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四十七賢集·外科鈐(下) (8)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十七賢集·外科鈐(下) (8)

1. 瘰癧(四十七)

又《治法》曰:大抵此證原屬虛損,若不審虛實,而犯經禁病禁,則鮮有不誤。常治此證,先以調經解鬱,更以隔蒜灸之,多自消。如不消,即以琥珀膏貼之。俟有膿,即針之,否則變生他處。設若兼痰兼陰虛等證,只宜加兼證之劑,不可干擾余經。若氣血已復而核不消,卻服散堅之劑至月餘,不應,氣血亦不覺損,方進必效散,或遇仙無比丸,其毒一下即止二藥。更服益氣養營湯,以調理之。

若瘡口不斂,宜用豆豉餅灸之,用琥珀膏貼之。若氣血俱虛,或不慎飲食起居七情者,俱不治。然此證以氣血為主,氣血壯實者不用追蝕之劑,彼亦能自腐,但取去之,亦使易於收斂。若氣血虛者,不先用補劑,而數用追蝕之藥,適足以敗之矣。若發寒熱,眼內有赤脈貫瞳人者,不治。

灸瘰癧法,取肩尖、肘尖骨縫交接處各一穴,即手陽明經肩髃、曲池二穴也,各灸七壯,在左灸左,在右灸右,左右俱病者,俱灸之。余常用之甚效,薛氏以曲池云肘髎,似亦未的也。

又《薛氏經驗方》云:治瘰癧已成未成,已潰未潰者,以手仰置肩上,微舉起,則肘骨尖自見,即是灸處。灸以三四十壯為度,更服益氣養營湯,灸三次,瘡自除。如患三四年不愈者,辰時灸至申時,三灸即愈,更服補劑。按此法乃單灸曲池,以多為貴也。然但用前法而已妙矣,尚有未應者,又當以此法治之。

又曰:此治瘰癧之秘法。凡男子婦人若困恚怒傷肝,氣血壅遇而不愈者,宜灸此穴,以疏通經絡。如取此穴,當以指甲掐兩肘兩肩四所,患處覺有痠麻方是其穴。

又法灸瘰癧未成膿者,用大蒜切片三錢厚,安患處,用艾壯於蒜上灸之,每三五壯即換蒜再灸。每日灸十數蒜片,以拔郁毒。如破久不合,更以江西豆豉為末,以唾津和作餅,如前灸之,以助陽氣。內服補藥,外貼琥珀膏,或太乙膏,瘡口自合。又或瘡口已破,核不腐,則瘡口不能斂,或貼琥珀膏不應,須用針頭散敷之,以去腐肉。

再以如神散敷之,更服益氣養營湯。若氣血虛者,先服益氣養營湯。待血氣稍充,方用針頭散,仍服前湯。

一男子患而腫硬,久不消,亦不做膿,服散堅敗毒藥不應,令灸肩尖、肘尖二穴,更服益氣養營湯,月餘而愈。

一婦人久潰發熱,月經每過期且少,用逍遙散兼前湯兩月餘,氣血復而瘡亦愈。但一口不收,敷針頭散,更灸前穴而痊。常治二三年不愈者,連灸三次,兼用托裡藥必愈。

一婦人因怒結核腫痛,察其氣血俱實,先以必效散下之,更以益氣養營湯三十餘劑而消。常治此證,虛者先用益氣養營湯,待其氣血稍充,乃用必效散,取去其毒,仍進前藥,無不效者。

田氏婦,年逾三十,瘰癧已潰不愈,與八珍湯加柴胡、地骨皮、夏枯草、香附、貝母,五十餘劑,形氣漸轉,更與必效散二服,瘡口遂合,惟氣血未平,再與前藥三十餘劑而愈。後田生執此方不問虛實,概以治人,殊不知散中斑蝥性毒,雖治瘰癧,多服則損元氣。若氣血實者,先用此下之,而投補劑或可愈。

白話文:

大致來說,這種病(瘰癧)原本就屬於身體虛弱引起的。如果沒有仔細分辨虛實情況,就犯了治療上的禁忌,很少有不耽誤病情的。通常治療這個病,先要調理月經、疏解鬱悶,再用隔著蒜頭的艾灸來灸患處,多半就會自行消退。如果沒有消退,就用琥珀膏貼敷。等到有膿液時,就用針刺破,否則可能會蔓延到其他地方。如果同時有痰多、陰虛等其他症狀,只需要在藥方中加入治療這些兼症的藥物,不要干擾到其他經絡。如果氣血已經恢復,但腫塊還沒消退,就服用一些能讓腫塊變軟的藥物,如果吃了一個月以上還是沒有效果,而且氣血也沒有變差,這時再使用有特效的藥散,或是使用仙無比丸,這種藥的藥效很強,很快就會見效。之後再服用益氣養營湯來調理身體。

如果瘡口無法癒合,可以用豆豉餅來灸,再貼上琥珀膏。如果患者氣血都很虛弱,或是沒有注意飲食起居、情緒波動,就比較難治療。不過,這個病主要還是要看氣血的狀況,氣血強盛的人不需要使用腐蝕性的藥物,腫塊也會自己腐爛,只要把腐肉去除,也比較容易讓瘡口癒合。如果氣血虛弱,不先用補藥,反而多次使用腐蝕性的藥物,反而會使病情更加惡化。如果出現發冷發熱、眼睛裡有紅色的血絲延伸到瞳孔的情況,就無法治癒了。

關於艾灸治療瘰癧的方法,取肩峰和肘尖骨縫交接處各一個穴位,也就是手陽明經的肩髃穴和曲池穴。在左邊患病就灸左邊,右邊患病就灸右邊,兩邊都患病就兩邊都灸,每個穴位灸七壯。我經常使用這個方法,效果很好。薛氏認為曲池穴是肘髎穴,好像不太正確。

《薛氏經驗方》中說:治療已經形成或尚未形成,已經破潰或尚未破潰的瘰癧,將手掌向上放在肩上,稍微抬起,就會看到肘尖的骨頭,那就是艾灸的穴位。每次灸三四十壯,再服用益氣養營湯。灸三次,瘡就會自己好。如果患病三四年都沒有好,可以在早上辰時灸到下午申時,灸三次就會痊癒,再服用補藥。這個方法是單獨灸曲池穴,而且以多灸為好。不過,只要使用前面說的方法就很有效了,如果還沒有效果,就再用這個方法來治療。

還有一種說法是:這是治療瘰癧的秘訣。凡是男子婦人因為惱怒而傷了肝,導致氣血阻塞不通而無法痊癒的,應該灸這個穴位,以疏通經絡。取穴時,可以用指甲掐兩肘兩肩的四個地方,如果患處感覺到痠麻,那就是穴位所在。

還有一個方法是灸治療還沒化膿的瘰癧:用厚度三錢的大蒜片敷在患處,然後在蒜片上放艾柱灸,每灸三五壯就換蒜片再灸。每天灸十幾片蒜,以拔出鬱積的毒素。如果瘡口破了很久都無法癒合,就把江西豆豉磨成粉,用唾液調成餅,像之前一樣灸,以幫助陽氣。內服補藥,外貼琥珀膏或太乙膏,瘡口就會自然癒合。如果瘡口已經破了,但腫塊沒有腐爛,瘡口就無法癒合。如果貼琥珀膏沒有效果,就必須用針頭散敷在傷口上,以去除腐肉。

然後再敷上如神散,再服用益氣養營湯。如果氣血虛弱,就先服用益氣養營湯。等到氣血稍微充足後,再用針頭散,仍然繼續服用之前的湯藥。

有一個男子患了瘰癧,腫塊堅硬,很久都不消退,也沒有化膿,服用散堅敗毒的藥也沒有效果。讓他灸肩尖和肘尖的兩個穴位,再服用益氣養營湯,一個多月就痊癒了。

有一個婦人,瘰癧破潰很久,而且發熱,月經每次都延後且量少。使用逍遙散加上之前的湯藥,服用了兩個多月,氣血恢復了,瘡也好了。但是有一個小口無法癒合,敷上針頭散,再灸之前的穴位,就痊癒了。經常治療兩三年都沒好的,連續灸三次,再配合使用托裡藥,一定會好。

有一個婦人因為生氣而導致腫塊疼痛,觀察她的氣血都很旺盛,先用必效散瀉下,再服用益氣養營湯三十多劑就消腫了。通常治療這種病,虛弱的人先用益氣養營湯,等到氣血稍微充足後,再用必效散,去除毒素,再繼續服用之前的藥,沒有不見效的。

田姓婦人,年過三十,瘰癧破潰卻無法癒合,給她服用八珍湯加上柴胡、地骨皮、夏枯草、香附、貝母,五十多劑後,身體狀況逐漸好轉,再給她服用兩服必效散,瘡口就癒合了。只是氣血還沒完全恢復,再給她服用之前的藥三十多劑就痊癒了。後來田生的家人拿這個方子不分虛實就隨便給人治療,卻不知道散裡面的斑蝥有毒性,雖然能治療瘰癧,但吃多了會損耗元氣。如果氣血旺盛的人,先用這個藥瀉下,再使用補藥,或許可以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