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十四性集·雜證謨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四性集·雜證謨 (1)

1. 論證(共四條)

齒牙之病有三證:一曰火,二曰蟲,三曰腎虛。凡此三者,病治各有不同,辨得其真,自無難治之齒病矣。凡火病者,必病在牙床肌肉間,或為腫痛,或為糜爛,或為臭穢脫落,或牙縫出血不止,是皆病在經絡。而上牙所屬,足陽明也,止而不動。下牙所屬,手陽明也,嚼物則動而不休。

此之為病,必美酒厚味,膏粱甘膩過多,以致濕熱蓄於腸胃,而上壅於經,乃有此證。治宜戒厚味,清火邪為主。蟲痛者,其病不在經而在牙,亦由肥甘濕熱,化生牙蟲以致蝕損蛀空,牙敗而痛。治宜殺蟲為主。濕熱勝者,亦宜兼清胃火。腎虛而牙病者,其病不在經而在臟。

蓋齒為骨之所終,而骨則主於腎也。故曰:腎衰則齒豁,精固則齒堅。至其為病,則凡齒脆不堅,或易於搖動,或疏豁,或突而不實。凡不由蟲、不由火而齒為病者,必腎氣之不足。此則或由先天之稟虧,或由後天之斫喪,皆能致之,是當以專補腎氣為主。

一、齒有傷於外因者,或以擊損,或以跌撲,或勉強咬嚼堅硬等物,久之無不損齒,此豈藥之可療,知者自當慎也。

一、種齒法:古有晨昏叩齒之說。雖亦可行,然而谷谷震動,終非盡善之道。余每因勞因酒,亦嘗覺齒有浮突之意,則但輕輕咬實,務令漸咬漸齊,或一二次,或日行二三次,而根自固矣。又凡於小解時,必先咬定牙根而後解,則腎氣亦賴以攝,非但固精,亦能堅齒。故餘年逾古稀,而齒無一損,亦大得此二方之力。

一、《金丹全書》云:今人漱齒,每以早晨,是倒置也。凡一日飲食之毒,積於齒縫,當於夜晚刷洗,則垢穢盡去,齒自不壞。故云:晨漱不如夜漱,此善於養齒者。今觀智者,每於飯後必漱,則齒至老堅白不壞,斯存養之功可見矣。

白話文:

牙齒疾病的病因有三種:一是火氣,二是牙蟲,三是腎虛。這三種病因,治療方法各有不同,能夠辨明真正病因,就能夠輕鬆治好牙齒疾病。

因為火氣引起的牙病,病位一定在牙齦肌肉之間,可能會腫痛,可能會潰爛,可能會發出臭味導致牙齒脫落,或是牙縫出血不止,這些都是經絡出了問題。上排牙齒屬於足陽明經所管,固定不動;下排牙齒屬於手陽明經所管,咀嚼食物時會活動。

這種病通常是因為過食美酒佳餚、油膩甜食,導致濕熱積聚在腸胃,向上壅塞於經絡,才會產生這種病症。治療應該戒除油膩食物,以清除火氣為主。

因為牙蟲引起的牙痛,病位不在經絡而在牙齒本身,也是因為吃太多肥膩甜食導致濕熱,化生牙蟲蛀蝕牙齒,導致牙齒壞掉而疼痛。治療應該以殺蟲為主。濕熱過盛的人,也應該同時清胃火。

因為腎虛引起的牙病,病位不在經絡而在臟腑。牙齒是骨骼的末端,而骨骼又歸腎所管。所以說:腎氣衰弱,牙齒就會鬆動;腎精充足,牙齒就會堅固。這種病症的表現,通常是牙齒脆弱不堅固,容易搖動,或是鬆動稀疏,或是突出但不牢固。凡是牙病不是因為牙蟲、不是因為火氣引起的,一定是腎氣不足。這可能是因為先天稟賦不足,也可能是因為後天損傷,都會導致腎虛,這種情況應該專注於補腎氣。

第一,牙齒會因為外力而受傷,像是撞擊、跌倒、或是勉強咬嚼堅硬的物品,時間久了都會損壞牙齒,這不是藥物可以治療的,明白的人應該要小心注意。

第二,養護牙齒的方法:古時候有早晚叩齒的說法,雖然也可以做,但是大力震動牙齒,終究不是最好的方法。我常常在勞累或喝酒之後,感覺牙齒有浮動的感覺,這時候只要輕輕咬緊牙齒,盡量讓牙齒慢慢咬合整齊,咬一兩次,或是一天做兩三次,牙根自然就穩固了。另外,每次小便的時候,要先咬緊牙根再解,這樣可以幫助攝取腎氣,不只能夠固精,也能夠堅固牙齒。所以我已經七十多歲了,牙齒沒有一顆壞掉,很大一部分是因為這兩種方法。

第三,《金丹全書》說:現在的人習慣早上刷牙,這是顛倒的。因為一整天吃東西的污垢會積在牙縫,應該在晚上刷牙,才能徹底清除污垢,牙齒自然就不容易壞掉。所以說:早上刷牙不如晚上刷牙,這才是懂得養護牙齒的人。現在觀察有智慧的人,每次飯後一定會漱口,這樣牙齒到了老年仍然堅固潔白,這就能看出養護的功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