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三道集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道集 (1)

1. 命門余義(二十六,共六條)

命門之義,《內經》本無,惟越人云:腎有兩者,非皆腎也。左者為腎,右者為命門。命門者,諸神精之所舍,原氣之所繫,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也。余以其義有未盡,且有可疑,故著有《三焦包絡命門辨》,附梓《類經》之末,似已盡其概矣。然而猶有未盡者,恐不足以醒悟後人。茲因再悉其蘊,條列於下。

一、命門為精血之海,脾胃為水穀之海,均為五臟六腑之本。然命門為元氣之根,為水火之宅。五臟之陰氣,非此不能滋。五臟之陽氣,非此不能發。而脾胃以中州之土,非火不能生,然必春氣始於下,則三陽從地起,而後萬物得以化生。豈非命門之陽氣在下,正為脾胃之母乎?吾故曰:脾胃為灌注之本,得後天之氣也;命門為化生之源,得先天之氣也,此其中固有本末之先後。觀東垣曰:補腎不若補脾。

白話文:

命門的概念,《內經》原本沒有記載,只有越人說:腎臟有兩個,但不是都一樣。左邊是腎,右邊是命門。命門是所有神氣的居所,原氣的根源,男性用來儲藏精氣,女性則用來孕育胎兒。我認為這些解釋並不完整,甚至有些疑點,所以寫了《三焦包絡命門辨》一書,附在《類經》的末尾,好像已經把命門的意義說清楚了。然而還是有些地方沒講完,恐怕不足以讓後人明白。現在我再仔細探討,列舉如下:

首先,命門是精血的海洋,脾胃是水穀的海洋,都是五臟六腑的根本。但命門是元氣的根源,是水火交匯的地方。五臟的陰氣,沒有命門就無法滋養。五臟的陽氣,沒有命門就無法發揮。而脾胃如同中土,沒有火就無法生長,但必須從春氣開始,陽氣從地底升起,萬物才能生長。這不就證明了命門的陽氣在下面,是脾胃的根本嗎?所以我說:脾胃是後天之氣的根源,是灌注的根本;命門是先天之氣的源頭,是化生的根本。這裡面自然有本末先後的關係。就像東垣所說:補腎不如補脾。

許知可曰:補脾不若補腎。此二子之說,亦各有所謂,固不待辨而可明矣。

一、命門有火候,即元陽之謂也,即生物之火也。然稟賦有強弱,則元陽有盛衰;陰陽有勝負,則病治有微甚,此火候之所以宜辨也。茲姑以大綱言之,則一陽之元氣,必自下而升,而三焦之普𮑮,乃各見其候。蓋下焦之候如地土,化生之本也;中焦之候如灶釜,水穀之爐也;上焦之候如太虛,神明之宇也。下焦如地土者,地土有肥瘠而出產異,山川有厚薄而藏蓄異,聚散操權,總由陽氣。

人於此也,得一分即有一分之用,失一分則有一分之虧。而凡壽夭生育及勇怯精血病治之基,無不由此元陽之足與不足,以為消長盈縮之主,此下焦火候之謂也。中焦如灶釜者,凡飲食之滋,本於水谷,食強則體壯,食少則身衰,正以胃中陽氣,其熱如釜,使不其然,則何以朝食午即化,午食申即化,而釜化之速不過如此。觀灶釜之少一炬則遲化一頃,增一炬則速化一時,火力不到,則全然不化,即其證也。

白話文:

許知可說:「補脾不如補腎。」這兩種說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不用多說也能明白。

命門之火就是元陽,也就是生命的火種。但人的稟賦不同,元陽的盛衰也不同;陰陽消長變化,病症的輕重也不一樣,因此命門之火的强弱需要仔细辨别。簡單來說,一陽之元氣,必定從下焦升起,而三焦各有所体现。下焦就像大地,是生化的根本;中焦就像灶釜,是消化食物的場所;上焦就像天空,是神明的居所。

下焦如同大地,土壤肥沃贫瘠决定着产物的丰歉,山川厚薄决定着藏蓄的多少,聚散變化都由陽氣掌管。人也是如此,陽氣充足就能发挥应有的作用,陽氣不足就会有所损耗。寿命长短、生育能力、勇敢或怯懦、精血的多少、以及治疗疾病的效果,都取决于元陽的充足与否,这就是下焦火候的体现。

中焦如同灶釜,飲食的精華来源于水谷,吃得多身体就强壮,吃得少身体就衰弱,这都是因为胃中陽氣的熱力如同釜火。如果陽氣不足,食物怎么能早上吃中午就消化,中午吃晚上就消化呢?就像釜火少了柴火,食物就會迟迟消化,增加了柴火,食物就會快速消化,如果火不够,食物根本就无法消化,這就是中焦火候不足的表现。

故脾胃之化與不化,及飲食之能與不能,亦總由陽明之氣有強與不強,而陰寒之邪有犯與不犯耳。及其病也,則漸痞漸脹,或隔或嘔,或十化其三五,或膨聚而不消,或吞酸噯腐而食氣不變,或腹疼肚痛而終日不飢,或清濁不分,或完穀不化。蓋化則無不運行,不化則無不留滯。

運行則為氣為血,留滯則為積為痰。此其故,謂非胃氣之不健乎?而何以不健,謂非火候之無力乎?今見治痞治脹,及治吞酸噯腐等症,無論是熱非熱,動輒呼為胃火,餘燼其幾,尚能堪否?此中焦火候之謂也。上焦如太虛者,凡變化必著於神明,而神明必根於陽氣。蓋此火生氣,則無氣不至,此火化神,則無神不靈。

白話文:

脾胃消化功能的好壞,以及飲食能否吸收,主要取決於陽明之氣的強弱,以及陰寒之邪的入侵程度。一旦生病,就會出現漸漸腹脹、噁心嘔吐、消化不良、腹部鼓脹、反酸噯氣、食慾不振、腹痛等症状。這是因為消化功能正常,則食物能順利運行轉化為氣血;反之,則會停滯積聚形成痰濕。由此可見,這些症状都是因為胃氣不足導致的,而胃氣不足又是因為陽氣不足造成的。現在治療腹脹、反酸噯氣等症状,不論是寒是熱,都動不動就說是胃火,這種做法是否妥當呢?其實這些症状都是中焦火候不足所致。上焦就像虛空,所有的變化都會反映在精神狀態上,而精神狀態則根源於陽氣。陽氣旺盛,則氣血充盈,神明清明。

陽之在下則溫暖,故曰:相火以位,陽之在上則昭明,故曰君火以明。是以陽長則陰消,而離照當空。故五官治而萬類盛,陽衰則陰勝,而陽為陰抑,故聰明奪而神氣減。而凡人之聲色動定及智愚賢不肖之有不齊者,何非陽德為之用,此上焦火候之謂也。此以三焦論火候,則各有所司,而何以皆歸之命門?不知水中之火,乃先天真一之氣,藏於坎中,此氣自下而上,與後天胃氣相接而化,此實生生之本也。是以花萼之榮在根柢,灶釜之用在柴薪。

使真陽不發於淵源,則總屬無根之火矣。火而無根,即病氣也,非元氣也。故《易》以雷在地下而為復,可見火之標在上,而火之本則在下。且火知就燥,性極畏寒。若使命門陰勝,則元陽畏避,而龍火無藏身之地,故致遊散不歸,而為煩熱格陽等病。凡善治此者,惟從其性,但使陽和之氣直入坎中,據其窟宅而招之誘之,則相求同氣,而虛陽無不歸原矣。故曰:甘溫除大熱,正此之謂也。

白話文:

陽氣在身體下方時,會帶來溫暖,所以稱為相火。陽氣在身體上方時,會發出光芒,所以稱為君火。因此,陽氣旺盛時,陰氣就會減弱,陽光就會普照。所以五官功能健全,萬物興盛。陽氣衰弱時,陰氣就會佔優勢,陽氣被陰氣壓制,所以聰明才智會減退,精神氣力也會下降。人們的聲音、容貌、動作、靜止以及智愚賢不肖等各方面差異,都是因為陽氣的作用。這就是上焦火候的道理。

以三焦論火候,每個部位都有其作用,為何都要歸屬命門呢?因為水中的火,是先天真一之氣,藏在坎中。此氣從下而上,與後天胃氣相接而轉化,這是生生不息的根本。就像花朵的繁榮源於根部,鍋釜的用途在於柴薪。

如果真陽不從源頭發出,就等於無根之火。無根之火,就是病氣,不是元氣。所以《易經》說雷在地下而為復,可見火的表象在上,而火的根源則在下。而且火性喜燥,極度害怕寒冷。如果命門陰氣過盛,元陽就會畏避,龍火就無處藏身,就會遊散不歸,導致煩熱格陽等病症。

凡是善於治療這些疾病的人,都會順應火性,讓陽和之氣直入坎中,佔據其住所,吸引它回來。這樣,同氣相求,虛陽就會回歸原位。所以說:「甘溫除大熱」,就是這個道理。

奈何昧者不明此理,多以虛陽作實熱,不思溫養此火,而但知寒涼可以滅火,安望其尚留生意而不使之速斃耶!此實醫家第一活人大義,既從斯道,不可不先明斯理。倘三焦有客熱邪火,皆凡火耳,固不得不除。而除火何難,是本非正氣火候之謂也。學者於此,當深明邪正二字,則得治生之要矣。

一、命門有生氣,即乾元不息之幾也。無生則息矣。蓋陽主動,陰主靜;陽主升,陰主降。惟動惟升,所以陽得生氣;惟靜惟降,所以陰得死氣。故乾元之氣,始於下而盛於上,升則向生也;坤元之氣,始於上而盛於下,降則向死也。故陽生子中而前升後降,陰生午中而前降後升。

白話文:

可惜有些愚昧的人不懂這個道理,常常把虛弱的陽氣誤認為實熱,不思考溫養這股陽氣,只知道用寒涼來滅火,難道他們希望病人還留著一口氣,而不讓它快速死亡嗎?這可是醫家第一要務,要救活病人,就必須先明白這個道理。如果三焦有外來的熱邪和火,這都是普通的火,固然必須清除。但是清除火並不容易,因為這不是我們體內正常的陽氣。學醫的人應該要深刻明白邪氣和正氣這兩個字,才能掌握治病救人的要訣。

命門有生氣,這就是乾元之氣永不消失的根本。沒有生氣,就只能死亡。因為陽氣主宰著運動和上升,陰氣主宰著靜止和下降。只有運動和上升,才能讓陽氣充滿生機;只有靜止和下降,才能讓陰氣充滿死氣。所以乾元之氣從下開始,然後在上達到鼎盛,上升代表著生長;坤元之氣從上開始,然後在下達到鼎盛,下降代表著死亡。所以陽氣出生於子時,然後先上升後下降;陰氣出生於午時,然後先下降後上升。

此陰陽之岐,相間不過如毛髮,及其竟也,則謬以千里,而死生之柄,實惟此毫釐升降之機耳。又如水暖則化氣,化氣則升無不生也;水寒則成冰,成冰則降無不死也。故腎氣獨沉,則奉生者少,即此生氣之理也。至若人之生氣,則無所不在,亦無所不當察。如臟腑有生氣,顏色有生氣,聲音有生氣,脈息有生氣,七竅有生氣,四肢有生氣,二便有生氣。生氣即神氣,神自形生,何不可辨?衰者速培,猶恐不生,尚堪伐乎?而況其甚者乎。

故明師察此,必知孰者已虧,孰者猶可,孰者能益生氣,孰者能損生氣,孰者宜先攻病氣以保生氣,孰者宜先固生氣以御病氣。務思病氣雖如此,生氣將如何;見在雖如此,日後將如何。使不有原始要終之明,則皆寸光之流耳。

白話文:

陰陽之間的差異,看似微不足道,如同毛髮一般,但若稍有偏差,便會造成千里之遙的差距,而生死之關鍵,就在於這毫釐之間的升降變化。就如同水溫暖則蒸發,蒸發則向上升,帶來生機;水寒冷則結冰,結冰則向下沉,帶來死亡。因此,腎氣獨沉,則滋養生命的能量就少,這就是生氣的道理。人體的生氣無所不在,也無所不當察,臟腑有生氣,顏色有生氣,聲音有生氣,脈搏有生氣,七竅有生氣,四肢有生氣,大小便也有生氣。生氣就是神氣,神氣源自形體,怎麼可能分辨不出來?衰弱者要趕緊補充,生怕不夠,更何況是病情嚴重者呢?

所以明師觀察這些,必定能辨別哪些已經虧損,哪些尚可,哪些能增強生氣,哪些能損害生氣,哪些宜先攻克病氣以保護生氣,哪些宜先固守生氣以抵禦病氣。一定要思考病氣雖然如此,生氣將會如何;現在雖然如此,日後將會如何。若沒有洞悉事物的根本和終極,只會是一些目光短淺的人。

雖然,此徒以斯道為言也。而斯道之外,猶有說焉。夫生氣者,少陽之氣也。少陽之氣,有進無退之氣也。此氣何來,無非來自根本;此氣何用,此中尤有玄真。蓋人生所貴,惟斯氣耳。而出入之權在呼吸,斯氣數之寶藏也。河車之濟在轆轤,實轉運之神機也。其進其退,其得其失,總在生息之間,而彭殤之途於斯判矣。

經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即此生氣之謂也。予見遭剝於是者不可勝紀,故特明其義於此。

一、命門有門戶,為一身鞏固之關也。經曰:倉廩不藏者,是門戶不要也。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又曰: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又曰:北方黑色,入通於腎,開竅於二陰。是可見北門之主,總在乎腎,而腎之政令,則總在乎命門。

白話文:

雖然這個道理是正確的,但還有更深層的意義。生命的活力源自少陽之氣,這種氣息不斷向前,永不退縮。它來自於生命根源,並賦予我們生命的奧秘。人生最珍貴的,就是這股生命之氣。呼吸的出入,掌控著這股氣的運轉,是生命的寶藏。就像轆轤運轉河車,推動生命向前。氣息的進退、得失,決定著生命的興衰。

經書上說,擁有生命之氣的人會昌盛,失去生命之氣的人會消亡。我見過太多人因為失去生命之氣而衰敗,所以特地在此闡明它的重要性。

命門是身體的根本,是生命之氣的源泉,就像一座堅固的城門。經書上說,糧倉不儲存糧食,就如同城門沒有守衛;膀胱不儲存水液,就如同泉水沒有源頭。守住命門的人會存活,失去命門的人會死亡。經書又說,腎是胃的門戶,如果命門不守,就像門戶不牢固,就會積聚水液,導致疾病。另外,經書還指出,北方屬黑色,與腎臟相通,並與生殖器官相連。由此可見,北門的主宰是腎臟,而腎臟的運作則由命門掌控。

蓋命門為北辰之樞,司陰陽柄,陰陽和則出入有常,陰陽病則啟閉無序。故有為癃閉不通者,以陰竭水枯,乾涸之不行也;有為滑泄不禁者,以陽虛火敗,收攝之無主也。陰精既竭,非壯水則必不能行;陽氣既虛,非益火則必不能固,此固其法也。然精無氣不行,氣無水不化,此其中又有可分不可分之妙用,亦在乎慧者之神悟,有非可以筆楮盡者。

一、命門有陰虛,以邪火之偏勝也。邪火之偏勝,緣真水之不足也。故其為病,則或為煩渴,或為骨蒸,或為咳血吐血,或為淋濁遺泄。此雖明是火證,而本非邪熱實熱之比。蓋實熱之火其來暴,而必有感觸之故;虛熱之火其來徐,而必有積損之因。此虛火實火之大有不同也。

白話文:

命門就像北極星的樞紐,掌管著陰陽的平衡。陰陽調和,人體氣血運行正常;陰陽失調,人體開合失度。因此,有些人會出現小便閉塞不通,這是因為陰精虧虛,導致水液枯竭無法排出;有些人則會出現小便失禁,這是因為陽氣虛弱,無法收攝住尿液。陰精不足,就要補益腎水;陽氣不足,就要補益腎火,這是治療的根本原則。然而,精氣需要水的滋潤才能運行,氣需要水才能化為精,這其中還有深奧的道理,需要智慧的人才能領悟,並非文字所能完全闡述。

命門陰虛,是因為虛火偏盛。虛火偏盛,是因為腎精不足。所以命門陰虛的人,往往會出現口渴、骨蒸潮熱、咳血吐血、小便淋漓不斷、遺精等症狀。雖然這些都是火證,但並非真正的實熱。因為實熱來勢猛烈,往往是外邪入侵引起;而虛熱則來勢緩慢,是長期積損造成的。虛火和實火有很大的不同。

凡治火者,實熱之火可以寒勝,可以水折,所謂熱者寒之也;虛熱之火不可以寒勝,所謂勞者溫之也。何也?蓋虛火因其無水,只當補水以配火,則陰陽得平而病自可愈。若欲去火以覆水,則既虧之水未必可復,而併火去之,豈不陰陽兩敗乎。且苦寒之物,絕無升騰之生氣,而欲其補虛,無是理也。

故予之治此,必以甘平之劑,專補真陰,此雖未必即愈,自可無害,然後察其可乘,或暫一清解,或漸加溫潤,必使生氣漸來,庶乎脾可健則熱可退,肺漸潤則嗽漸寧,方是漸復之佳兆,多有得生者。若但知知、柏為補陰,則愈敗其腎,而致泄瀉食減,必速其殆矣。

白話文:

治療火熱症,實熱可以用寒涼的方法來克制,也可以用水分來降低,這叫“熱者寒之”。而虛熱則不能用寒涼來對付,這叫“勞者溫之”。為什麼呢?因為虛火是因為體內缺水,應該補水來平衡火性,這樣陰陽平衡,病自然就好了。如果想要用寒涼去火,那原本已經不足的水分就更難恢復,反而會造成火性更旺,陰陽兩敗俱傷。而且寒涼的食物缺乏生氣,根本無法補虛。

所以治療這種病,一定要用甘平的藥物,專門滋補真陰。雖然不一定立刻見效,但至少不會造成傷害。然後觀察病人的情況,適當清熱解毒,或者逐漸溫潤滋補,讓生氣慢慢恢復。如果脾胃健壯了,熱症自然就會退去;如果肺部滋潤了,咳嗽就會慢慢減輕,這些都是漸漸恢復的良好徵兆,很多人因此而得救。如果只知道用知母、黃柏來補陰,反而會損傷腎氣,導致腹瀉、食慾不振,病情會迅速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