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四十七賢集·外科鈐(下) (13)
卷之四十七賢集·外科鈐(下) (13)
1. 肺癰肺痿(五十)
此證初起,邪結在肺者,惟桔梗杏仁煎為治此之第一方。在新因三三。
齊德之曰:肺者五臟之華蓋也,處於胸中,主於氣候,於皮毛。勞傷血氣,腠理虛,而風邪乘之,內感於肺也,故汗出惡風,咳嗽短氣,鼻塞項強,胸脅脹滿,久久不瘥,已成肺痿也。風中於衛,呼氣不入,熱至於營,則吸而不出。所以風傷皮毛,熱傷血脈,風熱相搏,氣血稽留,蘊結於肺,變成瘡疽。
診其脈候,寸口脈數而虛者,肺痿也。數而實者,肺癰也。若欲知其有膿,但脈見微緊而數者未有膿也,緊甚而數者已有膿也。肺痿之候,久嗽不已,汗之過度,重亡津液,便如爛瓜,下如豕膏,小便數而不渴。渴者自愈,欲飲者將瘥。此由肺多唾涎而無膿者,肺痿也。肺瘡之候,口乾喘滿,咽燥而渴,甚則四肢微腫,咳唾膿血,或腥臭濁沫,胸中隱隱微痛者,肺疽也。又《聖惠》曰,中府隱隱微痛者,肺疽也。
上肉微起者,肺瘡也。中府者,穴名也。是以候始萌則可救,膿成則多死。又《內經》曰:血熱則肉敗營衛不行,必將為膿。大凡肺瘡當咳嗽短氣,胸滿,時唾膿血,久久如粳米粥者,難治。若嘔膿而不止者,亦不可治。其嘔膿而自止者,將自愈。其脈短而澀者,自痊。浮洪而大者,難治。
其面色當白而反面赤者,此火之剋金,皆不可治。仲景曰:上氣面浮腫,肩息,其脈浮大,不治。又加利尤甚。
馬益卿曰:肺癰治法要略,先以小青龍湯一帖,以解其風寒邪氣,然後以葶藶大棗瀉肺湯、桔梗湯、葦莖湯(見《金匱要略》)隨證用之以取膿,此治腫瘍之例也。終以內補黃耆湯,以補里之陰氣,此治潰瘍之例也。又曰:腫癰已破,入風者不治,或用太乙膏丸服,以搜風湯吐之,若吐膿血狀如肺癰口臭,他方不應者,宜消風散,入男子發灰,清水飲調下,兩服可除。
立齋曰:凡勞傷血氣,腠理不密,外邪所乘,內感於肺,或入房過度,腎水虧損,虛火上炎,或醇酒炙爆,辛辣厚味,熏蒸於肺,或咳唾痰涎,汗下過度,重亡津液,皆能致之。其候惡風,咳嗽,鼻塞,項強,胸脅脹滿,呼吸不利,咽燥作渴,甚則四肢微腫,咳唾膿血。若吐痰臭濁,膿血腥穢,胸中隱隱微痛,右手寸口脈數而實者,為肺疽。
若唾涎沫而無膿,脈數而虛者,為肺痿也。
又《治法》曰:大抵勞傷氣血則腠理不密,風邪乘肺,風熱相搏,蘊結不散,必致咳嗽。若誤用汗下過度,則津液重亡,遂成斯證。凡喘嗽氣急胸滿者,表散之。咳嗽發熱者,和解之。咳而胸膈隱痛,唾痰腥臭者,宜排膿散。喘急恍惚,痰盛者,宜平肺。唾膿,脈短澀者,宜補之。
又《治法》曰:若咳嗽喘急者,小青龍湯。咳嗽胸脹者,葶藶大棗瀉肺湯。咳膿腥濁者,桔梗湯。咳喘短氣或小便短少者,佐以參耆補肺湯。體倦食少者,佐以參朮補脾湯。咳唾痰壅者,腎虛水泛也,六味地黃丸。口乾咽燥者,虛火上炎也,加減八味丸。此證皆因脾土虧損不能生肺金,肺金不能生腎水,故始成則可救,膿成則多死。
白話文:
這個病症剛開始的時候,如果病邪只是停留在肺部,那麼用桔梗和杏仁煮成的湯藥是最好的治療方法。這是《新因》這本書中提到的。
齊德之認為,肺是五臟中最為重要的保護罩,位於胸腔,主管全身的氣候變化,並與皮膚毛髮相關。如果因為過度勞累損傷了氣血,導致皮膚毛孔鬆弛,風邪就會趁虛而入,侵犯肺部,這會導致患者出汗怕風、咳嗽、呼吸短促、鼻塞、脖子僵硬、胸悶脹痛。如果這些症狀持續很久都沒好轉,就會發展成肺痿。風邪侵犯衛表時,會導致呼氣困難;熱邪深入營分時,會導致吸氣困難。因此,風邪傷及皮膚毛髮,熱邪傷及血脈,風熱互相搏擊,導致氣血停滯,積聚在肺部,就會形成瘡瘍。
從脈象來看,如果寸口脈象數而虛弱,表示是肺痿;如果數而有力,表示是肺癰。如果要判斷是否有膿,可以觀察脈象:如果脈象微緊而數,表示還沒有膿;如果脈象緊實且數,表示已經有膿了。肺痿的症狀是:長期咳嗽不止,因為出汗過多而導致體內津液嚴重喪失,大便像爛瓜一樣,小便像豬油一樣,小便頻繁卻不口渴。如果出現口渴,表示快要痊癒;如果想喝水,表示病情將要好轉。這是因為肺部唾液過多但沒有膿,屬於肺痿。肺癰的症狀是:口乾喘氣、咽喉乾燥口渴,嚴重時四肢輕微腫脹,咳嗽吐膿血或帶有腥臭味的濁痰,胸部隱隱作痛。另外,《聖惠方》說,如果中府穴部位隱隱作痛,也是肺癰。
如果皮膚表面微微隆起,就是肺瘡的表現。「中府」是穴位的名稱。因此,在病症剛出現的時候就要及時治療,如果膿液形成,死亡的可能性就很大。《內經》也說,血熱會導致肌肉腐爛,營衛之氣運行不暢,最終會形成膿。一般來說,肺瘡會出現咳嗽、呼吸短促、胸悶、時常吐膿血,如果長時間咳嗽吐出的痰像米粥一樣,就難以治療。如果嘔吐膿液不止,也無法治療。如果嘔吐膿液後自行停止,則會慢慢好轉。如果脈象短而澀,會自行痊癒。如果脈象浮大而洪盛,則難以治療。
如果面色應該是白色的卻反而呈現紅色,表示火克金,這種情況也難以治療。張仲景說,如果出現氣喘、面部浮腫、呼吸困難,脈象浮大,這種情況難以治療,如果再出現腹瀉就更加嚴重了。
馬益卿認為,治療肺癰的要點是:首先用小青龍湯來解表散寒,然後根據具體情況使用葶藶大棗瀉肺湯、桔梗湯、葦莖湯(這些方子都記載在《金匱要略》中)來排膿。這是治療腫瘤的方法。最後要用內補黃耆湯來補充體內的陰氣,這是治療潰瘍的方法。他又說,如果腫癰破裂後又感受了風邪,就難以治療。或者使用太乙膏丸內服,再用搜風湯吐出風邪。如果吐出的膿血像肺癰,並且口臭,用其他方法治療沒有效果,就應該使用消風散,加入男子頭髮燒成的灰,用清水調服,服用兩次就可以治癒。
李東垣認為,凡是因為勞傷氣血、皮膚腠理不密,導致外邪侵入肺部,或因過度性生活導致腎水虧虛,虛火上炎;或者因為飲用烈酒、食用燒烤辛辣等食物,熏蒸肺部;或者因為咳嗽吐痰、出汗過多、瀉下過度,導致體內津液嚴重喪失,都可能導致這個病症的發生。它的症狀是怕風、咳嗽、鼻塞、脖子僵硬、胸悶脹痛、呼吸不暢、咽喉乾燥口渴,嚴重時四肢輕微腫脹、咳嗽吐膿血。如果吐出的痰液臭濁、膿血腥穢、胸部隱隱作痛,且右手寸口脈象數而有力,表示是肺疽。
如果吐出的痰是唾液泡沫而沒有膿,脈象數而虛弱,表示是肺痿。
《治法》中說,大體而言,勞傷氣血會導致皮膚腠理不密,風邪就會侵犯肺部,風熱互相搏擊,積聚不散,一定會導致咳嗽。如果錯誤地使用發汗或瀉下的方法,就會導致津液嚴重喪失,從而形成這個病症。凡是出現氣喘、呼吸急促、胸悶的,要用發散的方法治療;咳嗽發熱的,要用和解的方法治療;咳嗽且胸部隱隱作痛、吐出的痰液腥臭的,要用排膿散來治療;氣喘急促、精神恍惚、痰液多的,要用平肺的方法治療;如果吐膿、脈象短而澀的,要用補益的方法治療。
《治法》中又說,如果咳嗽氣喘急促,要用小青龍湯;如果咳嗽胸悶,要用葶藶大棗瀉肺湯;如果咳嗽吐膿腥臭的痰液,要用桔梗湯;如果咳嗽氣喘短促或小便短少,要配合使用參耆補肺湯;如果身體疲倦、食慾不振,要配合使用參朮補脾湯;如果咳嗽吐痰很多,是腎虛水泛的表現,可以用六味地黃丸;如果口乾咽燥,是虛火上炎的表現,可以使用加減八味丸。這些病症都是因為脾土虧虛,不能產生肺金,肺金也不能產生腎水,所以剛發病時還可以治療,如果形成膿液就多半難以治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