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十從集·雜證謨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從集·雜證謨 (2)

1. 卷之二十明集·雜證謨

2. 嘔吐

3. 經義

《至真要大論》曰:諸痿喘嘔,皆屬於上。諸逆衝上,皆屬於火。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

《脈解篇》曰:太陰所謂食則嘔者,物盛滿而上溢,故嘔也。少陰所謂嘔咳上氣喘者,陰氣在下,陽氣在上,諸陽氣浮,無所依從,故嘔咳上氣喘也。

《經脈篇》曰:足太陰之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是動則病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腹脹善噫。足厥陰肝所生病者,胸滿嘔逆。

《舉痛論》曰:寒氣客於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也。

《六元正紀大論》曰:少陽所至,為嘔湧。厥陰所至,為脅痛嘔泄。

《邪氣臟腑病形篇》曰:膽病者,善太息,口苦,嘔宿汁。肝脈緩甚為善嘔。腎脈微緩為洞,洞者,食不化,下嗌還出。

《四時氣篇》曰:善嘔,嘔有苦,長太息,心中憺憺,恐人將捕之,邪在膽,逆在胃,膽液泄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故曰嘔膽。

《刺禁論》曰:刺中膽,一日半死,其動為嘔。

《診要經終論》曰:太陰終者,腹脹閉不得息,善噫,善嘔,嘔則逆,逆則面赤。

《五味論》曰:苦走骨,多食之令人變嘔。

白話文:

經義

《至真要大論》說:各種痿軟無力、氣喘、嘔吐等症狀,都屬於上部的問題。各種氣往上衝的現象,都屬於火熱之氣所引起。各種嘔吐酸水、突然腹瀉且便意急迫的症狀,都屬於熱邪所引起。

《脈解篇》說:太陰經(脾經)所說的「吃了東西就嘔吐」,是因為胃裡東西太多滿溢而向上湧出,所以會嘔吐。少陰經(腎經)所說的「嘔吐、咳嗽、氣喘」,是因為陰氣在下,陽氣在上,各種陽氣浮散,沒有依附,所以會嘔吐、咳嗽、氣喘。

《經脈篇》說:足太陰經(脾經)的經脈,夾著咽喉,連接舌根,分散到舌頭下面;它的分支,從胃出來,向上穿過橫膈膜,注入心中。如果這條經脈發病,就會出現舌根僵硬、吃東西就想吐、胃脘疼痛、腹脹、容易打嗝等症狀。足厥陰經(肝經)所產生的疾病,則會出現胸悶嘔吐的現象。

《舉痛論》說:寒邪侵犯腸胃,導致氣機逆亂向上,所以會疼痛並且嘔吐。

《六元正紀大論》說:少陽經氣運行到的地方,會出現嘔吐的現象。厥陰經氣運行到的地方,會出現脅肋疼痛和嘔吐腹瀉的現象。

《邪氣臟腑病形篇》說:膽病的人,容易嘆氣,口中發苦,嘔吐出隔夜的食物殘渣。肝脈呈現鬆緩過度的狀態,容易出現嘔吐。腎脈呈現微弱且鬆緩的狀態,則會出現「洞泄」的現象,所謂「洞泄」就是指吃進去的食物不消化,又從食道逆流出來。

《四時氣篇》說:容易嘔吐,且嘔吐物是苦的,經常嘆氣,心中感到不安,好像有人要來抓自己一樣,這是邪氣在膽,導致胃氣上逆所造成的。膽汁外泄,就會口苦;胃氣上逆,就會嘔吐苦水,所以才說這是「嘔膽」。

《刺禁論》說:如果針刺到膽,一天半就會死亡,死亡前的徵兆是出現嘔吐。

《診要經終論》說:太陰經(脾經)的病如果到了末期,會出現腹脹、不能呼吸、容易打嗝、容易嘔吐,而且嘔吐時氣往上逆,導致臉色發紅。

《五味論》說:苦味入骨,如果吃太多苦味的食物,會使人產生嘔吐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