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一入集 (16)
卷之一入集 (16)
1. 論治篇(十)
雖然,東垣之法非不善也,然余則寧師仲景,不敢宗東垣者,正恐未得其清,先得其隘,其失者豈止一方劑也哉,明者宜辨之。
一、《內經》治法。岐伯曰: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溫者清之,清者溫之,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潤之,急者緩之,堅者軟之,脆者堅之,衰者補之,強者瀉之,佐以所利,和以所宜,各安其氣,必清必靜,則病氣衰去,歸其所宗,此治之大體。
岐伯曰: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從之,堅者削之,客者除之,勞者溫之,結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緩之,散者收之,損者益之,溢者行之,驚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者劫之,開者發之,適事為故。帝曰:何謂逆從?岐伯曰:逆者正治,從者反治,從少從多,觀其事也。
帝曰:反治何謂?岐伯曰:熱因寒用,寒因熱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則同,其終則異。
岐伯曰:病生於內者,先治其陰,後治其陽,反者益甚。病生於陽者,先治其外,後治其內,反者益甚。
一、治病用藥,本貴精專,尤宜勇敢。凡久遠之病,則當要其終始,治從乎緩,此宜然也。若新暴之病,虛實既得其真,即當以峻劑直攻其本,拔之甚易。若逗留畏縮,養成深固之勢,則死生系之,誰其罪也。故凡真見裡實,則以涼膈、承氣;真見裡虛,則以理中、十全。表虛則耆、朮、建中;表實則麻黃、柴、桂之類。
但用一味為君,二三味為佐使,大劑進之,多多益善。夫用多之道何在?在乎必賴其力而料無害者,即放膽用之。性緩者可用數兩,性急者亦可數錢。若三五七分之說,亦不過點名具數,兒戲而已,解紛治劇之才,舉動固如是乎。
一、治病之則,當知邪正,當權重輕。凡治實者,譬如耘禾,禾中生稗,禾之賊也。有一去一,有二去二,耘之善者也。若有一去二,傷一禾矣,有二去四,傷二禾矣。若識禾不的,俱認為稗,而計圖盡之,則無禾矣。此用攻之法,貴乎察得其真,不可過也。凡治虛者,譬之給餉,一人一升,十人一斗,日餉足矣。
若百人一斗,千人一斛,而三軍之眾,又豈擔石之糧所能活哉?一餉不繼,將並前餉而棄之。而況於從中克減乎。此用補之法,貴乎輕重有度,難從簡也。
一、虛實之治,大抵實能受寒,虛能受熱,所以補必兼溫,瀉必兼涼者,蓋涼為秋氣,陰主殺也。萬物逢之,便無生長,欲補元氣,故非所宜。涼且不利於補,寒者益可知矣。即有火盛氣虛,宜補以涼者,亦不過因火暫用,火去即止,終非治虛之法也。又或有以苦寒之物謂其能補陰者,則《內經》有曰: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夫氣味之相宜於人者,謂之曰補可也。
白話文:
雖然,東垣先生的醫學方法並非不好,但我寧願學習張仲景的醫術,不敢以東垣先生的方法為宗師,正是因為擔心還沒學到他的精髓,反而先學到他的狹隘之處,這樣造成的失誤,難道只是一張藥方而已嗎?聰明的人應該要辨明這些道理。
一、《黃帝內經》的治療法則。岐伯說:對於向上升的病氣,要用向下壓的方法來治療;對於向下沉的病氣,要用向上托的方法來治療;對於發熱的病症,要用清涼的方法來治療;對於寒冷的病症,要用溫熱的方法來治療;對於分散的病氣,要用收斂的方法來治療;對於抑制的病氣,要用疏散的方法來治療;對於乾燥的病症,要用滋潤的方法來治療;對於急迫的病症,要用緩和的方法來治療;對於堅硬的病症,要用軟化的方法來治療;對於脆弱的病症,要用堅固的方法來治療;對於衰弱的病症,要用補益的方法來治療;對於強盛的病症,要用瀉下的方法來治療。還要配合對身體有利的藥物,調和適合身體狀況的藥物,使身體各部分的氣機都安定和順,這樣病氣自然就會衰退,回歸到正常的狀態,這是治療疾病的大原則。
岐伯說:對於寒冷的病症,要用溫熱的藥物來治療;對於發熱的病症,要用寒涼的藥物來治療;對於輕微的病症,要用逆向治療的方法來治療;對於嚴重的病症,要用順向治療的方法來治療;對於堅硬的病症,要用削弱的方法來治療;對於外來的病邪,要用驅除的方法來治療;對於因勞累引起的病症,要用溫補的方法來治療;對於鬱結的病症,要用疏散的方法來治療;對於停滯的病症,要用攻下的方法來治療;對於乾燥的病症,要用滋潤的方法來治療;對於急迫的病症,要用緩和的方法來治療;對於分散的病氣,要用收斂的方法來治療;對於損傷的病症,要用補益的方法來治療;對於過多的病症,要用疏通的方法來治療;對於驚恐的病症,要用安定的方法來治療;對於上部的病症,要用下行的藥物來治療;對於下部的病症,要用上行的藥物來治療;可以按摩的就按摩,可以洗浴的就洗浴,對於病勢輕微的,要用快速的方法來治療,對於阻塞的病症,要用開通的方法來治療,要根據實際情況來選擇治療方法。黃帝問:什麼是逆治,什麼是順治?岐伯說:逆治就是正向治療,順治就是反向治療,根據病症的輕重程度來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法。
黃帝問:什麼是反向治療?岐伯說:對於發熱的病症,可以用寒性的藥物來治療;對於寒冷的病症,可以用熱性的藥物來治療;對於阻塞的病症,可以用通便的藥物來治療;對於通暢的病症,可以用收斂的藥物來治療,但必須要弄清楚疾病的根本原因,並先治療導致疾病的原因,這樣開始的治療方法雖然相同,但最終的結果卻會不同。
岐伯說:如果疾病發生在身體內部,應該先治療陰的病症,再治療陽的病症,如果反過來治療,病情會更加嚴重;如果疾病發生在身體外部,應該先治療外表的病症,再治療內部的病症,如果反過來治療,病情也會更加嚴重。
一、治療疾病用藥,最重要的是精確和專一,尤其需要果斷。凡是患病已久的疾病,應該要從頭到尾了解清楚,治療要慢慢進行,這是比較恰當的做法。如果遇到新發的、來勢洶湧的疾病,在確定病情的虛實之後,就應該用強烈的藥物直接攻擊病根,這樣就很容易治癒。如果猶豫不決,害怕用藥,就會讓疾病深入固化,到時候生死攸關,那誰來承擔這個責任呢?所以凡是確定為體內實證的病症,就要用涼膈散、承氣湯這類的藥方;確定為體內虛證的病症,就要用理中湯、十全大補湯這類的藥方。如果是外表虛證,就要用黃耆、白朮、建中湯這類的藥方;如果是外表實證,就要用麻黃、柴胡、桂枝這類的藥方。
最好是用一味藥為主藥,二三味藥為輔助藥,加大劑量服用,多多益善。為什麼要加大劑量呢?因為一定要依靠藥物的力量,而且要確定對身體沒有害處,就可以放膽使用。藥性緩和的藥物可以用到幾兩,藥性強烈的藥物也可以用到幾錢。如果只用三五七分的劑量,就像是點名報數一樣,如同兒戲一般,難道那些能解決疑難雜症的人,行動也都是這樣嗎?
一、治療疾病的原則,應該要了解邪氣和正氣的情況,要權衡輕重。凡是治療實證的,就像是除去田裡的雜草,雜草是莊稼的賊害,除去一棵雜草,就會少一分危害,除去兩棵雜草,就會少兩分危害,這是除去雜草的好方法。如果去除一棵雜草卻傷害了莊稼,去除兩棵雜草卻傷害了兩棵莊稼。如果不能分辨雜草和莊稼,把莊稼當成雜草全部除去,那就沒有莊稼了,這說明使用攻邪的方法,要懂得觀察,不可過度。凡是治療虛證的,就像是發放糧餉,每人每天發一升米,十人就發一斗米,每天的糧餉就足夠了。
如果一百人只發一斗米,一千人只發一斛米,這又怎麼能養活整個軍隊呢?一次糧餉沒能供應上,士兵就會把之前的糧餉都丟棄,更何況是從中剋扣呢?這說明使用補益的方法,要衡量輕重,不能簡單對待。
一、治療虛實的原則,大致上來說,實證的人能承受寒冷,虛證的人能承受溫熱,所以補益的藥物必須要兼顧溫性,瀉下的藥物必須要兼顧涼性。因為涼性是秋天的氣,陰氣主殺伐,萬物遇到這種氣,就不能生長,要補養元氣,所以不適宜使用涼性的藥物。涼性藥不利於補益,寒性藥更不用說了。即使有火旺氣虛的情況,用涼性的藥物來補益,也不過是暫時的,等火氣消退就要停止,終究不是治療虛證的根本方法。還有人認為苦寒的藥物能補陰,而《內經》裡說過:身體虛弱的,要用溫性的藥物來補養;精氣不足的,要用味道濃厚的藥物來補養。凡是氣味和人體相適宜的,才可以稱之為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