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十二從集·雜證謨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二從集·雜證謨 (1)

1. 述古(共二條)

徐東皋曰:百凡治病,胃氣實者,攻之則去,而疾恆易愈。胃氣虛者,攻之不去。蓋以本虛,攻之則胃氣益弱,反不能行其藥力,而病所以自如也。非藥不能去病,亦以主氣不行藥力故也。若峻攻之,則元氣傷而病益甚,若不知機,攻盡元氣則死矣。如虛熱者,服寒涼之藥而熱反甚何也?經曰:服寒而反熱者,奈何?岐伯曰:治其王氣,是以反也。若胃氣不虛,雖有病者,不攻自愈,故中醫用藥亦常效焉。

觀夫藜藿野人之病,嘗不藥自愈可知矣。故曰:治病不察脾胃之虛實,不足以為太醫。

又曰:漢張仲景著《傷寒論》,專以外傷為法,其中顧盼脾胃元氣之秘,世醫鮮有知之者。觀其少陽證,小柴胡湯用人參,則防邪氣之入三陰,或恐脾胃稍虛,邪乘而入,必用人參、甘草,固脾胃以充元氣,是外傷未嘗忘內因也。至於陽毒升麻湯、人參敗毒散、化斑湯、黃連湯、白通湯、理中湯、炙甘草湯、橘皮湯、五味子湯、栝蔞根湯、建中湯等,未嘗不用參耆以治外感,可見仲景公之立方,神化莫測。或者只以外傷是其所長,而內傷非所知也,此誠不知公者也。

何今世之醫不識元氣之旨,惟見王綸《雜著》戒用人參之謬說,執泥不移,樂用苦寒攻病之標,致誤蒼生,死於非命,抑何限耶!間有病家疑信相半,兩勿之從,亦但不速其死耳,直以因循,俟其元氣自盡,終莫之救而致斃者,可謂知乎。況斯世斯時,人物劇繁,稟氣益薄,兼之勞役名利之場,甚至蹈水火而不知恤,耽酒色以竭其真,不謂內傷元氣,吾弗信也。觀其雜病稍用攻擊,而脾胃遂傷,甚則絕谷而死者,皆可類推矣。

白話文:

徐東皋說:所有治療疾病的方法,如果病人的胃氣強盛,使用攻邪的藥物就能將病邪去除,而且疾病通常容易痊癒。如果病人的胃氣虛弱,即使使用攻邪的藥物也無法去除病邪。這是因為病人本身體質虛弱,使用攻邪的藥物反而會使胃氣更加虛弱,導致藥力無法發揮作用,疾病也就無法痊癒。不是藥物不能治病,而是因為主導身體氣機的胃氣無法推動藥力。如果過度使用猛烈的攻邪藥物,會損傷元氣,使病情更加嚴重,如果不知道適可而止,攻盡元氣就會導致死亡。例如,虛熱的病人服用寒涼的藥物反而會使發熱更加嚴重,這是為什麼呢?《黃帝內經》說:服用寒涼藥物反而發熱,是怎麼回事呢?岐伯回答說:這是因為治療時沒有考慮到根本的「王氣」(指脾胃之氣),才會導致這種反效果。如果胃氣不虛,即使有病,不治療也能自行痊癒,所以中醫用藥常常有效。

觀察那些吃野菜的普通百姓,他們的疾病常常不吃藥也能自行痊癒,就可以明白這個道理了。所以說:治療疾病不仔細辨別脾胃的虛實,就不能算是好醫生。

又說:漢朝張仲景撰寫的《傷寒論》,主要以治療外感病為原則,其中蘊含著顧護脾胃元氣的奧秘,但現今的醫生卻很少有人知道。觀察他的少陽病證,使用小柴胡湯時會加入人參,這是為了防止邪氣侵入三陰經絡,或是擔心脾胃稍微虛弱時,邪氣會趁虛而入,所以必須使用人參和甘草來鞏固脾胃,補充元氣,這表示即使是治療外感病,張仲景也沒有忘記內在因素。至於陽毒升麻湯、人參敗毒散、化斑湯、黃連湯、白通湯、理中湯、炙甘草湯、橘皮湯、五味子湯、栝蔞根湯、建中湯等方劑,也都沒有不用人參或黃耆來治療外感病,可見張仲景開立的藥方,神妙難測。有些人只認為張仲景擅長治療外感病,而不擅長治療內傷病,這實在是不了解張仲景的人。

為什麼現在的醫生不了解元氣的重要性,只看到王綸《雜著》中錯誤地告誡不要使用人參的說法,就固執地遵循,喜歡使用苦寒的藥物來治療疾病的表象,導致許多人因此而喪命,實在令人痛心!有時,病患對這種療法半信半疑,既不完全接受,也不完全拒絕,只不過是延緩死亡的速度而已。他們只是因為延誤治療,等到元氣耗盡,最終也無法救治而死亡,這實在令人感到惋惜!何況現在社會人口眾多,體質日益虛弱,加上人們忙於工作和追求名利,甚至不惜冒著生命危險,沉迷於酒色而耗竭精氣,如果說不是因為內傷耗損元氣,我實在無法相信。觀察到那些患有雜病的人,稍微使用攻邪的藥物,脾胃就會受損,嚴重的甚至會因為無法進食而死亡,這些都可以推斷出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