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六十四春集·外科鈐古方 (18)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十四春集·外科鈐古方 (18)

1. 外科

烏金膏(一四一)治發背中央肉死,塗之即腐;未死,塗之即生。若初起腫痛,用點數處,則解毒頓消,若瘀肉腐黑,塗之即潰。若惡瘡頑瘡,元氣無虧,久不收斂者,內有毒根,以紙捻醮絍其內。有等發背因元氣虛弱,或因克伐,元氣虧損,毒氣散漫,中黯外赤,不腐不潰,須服大補之劑,中塗三四寸許,至五六日間,赤黯之界自有裂紋如刀劃之狀,中央漸潰漸脫,內用純陽之藥以接其元氣,庶能收斂。若妄用刀針。去肉出血,則陽隨陰散,元氣愈傷,或塗涼藥則毒氣不解,氣血愈虛,非徒無益,適以害之矣。其方用巴豆去殼炒黑,研為膏,點腫處,或塗瘀肉上,則自消化,或加乳香少許亦可。如塗瘡內,或加香油少許調稀可用。若餘毒不斂者,以此絍之,不致成痛。

透骨丹(一四三),此潰膿藥,外科不可缺。

蟾酥,硼砂,輕粉,巴豆(各五錢),蝸牛(二個),麝香(一分),

上先將巴豆研如泥,次入蝸牛、麝香再研,後入各藥研極細,以小瓷瓶收藏。每用少許以乳汁化開,先用鐵輕輕撥破毒頭,挑藥米粒許納於瘡口,外用清涼膏貼之。

針頭散(一四四)治一切頑瘡,內有膿管瘀肉,或瘰癧結核不化,瘡口不合,宜此藥追蝕腐之。

赤石脂(五錢),輕粉,麝香(各五分),乳香,白丁香(各三錢),生砒,黃丹(各一錢),蜈蚣(一條,炙乾)

上為末,搽瘀肉上,其肉自化。若瘡口小或痔瘡,用糯米糊和作細條,陰乾絍入,外以膏藥貼之。凡瘡口久不合者,內有膿管,必須用此腐之,內服托裡之藥。

代針膏(一四五)治瘡瘍膿熟不潰。

乳香(二分),白丁香(真者是),巴豆(炒焦),鹼(各五分),

上為末,熱水調點瘡頭上,常以鹼水潤之,勿令其干。

替針丸(一四六)治膿成不潰者。

白丁香,硇砂(另研),真沒藥,乳香(各一匙)

糯米四十粒,先以礦灰拳大一塊,置瓷碗內,量入井水,待熱氣將息,以米排入灰中,良久候米如水晶狀,取出用之,如米未就,再用灰制。

上各另為末,然後和勻收貯。用時以飯丸麥粒大,每用一粒,水濕黏瘡頭上,其膿自出。凡瘡瘍血氣壯實,膿成不潰者,宜用此藥以泄其毒,則肌肉易生,瘡口易斂。若氣血虧損者,須用甘溫之劑以培根本,否則不惟不潰,且難收斂。若附骨疽及緊要之地,當及時針砭出之為善。

三合散(一四七),治癰疽不肯作膿。

新巴豆肉,明砒,斑蝥(等分),

上為細末,絍瘡內,惡肉自化。

立齋曰:此方藥性太毒,果有惡毒之證,宜用腐之,取其以毒攻毒也。若以陽氣虛,不能腐化成膿者,宜用大補之劑,及桑木灸之。丹溪云:氣血壯實,膿自湧出。大抵瘡之潰斂遲速,總由血氣之盛衰使然也。

白話文:

[外科]

烏金膏(一四一):治療背部中央的肉壞死,塗上後壞肉會腐爛脫落;如果肉還沒壞死,塗上後則能促進生長。如果剛開始腫痛,用藥點在數個地方,就能快速解毒消腫;如果瘀肉腐爛發黑,塗上後會使其潰爛。如果是惡瘡或頑固的瘡,只要元氣沒有虧損,但很久都無法癒合,通常是因為內部有毒根,可以用紙捻沾藥插入瘡內。有些背瘡是因為元氣虛弱,或是因為過度治療而導致元氣虧損,毒氣擴散,呈現中間顏色黯淡、外圍發紅的狀態,既不腐爛也不潰破,這種情況必須服用大補元氣的藥物,並在患處中心塗抹三四寸左右的藥膏,經過五六天後,紅黑交界處會出現像刀割一樣的裂紋,中央會逐漸潰爛脫落,內部需要使用純陽性的藥物來補充元氣,才能幫助傷口癒合。如果隨意使用刀針切開、放血,就會導致陽氣隨陰氣散失,元氣更加受損;如果塗抹寒涼的藥物,則會使毒氣無法消散,氣血更加虛弱,這樣不僅沒有幫助,反而有害。藥方是:將巴豆去殼炒黑,磨成膏狀,點在腫脹處,或塗在瘀肉上,就會自行分解。也可以加入少許乳香。如果塗在瘡內,可以加入少許香油調稀後使用。如果還有殘餘毒素無法癒合,可以用此藥捻插入,就不會引起疼痛。

透骨丹(一四三):這是一種潰膿的藥,外科不可缺少。

藥材包含:蟾酥、硼砂、輕粉、巴豆(各五錢)、蝸牛(兩個)、麝香(一分)。

製作方法是:先將巴豆磨成泥狀,接著加入蝸牛、麝香一起研磨,最後加入其他藥材磨成極細的粉末,用小瓷瓶裝好保存。每次使用時,取少量用乳汁化開,先用鐵器輕輕挑破毒瘡的頂部,再將藥粉挑出米粒大小放入瘡口,外面貼上清涼的膏藥。

針頭散(一四四):治療各種頑固的瘡,內部有膿管、瘀肉,或是瘰癧結核不消,瘡口不癒合的情況,適合用此藥來腐蝕、排除膿血。

藥材包含:赤石脂(五錢)、輕粉、麝香(各五分)、乳香、白丁香(各三錢)、生砒、黃丹(各一錢)、蜈蚣(一條,烤乾)。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塗抹在瘀肉上,瘀肉就會自行腐爛脫落。如果瘡口較小或用於痔瘡,則將藥粉用糯米糊調成細條,陰乾後塞入瘡口,外面再貼上膏藥。凡是瘡口久不癒合,內部有膿管的,都必須用此藥來腐蝕,同時內服輔助癒合的藥物。

代針膏(一四五):治療瘡瘍膿熟卻不潰破的情況。

藥材包含:乳香(二分)、白丁香(真品)、巴豆(炒焦)、鹼(各五分)。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熱水調和後點在瘡頭上,並經常用鹼水保持濕潤,不要讓它乾燥。

替針丸(一四六):治療膿已形成卻不潰破的情況。

藥材包含:白丁香、硇砂(另磨)、真沒藥、乳香(各一匙)。

另外準備糯米四十粒,先將拳頭大小的礦灰塊放入瓷碗中,加入井水,等水溫稍降後,將米放入灰中,等待米粒呈現水晶狀時取出使用,如果米粒沒達到水晶狀,就再次用灰處理。

將以上藥材分別磨成粉末,然後混合均勻保存。使用時,將藥丸做成麥粒大小,每次取一粒,用水濕潤後黏在瘡頭上,膿液就會自行排出。凡是瘡瘍患者血氣旺盛、膿已形成卻不潰破的情況,適合用此藥來排除毒素,使肌肉容易生長,瘡口容易癒合。如果患者氣血虧損,則必須使用甘溫的藥物來培補根本,否則不僅無法潰破,而且難以癒合。如果病患是附骨疽或長在重要部位,應該及時用針刺放出膿血才是上策。

三合散(一四七):治療癰疽不願意化膿的情況。

藥材包含:新鮮巴豆肉、明砒、斑蝥(等分)。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塞入瘡內,壞肉就會自行腐爛脫落。

李時珍說:這個藥方藥性太過猛烈,如果確實有惡性毒瘡的症狀,適合用來腐蝕,利用毒性來攻擊毒素。如果因陽氣虛弱,無法腐爛化膿,應該使用大補元氣的藥物,以及用桑木艾灸。朱丹溪說:氣血旺盛,膿自然會湧出。大抵瘡的潰破癒合速度,都取決於患者氣血的盛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