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四道集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道集 (2)

1. 胃氣(七)

玉機真藏論曰:脈弱以滑,是有胃氣,命曰易治。終始篇曰:邪氣來也緊而疾,穀氣來也徐而和。

平人氣象論曰:平人之常氣稟於胃,胃者,平人之常氣也。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無胃曰死;胃而有石曰冬病,毛甚曰今病,臟真散於肝,肝藏筋膜之氣也。夏胃微鉤曰平,鉤多胃少曰心病,但鉤無胃曰死;胃而有毛曰秋病,石甚曰今病,臟真通於心,心臟血脈之氣也。

長夏胃微軟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無胃曰死,軟弱有石曰冬病,弱甚曰今病,臟真濡於脾,脾藏肌肉之氣也。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無胃曰死;毛而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臟真高於肺,以行營衛陰陽也。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腎病,但石無胃曰死;石而有鉤曰夏病,鉤甚曰今病,臟真下於腎,腎藏骨髓之氣也。胃之大絡,名曰虛里,貫膈絡肺,出於左乳下,其動應長,脈宗氣也。

白話文:

《玉機真藏論》說:脈搏微弱而滑,表示有胃氣,稱為容易治癒。 《終始篇》說:邪氣入侵時,脈象緊而快;穀氣充盈時,脈象緩而和。

《平人氣象論》說:普通人常氣源於胃,胃是普通人常氣之所在。人若無胃氣,稱為逆,逆則死。

春季,胃氣微弦為正常,弦脈多而胃氣少則為肝病,只有弦脈而無胃氣則死;胃氣中有石脈則為冬病,毛脈盛則為現病。臟腑真氣散佈於肝,肝臟藏筋膜之氣。

夏季,胃氣微鉤為正常,鉤脈多而胃氣少則為心病,只有鉤脈而無胃氣則死;胃氣中有毛脈則為秋病,石脈盛則為現病。臟腑真氣通達於心,心臟藏血脈之氣。

長夏,胃氣微軟弱為正常,軟弱脈多而胃氣少則為脾病,只有代脈而無胃氣則死,軟弱脈中有石脈則為冬病,軟弱脈盛則為現病。臟腑真氣濡養於脾,脾臟藏肌肉之氣。

秋季,胃氣微毛為正常,毛脈多而胃氣少則為肺病,只有毛脈而無胃氣則死;毛脈中有弦脈則為春病,弦脈盛則為現病。臟腑真氣高於肺,運行營衛陰陽。

冬季,胃氣微石為正常,石脈多而胃氣少則為腎病,只有石脈而無胃氣則死;石脈中有鉤脈則為夏病,鉤脈盛則為現病。臟腑真氣下於腎,腎臟藏骨髓之氣。

胃氣的大絡脈,名為虛里,穿過膈膜連接肺臟,從左乳下方出來,其搏動應長,是脈氣之宗。

盛喘數絕者,則病在中;結而橫,有積矣;絕不至曰死。乳之下,其動應衣,宗氣泄也。

詳代脈之義,本以更代為言,如宣明五氣篇曰:脾脈代者,謂胃氣隨時而更,此四時之代也。根結篇曰:五十動而不一代者,謂五臟受氣之盛衰,此至數之代也。本篇曰:但代無胃曰死者,謂代無真臟不死也。由此觀之,則凡見忽大忽小、乍遲乍數、倏而更變不常者,均謂之代。自王叔和云:代脈來數中止,不能自還,脈代者死。自後以此相傳,遂失代之真義。

平人氣象論曰:人以水穀為本,故人絕水穀則死,脈無胃氣亦死。所謂無胃氣者,但得真臟脈,不得胃氣也。所謂脈不得胃氣者,肝不弦,腎不石也。

白話文:

如果呼吸急促,快要斷氣了,說明病症深入到內臟;如果脈象結聚且橫向,表示體內有積聚;如果脈象完全消失,就代表生命結束了。如果胸口起伏,衣服都跟著晃動,說明宗氣外泄。

"代脈"的本意是“更替”,就像《宣明五氣篇》中所說,脾脈代是指胃氣隨著時間而變化,這是指四時之代。而《根結篇》中提到,五十歲後脈象不更替,表示五臟受氣的盛衰,這是指至數之代。本篇中說,只有代脈而沒有胃氣的人會死,指的是沒有真臟脈象,就無法存活。由此可見,凡是脈象忽大忽小、忽快忽慢、變化無常,都叫做代脈。自王叔和之後,代脈被認為是脈象停止,無法恢復,便會死亡。這種傳說,其實誤解了代脈的真正意義。

《平人氣象論》中說,人以水穀為本,所以人如果沒有水穀就會死亡,脈象沒有胃氣也會死亡。所謂沒有胃氣,指的是只有真臟脈,沒有胃氣。而脈象沒有胃氣,指的是肝脈不弦,腎脈不石。

凡肝脈但弦,腎脈但石,名為真臟者,以其無胃氣也。若肝當弦而不弦,腎當石而不石,總由穀氣不至,亦以其無胃氣也。此舉肝腎而言,則五臟皆然。

白話文:

如果肝脈只是呈現弦狀,腎脈只是呈現如石般的堅硬,這在中醫上被稱為「真臟」,因為這樣的脈象表明沒有胃氣。如果肝本應呈弦狀卻未呈現,腎本應呈石狀卻未呈現,總歸是因為谷氣(飲食營養)未能達到身體,同樣也是沒有胃氣的表現。這段話是在以肝和腎為例,實際上五臟皆有類似的脈象情況。

2. 六變(八)

邪氣臟腑病形篇曰:諸急者多寒,緩者多熱,大者多氣少血,小者氣血皆少,滑者陽氣盛,微有熱,澀者少血少氣,微有寒。諸小者,陰陽形氣俱不足,勿取以針,而調以甘藥也。

按:本篇正文曰:澀者多血少氣,微有寒。多血二字,乃傳寫之誤也。觀本篇下文曰:刺澀者,無令其血出。其為少血可知。仲景曰:澀者,營氣不足,是亦少血之謂。

白話文:

急症多半是寒症,慢性病多半是熱症。症狀明顯的病患多氣少血,症狀輕微的病患氣血皆少。症狀滑利的是陽氣旺盛,微有熱感;症狀澀滯的是血氣不足,微有寒意。症狀輕微的病患,陰陽氣血皆不足,不可用針灸治療,而要用甘甜的藥物調養。

3. 內外上下(九)

脈要精微論曰:推而外之,內而不外,有心腹積也。推而內之,外而不內,身有熱也。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頭項痛也。

白話文:

《脈要精微論》提到:如果脈象向外推測,但主要集中在內部,這可能表示有心腹積聚的情況。如果脈象向內推測,但主要表現在外表,這可能顯示身體有熱症狀。如果脈象向上推測,只在上部不涉及下部,這可能表示腰部和腳部的清涼情況。如果脈象向下推測,只在下部不涉及上部,這可能導致頭部和頸部疼痛。

4. 脈色(十)

邪氣臟腑病形篇曰:見其色,知其病,命曰明;按其脈,知其病,命曰神;問其病,知其處,命曰工。夫色脈與尺之相應也,如桴鼓影響之不得相失也,此亦本末根葉之出候也,根死則葉枯矣。故知一則為工,知二則為神,知三則神且明矣。色青者,其脈弦也、赤者,其脈鉤也;黃者,其脈代也;白者,其脈毛;黑者,其脈石。

見其色而不得其脈,反得其相勝之脈,則死矣。得其相生之脈,則病已矣。

白話文:

觀察病人的面色就能知道病症,稱為明察;觸摸脈搏就能知道病症,稱為神醫;詢問病人就能知道病症所在,稱為技藝高超。面色、脈象與診斷工具互相呼應,就像敲擊鼓面和鼓聲相互影響一樣,缺一不可,這是病症的根本和枝葉的表現,根部枯萎,葉子自然凋零。因此,只掌握一種診斷方法算是技藝高超,掌握兩種診斷方法算是神醫,掌握三種診斷方法就是神醫和明察兼具了。面色青色,脈象弦緊;面色赤色,脈象鉤弦;面色黃色,脈象代脈;面色白色,脈象毛細;面色黑色,脈象石脈。

如果只看面色卻沒有對應的脈象,反而出現相克的脈象,病人就會死亡;如果出現相生的脈象,則表示病症已經穩定。

5. 人迎氣口(十一)

五色篇雷公曰:病之益甚,與其方衰如何?黃帝曰:外內皆在焉。切其脈口,滑小緊以沉者,病益甚,在中;人迎氣大緊以浮者,其病益甚,在外。其脈口浮滑者,病日進;人迎沉而滑者,病日損。其脈口滑以沉者,病日進,在內;其人迎脈滑盛以浮者,其病日進,在外。人迎盛堅者,傷於寒;氣口盛堅者,傷於食。

詳人迎本足陽明之經脈,在結喉兩傍;氣口乃手太陰之經脈,在兩手寸口。人迎為腑脈,所以候表;氣口為臟脈,所以候里。故曰:氣口獨為五臟主,此《內經》之旨也,所以後世但診氣口,不診人迎。蓋以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而肺朝百脈,故寸口為脈之大會,可決死生,而凡在表在裡之病,但於寸口諸部皆可察也。

白話文:

雷公說:「疾病的病情加重,跟治療方法失效有什麼關係?」黃帝回答:「這都跟內外有關。如果摸脈時,脈象滑小緊而沉,病情加重,病在內;如果摸人迎脈時,氣息強勁緊繃且浮,病情加重,病在外。如果脈象浮滑,病情日漸加重;如果人迎脈沉滑,病情日漸減輕。如果脈象滑而沉,病情日漸加重,病在內;如果人迎脈滑盛而浮,病情日漸加重,病在外。如果人迎脈強健堅實,是寒氣入侵;如果氣口脈強健堅實,是飲食過度。」

人迎脈屬於足陽明經,位於喉結兩側;氣口脈屬於手太陰經,位於兩手寸口。人迎脈代表腑臟,用來觀察表證;氣口脈代表臟腑,用來觀察裡證。所以說:「氣口脈獨能主五臟,這是《內經》的精髓。」因此後世只診氣口脈,不診人迎脈。因為脈氣流經全身,經氣歸於肺,而肺主管全身血脈,所以寸口脈是全身脈絡匯聚的地方,可以判斷生死。任何表裡之病,都可以從寸口脈的各種變化中觀察出來。

自王叔和誤以左手為人迎,右手為氣口,且云左以候表,右以候里,豈左無里而右無表乎?訛傳至今,其誤甚矣。詳義見後十六卷勞倦內傷門,及《類經·臟象類第十一》篇。

白話文:

從王叔和誤將左手認為是人迎脈,右手認為是氣口脈,並且說左手用來觀察外在(表),右手用來觀察內在(裏),難道是左手沒有內在而右手沒有外在嗎?這種錯誤傳承到現在,誤解太深了。詳細的義理可以參考後面第十六卷的勞累和內傷部分,以及《類經·臟象類第十一》這篇文章。

6. 脈從病反(十二)

至真要大論帝曰:脈從而病反者,其診何如?岐伯曰:脈至而從,按之不鼓,諸陽皆然。帝曰:諸陰之反,其脈何如?曰:脈至而從,按之鼓甚而盛也。

脈至而從者,如陽證見陽脈,陰證見陰脈,是皆謂之從也。若陽證雖見陽脈,但按之不鼓,而指下無力,則脈雖浮大,便非真陽之候,不可誤認為陽證,凡諸脈之似陽非陽者皆然也。或陰證雖見陰脈,但按之鼓甚而盛者,亦不得認為陰證。

白話文:

皇帝问:“脉象出现与病症相反的情况,该如何诊断?” 岐伯回答:“脉象到达但虚弱无力,按之不鼓,这是阳气虚弱的征兆,所有阳脉都如此。” 皇帝又问:“阴气虚弱的脉象如何?” 岐伯回答:“脉象到达但虚弱无力,按之鼓动有力且强盛,这是阴气虚弱的征兆。”

脉象出现与病症一致的情况,比如阳证出现阳脉,阴证出现阴脉,这些都是符合常规的。但是,如果阳证出现阳脉,但按之不鼓,指下无力,即使脉象浮大,也不能认为是真正的阳证,不能误认为是阳气虚盛。凡是脉象看似阳气虚盛,实则并非如此的情况,都应如此判断。同样,阴证出现阴脉,但按之鼓动有力且强盛,也不能认为是真正的阴证。

7. 搏堅軟散(十三)

脈要精微論曰:心脈搏堅而長,當病舌卷不能言;其軟而散者,當消環自已。肺脈搏堅而長,色不青,當病墜若搏,因血在脅下,令人喘逆;其軟而散,色澤者,當病溢飲。溢飲者,渴暴多飲,而易入肌皮腸胃之外也。胃脈搏堅而長,其色赤,當病折髀;其軟而散者,當病食痹。

脾脈搏堅而長,其色黃,當病少氣;其軟而散,色不澤者,當病足胻腫,若水狀也。腎脈搏堅而長,其色黃而赤者,當病折腰;其軟而散者,當病少血,至令不復也。帝曰:診得心脈而急,此為何病?岐伯曰:病名心疝,心為牡臟,小腸為之使,故少腹當有形也。帝曰:診得胃脈何如?曰:胃脈實則脹,虛則泄。

白話文:

《脈要精微論》中提到,心脈跳動有力且持續,病人舌頭會捲曲無法說話;心脈跳動微弱而無力,則會出現腹瀉。肺脈跳動有力且持續,顏色不青,病人會感到呼吸困難,如同有東西阻塞胸腔,這是因為血液積聚在脅下所致;肺脈跳動微弱而無力,顏色正常,則會出現水腫,患者會感到口渴並大量飲水,水分容易進入肌肉、皮膚、腸胃等部位。胃脈跳動有力且持續,顏色發紅,病人會出現腿部骨折;胃脈跳動微弱而無力,則會出現消化不良。脾脈跳動有力且持續,顏色發黃,病人會感到氣短;脾脈跳動微弱而無力,顏色暗淡,則會出現腳腫,腫脹像水一樣。腎脈跳動有力且持續,顏色黃中帶紅,病人會出現腰部骨折;腎脈跳動微弱而無力,則會出現血虛,嚴重者會導致血氣枯竭。

皇帝詢問岐伯,診斷出心脈急促,這是什麼病症?岐伯回答,這是心疝,心臟是主宰的器官,小腸是它的輔助器官,因此下腹部會出現病變。皇帝又問,診斷出胃脈的狀況如何?岐伯回答,胃脈強勁則會脹滿,虛弱則會腹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