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四十三烈集·痘疹詮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十三烈集·痘疹詮 (3)

1. 五臟證(六)

痘疹二證,古人有云:痘自里而出於臟,其毒深,故久熱而難出為重;疹自表而出於腑,其毒淺,故暴熱而易出為輕。余謂此說未必然也。蓋痘疹皆出於臟腑,未有表裡不相通者,但出於腑者在痘亦輕,出於臟者在疹亦重。所以凡是疹子,必發熱至五六日而後出,不可言易。且疹子多屬肺經,豈肺經非臟耶?

一、心經痘證,心主火,兒紅赤煩渴,或上竄咬牙者,心臟熱也。心熱者,導赤散。心虛者,人參、麥門冬、生地黃、當歸之類。煩渴邪盛者,葛根解毒湯。脾經痘證,多有吐瀉腹痛者,訣云:發熱肚中痛,斑瘡腹內攻。發多防未透,發少更防癰。可見瘡疹腹痛乃為惡候,當察腹痛吐瀉各條治之。

肺經痘證,凡發熱之時,喘息氣逆,喉中涎響,此肺經惡候也。蓋毒火內蒸刑肺而然,當察本條治之。肝經之痘,兒發熱之初,多有驚搐等證。蓋痘毒多熱,熱則生風,風熱相搏,故發驚搐。然有當速治者,有不必治者,詳見本條。腎經痘證,初發熱時,便覺腰痛。蓋腎與膀胱為表裡,今毒由太陽傳入少陰,所以腰痛。

此其毒陷陰分,最非佳兆,宜察本條治之。

一、毒歸五臟,證有不同,當詳辨也。毒歸於心,則為斑疹,為驚悸,為壯熱,為咽乾,為痛,為渴,為汗,為丹瘤,為癰瘍潰爛。毒歸於肺,則為咳,為喘,為癢,為衄血,為瘡,乾燥皺揭,為肩臂痛。毒歸於脾,則為吐,為瀉,為腫,為脹,為腹痛,為唇瘡破裂,為舌本強,為手足痛,為不食。毒歸於肝,則為悶亂,為水疱,為目病。

為卵腫,為乾嘔,為筋急拘攣,為吐蛔,為寒戰咬牙。毒歸於腎,為腰痛,為黑陷,為失音,為手足逆冷,為咽乾痛,為飢不欲食,為多唾。毒歸於腸胃,為泄瀉,為痢膿血,為腹鳴矢氣,為大便不通。毒歸於膀胱,為小腹滿痛,為溺血,為遺溺,為小水不通,為頭頂腫痛,為反張,為目上視。以上五臟之證,舉其概耳,凡諸證治,俱備雜證各條之中,宜詳究之。

白話文:

五臟證(六)

古代醫家認為,痘疹的成因有所不同:痘瘡由內臟向外發,毒性深,因此發熱時間長,疹子不易長出來;疹子由體表向內發,毒性淺,因此發熱時間短,疹子容易長出來。但我認為這種說法並不完全正確。痘疹都來源於臟腑,表裡是相通的,只是疹子即使源於臟腑,也比痘瘡輕;痘瘡即使源於腑臟,也比疹子重。所以,即使是疹子,也必須發熱五六天才會長出來,不能說它容易長出。況且,疹子大多屬肺經,難道肺經不是臟器嗎?

一、心經痘證:心主火,孩子出現紅赤、煩躁、口渴,或往上竄、咬牙等症狀,都是心臟有熱。心熱可用導赤散治療;心虛可用人參、麥門冬、生地黃、當歸等藥物治療;煩渴症狀嚴重者,可用葛根解毒湯。

二、脾經痘證:多伴有嘔吐、腹瀉、腹痛等症狀。古籍記載:「發熱肚中痛,斑瘡腹內攻。發多防未透,發少更防癰。」可見瘡疹伴隨腹痛是惡劣的徵兆,應根據腹痛、嘔吐、腹瀉等具體症狀進行治療。

三、肺經痘證:發熱時伴有喘息、氣逆、喉嚨有痰鳴聲,這是肺經的惡候。這是因為毒火內蒸灼傷肺部所致,應根據具體症狀進行治療。

四、肝經痘證:孩子初期發熱時,常伴有驚厥等症狀。這是因為痘毒熾熱,熱則生風,風熱相搏,因此引起驚厥。但有些需要緊急治療,有些則不必治療,詳見相關條目。

五、腎經痘證:初期發熱時,就會感到腰痛。因為腎與膀胱互為表裡,毒邪由太陽經傳入少陰經,所以會腰痛。此乃毒邪深入陰分,非常不利的徵兆,應仔細研判治療。

一、毒邪入侵五臟,症狀各不相同,需要仔細辨別。毒邪入侵心臟,則會出現斑疹、驚悸、壯熱、咽乾、疼痛、口渴、出汗、丹毒、癰瘍潰爛等症狀;入侵肺臟,則會出現咳嗽、喘息、瘙癢、鼻出血、瘡瘍、皮膚乾燥皺縮脫落、肩臂疼痛等症狀;入侵脾臟,則會出現嘔吐、腹瀉、腫脹、腹痛、唇瘡破裂、舌根強硬、手足疼痛、不思飲食等症狀;入侵肝臟,則會出現胸悶煩躁、水泡、眼疾、卵腫、乾嘔、筋急拘攣、嘔吐蛔蟲、寒戰咬牙等症狀;入侵腎臟,則會出現腰痛、皮膚黑色下陷、失聲、手足冰冷、咽乾疼痛、飢餓卻不想吃東西、唾液增多等症狀;入侵腸胃,則會出現腹瀉、膿血痢疾、腹鳴腸鳴、便秘等症狀;入侵膀胱,則會出現小腹脹痛、血尿、尿失禁、尿閉、頭頂腫痛、頭部反張、眼球上翻等症狀。以上是五臟受毒邪侵犯的概況,所有症狀的治療方法,都在其他條目中詳細說明,應仔細研讀。

2. 分氣血(七)

一、氣血各有所主。凡痘之終始,無非藉賴血氣,但得血氣充暢,則易出易收,血氣不足,則變證百出,故治痘者,必當先顧血氣。然氣屬陽,無形者也;血屬陰,有形者也。故無形之屬,皆氣主之;有形之屬,皆血主之。是以氣主標,血主本;氣主發,血主肥;氣主形,血主色;氣主橐籥,血主根基。

故氣能起脹,以主乳郭;血能灌漿,以成飽滿。至其為病,則凡為白,為陷,為灰色,為不起發,為頂有孔,為出水,為痛,為癢,為浮腫,為豆殼,為不靨不落,為飢表不固,為膚腠不通等證,皆氣之為病也。又如為紫黑,為乾枯,為無血,為無膿,為黑陷黑靨,為胛痛牙疳,為疔癰斑疹,為津液不達,為痘後餘毒,皆血之為病也。此氣血之分固有如是,然血無氣不行,氣無血不止。

氣至而血不隨,雖起發而灌必不周;血至而氣不至,雖潤浮而毒終不透。故治此者,有不可不兼顧也。

白話文:

氣血各有其所管轄的範圍。所有痘症的發生和結束,都依靠氣血。只要氣血充盈順暢,痘疹就容易長出也容易消退;如果氣血不足,就會出現各種併發症。因此,治療痘症必須首先顧及氣血。然而,氣屬陽,是無形的;血屬陰,是有形的。所以,無形的事物都由氣主宰;有形的事物都由血主宰。因此,氣主宰痘疹的表象,血主宰痘疹的根本;氣主宰痘疹的發育,血主宰痘疹的飽滿;氣主宰痘疹的形狀,血主宰痘疹的顏色;氣主宰痘疹的呼吸功能,血主宰痘疹的基礎。

所以,氣能促使痘疹腫脹,主宰痘疹的周圍皮膚;血能滋養痘疹,使之飽滿。痘疹生病時,例如出現白色、凹陷、灰色、發育不良、頂端有孔、出水、疼痛、搔癢、浮腫、痘殼脫落困難、飢餓、皮膚毛孔閉塞等症狀,都是氣的病變。又例如出現紫黑色、乾枯、無血、無膿、黑色凹陷、黑色痘痂、肩胛骨疼痛、牙齦潰爛、疔瘡、癰腫、斑疹、津液運行不暢、痘後遺毒等症狀,都是血的病變。氣血的區分確實如此,但是血液沒有氣的推動就不能運行,氣沒有血液的滋養就不能停止。

氣運行到而血液沒有隨之到達,即使痘疹長出來,但滋養必然不周全;血液到達而氣沒有到達,即使痘疹看起來潤澤飽滿,但毒素終究不能排出。所以治療痘疹,不可不兼顧氣血兩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