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四十五烈集·痘疹詮 (10)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十五烈集·痘疹詮 (10)

1. 失血(五十五)

經曰:陽絡傷則血外溢,陰絡傷則血內溢。血外溢則衄血,血內溢則便血。瘡疹之火由內而發,毒不能達,則燔灼經絡而迫血妄行,血隨火動,從上而出,則為衄為吐,從下而出,則為便為溺,陰陽俱傷,則上下俱出。凡痘疹失血,若從鼻出者,則有陽明外達之意,尚可望生,若從他處,則總屬陰分而火毒內陷,乃悉為危證。

一、痘疹發熱見血者,多屬火證。若衄血者,宜玄參地黃湯,或加茅根汁,或加京墨汁同飲之。衄止者生,不止者不治。溺血者,大分清飲,或八正散。大便秘而見血者,宜四順清涼飲。

一、痘瘡已出未出之間,凡諸血證,俱宜用犀角地黃湯三方酌宜治之最佳。血止後,可進調元湯加木通。

一、痘瘡十日之後,忽膿血大作,大便陡出者,此為胃爛不治。

白話文:

失血(五十五)

經書上說:陽經受損會導致血液外溢,陰經受損則會導致血液內溢。血液外溢會出現鼻出血,血液內溢則會出現便血。瘡疹(痘疹)的熱毒從內部發作,毒素無法透達體表,就會灼傷經絡,迫使血液亂竄。血液隨著熱毒的運行,從上部出來,則會出現鼻出血或吐血;從下部出來,則會出現便血或血尿。如果陰陽經絡都受損,就會從上到下都有出血的現象。各種痘疹出血,如果從鼻子出血,表示陽明經氣外達,還有希望痊癒;如果從其他地方出血,則多屬陰分受損,熱毒內陷,都是非常危險的徵兆。

痘疹發熱伴隨出血,大多屬於熱證。如果鼻出血,可以用玄參地黃湯,或者加一些茅根汁或京墨汁一起服用。鼻出血止住就能活,止不住就沒辦法治療了。血尿可以用大分清飲或八正散。大便秘結伴隨出血,則應使用四順清涼飲。

痘瘡正在發出或尚未發出的期間,各種出血症狀,都應該根據情況選用犀角地黃湯三方來治療,效果最佳。出血停止後,可以服用調元湯加木通。

痘瘡發病十天後,突然出現大量膿血,並伴有大便出血,這表示胃部潰爛,無法治療。

2. 發泡(五十六)

痘瘡發泡亦與黑陷相類,雖一以外出,一以外入,形有不同,而邪氣留結,毒則一也。或發水泡,或發血泡,或赤或紫或黑,但見此證,十無一生。然亦有似泡而實非者,不可不辨。或其人身上原有破傷,或瘡癤未痊,或雖痊而瘢痕尚嫩,一旦痘出,則瘡瘢四圍痘必叢集,此物從其類之理也。因瘡作泡,則其腐敗皮肉,氣色本異,宜與完膚有別,不得即認為紫黑泡也。

至若治泡之法,先以針刺破,吮去惡血,後用胭脂汁塗法,又用百花膏敷之。此瘡極易作癢,起發之後,宜常用茵陳熏法熏之,勿令抓傷。若不慎之,則反覆灌爛,淹延不愈,變為疳蝕壞瘡,以致不治者多矣。

白話文:

痘瘡長泡與皮膚潰爛相似,雖然一個是從內向外發,一個是從外向內侵,形狀不同,但邪氣淤積,毒性卻一樣。有的長水泡,有的長血泡,顏色可能是紅色、紫色或黑色,只要出現這種症狀,十個病人幾乎都活不了。但有些看起來像泡,實際上並不是,這點必須區分清楚。有些人身上本來就有傷口,或瘡瘍還沒痊癒,或雖然痊癒但疤痕還很嫩,一旦長痘,痘痘就會聚集在傷疤周圍,這是物以類聚的道理。因為傷口形成水泡,腐爛的皮肉,顏色本來就和其他正常皮膚不同,應該與完整無損的皮膚區別看待,不能直接認定為紫黑色水泡。

至於治療水泡的方法,先用針刺破,吸出污血,然後塗抹胭脂汁,再用百花膏敷在患處。這種瘡很癢,長出來後,應該經常使用茵陳燻的方法燻它,不要抓破。如果不小心抓破了,就會反覆潰爛,久治不癒,變成頑固的壞疽,最終導致死亡的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