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五十一德集·新方八陣 (105)
卷之五十一德集·新方八陣 (105)
1. 熱陣
丁皮,丁香(各五分),厚朴,乾薑,陳皮,白朮(各一錢)
水鍾半,加蔥白、荊芥穗同煎。
(東垣),厚朴溫中湯,治脾胃寒滯,心腹脹滿,或見疼痛。
厚朴(姜炒),橘紅,乾薑(各一錢),茯苓,草豆蔻,木香,甘草(各五分)
水煎,溫服。
大正氣散,方在和陣。治風寒濕氣傷脾,心腹脹悶,有妨飲食。
強中湯,治生冷寒漿有傷脾胃,遂成脹滿,有妨飲食,甚則腹痛。
人參,橘紅,青皮,丁香(各二錢),白朮(錢半),附子(炮,去皮臍),草豆蔻,乾薑(炮,各一錢),厚朴(薑汁炒),甘草(炙,各五分)
水鍾半,姜三片,紅棗二枚,煎七分,不拘時服。嘔,加半夏;若傷麵食,加萊菔子一錢。
《三因》,強中丸,治胃脘虛寒,痰飲留滯,痞塞不通,氣不升降。《局方》溫中化痰丸,即此方不用半夏。
高良薑,乾薑(炮),陳皮,青皮(各一兩),半夏(制,二兩)
上為細末,生薑汁煮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薑湯下。
三生飲,此治中風,乃行經治痰之劑,斬關奪門之將,必用人參驅駕其邪而補助真氣,乃可用之,否則恐反為害。
生南星(一兩),生川烏(去皮,半兩),生附子(去皮,半兩),木香(二錢)
每用一兩,加人參一兩,同煎服。
(嚴氏),三生丸,治痰厥頭痛。
南星,半夏,白附子(等分)
上為末,薑汁浸蒸餅丸,小豆大。每服四十丸,食後薑湯下。
五生丸,治風癇。
川烏頭,附子(各生用,去皮臍),南星(生),半夏(生),乾薑(生,各半兩)
上為細末,醋煮大豆汁作麵糊和丸,桐子大。每服五丸,冷酒送下,不拘時。
《局方》,溫中化痰丸,治停痰留飲。
陳皮,青皮,良薑,乾薑(等分)
上為細末,醋煮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飲送下。
《寶鑑》,溫胃化痰丸,治膈內有寒,脾胃傷飲,胸膈不快,痰涎不已。
半夏(制,三兩),白朮,陳皮,乾薑(炮,各一兩)
上為末,薑汁糊丸,桐子大。薑湯下二十丸。
《局方》,倍術丸,治五飲吞酸等證。一曰留飲,停水在心下;二曰澼飲,水在兩脅;三曰痰飲,水在胃中;四曰溢飲,水溢在膈;五曰流飲,水在脅間,瀝瀝有聲,皆由飲水過多,或飲冷酒所致。
白朮(炒,二兩),桂心,乾薑(炒,各一兩)
上為末,蜜丸。每服二十丸,溫米飲下,加至三、五十丸,食前服。
《發明》,丁香半夏丸,治心下停飲冷痰。
丁香,半夏(制,各一兩),人參,乾薑(炮),細辛(各五錢),檳榔(三錢)
上為細末,薑汁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薑湯下。
《局方》,丁香五套丸,治胃氣虛弱,三焦痞塞,不能宣行水穀,故痰飲聚結,嘔吐噁心,脹滿不食。
白話文:
熱陣
用丁皮和丁香各取少許(約2.5克),加上厚朴、乾薑、陳皮和白朮各取一些(約5克)。
用水大約150毫升煎煮,快要煮好時加入蔥白和荊芥穗一起煮。
這個方子,是東垣先生的厚朴溫中湯,可以治療脾胃虛寒導致的氣滯,出現心窩或肚子脹滿,甚至疼痛的症狀。
厚朴(用薑炒過)、橘紅、乾薑(各約5克),加上茯苓、草豆蔻、木香和甘草(各約2.5克)。
用水煎煮,溫熱服用。
大正氣散的配方記載在其他地方,它能治療風寒濕氣侵犯脾胃,導致心窩和肚子脹悶,影響食慾的狀況。
強中湯,可以治療因為吃生冷食物或喝寒涼飲料而傷害脾胃,導致肚子脹滿,影響食慾,嚴重時還會腹痛的情況。
用人參、橘紅、青皮和丁香各取一些(約10克),白朮取稍多一些(約7.5克),附子(炮製過,去除皮和臍)、草豆蔻、乾薑(炮製過,各約5克),厚朴(用薑汁炒過),和甘草(炙烤過,各約2.5克)。
用水大約150毫升煎煮,加入薑三片、紅棗二枚,煮到剩下約100毫升時服用。不拘時間,隨時可服。如果出現嘔吐,可以加入半夏;如果因為吃了麵食而消化不良,可以加入萊菔子約5克。
《三因方》中的強中丸,可以治療胃部虛寒,痰飲積滯,導致痞塞不通,氣機升降失調的狀況。《局方》的溫中化痰丸,配方和這個類似,只是不用半夏。
高良薑、乾薑(炮製過)、陳皮和青皮各取一些(約30克),半夏(炮製過,約60克)。
將上述藥材磨成細末,用生薑汁煮成糊狀,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十丸,用薑湯送服。
三生飲,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中風的,是一種疏通經絡、化解痰濕的藥劑,就像戰場上斬關奪門的將軍一樣。必須要加入人參來驅除邪氣,並補充身體的元氣,才能使用,否則可能會產生反作用。
用生南星(約30克)、生川烏(去皮,約15克)、生附子(去皮,約15克),加上木香(約6克)。
每次使用約30克,同時加入人參約30克一起煎煮後服用。
嚴氏的《濟生方》中有三生丸,可以治療因痰引起的厥症和頭痛。
用南星、半夏和白附子,等比例配製。
將上述藥材磨成細末,用薑汁浸泡蒸過的餅,再揉成小豆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四十丸,飯後用薑湯送服。
五生丸,可以治療癲癇症。
用川烏頭、附子(都用生的,去皮臍)、南星(生的)、半夏(生的)和乾薑(生的),各取等量(約15克)。
將上述藥材磨成細末,用醋煮過的大豆汁做成麵糊,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丸,用冷酒送服,不拘時間。
《局方》的溫中化痰丸,可以治療痰飲停滯。
用陳皮、青皮、良薑和乾薑,等比例配製。
將上述藥材磨成細末,用醋煮成糊狀,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十丸,空腹時用米湯送服。
《寶鑑》的溫胃化痰丸,可以治療胸膈內有寒氣、脾胃受損導致積飲、胸膈不舒服、痰多不止等情況。
用半夏(炮製過,約90克),加上白朮、陳皮和乾薑(炮製過,各約30克)。
將上述藥材磨成細末,用薑汁做成糊狀,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二十丸,用薑湯送服。
《局方》的倍術丸,可以治療因五種不同的飲邪引起的吞酸等症狀。第一種是留飲,指水停留在心下;第二種是澼飲,指水停留在兩脅;第三種是痰飲,指水停留在胃中;第四種是溢飲,指水溢在膈;第五種是流飲,指水停留在脅間,並且發出瀝瀝的聲音。這些情況都是因為飲水過多,或喝冷酒所導致。
用白朮(炒過,約60克)、桂心和乾薑(炒過,各約30克)。
將上述藥材磨成細末,用蜂蜜做成藥丸。每次服用二十丸,用溫熱的米湯送服,可以增加到三、五十丸,飯前服用。
《發明》中的丁香半夏丸,可以治療心下有痰飲、寒痰的情況。
用丁香和半夏(炮製過,各約30克),加上人參、乾薑(炮製過)、細辛(各約15克),和檳榔(約9克)。
將上述藥材磨成細末,用薑汁做成糊狀,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十丸,用薑湯送服。
《局方》的丁香五套丸,可以治療胃氣虛弱、三焦氣機阻塞,導致水穀不能正常運化,進而痰飲聚集,出現嘔吐噁心、腹脹食慾不佳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