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四道集 (1)
卷之四道集 (1)
1. 部位
(一部位解見後章)
脈要精微論曰:尺內兩傍,則季脅也,尺外以候腎,尺裡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內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內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內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內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後以候後。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脛中事也。
白話文:
《脈要精微論》說道:
尺脈(手腕內側)的兩側,分別對應著季脅(身體兩側肋骨下方)。尺脈外側可以診察腎臟,尺脈內側可以診察腹部。
中指(中焦)向上延伸,左手外側可以診察肝臟,內側可以診察膈膜;右手外側可以診察胃,內側可以診察脾臟。
食指(上焦)向上延伸,右手外側可以診察肺臟,內側可以診察胸中,左手外側可以診察心臟,內側可以診察膻中(胸骨正中)。
前臂可以診察身體的前方,後臂可以診察身體的後方。
手部向上延伸至手指,可以診察胸喉部位;手部向下延伸至手腕,可以診察少腹、腰部、股部、膝蓋、脛骨部位。
(一部位解見後章)
2. 脈度(二)
五十營篇曰:天周二十八宿,人經二十八脈,周身十六丈二尺,以應二十八宿。漏水下百刻以分晝夜。故人一呼,脈再動,氣行三寸,一吸,脈亦再動,氣行三寸,呼吸定息,氣行六寸,十息,氣行六尺;二百七十息,氣行十六丈二尺,一周於身;五百四十息,氣行再周於身,二千七百息,氣行十周於身;一萬三千五百息,氣行五十周於身,水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漏水皆盡,脈終矣。故五十營備,得盡天地之壽,凡行八百一十丈也。
白話文:
《五十營篇》說:天上的二十八星宿,對應著人體的二十八條經脈。人體周身長十六丈二尺,也與二十八星宿相應。漏壺滴水一百刻,以區分晝夜。
因此,人呼氣一次,脈搏跳動兩下,氣血運行三寸;吸氣一次,脈搏也跳動兩下,氣血運行三寸。呼吸平穩後,氣血運行六寸;十次呼吸,氣血運行六尺;二百七十次呼吸,氣血運行十六丈二尺,完成一次周身循環;五百四十次呼吸,氣血運行兩次周身循環;二千七百次呼吸,氣血運行十次周身循環;一萬三千五百次呼吸,氣血運行五十次周身循環。
漏壺滴水一百刻,太陽運行完二十八星宿,漏水滴盡,脈搏停止跳動。所以,五十個營氣運作完畢,便能享盡天地之壽,總共行走了八百一十丈。
3. 三部九候(三)
三部九候論帝曰:願聞天地之至數,合於人形血氣,通決死生,為之奈何?岐伯曰:天地之至數,始於一,終於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為九,以應九野。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決死生,以處百病,以調虛實,而除邪疾。帝曰:何謂二部?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
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上部天,兩額之動脈;上部地,兩頰之動脈;上部人,耳前之動脈。中部天,手太陰也;中部地,手陽明也;中部人,手少陰也。下部天,足厥陰也;下部地,足少陰也;下部人,足太陰也。故下部之候,天以候肝,地以候腎,人以候脾胃之氣。
白話文:
皇帝问道:我想知道天地间的至数,如何与人体的血气相合,并以此来判断生死,该如何做到呢?岐伯回答:天地间的至数,始于一,终于九。一者为天,二者为地,三者为人,以此类推,三三得九,对应着九野。所以人体有三部,每部又分三候,以此来判断生死,治疗百病,调整虚实,驱除邪疾。皇帝问道:什么是三部呢?岐伯说:有三部,分别是下部、中部、上部。
每部都有三候,三候分别对应天、地、人。上部的“天”对应两额的动脉,“地”对应两颊的动脉,“人”对应耳前的动脉。中部的“天”对应手太阴经,“地”对应手阳明经,“人”对应手少阴经。下部的“天”对应足厥阴经,“地”对应足少阴经,“人”对应足太阴经。所以下部的三候,天对应肝,地对应肾,人对应脾胃之气。
中部之候,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氣,人以候心。上部之候,天以候頭角之氣,地以候口齒之氣,人以候耳目之氣。帝曰:以候奈何?岐伯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調其氣之虛實,實則瀉之,虛則補之。
按:寸口脈亦有三部九候。三部者,寸關尺也;九候者,三部中各有浮中沉也。察三部可知病之高下,如寸為陽,為上部,主頭項以至心胸之分也;關為陰陽之中,為中部,主臍腹胠脅之分也;尺為陰,為下部,主腰足脛股之分也。三部中各有三候,三而三之,是為九候。如浮主皮膚,候表及府;中主肌肉,以候胃氣;沉主筋骨,候里及臟。
此皆診家之樞要,當與本篇互相求察也。
白話文:
一年之中,春天時節,天應合著肺部,大地應合著胸中之氣,人體應合著心臟。夏天時節,天應合著頭部和頭髮的氣息,大地應合著嘴巴和牙齒的氣息,人體應合著耳朵和眼睛的氣息。皇帝問道:「要如何應合呢?」岐伯回答:「必須先觀察病人的形體肥瘦,以此來調整其氣的虛實,實則瀉之,虛則補之。」
另外,寸口脈也有三部九候。三部指的是寸、關、尺三部脈;九候指的是三部脈中各分為浮、中、沉三候。觀察三部脈可以得知病變的位置高低,例如寸脈為陽,代表上部,主頭部、頸部到心胸之間;關脈為陰陽之中,代表中部,主臍部、腹部、兩肋之間;尺脈為陰,代表下部,主腰部、足部、小腿、大腿之間。三部脈中各有三候,三而三之,共為九候。例如浮脈主皮膚,可以診斷表證和府證;中脈主肌肉,可以診斷胃氣;沉脈主筋骨,可以診斷裡證和臟證。
這些都是診病的關鍵,應該與本文互相參照研究。
4. 七診(四)
三部九候論帝曰:何以知病之所在?岐伯曰:察九候獨小者病,獨大者病,獨疾者病,獨遲者病,獨熱者病,獨寒者病,獨陷下者病。
詳此獨字,即醫中精一之義,診家綱領,莫切於此。今見諸家言脈,悉以六部浮沉,鑿分虛實,顧不知病本何在,既無獨見,焉得確真?故寶命全形論曰:眾脈不見,眾凶弗聞,外內相得,無以形先。是誠察病之秘旨,必知此義,方可言診。外有獨論在後中卷,當參閱之。
白話文:
皇帝問道:怎麼知道病在哪裡?岐伯回答:觀察九候脈象,哪一處脈搏獨自小,就是那個部位有病;哪一處脈搏獨自大,就是那個部位有病;哪一處脈搏獨自快,就是那個部位有病;哪一處脈搏獨自慢,就是那個部位有病;哪一處脈搏獨自熱,就是那個部位有病;哪一處脈搏獨自寒,就是那個部位有病;哪一處脈搏獨自下陷,就是那個部位有病。
仔細思考這個「獨」字,它正是醫學中「精一」的道理,診脈的綱領,沒有比這更重要的了。現在看到許多醫家談論脈象,只用六部浮沉,硬要分虛實,卻不知道病根在哪裡,沒有獨特的見解,怎麼能得到確切的診斷呢?所以《寶命全形論》說:眾多脈象看不出來,眾多凶險也聽不見,内外互相配合,無法預先得知病情。這確實是觀察病情的秘密要旨,必須明白這個道理,才能談論診脈。在後面中卷的《獨論》,可以參考閱讀。
5. 六經脈體(五)
平人氣象論曰:太陽脈至,洪大以長。少陽脈至,乍疏乍數、乍短乍長。陽明脈至,浮大而短。
至真要大論曰:厥陰之至,其脈鉤。少陰之至,其脈鈞。太陰之至,其脈沉。少陽之至,大而浮。陽明之至,短而澀。太陽之至,大而長。
按此二篇之論,蓋前言陰陽之盛衰,後分六氣之專主,辭若稍異,義實相符。詳具《類經·脈色類第十四》篇,所當兼閱。
白話文:
古代醫書記載,正常人的脈象,太陽脈洪大而長,少陽脈忽疏忽數、忽短忽長,陽明脈浮大而短。
另一篇醫書則指出,厥陰脈至,脈象如鉤;少陰脈至,脈象如鈞;太陰脈至,脈象沉;少陽脈至,脈象大而浮;陽明脈至,脈象短而澀;太陽脈至,脈象大而長。
這兩篇醫書的論述,前者講述陰陽盛衰,後者講述六氣的專主,雖然用詞略有差異,但意思卻是相符的。想要更深入了解,可參閱《類經·脈色類第十四》篇。
6. 四時脈體(六)
玉機真藏論岐伯曰:春脈如弦。春脈者,肝也,東方木也,萬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氣來,軟弱輕虛而滑,端直以長,故曰弦,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氣來實而強,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實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夏脈如鉤。夏脈者,心也,南方火也,萬物之所以盛長也,故其氣來盛去衰,故曰鉤,反此者病。
何如而反?曰:其氣來盛去亦盛,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盛,去反盛,此謂不及,病在中。秋脈如浮。秋脈者,肺也,西方金也,萬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氣來,輕虛以浮,來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何如而反?曰:其氣來毛而中央堅,兩傍虛,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毛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冬脈如營。
白話文:
玉機真藏論 岐伯曰:春脈如弦。
岐伯說:春季的脈象就像琴弦一樣。 春脈屬於肝,肝屬東方木,萬物皆因此而開始生長。所以春季的氣息到來時,應該柔弱、輕虛而滑利,直而長,因此稱為弦脈。如果脈象與此相反,則為病。
帝曰:何如而反?
皇帝問:什麼樣的脈象才算相反呢?
岐伯曰: 其氣來實而強,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實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
岐伯回答: 如果氣息到來時強勁而充實,這是過度,病症表現於外;如果氣息到來時虛弱而微弱,這是不足,病症隱藏於內。
夏脈如鉤。
夏季的脈象就像鉤子一樣。 夏脈屬於心,心屬南方火,萬物因此而茂盛成長。所以夏季的氣息到來時,強盛而後衰微,因此稱為鉤脈。如果脈象與此相反,則為病。
何如而反?
什麼樣的脈象才算相反呢?
曰: 其氣來盛去亦盛,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盛,去反盛,此謂不及,病在中。
回答: 如果氣息到來時強盛,衰微時也強盛,這是過度,病症表現於外;如果氣息到來時不強盛,衰微時反而強盛,這是不足,病症隱藏於內。
秋脈如浮。
秋季的脈象就像漂浮一樣。 秋脈屬於肺,肺屬西方金,萬物因此而收穫成熟。所以秋季的氣息到來時,輕虛而飄浮,來得急促而去得散漫,因此稱為浮脈。如果脈象與此相反,則為病。
何如而反?
什麼樣的脈象才算相反呢?
曰: 其氣來毛而中央堅,兩傍虛,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毛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
回答: 如果氣息到來時表面上粗糙,中間堅硬,兩側虛弱,這是過度,病症表現於外;如果氣息到來時表面上粗糙而微弱,這是不足,病症隱藏於內。
冬脈如營。
冬季的脈象就像營氣運行一樣。 冬脈屬於腎,腎屬北方水,萬物因此而收藏封藏。所以冬季的氣息到來時,沉潛而收斂,因此稱為營脈。
冬脈者,腎也,北方水也,萬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氣來沉以搏,故曰營,反此者病。何如而反?曰:其氣來如彈石者,此謂太過,病在外;其去如數者,此謂不及,病在中。帝曰:四時之序,脾脈獨何主?岐伯曰:脾脈者土也,孤藏以灌四傍者也。帝曰:脾之善惡可得見乎?曰:善者不可得見,惡者可見。
其來如水之流者,此謂太過,病在外;如鳥之喙者,此謂不及,病在中。
按:本篇中外二字,乃指邪正為言也。蓋邪氣來於外,元氣見於中,邪氣之來皆有餘,故太過,則病在外;元氣之傷惟不足,故不及,則病在中也。又凡脾家有病,必有形見,故惡者可見,若其無病,則陰行灌濡,五臟攸賴,而莫知其然,故善者不可得見,是即所謂胃氣也。
白話文:
冬天診脈,診的是腎臟,腎臟屬北方,屬水,萬物都在冬天收藏起來,所以腎氣沉降而搏動,因此稱為「營」。如果脈象反常,就會生病。怎麼樣才算反常呢?如果脈象像彈石一樣,這就是過盛,病症會表現在外;如果脈象像數數一樣,這就是不足,病症會表現在內。
皇帝問:四個季節中,脾臟的脈象負責什麼呢?岐伯回答:脾臟的脈象屬土,它像孤獨的容器一樣滋養周邊。
皇帝問:脾臟的健康與否可以觀察出來嗎?岐伯回答:脾臟健康就看不出來,但是不健康就能看出來。
如果脈象像水流一樣,這就是過盛,病症會表現在外;如果脈象像鳥喙一樣,這就是不足,病症會表現在內。
註:這裡的「外」和「中」,指的是邪氣和正氣。因為邪氣從外侵入,而元氣存在於內,邪氣入侵都是過盛,所以過盛就會表現在外;元氣受損都是不足,所以不足就會表現在內。而且脾臟有病,一定會有外在表現,所以不健康就能看出來,如果沒有病,就默默地滋潤五臟,沒有人知道,所以健康就看不出來,這就是所謂的胃氣。
玉機真臟論曰:所謂逆四時者,春得肺脈,夏得腎脈,秋得心脈,冬得脾脈,甚至皆懸絕沉澀者,命曰逆四時。未有藏形,於春夏而脈沉澀,秋冬而脈浮大,名曰逆四時也。
宣明五氣篇曰:春得秋脈,夏得冬脈,長夏得春脈,秋得夏脈,冬得長夏脈,是謂五邪,皆同命,死不治。
白話文:
所謂逆四時,就是春季應該走肺經的脈象,卻沉澀不通,夏季應該走腎經的脈象,卻沉澀不通,秋季應該走心經的脈象,卻沉澀不通,冬季應該走脾經的脈象,卻沉澀不通。同樣地,如果還沒成形的胎兒,在春夏卻出現沉澀的脈象,秋冬卻出現浮大的脈象,也叫做逆四時。
另外,如果春季出現秋季的脈象,夏季出現冬季的脈象,長夏出現春季的脈象,秋季出現夏季的脈象,冬季出現長夏的脈象,這叫做五邪,都是同等致命,無法醫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