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五道集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道集 (1)

1. 脈神(一)

脈者,血氣之神,邪正之鑑也。有諸中必形諸外,故血氣盛者脈必盛,血氣衰者脈必衰,無病者脈必正,有病者脈必乖。矧人之疾病,無過表裡寒熱虛實,只此六字,業已盡之。然六者之中,又惟虛實二字為最要。蓋凡以表證、里證、寒證、熱證,無不皆有虛實,既能知表裡寒熱,而復能以虛實二字決之,則千病萬病,可以一貫矣。且治病之法,無逾攻補。

用攻用補,無逾虛實。欲察虛實,無逾脈息。雖脈有二十四名主病各異,然一脈能兼諸病,一病亦能兼諸脈,其中隱微,大有玄秘,正以諸脈中亦皆有虛實之變耳。言脈至此,有神存矣。倘不知要而泛焉求跡,則毫釐千里,必多迷誤,故予特表此義。有如洪濤巨浪中,則在乎牢執柁杆,而病值危難處,則在乎專辨虛實,虛實得真,則標本陰陽,萬無一失。其或脈有疑似,又必兼證兼理,以察其孰客孰主,孰緩孰急。

能知本末先後,是即神之至也矣。

白話文:

脈象,血氣的反映,疾病的鏡子

脈象,是血氣的運行狀態,也是辨別邪氣與正氣的依據。身體內部的狀況必然會反映在外部,因此血氣旺盛的人脈象就強勁,血氣衰弱的人脈象就微弱;沒有疾病的人脈象就正常,有疾病的人脈象就異常。

人體的疾病,主要分為表證、裡證、寒證、熱證、虛證、實證,這六個字已經涵蓋了所有疾病。其中,虛實二字是最重要的。因為無論表證、裡證、寒證、熱證,都會有虛實之分。只要能辨別表裡寒熱,再以虛實二字來判斷,就能通曉各種疾病。

治療疾病的方法,不外乎攻邪與補虛。攻邪與補虛,又與虛實密切相關。想要辨別虛實,就必須觀察脈象和呼吸。雖然脈象有二十四種,每種都有不同的主病,但一種脈象可能包含多種疾病,一種疾病也可能表現出不同的脈象。其中隱藏着許多微妙之处,深奧難解,這正是因為脈象中也存在着虛實變化。

談到脈象,就必須用心体会其奥妙。如果只注重表面现象,不求其深意,就會造成千里之差,容易误判。因此,我特地強調這一點。就好比在洶湧的巨浪中,必須牢牢掌握舵杆;在疾病危難關頭,就必須專注於辨別虛實。虛實判斷準確,才能準確把握病情的本末、陰陽,萬無一失。

如果脈象出現疑難雜症,就必須結合其他證狀和理法,判斷哪個是主要的、哪個是次要的,哪個是緩慢的、哪個是急迫的。

2. 部位解(二)

左寸心部也,其候在心與心包絡。得南方君火之氣,脾土受生,肺金受制,其主神明清濁。

右寸肺部也,其候在肺與膻中。得西方燥金之氣,腎水受生,肝木受制,其主情志善惡。

右二部,所謂上以候上也,故凡頭面、咽喉、口齒、頸項、肩背之疾,皆候於此。

左關肝部也,其候在肝膽。得東方風木之氣,心火受生,脾土受制,其主官祿貴賤。

右關脾部也,其候在脾胃。得中央濕土之氣,肺金受生,腎水受制,其主財帛厚薄。

右二部居中,所以候中焦也,故凡於脅肋腹背之疾,皆候於此。

左尺腎部也,其候在腎與膀胱、大腸。得北方寒水之氣,肝木受生,心火受制,其主陰氣之壽元。

白話文:

左寸脈屬於心部,它反映著心臟和心包絡的狀況。心臟得南方君火之氣,脾土因此而生,肺金因此而受制,它掌管著神明、清濁。

右寸脈屬於肺部,它反映著肺臟和膻中的狀況。肺臟得西方燥金之氣,腎水因此而生,肝木因此而受制,它掌管著情志善惡。

右二部,也就是右寸脈的第二段,稱為上候,所以凡是頭面、咽喉、口齒、頸項、肩背的疾病,都可以在這裡觀察到。

左關脈屬於肝部,它反映著肝臟和膽囊的狀況。肝臟得東方風木之氣,心火因此而生,脾土因此而受制,它掌管著官祿貴賤。

右關脈屬於脾部,它反映著脾臟和胃部的狀況。脾臟得中央濕土之氣,肺金因此而生,腎水因此而受制,它掌管著財帛厚薄。

右二部位於身體的中間,所以稱為中候,因此凡是脅肋腹背的疾病,都可以在這裡觀察到。

左尺脈屬於腎部,它反映著腎臟、膀胱和大腸的狀況。腎臟得北方寒水之氣,肝木因此而生,心火因此而受制,它掌管著陰氣和壽元。

右尺三焦部也,其候在腎與三焦、命門、小腸。得北方天一相火之氣,脾土受生,肺金受制,其主陽氣之壽元。

右二部,所謂下以候下也,故凡於腰腹、陰道及腳膝之病,皆候於此。按:本經曰: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脛中事。所以脈之形見上者候上,下者候下,此自然之理也。自王叔和云:心與小腸合於左寸,肺與大腸合於右寸,以至後人遂有左心小腸,右肺大腸之說,其謬甚矣。夫小腸、大腸皆下部之腑,自當應於兩尺。

然脈之兩尺,左為水位,乃真陰之舍也;右為火位,乃元陽之本也。小腸屬火,而火居火位,故當配於下之右;大腸屬金,而金水相從,故當配於下之左,此亦其當然也。但二腸連胃,氣本一貫,故在《內經》亦不言其定處,而但曰大腸、小腸皆屬於胃,是又於胃氣中,總可察二腸之氣也。

白話文:

右尺脉位对应三焦经,反映肾脏、三焦、命门和少肠的健康状况。它受北方天一相火之气的影响,脾土因此得到滋生,肺金受到抑制,主宰着阳气的寿命。

右尺脉位下半部分主要反映下半身的状况,因此腰腹、阴道、脚膝等部位的病症都会在右尺脉位下半部分显现。古书中记载,上半身的病症会反映在上半部分脉象,下半身的病症则反映在下半部分脉象,这是自然规律。

不过,一些医家认为心和小肠对应左寸脉,肺和大肠对应右寸脉,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小肠和大肠都是下半身的腑脏,理应对应两尺脉位。

实际上,左尺脉位属水位,是真阴的所在;右尺脉位属火位,是元阳的根本。小肠属火,而火居火位,所以对应右尺脉位下半部分;大肠属金,而金水相生,所以对应左尺脉位下半部分,这是合理的推断。不过,因为二肠都与胃相连,气机相通,所以《内经》并没有明确指出二肠的具体位置,只说大肠和小肠都属于胃,从胃气中也可以观察二肠的状况。

然凡在下焦臟腑,無不各具陰陽,若欲察下部之陽者,當總在右尺;察下部之陰者,當總在左尺,則盡其要矣。或問曰:何以右尺為陽而屬火?曰尺為蛇武之鄉,而地之剛居西北,所以手足之右強於左,是即左陰右陽之義也。此篇尚有詳論,具載《類經,求正錄》中,所當參閱。

正脈十六部(三,浮、沉、遲、數、洪、微、滑、澀、弦、芤、緊、緩、結、伏、虛、實)

浮脈,舉之有餘,按之不足。浮脈為陽,凡洪大芤革之屬,皆其類也。為中氣虛,為陰不足,為風,為暑,為脹滿,為不食,為表熱,為喘急。浮大為傷風,浮緊為傷寒,浮滑為宿食,浮緩為濕滯,浮芤為失血,浮數為風熱,浮洪為狂躁。雖曰浮為在表,然真正風寒外感者,脈反不浮,但其緊數而略兼浮者,便是表邪,其證必發熱無汗,或身有痠疼,是其候也。若浮而兼緩,則非表邪矣。

白話文:

然而,凡是位於下焦的臟腑,無不各具陰陽。若要觀察下焦的陽氣,應該主要觀察右尺脈;要觀察下焦的陰氣,應該主要觀察左尺脈,這樣就掌握了主要的訣竅。有人可能會問:為什麼右尺脈屬於陽而屬火呢?因為尺脈是蛇武的所在,而地氣的剛強之處在西北,所以手腳的右側比左側強壯,這就是左陰右陽的道理。關於這方面,還有更詳細的論述,詳見《類經,求正錄》,應該仔細參閱。

正脈有十六部,分別是:浮、沉、遲、數、洪、微、滑、澀、弦、芤、緊、緩、結、伏、虛、實。

浮脈,是指摸上去感覺脈搏跳動浮於表面,按之則感覺不足。浮脈屬於陽脈,凡是脈搏洪大、芤革等,都屬於浮脈的範疇。浮脈代表中氣虛、陰氣不足、風邪、暑邪、脹滿、不食、表熱、喘急等病症。浮大脈象代表傷風,浮緊脈象代表傷寒,浮滑脈象代表宿食,浮緩脈象代表濕滯,浮芤脈象代表失血,浮數脈象代表風熱,浮洪脈象代表狂躁。雖然說浮脈屬於表證,但真正患有風寒外感的人,脈象反倒不浮,只是脈象緊數,略微帶有浮象,這才代表表邪,其病症必然發熱無汗,或者身體痠疼,這就是浮脈的徵候。如果脈象浮而兼緩,就不是表邪了。

大都浮而有力有神者,為陽有餘,陽有餘則火必隨之,或痰見於中,或氣壅於上,可類推也。若浮而無力空豁者,為陰不足,陰不足則水虧之候,或血不營心,或精不化氣,中虛可知也。若以此等為表證,則害莫大矣。其有浮大弦硬之極,甚至四倍以上者,《內經》謂之關格,此非有神之謂,乃真陰虛極而陽亢無根,大凶之兆也。凡脈見何部,當隨其部而察其證,諸脈皆然。

沉脈,輕手不見,重取乃得。沉脈為陰,凡細小、隱伏、反關之屬,皆其類也,為陽郁之候。為寒,為水,為氣,為郁,為停飲,為癥瘕,為脹實,為厥逆,為洞泄。沉細為少氣,為寒欲,為胃中冷,為腰腳痛,為痃癖。沉遲為痼冷,為精寒。沉滑為宿食,為伏痰。沉伏為霍亂,為胸腹痛。

白話文:

如果脈象浮而有力有神,表示陽氣過盛,陽氣過盛就會導致火氣旺盛,可能出現痰濕內積,或氣往上逆的現象,以此類推。如果脈象浮而無力空虛,表示陰氣不足,陰氣不足就代表體內津液虧損,可能導致血液不能滋養心臟,或精氣無法化為元氣,可以推斷出體內虛弱。如果以上這些都是表面的症狀,那危害就很大了。如果脈象浮大弦硬到極點,甚至比正常脈象粗四倍以上,根據《內經》的說法,這叫做關格脈,這並不是有神氣的表現,而是真陰虛耗到極點,陽氣亢盛而無根基,是大凶之兆。

觀察脈象時,要根據脈象所在的位置,來判斷病人的症狀,各種脈象都是如此。

沉脈是指輕輕觸摸時感覺不到,必須用力按壓才能摸到的脈象。沉脈屬於陰性脈象,凡是細小、隱藏、反關的脈象,都屬於這一類,表示陽氣鬱滯。沉脈象徵著寒氣、水濕、氣滯、鬱結、停飲、癥瘕、脹滿、厥逆、洞泄等病症。

沉細脈代表氣虛、怕冷、胃寒、腰腿痛、痃癖等病症。沉遲脈代表久病寒邪、精氣不足。沉滑脈代表宿食、伏痰。沉伏脈代表霍亂、胸腹疼痛。

沉數為內熱。沉弦、沉緊為心腹、小腸疼痛。沉雖屬裡,然必察其有力無力,以辨虛實。沉而實者,多滯多氣,故曰下手脈沉,便知是氣。氣停積滯者,宜消宜攻。沉而虛者,因陽不達,因氣不舒。陽虛氣陷者,宜溫宜補。其有寒邪外感,陽為陰蔽,脈見沉緊而數,及有頭疼身熱等證者,正屬邪表,不得以沉為里也。

遲脈,不及四至者皆是也。遲為陰脈,凡代緩結澀之屬,皆其相類,乃陰盛陽虧之候。為寒,馬虛。浮而遲者內氣虛,沉而遲者表氣虛。遲在上,則氣不化精,遲在下,則精不化氣。氣寒則不行,血寒則凝滯。若遲兼滑大者,多風痰頑痹之候,遲兼細小者,必真陽虧弱而然。

白話文:

脈象沉數,代表體內有熱氣。沉弦、沉緊的脈象,則可能代表心腹或小腸疼痛。雖然沉脈通常屬於裡證,但也要觀察脈象是否有力,才能判斷是虛症還是實症。沉而實的脈象,代表身體裡有許多積滯和氣滯,所以脈象沉時,就可以知道是氣的問題。氣停積滯,就需要消導和攻邪。沉而虛的脈象,代表陽氣不足,氣機不舒暢。陽虛氣陷,就需要溫補。如果出現寒邪外感,陽氣被陰邪阻蔽,脈象沉緊而數,伴隨著頭痛、發熱等症狀,就屬於邪氣在表,不能以沉脈判定為裡證。

遲脈,是指脈搏跳動的頻率不及四次一息。遲脈屬於陰脈,凡是脈象代脈、緩脈、結脈、澀脈等,都屬於陰盛陽虛的表現。遲脈可以是寒邪引起的,也可能是氣虛引起的。浮而遲的脈象代表內氣虛,沉而遲的脈象則代表表氣虛。遲脈在上,代表氣化精不足,遲脈在下,則代表精化氣不足。氣寒則運行不暢,血寒則凝滯。如果遲脈同時伴隨著滑大,多為風痰頑痹的表現;如果遲脈伴隨著細小,則代表真陽虧虛。

或陰寒留蓄於中,則為泄為痛;或元氣不榮於表,則寒慄拘攣。大都脈來遲慢者,總由元氣不充,不可妄施攻擊。

數脈,五至六至以上,凡急疾緊促之屬,皆其類也。為寒熱,為虛勞,為外邪,為癰瘍。滑數、洪數者多熱,澀數、細數者多寒。暴數者多外邪,久數者必虛損。數脈有陰有陽。今後世相傳,皆以數為熱脈,及詳考《內經》則但曰:諸急者多寒,緩者多熱,滑者陽氣盛,微有熱。曰:粗大者,陰不足,陽有餘,為熱中也。

曰:緩而滑者曰熱中。舍此之外,則並無以數言熱者。而遲冷數熱之說,乃始自《難經》云數則為熱,遲則為寒,今舉世所宗,皆此說也。不知數熱之說,大有謬誤。何以見之?蓋自余歷驗以來,凡見內熱伏火等證,脈反不數,而惟洪滑有力,如經文所言者是也。至如數脈之辨,大約有七,此義失真,以至相傳遺害者,弗勝紀矣。

白話文:

如果體內有寒氣積聚,就會導致腹瀉或疼痛;如果體表元氣不足,就會出現寒顫和肢體拘攣。總之,脈象遲緩,主要都是因為元氣不足,不能亂用攻伐之法。

脈象數,是指每分鐘脈搏跳動次數超過五至六次,凡是脈象急促緊迫的,都屬於這一類。它可能是寒熱、虛勞、外邪入侵或癰瘍等病症引起的。脈象滑數、洪數多見於熱證,脈象澀數、細數多見於寒證。脈象突然變數多見於外邪入侵,脈象持續數多半是虛損所致。數脈分陰陽,後世相傳都認為數脈是熱脈,但仔細研究《內經》就會發現,書中只說「諸急者多寒,緩者多熱,滑者陽氣盛,微有熱」。書中還說「粗大者,陰不足,陽有餘,為熱中也」,「緩而滑者曰熱中」,除此之外,並無其他以數脈論熱的說法。而「遲則為寒,數則為熱」的說法,最早出自《難經》,如今世人皆奉此為圭臬,殊不知「數熱」之說,大有謬誤。為何這樣說呢?因為我多年行醫以來,凡是遇到內熱伏火等病症,脈象反倒不數,而是洪滑有力,正如經文所說的那樣。至於數脈的辨證,大約有七種,其義失真,以至於流傳至今造成許多誤解,實在是不可勝數。

茲列其要者如左,諸所未盡,可以類推。一、外邪有數脈。凡寒邪外感,脈必暴見緊數。然初感便數者,原未傳經,熱自何來?所以只宜溫散。即或傳經日久,但其數而滑實,方可言熱;若數而無力者,到底仍是陰證,只宜溫中。此外感之數,不可盡以為熱也。若概用寒涼,無不殺人。

一、虛損有數脈。凡患陽虛而數者,脈必數而無力,或兼細小,而證見虛寒,此則溫之且不暇,尚堪作熱治乎?又有陰虛之數者,脈必數而弦滑,雖有煩熱諸證,亦宜慎用寒涼,若但清火,必至脾泄而敗。且凡患虛損者,脈無不數,數脈之病,惟損最多,愈虛則愈數,愈數則愈危,豈數皆熱病乎?若以虛數作熱數,則萬無不敗者矣。一、瘧疾有數脈。

白話文:

這篇文章主要說明脈象的變化與病症的關係,其中特別強調了「數脈」的複雜性。

首先,它指出外感寒邪時脈象會出現「緊數」,但若只是初期出現「數脈」,並不代表一定發熱,應該以溫散的方法治療。只有當「數脈」伴隨滑實的現象時,才可判斷為熱證。此外,若「數脈」無力,則屬於陰證,應以溫中方法治療。總之,不能單憑「數脈」就判定為熱證,否則會造成誤診。

接著,文章提及虛損也會出現「數脈」。陽虛引起的「數脈」會無力或伴隨細小,表現為虛寒,必須以溫補的方法治療,不能誤以為熱證。陰虛引起的「數脈」則會弦滑,即使伴有煩熱等症狀,也應謹慎使用寒涼藥物,避免脾胃受損。此外,虛損患者的脈象通常都會出現「數脈」,並且「愈虛愈數,愈數愈危」,因此不能將「虛數」誤認為「熱數」,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最後,文章簡要提及瘧疾也會出現「數脈」,但未深入探討。

凡瘧作之時,脈必緊數,瘧止之時,脈必和緩,豈作即有火,而止則無火乎?且火在人身,無則無矣,有則無止時也。能作能止者,惟寒邪之進退耳,真火真熱,則不然也。此瘧疾之數,故不可盡以為熱。一、痢疾有數脈。凡痢疾之作,率由寒濕內傷,脾腎俱損,所以脈數但兼弦澀細弱者,總皆虛數,非熱數也,悉宜溫補命門,百不失一。其有形證多火,年力強壯者,方可以熱數論治。

然必見洪滑實數之脈,方是其證。一、癰瘍有數脈。凡脈數身無熱而反惡寒,飲食如常者,或身有熱而得汗不解者,即癰疽之候也。然瘡瘍之發,有陰有陽,可攻可補,亦不得盡以脈數者為熱證。一、痘疹有數脈,以邪毒未達也,達則不數矣。此當以虛實大小分陰陽,亦不得以數為熱脈。

白話文:

瘧疾發作時脈象一定緊而快,瘧疾停止時脈象就會變得平穩緩慢,難道發作時體內就有火,停止時就沒有火了嗎?而且人體內的火,沒有就是沒有,如果有就不會停止。瘧疾能發作也能停止,這只不過是寒邪進進出出而已,真正的火和熱,就不會這樣。所以,瘧疾雖然有脈象快速的情況,但不能一概而論地認為都是熱症。

痢疾也有特定的脈象。痢疾通常是由於寒濕內傷,導致脾腎受損,所以脈象雖然快速,但同時也會出現弦、澀、細、弱等特徵,這些都是虛數,不是熱數,應該採用溫補命門的治療方法,百試百靈。只有那些症狀明顯偏熱,體質強壯的人,才可以用熱數來治療。

但必須要看到洪、滑、實、數的脈象,才能確定是熱證。癰疽也有特定的脈象。如果脈象快速,但身體沒有發熱,反而怕冷,飲食正常,或者身體發熱,但出汗後症狀沒有緩解,這就是癰疽的徵兆。然而,瘡瘍的發生,有陰有陽,可以攻可以補,也不能單憑脈象快速就認定是熱證。

痘疹也有特定的脈象,這是因為邪毒尚未到達,一旦到達,脈象就不會再快了。這時需要根據虛實、大小、陰陽來區分,也不能單憑脈象快速就認定是熱脈。

一、癥癖有數脈。凡脅腹之下有塊如盤者,以積滯不行,脈必見數。若積久成疳,陽明壅滯,而致口臭、牙疳、發熱等證者,乃宜清胃清火。如無火證,而脈見細數者,亦不得認以為熱。一、胎孕有數脈。以衝任氣阻,所以脈數,本非火也。此當以強弱分寒熱,不可因其脈數,而執以黃芩為聖藥。

按:以上數脈諸證,凡邪盛者多數脈,虛甚者尤多數脈,則其是熱非熱,從可知矣。

洪脈,大而實也,舉按皆有餘。洪脈為陽,凡浮芤實大之屬,皆其類也,為血氣燔灼,大熱之候。浮洪為表熱,沉洪為裡熱。為脹滿,為煩渴,為狂躁,為斑疹,為頭疼面熱,為咽乾喉痛,為口瘡癰腫,為大小便不通,為動血,此陽實陰虛,氣實血虛之候。若洪大至極,甚至四倍以上者,是即陰陽離絕,關格之脈也,不可治。

白話文:

症狀與脈象有關係。凡是脅肋和腹部下方有塊狀物,像盤子一樣的,這是由於積聚的食物無法排出,脈象必定會出現數脈。如果積聚久了,就形成疳疾,陽明經絡阻塞,導致口臭、牙齒腐爛、發熱等症狀,就應該清胃瀉火。如果沒有火熱症狀,但脈象仍然出現細數脈,也不應該認為是熱證。

懷孕也有一些特定的脈象。因為衝任二脈氣機阻滯,所以脈象才會數,這不是火熱之症。這種情況應該根據身體強弱來判斷寒熱,不能因為脈象數就認為是熱症,而一味地用黃芩作為藥物。

上面提到的數脈,凡是邪氣盛的病人多數脈,虛弱的病人也常出現數脈,因此判斷脈象是否為熱證,就可以從中得知了。

洪脈,就是脈象又大又實,按壓時都感覺有力。洪脈屬於陽脈,凡是浮、芤、實、大的脈象都屬於洪脈的範疇,都是血氣過於旺盛,熱度很高的表現。浮洪脈屬於表熱,沉洪脈屬於裡熱。

洪脈會出現腹脹、口渴、躁狂、斑疹、頭痛頭熱、咽乾喉痛、口瘡癰腫、大小便不通、出血等症狀,這是陽氣實而陰氣虛,氣盛而血虛的表現。如果洪脈大到極點,甚至比正常脈象大四倍以上,這就是陰陽分離,生命垂危的脈象,無法治療。

微脈,纖細無神,柔弱之極,是為陰脈。凡細小虛濡之屬,皆其類也,乃血氣俱虛之候。為畏寒,為恐懼,為怯弱,為少氣,為中寒,為脹滿,為嘔噦,為泄瀉,為虛汗,為食不化,為腰腹疼痛,為傷精失血,為眩運厥逆。此雖氣血俱虛,而尤為元陽虧損,最是陰寒之候。

滑脈,往來流利,如盤走珠。凡洪大芤實之屬,皆其類也,乃氣實血壅之候。為痰逆,為食滯,為嘔吐,為滿悶。滑大、滑數為內熱,上為心肺、頭目、咽喉之熱,下為小腸、膀胱、二便之熱。婦人脈滑數而經斷者為有孕。若平人脈滑而和緩,此自營衛充實之佳兆;若過於滑大,則為邪熱之病。

白話文:

脈象微細,幾乎感覺不到,柔弱到極點,這是陰脈。凡是身體虛弱、氣血不足的人,都會出現這種脈象,代表著氣血俱虛的狀態。患者常會感到畏寒、恐懼、怯弱、氣短、體寒、腹部脹滿、嘔吐、腹瀉、盜汗、消化不良、腰腹疼痛、損傷精氣、頭暈目眩、四肢厥逆等症狀。雖然氣血俱虛,但更重要的是元陽虧損,這是典型的陰寒之象。

滑脈,脈搏流暢,如同珠子在盤中滚动。凡是脉象洪大、弦急、有力的人,都会出现这种脉象,代表着气实血瘀的状况。患者常会感到痰多咳嗽、食物积滞、呕吐、胸闷等症状。滑脉大而快,代表着体内有热,上热会影响心肺、头目、咽喉,下热会影响小肠、膀胱,导致大小便不畅。女性脉象滑数而月经停止,则可能是怀孕。如果平常人脉象滑而平和,则说明身体健康、气血充足;但如果脉象过分滑大,则可能是邪热导致的疾病。

又凡病虛損者,多有弦滑之脈,此陰虛然也;瀉痢者,亦多弦滑之脈,此脾腎受傷也,不得通以火論。

澀脈,往來艱澀,動不流利,如雨霑沙,如刀刮竹,言其象也。澀為陰脈,凡虛細微遲之屬,皆其類也,為血氣俱虛之候。為少氣,為憂煩,為痹痛,為拘攣,為麻木,為無汗,為脾寒少食,為胃寒多嘔,為二便違和,為四肢厥冷。男子為傷精,女子為失血,為不孕,為經脈不調。

凡脈見澀滯者,多由七情不遂,營衛耗傷,血無以充,氣無以暢。其在上,則有上焦之不舒,在下則有下焦之不運,在表則有筋骨之疲勞,在裡則有精神之短少,凡此總屬陽虛。諸家言氣多血少,豈以脈之不利,猶有氣多者乎?

白話文:

凡是患有虛損的人,通常脈象呈現弦滑,這是因為陰虛所致。患有瀉痢的人,也常出現弦滑的脈象,這是脾腎受損,不能用火論治。

澀脈是指脈象往來艱澀,跳動不流利,像雨水沾濕沙土,又像刀子刮竹子,形容其脈象的狀況。澀脈屬於陰脈,凡是虛弱、細小、微弱、遲緩的脈象,都屬於此類,代表血氣皆虛的徵兆。會出現氣短、憂愁煩躁、痹痛、肢體拘攣、麻木、無汗、脾寒少食、胃寒多嘔、大小便不順暢、四肢厥冷等症狀。男性會出現傷精,女性則會出現失血、不孕、經脈不調等情況。

凡是脈象呈現澀滯的人,大多是因為七情不遂,導致營衛氣血耗損,血液無法充盈,氣血無法暢通。如果澀滯在上面,就會有上焦不舒的症狀;如果澀滯在下面,就會有下焦不運的症狀;如果澀滯在表層,就會有筋骨疲勞的症狀;如果澀滯在裡層,就會有精神不足的症狀。總之,這些症狀都屬於陽虛。有人說氣多血少,但脈象不通暢,又怎麼可能是氣多呢?

弦脈,按之不移,硬如弓弦。凡滑大堅搏之屬,皆其類也。為陽中伏陰,為血氣不和,為氣逆,為邪勝,為肝強,為脾弱,為寒熱,為痰飲,為宿食,為積聚,為脹滿,為虛勞,為疼痛,為拘急,為瘧痢,為疝痹,為胸脅痛。《瘡疽論》曰:弦洪相搏,外緊內熱,欲發瘡疽也。

弦從木化,氣通乎肝,可以陰,亦可以陽。但其弦大兼滑者,便是陽邪;弦緊兼細者,便是陰邪。凡臟腑間胃氣所及,則五臟俱安,肝邪所侵,則五臟俱病。何也?蓋木之滋生在水,培養在土。若木氣過強,則水因食耗,土為克傷;水耗則腎虧,土傷則胃損;腎為精血之本,胃為水穀之本,根本受傷,生氣敗矣,所以木不宜強也。矧人無胃氣曰死,故脈見和緩者吉,指下弦強者凶。

白話文:

弦脈的解讀與病症

弦脈,按下去不會移動,硬如弓弦。凡是滑大堅搏之類的脈象,都屬於弦脈。弦脈代表陽中伏陰血氣不和氣逆邪氣盛肝氣過盛脾氣虛弱寒熱交戰痰飲積聚宿食停滯積聚成塊腹脹滿虛勞疼痛肢體拘急瘧疾痢疾疝氣痹症胸脅疼痛

《瘡疽論》中記載:弦脈與洪脈互相搏動,外緊內熱,這是將要發瘡疽的徵兆。

弦脈屬於木性,氣通於肝,可以是陰性,也可以是陽性。但如果弦脈又大又滑,那就是陽邪;如果弦脈緊而細,那就是陰邪。

凡是臟腑之間胃氣充足,則五臟皆安。肝邪入侵,則五臟皆病。這是因為木的生長需要水,培育需要土。如果木氣過強,水就會被消耗,土就會被克傷;水耗則腎氣虛,土傷則胃氣損;腎是精血之本,胃是水穀之本,根本受傷,生機就敗壞了,所以木氣不宜過強。何况人沒有胃氣就等於死亡,所以脈象和緩者吉利,指下弦強者凶險。

蓋肝邪與胃氣不和,緩與弦強相左,弦甚者土必敗,諸病見此,總非佳兆。

芤脈,浮大中空,按如蔥管。芤為陽脈,凡浮豁弦洪之屬,皆相類也,為孤陽脫陰之候。為失血脫血,為氣無所歸,為陽無所附,為陰虛發熱,為頭暈目眩,為驚悸怔忡,為喘急盜汗。芤雖陽脈,而陽實無根,總屬大虛之候。

緊脈,急疾有力,堅搏抗指,有轉索之狀,凡弦數之屬,皆相類也。緊脈陰多陽少,乃陰邪激搏之候,主為痛為寒。緊數在表,為傷寒發熱,為渾身筋骨疼痛,為頭痛項強,為咳嗽鼻塞,為瘴為瘧。沉緊在裡,為心脅疼痛,為胸腹脹滿,為中寒逆冷,為吐逆出食,為風癇反張,為痃癖,為瀉痢,為陰疝。在婦人為氣逆經滯,在小兒為驚風抽搐。

白話文:

肝臟的病氣與胃氣不協調,導致脈象緩慢和弦急強勁互相矛盾,如果弦急過度,脾土必然受損,出現這些症狀,整體來說都不是好兆頭。

芤脈是指浮大而空虛的脈象,按壓時像蔥管一樣。芤脈屬於陽脈,凡是浮、豁、弦、洪等脈象都與其相似,代表著孤陽脫陰的狀態。這可能是失血、脫血,也可能是氣無所歸、陽無所附,還可能是陰虛發熱、頭暈目眩、驚悸怔忡、喘急盜汗。雖然芤脈是陽脈,但陽氣虛弱無根,整體來說屬於大虛的表現。

緊脈是指急促有力,堅硬搏動,並且像繩索一樣的脈象,凡是弦數等脈象都與其相似。緊脈代表著陰氣多而陽氣少,是陰邪激搏的表現,主要導致疼痛和寒症。如果緊數在表層,可能是傷寒發熱、渾身筋骨疼痛、頭痛項強、咳嗽鼻塞、瘴氣或瘧疾。如果沉緊在內裡,可能是心脅疼痛、胸腹脹滿、中寒逆冷、吐逆出食、風癇反張、痃癖、瀉痢、陰疝。在婦女身上,可能是氣逆經滯;在小孩身上,可能是驚風抽搐。

緩脈,和緩不緊也。緩脈有陰有陽,其義有三:凡從容和緩,浮沉得中者,此自平人之正脈;若緩而滑大者多實熱,如《內經》所言者是也;緩而遲細者多虛寒,即諸家所言者是也。然實熱者,必緩大有力,多為煩熱,為口臭,為腹滿,為癰瘍,為二便不利,或傷寒溫瘧初愈,而餘熱未清者,多有此脈。

若虛寒者,必緩而遲細,為陽虛,為畏寒,為氣怯,為疼痛,為眩暈,為痹弱,為痿厥,為怔忡健忘,為食飲不化,為驚溏飧泄,為精寒腎冷,為小便頻數。女人為經遲血少,為失血下血。凡諸瘡毒外證,及中風產後,但得脈緩者皆易愈。

結脈,脈來忽止,止而復起,總謂之結。舊以數來一止為促,促者為熱,為陽極;緩來一止為結,結者為寒,為陰極。通謂其為氣為血,為食為痰,為積聚,為癥瘕,為七情鬱結。浮結為寒邪在經,沉結為積聚在內,此固結促之舊說矣。然以予之驗,則促類數也,未必熱;結類緩也,未必寒,但見中止者,總是結脈。

白話文:

脈搏緩慢,指的是脈搏跳動和緩不緊迫。緩脈分為陰陽兩種,其中涵義有三個:

一般而言,脈象從容和緩,浮沉適中,這是正常人的標準脈象;如果脈搏緩慢但滑大,多半是實熱,正如《內經》所記載的;如果脈搏緩慢且遲細,多半是虛寒,也就是各家醫書所說的。

不過實熱者,脈搏必定緩慢而有力,且伴隨發熱、口臭、腹脹、癰疽、大小便不暢等症狀,也可能是在傷寒溫瘧初癒,但餘熱未清的情況下出現。

虛寒者,脈搏必定緩慢且細弱,且伴隨陽虛、畏寒、氣虛、疼痛、眩暈、肢體麻木無力、痿厥、心悸健忘、消化不良、腹瀉、精寒腎冷、小便頻繁等症狀。女性則可能出現經期延遲、血量減少、失血或出血等問題。

各種瘡毒外症,以及中風、產後等情況,只要出現緩脈,都比較容易痊癒。

結脈,指的是脈搏跳動時突然停止,停一下又繼續跳動,總稱為結脈。過去認為脈搏跳動快而突然停止是「促」,「促」代表熱,代表陽氣盛極;脈搏跳動慢而突然停止是「結」,「結」代表寒,代表陰氣盛極。

一般認為結脈代表氣血不暢、飲食積滯、痰濕積聚、腫塊積聚、七情鬱結等。浮結代表寒邪侵犯經脈,沉結代表內臟有積聚,這是過去對於促脈和結脈的傳統說法。

然而根據我的經驗,促脈並不一定代表熱,結脈也不一定代表寒,只要出現脈搏突然停止的現象,就是結脈。

多由血氣漸衰,精力不繼,所以斷而復續,續而復斷,常見久病者多有之,虛勞者多有之,或誤用攻擊消伐者亦有之。但緩而結者為陽虛,數而結者為陰虛。緩者猶可,數者更劇。此可以結之微甚,察元氣之消長,最顯最切者也。至如留滯鬱結等病,本亦此脈之證應,然必其形強氣實,而舉接有力,此多因鬱滯者也。

又有無病而一生脈結者,此其素稟之異常,無足怪也。舍此之外,凡病有不退,而漸見脈結者,此必氣血衰殘,首尾不繼之候,速宜培本,不得妄認為留滯。

伏脈,如有如無,附骨乃見。此陰陽潛伏,阻隔閉塞之候。或火閉而伏,或寒閉而伏,或氣閉而伏。為痛極,為霍亂,為疝瘕,為閉結,為氣逆,為食滯,為忿怒,為厥逆、水氣。

白話文:

許多疾病的脈象會呈現斷斷續續的狀態,這是因為血氣逐漸衰弱,精力不足所致。這種情況常見於久病之人、虛弱之人,也可能因錯誤的治療方法而導致。其中,脈象緩慢而結實的是陽虛,脈象頻繁而結實的是陰虛,前者尚可,後者則更嚴重。從脈象的變化,可以清楚地觀察到元氣的消長。

至於留滯、鬱結等病症,也會反映在脈象上,但這些患者通常體形健壯,氣力充足,與血氣衰弱的脈象不同。

也有些人天生脈象就呈現結實的狀態,這是體質上的特殊性,不必過於擔心。除此之外,如果病症沒有好轉,反而出現脈象結實,則代表氣血衰敗,元氣不足,需要及時補養,不可誤認為是留滯。

伏脈摸起來若有若無,隱隱約約附著在骨頭上,這是陰陽氣血阻塞不通的表現。可能是火氣鬱結、寒氣凝滯,或是氣機阻滯所致,會導致疼痛、霍亂、疝氣、閉結、氣逆、食積、憤怒、厥逆、水腫等病症。

凡伏脈之見,雖與沉微細脫者相類,而實有不同也。蓋脈之伏者,以其本有如無,而一時隱蔽不見耳。此有胸腹痛劇而伏者,有氣逆於經,脈道不通而伏者,有偶因氣脫不相接續而伏者,然此必暴病暴逆者乃有之,調其氣而脈自復矣。

若此數種之外,其有積困延綿,脈本細微而漸至隱伏者,此自殘燼將絕之兆,安得尚有所伏?常見庸人診此,無論久暫虛實,動稱伏脈,而破氣導痰等劑,猶然任意,此恐其就道稽遲,而復行催牒耳。聞見略具,諒不至此。

虛脈,正氣虛也,無力也,無神也。有陰有陽。浮而無力為血虛,沉而無力為氣虛,數而無力為陰虛,遲而無力為陽虛。雖曰微濡遲澀之屬,皆為虛類,然而無論諸脈,但見指下無神者,總是虛脈。《內經》曰:按之不鼓,諸陽皆然,即此謂也。故凡洪大無神者,即陰虛也;細小無神者,即陽虛也。

白話文:

伏脈、虛脈辨析

伏脈

凡是見到伏脈,雖然與沉、微、細、脫脈相似,但實際上有所不同。因為伏脈的本質是脈象若有若無,只是暫時隱藏起來看不見而已。

伏脈的成因有幾種:

  • 胸腹疼痛劇烈,導致脈象隱伏。
  • 氣逆於經絡,脈道不通暢,導致脈象隱伏。
  • 偶爾因氣脫,脈象不連續,導致脈象隱伏。

然而,以上這些伏脈都是由突發的疾病或逆氣造成的,調整氣血,脈象自然就會恢復。

與伏脈相混淆的病症

除了上述幾種伏脈以外,如果患者積困日久,脈象本就細微,然後逐漸隱伏,這就屬於殘餘氣息將要消亡的徵兆,怎麼可能還有伏脈呢?

常見一些庸醫,不論患者病程長短,虛實狀態,都一律稱之為伏脈,並胡亂開立破氣導痰等藥物,這樣恐怕會延誤患者病情,反而加速死亡。希望大家能夠有所了解,不要犯這種錯誤。

虛脈

虛脈,指的是正氣虛弱、無力、無神。虛脈可分為陰虛和陽虛。

  • 浮而無力,指的是血虛。
  • 沉而無力,指的是氣虛。
  • 數而無力,指的是陰虛。
  • 遲而無力,指的是陽虛。

雖然微、濡、遲、澀等脈象都屬於虛脈的範疇,但無論何種脈象,只要在指下感覺不到脈象的力度,都屬於虛脈。《內經》中說:「按之不鼓,諸陽皆然」,就是指的這種虛脈。

因此,凡是洪大而無力度的脈象,就是陰虛;凡是細小而無力度的脈象,就是陽虛。

陰虛則金水虧殘,龍雷易熾,而五液神魂之病生焉。或盜汗遺精,或上下失血,或驚忡不寧,或咳喘勞熱。陽虛則火土受傷,真氣日損,而君相化源之病生焉。或頭目昏眩,或膈塞脹滿,或嘔惡亡陽,或瀉痢疼痛。救陰者,壯水之主;救陽者,益火之源。漸長則生,漸消則死,虛而不補,元氣將何以復?此實死生之關也。

醫不識此,尚何望其他焉?

實脈,邪氣實也,舉按皆強,鼓動有力。實脈有陰有陽,凡弦洪緊滑之屬,皆相類也,為三焦壅滯之候。表邪實者,浮大有力,以風寒暑濕外感於經,為傷寒瘴瘧,為發熱頭痛、鼻塞頭腫,為筋骨肢體痠疼、癰毒等證。里邪實者,沉實有力,因飲食七情內傷於臟,為脹滿,為閉結,為癥瘕,為瘀血,為痰飲,為腹痛,為喘嘔咳逆等證。火邪實者,洪滑有力,為諸實熱等證。

白話文:

陰虛就會導致金水虧損,導致身體容易出現熱症,進而引發各種五臟六腑、精神方面的疾病。例如盜汗、遺精、出血、心神不寧、咳嗽、喘息、發熱等。陽虛則會傷及火土,導致身體真氣不足,影響到人體的元氣和運化功能,出現頭昏眼花、胸悶腹脹、嘔吐、腹瀉等症狀。治療陰虛要滋陰補水,治療陽虛要補益陽氣。只有持續的調養,才能讓身體逐漸恢復健康,否則虛弱的體質會越來越差,甚至危及生命。這正是生死攸關的關鍵。

醫生如果不了解這些基本道理,又如何能治好病人呢?

脈象實證代表身體有邪氣,脈搏摸起來強勁有力。實脈分為陰陽,弦、洪、緊、滑等脈象都屬於實證,代表三焦經氣不通暢。如果實證是由外邪引起的,脈象會浮大有力,比如風寒暑濕等外邪入侵,導致傷寒、瘴瘧、發熱頭痛、鼻塞頭腫、筋骨痠痛、癰瘡等症狀。如果實證是由內邪引起的,脈象會沉實有力,比如飲食不節、情志失調等內傷,導致脹滿、便秘、腫塊、瘀血、痰飲、腹痛、喘咳嘔逆等症狀。如果實證是由火邪引起的,脈象會洪滑有力,比如各種實熱症。

寒邪實者,沉弦有力,為諸痛滯等證。凡其在氣在血,脈有兼見者,當以類求。然實脈有真假,真實者易知,假實者易誤。故必問其所因,而兼察形證,必得其神,方是高手。

白話文:

寒邪實症的情況下,脈象沈弦且有力,主要表現為疼痛和阻滯等症狀。對於這些症狀,在辨別是氣還是血的問題上,脈象往往會有相對應的現象,應該根據脈象類型進行判斷。然而,實脈也分真假,真正的實脈容易辨認,而假實脈則容易誤判。因此,必須瞭解病因,並兼顧症狀和形態,確定診斷,這樣才能算是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