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二十明集·雜證謨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十明集·雜證謨 (1)

1. 噁心證治

(《內經》無噁心之說,凡嘔吐證即其類也。經義詳見本門,共三條)

噁心證,胃口泛逆,兀兀不寧之病。凡噁心欲吐,口必流涎,咽之不下,愈咽愈惡,而嘔吐繼之,亦有不嘔吐而時見噁心者,然此雖曰噁心,而實胃口之病,非心病也。此證之因,則有寒,有食,有痰飲,有穢氣,有火邪,有陰濕傷胃,或傷寒瘧痢諸邪之在胃口者,皆得有之,若欲察之,但當察其虛實寒熱則盡之矣。蓋實邪惡心者,邪去則止,其來速,其去亦速;虛邪惡心者,必得胃氣大復,其病方愈。

且此證惟虛寒者十居八九,即有實邪嘔惡者,亦必其脾氣不健,不能運化而然。此所以凡治噁心者,必當知其實中有虛,勿得妄行攻擊,而胃氣不可不顧也。

一、虛寒噁心,其證最多,若非猝暴而常見,或形氣不足之輩,悉以胃氣弱也。故凡治此者,多宜以溫補為主。若脾胃微虛生痰,或兼吞酸噯腐,咳嗽噁心者,宜六君子湯。若脾腎虛寒,痰滯咳嗽而噁心者,金水六君煎。若脾胃虛寒,或太陰自利腹痛,嘔吐噁心者,溫胃飲,或理中湯、聖朮煎。

若脾腎虛寒,上下不能運行,或脹滿,或嘔吐,或傷寒陰證,寒邪深入三陰,而噁心嘔吐不止者,理陰煎或溫胃飲。

一、實邪惡心,以一時邪滯犯胃,得吐則滯去,滯去則噁心自解。若有餘邪,如法治之。若噁心多痰,及風寒咳嗽,或傷生冷,或飲酒過多,脾胃不和者,二陳湯或橘皮半夏湯。若脾胃多滯,或寒濕傷脾噁心者,平胃散。若胃寒多滯,或傷生冷,或寒痰不清,吞酸脹滿噁心者,和胃飲或和胃二陳煎。

若受穢濁寒邪,脹滿腹痛惡心者,調氣平胃散。若感冒暑熱,火盛煩躁噁心者,仲景竹葉石膏湯。若中藥毒或諸毒而噁心者,速宜於諸毒門求法治之。

白話文:

噁心這種症狀,《內經》裡沒有提到,凡是嘔吐的症狀都可以歸於這類。相關的醫理在嘔吐篇有詳細說明,總共有三條。

噁心這種病症,是胃部感覺不適、想吐,心中煩躁不安的表現。凡是出現噁心想吐的時候,口中一定會流口水,想把口水吞下去卻吞不下去,越吞越覺得噁心,然後就開始嘔吐。也有人只是常常感到噁心,但不會真的吐出來。雖然這被稱為噁心,但實際上是胃部的問題,並不是心臟的疾病。這種病症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因為受寒、吃壞東西、體內有痰飲、吸入污濁的氣體、體內有火氣、陰濕傷害胃部,或是外感風寒、瘧疾、痢疾等邪氣停留在胃部,都可能導致噁心。想要診斷病因,只要仔細分辨是虛證還是實證,是寒證還是熱證,就能掌握病情的全貌。一般來說,因實邪引起的噁心,邪氣消退就會停止,來得快去得也快;因虛邪引起的噁心,必須等到胃氣完全恢復,病情才會好轉。

而且,噁心這種症狀,大多屬於虛寒的情況,十之八九都是如此。即使是因實邪引起的嘔吐噁心,也多半是因為脾胃虛弱,無法正常運化食物所導致。所以,治療噁心時,必須要了解實證中往往夾雜著虛證,千萬不要隨意使用猛烈的藥物來攻邪,同時也要保護胃氣。

一、虛寒引起的噁心,是最常見的。如果不是突然發作,而是常常出現,或者體弱氣虛的人,通常都是因為胃氣虛弱所致。所以,治療這種情況,多半要以溫補為主。如果脾胃稍微虛弱,產生痰液,或者同時出現吞酸、噯氣、咳嗽、噁心的症狀,適合使用六君子湯。如果脾腎虛寒,痰滯咳嗽而且噁心,適合使用金水六君煎。如果脾胃虛寒,或者因為太陰病而腹瀉、腹痛、嘔吐、噁心,適合使用溫胃飲,或者理中湯、聖朮煎。

如果脾腎虛寒,身體上下的氣機無法正常運行,出現腹脹、嘔吐,或者因為傷寒的陰證,寒邪深入三陰經脈,導致噁心嘔吐不止,適合使用理陰煎或者溫胃飲。

二、實邪引起的噁心,通常是因為一時的邪氣滯留在胃部,只要吐出來,邪氣就會被排除,噁心也就自然消失。如果還有殘餘的邪氣,要按照其他方式治療。如果噁心伴隨多痰,以及風寒咳嗽,或者因為吃了生冷的食物,或者飲酒過多,導致脾胃不和,適合使用二陳湯或者橘皮半夏湯。如果脾胃積滯較多,或者寒濕損傷脾胃而導致噁心,適合使用平胃散。如果胃寒積滯較多,或者因為吃了生冷的食物,或者寒痰無法清除,出現吞酸、腹脹、噁心的症狀,適合使用和胃飲或者和胃二陳煎。

如果因為感染污濁的寒邪,導致腹脹、腹痛、噁心,適合使用調氣平胃散。如果因為感冒暑熱,火氣旺盛、煩躁不安、噁心,適合使用仲景竹葉石膏湯。如果因為誤食中藥或其他毒物而噁心,應立即參考「諸毒門」的相關治療方法。

2. 噯氣證治(共三條)

噯氣者,即《內經》之所謂噫也,此實脾胃之氣滯,起自中焦而出於上焦,故經曰:上走心為噫也。據丹溪曰:噯氣,以胃中有痰有火,愚謂此說未必皆然。蓋噯氣多由滯逆,滯逆多由氣不行,氣逆不行者,多寒少熱,可皆謂之火耶?故凡人之飲食太飽者,多有此證,及飲食不易消化者,亦有此證。

但太飽作噯者,此係實滯,治宜行氣化食;食不消化,時多虛悶作噯者,此係胃氣虛寒,治宜溫補。若痰火作噯者,亦或有之,但停痰必以胃弱,胃弱多因無火,此當詳辨脈證而酌治之也。

一、治噯之法,凡胃虛兼滯而作噯者,宜十味保和湯,或枳殼散。若胃寒氣滯作噯者,和胃煎。若胃寒生痰,嘔惡噯氣者,宜和胃二陳煎。若胃氣虛寒,飲食難化,時常虛飽噯氣者,宜溫胃飲,或養中煎、理中湯。若脾腎虛寒,命門不暖,陰邪不降,則寒滯上焦而痞滿噯氣者,理陰煎加減治之。

一、丹溪曰:噯氣以胃中有痰有火,宜用半夏、南星、香附、軟石膏、梔子、或湯或丸服。按此治必真有火邪者乃可用,否則恐滯於中而噯愈甚。

白話文:

打嗝,就是《黃帝內經》說的「噫」,實際上是脾胃之氣運行不順暢,從中焦往上走到上焦,所以經書說:「向上走竄到心臟部位就形成打嗝。」朱丹溪認為,打嗝是因為胃裡有痰和火,我認為這種說法不一定完全正確。打嗝多半是因為氣機阻滯不通,阻滯不通的原因多半是氣的運行不暢,而氣的運行不暢,多半是因為寒冷而少有熱氣,難道都可以說是火氣嗎?所以,凡是吃太飽的人,大多會出現打嗝的症狀,以及飲食難以消化的人,也會有這種症狀。

但是,因為吃太飽而引起的打嗝,屬於實證的停滯,治療上應該用行氣、幫助消化的方法;因為食物難以消化、時常感到虛弱悶脹而打嗝,這是胃氣虛寒,治療上應該用溫補的方法。如果是因為痰火引起的打嗝,也可能會有,但痰停留在體內必定是因為胃虛弱,胃虛弱大多是因為沒有火氣,這點應詳細辨別脈象和症狀,然後斟酌治療。

一、治療打嗝的方法,凡是因為胃虛弱兼有氣滯而引起的打嗝,應該用十味保和湯,或枳殼散。如果是胃寒氣滯引起的打嗝,可以用和胃煎。如果是胃寒產生痰,想吐、噁心並伴隨打嗝,應該用和胃二陳煎。如果是胃氣虛寒,飲食難以消化,時常感到虛脹而打嗝,應該用溫胃飲,或養中煎、理中湯。如果是脾腎虛寒,命門火衰,陰邪不降,導致寒氣停滯於上焦而感到痞滿、打嗝,可以用理陰煎加減來治療。

一、朱丹溪說:「打嗝是因為胃裡有痰有火,應該用半夏、南星、香附、軟石膏、梔子等藥物,可以煎成湯藥或製成藥丸服用。」我認為這種治療方法必須真的有火邪才能使用,否則恐怕會使氣滯留在體內,打嗝反而更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