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二入集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入集 (4)

1. 治形論(十七)

老子曰: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使吾無身,吾有何患?余則曰:吾所以有大樂者,為吾有形。使吾無形,吾有何樂?是可見人之所有者唯吾,吾之所賴者唯形耳!無形則無吾矣,謂非人身之首務哉。第形之為義,其義甚微,如言動視聽,非此形乎?俊醜美惡,非此形乎?勇怯愚智,非此形乎?死生安否,非此形乎?人事之交,以形交也。功業之建,以形建也。

此形之為義,從可知也。奈人昧養形之道,不以情志傷其府舍之形,則以勞役傷其筋骨之形。內形傷則神氣為之消靡,外形傷則肢體為之偏廢。甚至肌肉盡削,其形可知,其形既敗,其命可知。然則善養生者,可不先養此形,以為神明之宅,善治病者,可不先治此形,以為興復之基乎。

雖治形之法,非止一端,而形以陰言,實惟精血二字足以盡之。所以欲祛外邪,非從精血不能利而達;欲固中氣,非從精血不能蓄而強。水中有真氣,火中有真液,不從精血,何以使之降升?脾為五臟之根本,腎為五臟之化源,不從精血,何以使之灌溉?然則精血即形也。形即精血也,天一生水,水即形之祖也。

故凡欲治病者,必以形體為主;欲治形者,必以精血為先,此實醫家之大門路也。使能知此,則變化可以無方,神明自有莫測。

然用此之法,無逾藥餌,而藥餌之最切於此者,不過數味之間,其他如性有偏用者,惟堪佐使而已。亦猶飲食於人,凡可口者,孰無資益,求其純正無損而最宜於胃氣者,則惟穀食,類可見矣。或問余以所宜者,果屬何物?余則難以顯言之。蓋善吾言者,必如醴如飴,而不善吾言者,必反藉此為射的,以資口吻之基矣。

余故不能顯言之,姑發明此義,以俟有心者之自悟。

白話文:

老子說:「我之所以有大的憂患,是因為我有這個身體。如果我沒有身體,我會有什麼憂患呢?」我卻認為:「我之所以有大的快樂,是因為我有這個形體。如果我沒有形體,我會有什麼快樂呢?」由此可見,人所擁有的就是這個「我」,而「我」所依賴的就是這個形體啊!沒有形體就沒有「我」了,這難道不是人身最重要的事情嗎?

說到形體的意義,其實非常深遠。像是說話、動作、看、聽,不都是這個形體的作用嗎?俊俏、醜陋、美麗、醜惡,不都是這個形體的樣貌嗎?勇敢、怯懦、愚笨、聰明,不都是這個形體的表現嗎?死亡、生存、平安、危險,不都是和這個形體有關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也是透過形體來進行。功績事業的建立,也是依靠形體才能完成。

形體的意義,由此可見一斑。但是,人們卻不明白養護形體的方法,不是用情緒、慾望傷害身體內部的臟腑,就是用勞動過度傷害筋骨。內在的形體受傷,精神氣力就會因此消磨;外在的形體受傷,肢體就會因此偏廢。甚至肌肉消瘦殆盡,形體敗壞,生命也就不保了。那麼,善於養生的人,難道不應該先養護這個形體,把它當作精神的居所嗎?善於治療疾病的人,難道不應該先治療這個形體,把它當作恢復健康的基礎嗎?

雖然治療形體的方法有很多,但形體從陰的角度來說,實際上可以用精血這兩個字來概括。想要驅除體外的邪氣,不從精血就無法順利達到;想要鞏固體內的正氣,不從精血就無法蓄積而強壯。水中有真氣,火中有真液,不從精血,要如何使它們升降運行呢?脾臟是五臟的根本,腎臟是五臟的化生之源,不從精血,要如何使它們得到滋養灌溉呢?因此,精血就是形體,形體就是精血。天一生水,水就是形體的根源。

所以,凡是想要治療疾病的人,必須以形體為主;想要治療形體的人,必須以精血為先,這確實是醫家最重要的原則。如果能夠了解這個道理,那麼治療變化就可以隨心所欲,神妙莫測了。

然而,使用這種方法,沒有比藥物更有效的了,而藥物中最適合這種方法的,也不過是幾味藥物之間。其他的藥物,如果藥性有所偏頗,就只能作為輔助之用。這就像飲食對於人一樣,凡是可口的食物,誰沒有些許益處,但要說到最純正無害,最適合脾胃的,那還是穀物啊,道理就如同這樣。或許有人會問我,什麼東西最適合呢?我卻難以直接說明。因為,理解我說的話的人,會覺得像美酒一樣甘甜,而不理解我說的話的人,一定會藉此作為攻擊的目標,成為他們談論的笑柄。

因此,我不能直接說出答案,姑且先闡明這個道理,等待有心人自己去領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