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五十一德集·新方八陣 (106)
卷之五十一德集·新方八陣 (106)
1. 熱陣
丁香,木香,青皮,橘紅(各半兩),白朮,茯苓,良薑,乾薑(各一兩),南星(制),半夏(制,各二兩)
上為末,湯浸蒸餅丸,桐子大。每服七十丸,溫湯下。
《三因》,復元丹,治脾腎虛寒,發為水腫,四肢虛浮,心腹堅脹,小便不通,兩目下腫。
附子(炮,二兩),南木香(煨),茴香(炒),川椒(炒出汗),厚朴(制),獨活,白朮(炒),橘紅,吳茱萸(炒),桂心(各一兩),澤瀉(一兩半),肉豆蔻(煨),檳榔(各半兩)
上為末,糊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紫蘇湯不拘時送下。
(薛氏),加減金匱腎氣丸,方在補陣。治脾腎陽虛,不能制水,為腫為脹。
《濟生》,實脾散,治陰水發腫,宜先實脾土。
附子(制),炮乾薑,厚朴,木香,大腹皮,草果仁,木瓜(各錢半),甘草(炙,五分)
水二鍾,姜五片,棗一枚,煎七分,不拘時服。
(嚴氏),實脾散
即前方加白朮、茯苓。
《簡易》,腹脹方
凡肚腹脹滿不能用藥者,以獨蒜煨熟去皮,綿裹納下部中,冷即易之。又治關格脹滿,大小便不通,亦用上法,氣立通。又方:用生薑如指大一塊,煨熟,以綿裹乘熱納下部中,冷即易之。
丁香止痛散,治心痛不可忍。
丁香(半兩),良薑(二兩),茴香(炒),甘草(各兩半)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不拘時沸湯點服。
勝金散,治卒心痛。
桂枝,玄胡索(炒),五靈脂,當歸(各半兩)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陳皮湯送下。
《良方》,鐵刷散,治心脾積痛,婦人血氣刺痛,酒病噁心,腸滑泄瀉。
良薑(炒,二兩),茴香(炒七錢),蒼朮(制),甘草(炙,各二兩八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空心薑、鹽湯調下。
《局方》,蟠蔥散,治男婦脾胃虛冷,滯氣不行,攻刺心腹,痛連胸脅,膀胱小腸寒疝氣疝,及婦人血氣刺痛。
蒼朮(米泔浸,切),炙甘草(各八錢),三稜(煨),蓬朮(煨),茯苓,青皮(各六錢),丁皮,砂仁(去殼),檳榔(各四錢),延胡索(三錢),乾薑(炒),肉桂(各二錢)
上每服五錢,水一盞,入連根蔥白一莖,煎七分,空心熱服;或為末,用蔥湯調服二、三錢。
《寶鑑》,沉香桂附丸,治中氣虛寒,飲食不美,陰盛陽虛,臟腑積冷,心腹疼痛,脅肋膨脹,腹中雷鳴,便利無度,面色不澤,手足厥冷,及下焦陽虛,疝氣疼痛不可忍,腰屈不能伸,喜熱熨稍緩等證。
附子(炮,去皮臍),川烏(制同),沉香,肉桂,乾薑(炮),良薑(炮),茴香(炒),吳茱萸(泡,各一兩)
上為末,醋煮麵糊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食前米飲下,日二服。忌生冷。
椒附丸,治小腸虛冷,小腹痛,小便頻而清白。
白話文:
熱陣
復元丹: 將丁香、木香、青皮、橘紅(各半兩),白朮、茯苓、良薑、乾薑(各一兩),製南星、製半夏(各二兩)研磨成粉末,用湯浸過的蒸餅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七十丸,用溫開水送服。這個方子出自《三因方》,用來治療脾腎虛寒引起的水腫,症狀有四肢虛浮、心腹脹滿、小便不暢、兩眼下腫。
加減金匱腎氣丸: 用炮附子(二兩),煨南木香、炒茴香、炒川椒、製厚朴、獨活、炒白朮、橘紅、炒吳茱萸、桂心(各一兩),澤瀉(一兩半),煨肉豆蔻、檳榔(各半兩)研磨成粉末,用麵糊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五十丸,用紫蘇湯在任何時間送服。這個方子出自(薛氏),是金匱腎氣丸的加減方,用來治療脾腎陽虛,不能控制體內水液而導致水腫、腹脹。
實脾散: 這個方子出自《濟生方》,用來治療陰水導致的水腫,認為應該先加強脾的功能。 用製附子、炮乾薑、厚朴、木香、大腹皮、草果仁、木瓜(各一錢半),炙甘草(五分),加兩碗水,五片生薑,一顆紅棗,煎煮至七分,任何時間都可以服用。
實脾散(嚴氏加味): 這個方子就是上一個實脾散的基礎上,增加了白朮和茯苓。
腹脹方: 這個方子出自《簡易方》,如果腹脹嚴重到無法用藥,可以將獨頭蒜煨熟去皮,用棉布包裹後塞入肛門,冷了就換。這個方法也能治療因關格導致的腹脹、大小便不通。另一個方法是用一塊手指大小的生薑煨熟,用棉布包裹趁熱塞入肛門,冷了就換。
丁香止痛散: 用來治療無法忍受的心痛。 將丁香(半兩),良薑(二兩),炒茴香,甘草(各二兩半)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二錢,用剛燒開的熱水沖泡服用。
勝金散: 用來治療突然發作的心痛。 將桂枝、炒玄胡索、五靈脂、當歸(各半兩)研磨成粉末,用煉過的蜂蜜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二十丸,在飯前用陳皮湯送服。
鐵刷散: 這個方子出自《良方》,用來治療心脾積痛、婦女血氣刺痛、酒後噁心、腹瀉不止。 將炒良薑(二兩),炒茴香(七錢),製蒼朮、炙甘草(各二兩八錢)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在空腹時用薑鹽湯送服。
蟠蔥散: 這個方子出自《局方》,用來治療男女因脾胃虛寒導致氣滯不行,引起心腹疼痛、連及胸脅、膀胱小腸寒疝,以及婦女血氣刺痛。 將米泔水浸泡過的蒼朮切片、炙甘草(各八錢),煨三稜、煨蓬朮、茯苓、青皮(各六錢),丁皮、去殼砂仁、檳榔(各四錢),延胡索(三錢),炒乾薑、肉桂(各二錢),每次服用五錢,加一盞水,一根帶根的蔥白,煎煮至七分,在空腹時熱服;或者將藥研磨成粉末,用蔥湯調服二到三錢。
沉香桂附丸: 這個方子出自《寶鑑》,用來治療中氣虛寒、食慾不佳、陰盛陽虛、臟腑積冷、心腹疼痛、脅肋脹滿、腹中雷鳴、大便失禁、面色晦暗、手足冰冷,以及下焦陽虛、疝氣疼痛難忍、腰部彎曲不能伸直、喜歡用熱敷才能稍稍緩解的症狀。 將炮製過的附子(去除皮臍),炮製過的川烏(方法同附子),沉香、肉桂、炮製過的乾薑、炮製過的良薑、炒茴香、泡製過的吳茱萸(各一兩)研磨成粉末,用醋煮麵糊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五到七十丸,在飯前用米湯送服,每天兩次。忌食生冷食物。
椒附丸: 用來治療小腸虛冷,導致小腹疼痛,小便頻繁且清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