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四道集 (3)
卷之四道集 (3)
1. 寸口諸脈(十四)
平人氣象論曰:寸口之脈中手短者,曰頭痛。寸口脈中手長者,曰足脛痛。寸口脈中手促上擊者,曰肩背痛。寸口脈沉而堅者,曰病在中。寸口脈浮而盛者,曰病在外。寸口脈沉而弱,曰寒熱及疝瘕、少腹痛。寸口脈沉而橫,曰脅下有積,腹中有橫積痛。寸口脈沉而喘,曰寒熱。
脈盛滑堅者,病在外。脈小實而堅者,病在內。脈小弱以澀,謂之久病。脈滑浮而疾者,謂之新病。脈急者,曰疝瘕少腹痛。脈滑曰風。脈澀曰痹。緩而滑曰熱中。盛而緊曰脹。臂多青脈曰脫血。尺脈緩澀,謂之解㑊。安臥脈盛,謂之脫血。尺澀脈滑,謂之多汗。尺寒脈細,謂之後泄。
脈尺粗常熱者,謂之熱中。
白話文:
手腕寸口脈搏,如果手短,代表頭疼;手長,代表腿痛;脈搏快速向上跳動,代表肩背痛。如果寸口脈搏沉而堅實,代表疾病在內臟;浮而有力,代表疾病在體表。如果寸口脈搏沉而微弱,代表寒熱症、疝氣、小腹痛。如果寸口脈搏沉而橫向,代表脅下有積聚,腹部有橫向積聚疼痛。如果寸口脈搏沉而呼吸急促,代表寒熱症。
脈搏強勁、滑利而堅實,代表疾病在體表;脈搏細小、實而堅實,代表疾病在內臟;脈搏細小、微弱而澀滯,代表久病;脈搏滑利、浮而快速,代表新病;脈搏急促,代表疝氣、小腹痛;脈搏滑利,代表風寒;脈搏澀滯,代表痺症;緩慢而滑利,代表內熱;強勁而緊繃,代表脹滿。手臂上青筋明顯,代表失血。腳踝尺脈緩慢而澀滯,代表解毒;安臥時脈搏強勁,代表失血;尺脈澀滯而滑利,代表多汗;尺脈冰冷而細弱,代表腹瀉。
腳踝尺脈粗大且經常發熱,代表內熱。
2. 諸脈證(十五)
脈要精微論曰:夫脈者,血之府也。長則氣治,短則氣病,數則煩心,大則病進,上盛則氣高,下盛則氣脹,代則氣衰,細則氣少,澀則心痛,渾渾革至如湧泉,病進而色弊,綿綿其去如弦絕者死。粗大者,陰不足,陽有餘,為熱中也。來疾去徐,上實下虛,為厥巔疾;來徐去疾,上虛下實,為惡風也。
故中惡風者,陽受氣也。有脈俱沉細數者,少陰厥也。沉細數散者,寒熱也。浮而散者,為眴僕。諸浮不躁者,皆在陽,則為熱;其有躁者在手。諸細而沉者,皆在陰,則為骨痛;其有靜者在足。數動一代者,病在陽之脈也,泄及便膿血。澀者,陽氣有餘也;滑者,陰氣有餘也。
白話文:
脈象是血氣的反映。脈搏有力且長,代表氣血運行正常;脈搏短促,代表氣血運行不暢;脈搏頻數,代表心煩不安;脈搏強勁有力,代表病情加重;上半身脈搏有力,代表氣血上逆;下半身脈搏有力,代表氣血下滯;脈搏時而有力時而無力,代表氣血衰弱;脈搏細小,代表氣血不足;脈搏澀滯,代表心痛;脈搏洪大如湧泉,代表病情嚴重,面色衰敗;脈搏細弱如弦斷,代表生命垂危。脈搏粗大,代表陰虛陽盛,內熱熾盛。脈搏來得快去得慢,代表上半身實證下半身虛證,是厥頂之症;脈搏來得慢去得快,代表上半身虛證下半身實證,是惡風之症。所以中惡風者,是因為陽氣受邪氣侵襲。脈搏沉細數而散亂,是少陰厥證;沉細數而散者,是寒熱之症;脈搏浮而散者,是眴僕之症。所有浮而不躁的脈象,都在陽經,代表熱證;如果有躁動的脈象,則在手太陰經。所有細而沉的脈象,都在陰經,代表骨痛;如果有靜止的脈象,則在足少陰經。脈搏數動一代,代表病在陽經,會引起泄瀉、便膿血。脈搏澀滯,代表陽氣有餘;脈搏滑利,代表陰氣有餘。
陽氣有餘,為身熱無汗;陰氣有餘,為多汗身寒;陰陽有餘,則無汗而寒。按之至骨,脈氣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
陰陽別論曰:陰陽虛,腸闢死。陽加於陰謂之汗。陰虛陽搏謂之崩。
白話文:
陽氣過盛,會導致身體發熱但不出汗;陰氣過盛,則會出現多汗且身體寒冷的情況;若陰陽兩種氣都過盛,則會出現不出汗且身體寒冷的現象。當用手按壓到骨頭時,如果脈搏的氣息較弱,可能表示腰部和脊椎疼痛,並伴有全身的痹症。
《陰陽別論》中提到:如果陰陽兩種氣都虛弱,腸道就會衰敗,甚至死亡。陽氣加在陰氣之上,則會引起出汗。若陰氣虛弱,陽氣卻強烈,這會導致崩漏(一種嚴重的婦科出血症狀)。
3. 病治易難(十六)
平人氣象論曰:風熱而脈靜,泄而脫血脈實,病在中脈虛,病在外脈澀堅者,皆難治,命曰反四時也。
玉機真藏論曰:凡治病,察其形氣色澤,脈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無後其時。形氣相得,謂之可治;色澤以浮,謂之易已;脈從四時,謂之可治;脈弱以滑,是有胃氣,命曰易治;形氣相失,謂之難治。色夭不澤,謂之難已;脈實以堅,謂之益甚;脈逆四時,為不可治。
必察四難而明告之。病熱脈靜,泄而脈大,脫血而脈實,病在中脈實堅,病在外脈不實堅者,皆難治。
按:此二篇之義,如前篇言病在中脈虛者為難治,後篇言病在中脈實堅者為難治;前言病在外脈澀堅者為難治,後言病在外脈不實堅者為難治,前後若乎相反,何也?蓋實邪在中者,脈不宜虛;虛邪在中者,脈不宜實也。陽邪在表者,宜滑而軟,不宜澀而堅;外邪方盛者,宜實而大,不宜虛而小也。此中各有精義,或者以其為誤,是不達耳。
白話文:
古人認為,當人體出現以下情況時,病情就比較難治癒:
- 體內有熱邪,但脈象卻很靜,或者體內虛弱,導致出血,但脈象卻很實。
- 病症在體內,但脈象虛弱,或者病症在體表,但脈象澀而堅硬。
這些情況被稱為「反四時」,意指病情與季節、自然規律相悖,難以預料和控制。
治療疾病時,需要觀察病人的形體、氣息、面色、脈象等,判斷病情的輕重、新舊,然後採取相應的治療方法。
如果病人形體與氣息相協調,面色紅潤有光澤,脈象符合季節變化,並且脈象虛弱但滑利,說明病人有胃氣,病情比較容易治癒。
反之,如果病人形體與氣息不協調,面色蒼白無光澤,脈象與季節變化不符,並且脈象實而堅硬,說明病情比較難治癒。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病症在體內,脈象不應該虛弱,而應該實;病症在體表,脈象不應該實,而應該虛弱。
這些看似矛盾的現象,實際上都是有其道理的,如果不能深入理解,就會誤以為是錯誤的觀點。
4. 真臟脈(十七)
陰陽別論曰:脈有陰陽,知陽者知陰,知陰者知陽。凡陽有五,五五二十五陽。所謂陰者,真藏也,見則為敗,敗必死也。所謂陽者,胃脘之陽也。別於陽者,知病處也;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
玉機真藏論曰:真肝脈至,中外堅,如循刀刃責責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澤,毛折乃死。真心脈至,堅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澤,毛折乃死。真肺脈至,大而虛,如以毛羽中人膚,色白赤不澤,毛折乃死。真腎脈至,搏而絕,如指彈石辟辟然,色黑黃不澤,毛折乃死。
真脾脈至,弱而乍數乍疏,色黃青不澤,毛折乃死。諸真臟脈見者,皆死不治也。黃帝問曰:見真臟者死,何也?岐伯曰:五臟者,皆稟氣於胃,胃者,五臟之本也;藏氣者,不能自致於手太陰,必因於胃氣,乃至於手太陰也。故邪氣勝者,精氣衰也;病甚者,胃氣不能與之俱至於手太陰,故真臟之氣獨見,獨見者,病勝臟也,故曰死。
白話文:
《陰陽別論》說:脈象有陰陽之分,了解陽脈就能明白陰脈,了解陰脈就能明白陽脈。陽脈共有五種,五種相加共二十五種陽脈。所謂陰脈,指的是真藏之氣,一旦顯現出來就代表身體衰敗,衰敗必死無疑。所謂陽脈,指的是胃脘之氣。通過分辨陽脈,就能知道病灶所在;通過分辨陰脈,就能知道患者的生死期限。
《玉機真藏論》說:如果真肝脈出現,脈象堅實,摸起來像刀刃一樣鋒利,像琴弦一樣緊繃,顏色青白黯淡,毛髮脫落,便會死亡。如果真心脈出現,脈象堅實而搏動,摸起來像薏苡子一樣顆粒分明,顏色赤黑黯淡,毛髮脫落,便會死亡。如果真肺脈出現,脈象虛浮,摸起來像用羽毛觸碰皮膚一樣,顏色白赤黯淡,毛髮脫落,便會死亡。如果真腎脈出現,脈象搏動而斷續,摸起來像手指彈石子一樣,顏色黑黃黯淡,毛髮脫落,便會死亡。
如果真脾脈出現,脈象虛弱,時而頻密時而稀疏,顏色黃青黯淡,毛髮脫落,便會死亡。凡是真臟脈出現的,都代表病入膏肓,無藥可救。黃帝問道:真臟脈出現就代表死亡,這是為什麼?岐伯回答:五臟都依靠胃氣來維持,胃是五臟之本。真臟之氣無法自行到達手太陰脈,必須依賴胃氣才能到達手太陰脈。所以,邪氣旺盛,精氣就會衰弱;病症嚴重,胃氣就無法將真臟之氣帶到手太陰脈,導致真臟之氣單獨出現。真臟之氣單獨出現,就代表邪氣勝過臟氣,所以說會死亡。
按:此胃氣即人之陽氣,陽氣衰則胃氣弱,陽氣敗則胃氣絕矣,此即死生之大本也。所謂凡陽有五者,即五臟之陽也,凡五臟之氣,必互相灌濡,故五臟之中,必各兼五氣,此所謂二十五陽也。是可見無往而非陽氣,亦無往而非胃氣,無胃氣即真臟獨見也,故曰死。
白話文:
胃氣就是人體的陽氣,陽氣衰弱就會導致胃氣虛弱,陽氣耗竭則胃氣消失,這正是生死根本所在。所謂的五陽,指的是五臟的陽氣。五臟之氣相互滋養,所以每個臟器都兼具五種陽氣,這就是所謂的二十五陽。由此可見,無論何處都離不開陽氣,也離不開胃氣,沒有胃氣,就只剩下真臟而失去生機,所以說人會死亡。
5. 關格(十八)
六節藏家論曰:人迎一盛,病在少陽,二盛病在太陽,三盛病在陽明,四盛以上為格陽。寸口一盛,病在厥陰,二盛病在少陰,三盛病在太陰,四盛以上為關陰。人迎與寸口俱盛四倍以上為關格,關格之脈羸,不能極於天地之精氣則死矣。本篇脈證具載關格門,當詳察之。
白話文:
《六節藏家論》中記載:
-
人迎脈:若只有一次搏動有力,病在少陽;若有兩次搏動有力,病在太陽;若有三次搏動有力,病在陽明;若有四次或以上搏動有力,則為格陽。
-
寸口脈:若只有一次搏動有力,病在厥陰;若有兩次搏動有力,病在少陰;若有三次搏動有力,病在太陰;若有四次或以上搏動有力,則為關陰。
-
人迎脈與寸口脈皆強勁有力,且都超過正常脈搏四倍以上,則稱為關格。
-
關格脈症狀為脈搏衰微无力,无法充分吸收天地精气,最终会导致死亡。
這篇古文記載了關格脈症的脈象和徵兆,我們應該仔細研讀,以便理解和掌握。
6. 孕脈(十九)
平人氣象論曰:婦人手少陰脈動甚者,任子也。
陰陽別論曰:陰搏陽別,謂之有子。
腹中論帝曰:何以知懷子之且生也?岐伯曰:身有病而無邪脈也。本篇諸義,具詳婦人門胎孕條中。
白話文:
《平人氣象論》提到:如果婦女的手少陰脈跳動特別強烈,那麼她懷的是子嗣。
《陰陽別論》指出:如果陰脈單獨搏動,可以理解為懷有子嗣。
《腹中論》中帝問:如何知道懷孕的人即將生產?岐伯回答:如果身體有疾病但沒有異常脈象。
這些篇章的含義,都在婦女門胎孕條目中有詳細說明。
7. 乳子脈(二十)
通評虛實論帝曰:乳子而病熱,脈懸小者何如?岐伯曰:手足溫則生,寒則死。帝曰:乳子中風熱,喘鳴肩息者,脈何如?曰:喘鳴肩息者,脈實大也,緩則生,急則死。此條詳義,具載小兒本門。
白話文:
黃帝問道:如果哺乳期嬰兒發熱,脈搏微弱不穩定,該如何處理?
岐伯回答:如果嬰兒的手腳溫暖,那麼他就有存活的希望;如果手腳冷,則預示著生命危急。
黃帝接著問:如果哺乳期嬰兒受到風熱侵襲,出現喘息、呼吸困難的情況,脈搏又是怎樣的呢?
岐伯回答:喘息、呼吸困難的情況下,脈搏通常會變得強壯、大動。如果脈搏緩和,則有存活的可能;如果脈搏急促,則生命危急。
這些詳細的解釋,都已經在關於小兒醫學的基本理論部分有詳細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