能跟著運行,這樣筋脈才能舒緩,歪斜才能矯正。

一般的艾灸方法,有說左邊的問題要灸右邊,右邊的問題要灸左邊的,這是《內經·繆刺論》中的方法,照做也是可以的。至於古籍裡說的寒熱,像是嘴唇鬆弛流口水、聲音低沉、說話遲鈍含糊不清,這些都屬於鬆弛無力的症狀。鬆弛無力的情況大多是熱症引起的,但偶爾也有因為氣虛導致的寒症。而歪斜拉扯、抽搐反張的症狀,都屬於收縮緊張的情況。收縮緊張的情況大多是由於寒症引起的,但偶爾也有因為血虛導致的熱症。

古籍所說的是一般情況下的道理,我所說的是疾病的變化,但也沒有違背這些道理。如果讀古籍卻不明白這些道理,反而會曲解古籍的意思。所以,遇到這種疾病時,必須要仔細審查。

第一點,不是中風或抽搐等疾病,也有寒熱的區別。古籍裡說,寒症會導致筋脈收縮反折,熱症會導致筋脈鬆弛無力,這是一般情況。但是寒症和熱症都有可能導致筋脈收縮緊張,也都有可能導致筋脈鬆弛,這是必須要知道的。像是寒症導致的收縮緊張,是因為寒氣過盛會導致血液凝結,血液凝結就會導致運行不暢,運行不暢就會導致收縮緊張,這是因為寒氣傷到了血液。熱症導致的收縮緊張,是因為火氣過盛會導致血液乾燥,血液乾燥就會導致筋脈枯萎,筋脈枯萎就會導致收縮緊張,這是因為熱氣傷到了血液。

另外,寒症導致的鬆弛無力,是因為寒氣過盛會導致氣虛,氣虛就無法攝取,無法攝取就會導致鬆弛無力,這是因為寒氣傷到了衛氣。熱症導致的鬆弛無力,是因為熱氣過盛會導致筋脈軟弱,筋脈軟弱就無法收縮,無法收縮就會導致鬆弛無力,這是因為熱氣傷到了衛氣。這樣區分,難道還不夠清楚明白嗎?而且,不管是寒症還是熱症,一定會有脈象和症狀可以依據,只要根據症狀來治療就可以了。如果疾病沒有寒熱的區別,那就專門治療氣血不足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