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四十三烈集·痘疹詮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十三烈集·痘疹詮 (4)

1. 辨虛質寒熱(八)

一、察痘之要,惟在虛實二字。蓋實者,邪氣實也,邪實者,宜清宜瀉;虛者,血氣虛也,血氣虛者,宜溫宜補。且痘本胎毒,非藉元氣不能達,非藉元氣不能收。故凡欲解毒清火,亦須憑藉元氣,使元氣無力,則清亦不能清,解亦不能解,設有不支,尚能堪此清解不?此痘瘡之終始,皆當斟酌元氣為主。

一、痘瘡表實裡虛者,必易出難靨;表虛里實者,必難出易靨;若表裡之氣俱充實,其瘡必易出易靨。故兒自始出以至十日之外,外則渾身壯熱,內則飲食二便俱如常,此即表裡俱實者也,其瘡必光澤起發,且易收易靨也。

一、表裡各有虛實。凡表虛者,或惡寒,成身不大熱,或寒熱往來,四肢厥冷,或面青色白,多汗惡風,或怠惰嗜臥,或痘色灰白、頂陷不起、發不光澤,或色嫩皮薄癢𤹀,或如水泡、摸不礙手,或根窠不紅,或倒靨不能結痂,脈必浮細而弱,是皆表虛之證,治宜溫補陽分。

裡虛者,凡痘瘡已出未出之間,有為吐瀉嘔惡,或喜熱飲食,或為少食、不思飲食,或食亦不化,或為二便清利,為溏瀉,為不渴,為氣促聲微,為神昏多睡,為腹膨噯氣,為吞酸,為脈弱無力,是皆裡虛之證,治宜溫補陰分。

表實者,為身體壯熱無汗,為面赤唇紫、頭疼身痛、眼紅鼻塞、皮焦膚赤、手足熱甚,為痘色紅紫,焮腫疼痛,為皮厚而硬,為癰腫斑疔,為脈浮洪滑大,是皆表實之證,治宜清解表邪。裡實者,為二便秘結,胸膈脹滿,為唇燥咽乾、口瘡舌黑,為大渴咳嗽、痰涎喘粗,為煩躁驚狂、聲高譫語,為脈沉數洪滑,是皆裡實之證,治宜清解里邪。

張翼之曰:吐瀉少食為裡虛,陷伏倒靨灰白為表虛,二者俱見,為表裡俱虛,用異功散救之,甚至桂、附、靈砂亦可用。若能食便秘而陷伏倒靨者為裡實,輕則射干鼠黏子湯,重則前胡枳殼湯。下痢多血能食者為裡實,若實其里則結癰毒。紅活綻突為表實,若補其表則潰爛不結痂。

一、痘瘡表裡皆有寒熱,熱則陽證,寒則陰證,寒則血氣凝澀而不章,熱則血氣淖澤而不斂。然熱證多實,最忌耆、朮、桂、附及諸熱燥之物,若元氣虛弱者,即有熱證,總不可執為實熱。寒證多虛,最忌芩、連、梔、檗及諸苦寒之物,雖形體強盛,但見虛脈虛證,總不可認作有餘。

表寒者,不起發,不紅活,根窠淡白,身涼癢𤹀,倒陷乾枯,皆肌表無陽之證,治宜補陽溫表。

裡寒者,為吐瀉,為嘔惡,為腹脹,為腹痛,為吞酸,為不欲食,為寒戰咬牙,氣寒喜暖,為二便清利、完穀不化,皆臟腑無陽之證,治宜溫中補陽。

表熱者,為肌膚大熱,根窠紅紫、頂赤發斑,頭面紅腫,紫黑焦枯,癰腫疔毒甚,皆火在肌表之證,治宜散邪解毒。

白話文:

辨虛質寒熱(八)

一、觀察痘疹的关键在于虚实二字。实证是指邪气充实,邪实者应清热泻火;虚证是指气血不足,气血虚者应温补。痘疹本是胎毒,如果没有元气的支持就无法顺利发疹,也无法顺利痊愈。因此,即使要解毒清火,也必须依靠元气。如果元气不足,清热解毒也无法奏效,更别说承受清解之法的副作用了。所以,痘疹的始终都应该以元气为重。

二、痘疹外实内虚者,容易出疹但难以结痂;外虚内实者,难以出疹但容易结痂;内外气血都充实者,则出疹和结痂都很容易。小孩从出疹到十天以后,如果全身发热,饮食二便如常,这就是内外俱实,痘疹必然光泽且容易收敛结痂。

三、内外都有虚实之分。外虚者,可能恶寒,全身发热不明显,或寒热往来,四肢厥冷,或面色青白,多汗恶风,或倦怠嗜睡,或痘疹颜色灰白、痘顶塌陷、发疹不光泽,或痘疹颜色嫩、皮肤薄且痒,或像水泡一样摸起来不碍手,或痘根不红,或倒靥(痘疹凹陷)不能结痂,脉象浮细无力,这些都是外虚的症状,治疗宜温补阳气。

内虚者,在痘疹将出未出之时,可能出现呕吐腹泻,或喜食温热食物,或少食、不思饮食,或吃了也消化不良,或二便清利,或大便溏泻,或不渴,或气促声音微弱,或神志昏迷嗜睡,或腹部胀满嗳气,或吞酸,或脉象无力,这些都是内虚的症状,治疗宜温补阴气。

外实者,表现为身体壮热无汗,面色红赤唇紫、头痛身痛、眼红鼻塞、皮肤焦赤、手足发热,痘疹颜色红紫,红肿疼痛,皮肤厚硬,或出现痈肿、斑疹、疔疮,脉象浮洪滑大,这些都是外实的症状,治疗宜清解表邪。内实者,表现为二便便秘,胸膈胀满,唇燥咽干、口疮舌黑,口渴咳嗽、痰涎喘粗,烦躁惊狂、声音高亢语无伦次,脉象沉数洪滑,这些都是内实的症状,治疗宜清解里邪。

张翼之说:呕吐腹泻少食为内虚,痘疹陷伏倒靥灰白为外虚,两者兼见则为内外俱虚,可用异功散救治,甚至桂枝、附子、雄黄亦可使用。如果能吃但便秘,并且痘疹陷伏倒靥,则为内实,轻则用射干鼠黏子汤,重则用前胡枳壳汤。下痢带血但能吃为内实,如果里实不治则会形成痈毒。痘疹红活突出为外实,如果补益其表则会溃烂不结痂。

四、痘疹内外皆有寒热之分,热为阳证,寒为阴证。寒证则气血凝滞,热证则气血流畅而不收敛。然而热证多为实证,最忌用人参、白术、桂枝、附子及其他温热燥烈的药物,即使元气虚弱而有热证,也不可一概视为实热。寒证多为虚证,最忌用黄芩、黄连、栀子、黄柏及其他苦寒的药物,即使形体强壮,但脉象虚弱,也应视为虚证,不可认作是有余。

外寒者,痘疹不出,不红活,痘根颜色淡白,身体寒冷发痒,痘疹倒陷干枯,都是肌表阳气不足的症状,治疗宜补益阳气温煦肌肤。

内寒者,可能出现呕吐腹泻,或呕恶,或腹胀,或腹痛,或吞酸,或不思饮食,或寒战咬牙,或畏寒喜暖,或二便清利、饮食不消化,都是脏腑阳气不足的症状,治疗宜温中补阳。

外热者,表现为皮肤发热,痘根红紫、痘顶发红,头面红肿,颜色紫黑焦枯,痈肿疔毒严重,都是火邪在肌表的表现,治疗宜疏散邪气解毒。

内热者,表现为烦躁谵语,口干渴,咽喉肿痛,自汗,小便短赤涩痛,大便秘结,鼻出血、尿血,都是火邪在脏腑的表现,治疗宜清热解毒。

虚实寒热等证,虽然内外有别,但表里的虚实寒热,都与中气有关。所以,善于调理中气,则表证自然调和,这就是治病求本之道。

五、纯阴无阳的症状,痘疹发热,手足却应该温暖,如果手足厥冷,则此人可能曾经呕吐腹泻,脾脏气虚。脾主四肢,所以手足冰冷是恶兆,即使有外感症状,也不可单用发散之法,以免损伤脾胃之气。应该温中兼表,可用黄芪建中汤,或六气煎、五物煎加防风、羌活、生姜、荆芥等,以补养脾胃气血,从而促进痘疹的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