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七須集 (22)
卷之七須集 (22)
1. 論虛邪治法(二十七)
凡傷寒治法,在表者宜散,在裡者宜攻,此大則也。然傷寒死生之機,則全在虛實二字,夫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傷寒為患,多系乘虛而入者。時醫不察虛實,但見傷寒,則動曰傷寒無補法,任意攻邪。殊不知可攻而愈者,原非虛證,正既不虛,邪自不能害之,及其經盡氣復,自然病退,故治之亦愈,不治亦愈,此實邪之無足盧也。
惟是挾虛傷寒,則最為可畏,使不知固本禦侮之策,而肆意攻邪,但施孤注,則凡攻散之劑,未有不先入於胃,而後達於經,邪氣未相及,而胃氣先被傷矣,即不盡脫,能無更虛?元氣更虛,邪將更入,虛而再攻,不死何待?是以凡患傷寒而死者,必由元氣之先敗,此則舉世之通弊也。
故凡臨證者,但見脈弱無神,耳聾手顫,神倦氣怯,畏寒喜暗,言語輕微,顏色青白,諸形證不足等候,便當思顧元氣。若形氣本虛,而過散其表,必至亡陽;臟氣本虛,而誤攻其內,必至亡陰,犯者必死。即如元氣半虛,而邪方盛者,亦當權其輕重,而兼補以散,庶得其宜。
若元氣大虛,則邪氣雖盛,亦不可攻,必當詳察陰陽,峻補中氣。如平居偶感陰寒,邪未深入,但見發熱身痛,脈數不洪,內無火證,素稟不足者,即當用理陰煎加柴胡,或加麻黃,連進一二服,其效如神,此常用第一方也。此外諸證,如虛在陽分,則當以四柴胡飲、補中益氣湯,或八珍湯、理中湯、溫胃飲之類,此溫中自能發散之治也。
若虛在陰分,而液涸水虧,不能作汗,則當用補陰益氣煎、三柴胡飲,或三陰煎、左歸飲之類,此壯水制陽,精化為氣之治也。若陰盛格陽,真寒假熱者,則當以大補元煎、右歸飲、崔氏八味丸料之類,此引火歸原之治也。其有陰盛陽衰之證,身雖發熱,而畏寒不已,或嘔惡,或泄瀉,或背涼如冰,或手足厥冷,是皆陽虛之極,必用大溫中飲,或理陰煎,不可疑也。若果邪火熱甚,而水枯乾涸者,或用涼水漸解其熱。
表未解而固閉者,或兼微解,漸去其寒。若邪實正虛,原有主客不敵之勢,使但能保定根本,不令決裂,則邪將不戰而自解。此中大有玄妙,余常藉此而存活者,五十年來若干人矣,謹書之以為普濟者之則。
白話文:
一般來說,治療傷寒的方法,在表面的就應該用發散的方法,在內部的就應該用攻下的方法,這是大原則。然而,傷寒病生死存亡的關鍵,全在於虛實這兩個字。凡是邪氣入侵的地方,那裡的氣一定是虛弱的,所以傷寒之所以會發生,大多是因為趁著虛弱的時候侵入的。現在的醫生不仔細分辨虛實,只要看到是傷寒,就說傷寒沒有補益的方法,隨意地用攻邪的方法。他們不知道,那些可以通過攻邪治好的,原本就不是虛證,正氣如果不虛弱,邪氣自然無法傷害它,等到病程結束,氣恢復了,自然病就會好,所以治療也會好,不治療也會好,這其實是邪氣根本不足為慮。
只有那種挾帶著虛弱的傷寒,才是最可怕的。如果不知道固本禦侮的方法,只是一味地攻邪,只用單一的方法,那麼所有的攻散藥劑,都會先進入胃,然後才到達經絡,邪氣還沒接觸到,胃氣就先被傷了,即使不完全脫失,難道不會更加虛弱嗎?元氣更加虛弱,邪氣將會更深入,虛弱了又再攻,不死還等待什麼?因此,凡是患傷寒而死的人,一定是元氣先敗壞,這是世人普遍的錯誤。
所以,凡是看病的人,只要看到脈搏微弱無力,精神不振,耳朵聽不清楚,手發抖,精神疲倦氣力不足,怕冷喜歡黑暗,說話聲音很小,面色青白,這些各種虛弱的症狀出現時,就應該考慮到保護元氣。如果形體氣血本來就虛弱,卻過度地發散體表,一定會導致陽氣耗散;臟腑氣血本來就虛弱,卻誤用攻下的方法,一定會導致陰液耗損,這樣做的人一定會死。即使是元氣一半虛弱,而邪氣正盛的情況,也應該權衡輕重,同時用補益和發散的方法,才能得到適宜的治療。
如果元氣極度虛弱,那麼即使邪氣很盛,也不能攻邪,必須詳細觀察陰陽的情況,用峻補中氣的方法。如果平時偶爾感受陰寒,邪氣還沒有深入,只是出現發熱身體疼痛,脈搏次數多但不洪大,體內沒有火熱的症狀,而且原本體質就不足的人,就應該用理陰煎加上柴胡,或者加上麻黃,連續服用一兩劑,效果就像神一樣,這是常用的第一個方子。其他各種情況,如果虛弱在陽分,就應該用四柴胡飲、補中益氣湯,或者八珍湯、理中湯、溫胃飲之類的方子,這些溫補中焦的方子自然能達到發散的效果。
如果虛弱在陰分,而津液枯竭,不能出汗,就應該用補陰益氣煎、三柴胡飲,或者三陰煎、左歸飲之類的方子,這些滋養陰液、抑制陽氣的方子,可以使精氣化生為氣。如果陰氣過盛而將陽氣逼迫在外,出現真寒假熱的症狀,就應該用大補元煎、右歸飲、崔氏八味丸之類的藥物,這些藥物可以引導火氣歸於本源。還有一些陰氣過盛陽氣衰弱的症狀,身體雖然發熱,卻持續怕冷,或者嘔吐、腹瀉,或者背部冰涼,或者手腳冰冷,這些都是陽虛到了極點,必須使用大溫中飲,或者理陰煎,不能猶豫。如果確實是邪火太盛,導致津液枯竭的人,可以用涼水慢慢地緩解熱感。
如果體表還沒解表,卻出現閉塞的情況,可以稍微解表,逐漸去除寒氣。如果邪氣太強而正氣虛弱,本來就有主客力量不對等的情況,只要能夠保住根本,不讓它崩潰,那麼邪氣將會不戰而自退。這其中有很深的奧妙,我常常用這種方法救活了不少人,五十年來,已經救活很多人了,我把它記錄下來,作為普遍救濟世人的法則。
2. 補中亦能散表(二十八)
夫補者所以補中,何以亦能散表?蓋陽虛者,即氣虛也,氣虛於中,安能達表,非補其氣,肌能解乎?凡脈之微弱無力,或兩寸短小而多寒者,即其證也,此陽虛傷寒也。陰虛者,即血虛也,血虛於裡,安能化液,非補其精,汗能生乎?凡脈之浮芤不實,或兩尺無根而多熱者,即其證也,此陰虛傷寒也。
然補則補矣,仍當酌其劑量,譬之飲酒者,能飲一勺,而與一升,宜乎其至於困也;使能飲一斗,而與一合,其真蚍蜉之撼大樹耳。
白話文:
所謂的「補」,本來是用來補養中焦(脾胃),為什麼也能夠發散體表呢?這是因為陽氣虛弱的人,也就是氣虛的人,氣虛在中焦,怎麼能夠到達體表呢?如果不補養他的氣,肌肉又怎麼能夠發汗解表呢?凡是脈象微弱無力,或是寸脈短小且多寒象的,就是這種情況,這是屬於陽虛型的傷寒。陰氣虛弱的人,也就是血虛的人,血虛在內,怎麼能夠化生津液呢?如果不補養他的精血,汗又怎麼能夠產生呢?凡是脈象浮大中空不實,或是尺脈無力且多熱象的,就是這種情況,這是屬於陰虛型的傷寒。
雖然要用補法來治療,還是要酌量使用藥劑,就像喝酒一樣,如果只能喝一勺,卻給他一升,那麼他一定會喝到醉倒;如果能喝一斗酒,卻只給他一合,那就像螞蟻撼動大樹一樣,根本沒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