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十從集·雜證謨 (1)
卷之十從集·雜證謨 (1)
1. 論外備用方
甘露飲(寒十),加減八味丸(補一二二),《直指》黃芩湯(寒百七,心肺熱),咽喉諸方(詳因陣一七五至二百一止)
白話文:
甘露飲(藥性偏寒涼,歸類在寒性藥方第十類),可以搭配加減八味丸(屬於補益類藥方,歸類在補益藥方第一二二類)。另外,《直指方》裡記載的黃芩湯(藥性偏寒涼,歸類在寒性藥方第一百零七類,主要用於治療心肺有熱的症狀),還有治療咽喉疾病的各種藥方(詳細內容請參考因陣篇第一七五到二百一止)。
2. 齒牙
3. 經義
《上古天真論》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丈夫八歲,腎氣實,髮長齒更。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八八,則齒髮去。
《邪客篇》曰:天有列星,人有牙齒。
《五味論》帝曰:苦走骨,多食之,令人變嘔,何也?少俞曰:苦入於胃,五穀之氣,皆不能勝苦,苦入下脘,三焦之道皆閉而不通,故變嘔。齒者,骨之所終也,故苦入而走骨,故入而復出,知其走骨也。
《經脈篇》曰:手陽明之脈,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足陽明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
《寒熱病篇》曰:臂陽明有入頄遍齒者,名曰大迎,下齒齲取之。臂惡寒補之,不惡寒瀉之。足太陽有入頄遍齒者,名曰角孫,上齒齲取之,在鼻與頄前。方病之時,其脈盛,盛則瀉之,虛則補之。骨寒熱者,病無所安,汗注不休。齒未槁,取其少陰於陰股之絡。齒已槁,死不治。骨厥亦然。
《雜病篇》曰:齒痛,不惡清飲,取足陽明。惡清飲,取手陽明。
白話文:
《上古天真論》說:女子七歲時,腎氣開始旺盛,牙齒更換,頭髮開始生長。二十一歲時,腎氣達到平衡,所以智齒長出並且長到極限。男子八歲時,腎氣充實,頭髮生長,牙齒更換。二十四歲時,腎氣達到平衡,筋骨強健有力,所以智齒長出並且長到極限。四十歲時,腎氣開始衰退,頭髮脫落,牙齒枯槁。六十四歲時,牙齒和頭髮就會脫落。
《邪客篇》說:天上有排列的星辰,人有牙齒。
《五味論》黃帝問:吃苦味的東西會使人嘔吐,這是為什麼呢?少俞回答說:苦味的東西進入胃裡,五穀的精氣都不能勝過苦味,苦味進入下脘,三焦的通道都被阻塞不通,所以導致嘔吐。牙齒是骨頭的末端,所以苦味進入身體後會走到骨頭,導致嘔吐又吐出,可以知道苦味是會走到骨頭的。
《經脈篇》說:手陽明經脈的一條分支,從鎖骨窩向上走到頸部,貫穿臉頰,進入下牙齒中。足陽明經脈的一條分支,向下沿著鼻子外側,進入上牙齒中,然後再出來,沿著口角環繞嘴唇,向下交會於承漿穴。
《寒熱病篇》說:手臂陽明經脈有分支進入臉頰,遍佈牙齒的,這個部位叫做大迎穴,下牙齒蛀牙可以在這裡取穴治療。手臂怕冷的,就用補法,不怕冷的,就用瀉法。足太陽經脈有分支進入臉頰,遍佈牙齒的,這個部位叫做角孫穴,上牙齒蛀牙可以在這裡取穴治療,位置在鼻子與臉頰前面。當疾病剛發作的時候,脈象強盛,強盛就用瀉法,虛弱就用補法。骨頭出現寒熱症狀時,會感到坐立難安,汗流不止。如果牙齒還沒有枯槁,可以從陰股的絡脈取少陰經的精氣來治療。如果牙齒已經枯槁,就無法治療了,骨頭厥冷的情況也是這樣。
《雜病篇》說:牙痛,不討厭喝清冷的飲料,就取足陽明經的穴位治療。牙痛,討厭喝清冷的飲料,就取手陽明經的穴位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