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十一從集·雜證謨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一從集·雜證謨 (1)

1. 論治(共七條)

病之虛損,變態不同。因有五勞七傷,證有營衛臟腑,然總之則人賴以生者,惟此精氣,而病為虛損者,亦惟此精氣。氣虛者,即陽虛也;精虛者,即陰虛也。凡病有火盛水虧,而見營衛燥津液枯者,即陰虛之證也;有水盛火虧,而見臟腑寒脾腎敗者,即陽虛之證也。此惟陰陽偏困所以致然。

凡治此者,但當培其不足,不可伐其有餘。夫既緣虛損,而再去所餘,則兩敗俱傷矣,豈不殆哉!惟是陰陽之辨,猶有不易,謂其陰陽之中,復有陰陽,其有似陽非陽,似陰非陰者,使非確有真見,最易惑人,此不可不詳察也。且復有陰陽俱虛者,則陽為有生之本,而所重者,又單在陽氣耳。

知乎此,則虛損之治,如指諸掌矣。

一、陽虛者多寒,非謂外來之寒,但陽氣不足,則寒生於中也,若待既寒,則陽已敗矣。而不知病見虛弱,而別無熱證者,便是陽虛之候,即當溫補元氣,使陽氣漸回,則真元自復矣。蓋陽虛之候,多得之愁憂思慮以傷神,或勞役不節以傷力,或色欲過度而氣隨精去,或素稟元陽不足而寒涼致傷等,病皆陽氣受損之所由也。

欲補陽氣,惟辛甘溫燥之劑為宜,萬勿兼清涼寒滑之品,以殘此發生之氣,如生地、芍藥、天麥門冬、沙參之屬,皆非所宜,而石斛、玄參、知、柏、芩、連、龜膠之類,則又切不可用。若氣血俱虛者,宜大補元煎,或八珍湯,或十全大補湯。五臟俱虛,宜平補者,五福飲。

命門陰分不足者,左歸飲、左歸丸。命門陽分不足者,右歸飲、右歸丸。氣分虛寒者,六氣煎。脾腎陰分虛寒,諸變不一者,理陰煎。三焦陽氣大虛者,六味回陽飲。氣虛脾寒者,一氣丹。胃氣虛寒者,溫胃飲、理中湯。血虛寒滯者,五物煎。

一、陰虛者多熱,以水不濟火而陰虛生熱也。此病多得於酒色嗜欲,或憤怒邪思,流蕩狂勞,以動五臟之火,而先天元陰不足者,尤多此病。凡患虛損而多熱多燥,不宜熱食者,便是陰虛之候。欲滋其陰,惟宜甘涼醇靜之物。

凡陰中有火者,大忌辛溫,如乾薑、桂、附、破故紙、白朮、蒼朮、半夏之屬,皆不可輕用;即如人參、黃耆、枸杞、當歸、杜仲之類,是皆陰中有陽,亦當酌宜而用之,蓋恐陽旺則陰愈消,熱增則水益涸耳。然陰虛者,因其水虧,而水虧者,又忌寒涼,蓋苦劣之流,斷非資補之物。

其有火盛之甚,不得不從清涼者,亦當兼壯水之劑,相機間用,而可止即止,以防其敗,斯得滋補之大法。諸治如下:

一、虛損夜熱,或午後發熱,或喜冷便實者,此皆陰虛生熱,水不制火也,宜加減一陰煎。若火在心腎,而驚悸失志者,宜二陰煎。若外熱不已,而內不甚熱,則但宜補陰,不可清火,宜一陰煎,或六味地黃湯。其有元氣不足,而虛熱不已者,必用大補元煎,庶乎久之自愈。寒熱門論治尤詳,所當參閱。

白話文:

虛損的病症,變化多端。有因五勞七傷引起的,也有因營衛、臟腑功能失調引起的。總而言之,人賴以生存的,就是精氣;而導致虛損的,也是精氣。氣虛,就是陽虛;精虛,就是陰虛。凡是病症表現為火旺水虧,導致營衛乾燥、津液枯竭的,就屬於陰虛;反之,如果水旺火虧,導致臟腑虛寒、脾腎衰敗的,就屬於陽虛。這些都是陰陽失衡所造成的。

治療虛損,應該著重於補其不足,而不能去耗損其已有的。如果因為虛損,又去耗損所剩餘的,那就會兩敗俱傷,豈不是危險嗎?只是陰陽的辨別,確實不容易。因為陰陽之中,又各自有陰陽。有些病症看似陽,卻不是真的陽;看似陰,卻不是真的陰。如果沒有確切的見解,很容易被迷惑,所以必須仔細觀察。而且還有陰陽俱虛的情況,而陽是生命之根本,所以更應該重視陽氣的補養。

明白這些道理,那麼虛損的治療,就如同掌握在手掌中一樣清楚了。

一、陽虛的人大多怕冷,這不是說外來的寒冷,而是陽氣不足,體內產生的寒冷。如果等到感覺寒冷了,那陽氣已經衰敗了。如果發現病人虛弱無力,沒有其他發熱的症狀,那就是陽虛的徵兆,應該溫補元氣,使陽氣逐漸恢復,真元就會自然恢復。陽虛的產生,多是因為憂愁思慮傷神、勞累過度傷力、性慾過度耗精、或者本身陽氣不足又受寒所導致。這些都是陽氣受損的原因。

要補充陽氣,應該使用辛甘溫燥的藥物,絕對不能同時使用清涼寒滑的藥物,以防耗損陽氣。像是生地、芍藥、天麥門冬、沙參等,都不適合使用;而石斛、玄參、知母、黃柏、黃芩、黃連、龜膠等,則更是絕對不能使用。如果氣血俱虛,適合使用大補元煎、八珍湯或十全大補湯。如果五臟俱虛,適合使用平補的五福飲。

如果是命門陰分不足,適合使用左歸飲、左歸丸。如果是命門陽分不足,適合使用右歸飲、右歸丸。如果是氣分虛寒,適合使用六氣煎。如果是脾腎陰分虛寒,變化多端的,適合使用理陰煎。如果是三焦陽氣大虛,適合使用六味回陽飲。如果是氣虛脾寒,適合使用一氣丹。如果是胃氣虛寒,適合使用溫胃飲、理中湯。如果是血虛寒滯,適合使用五物煎。

二、陰虛的人大多有熱,是因為水不足以制約火,導致陰虛生熱。這種病症多是因為酒色慾望過度、憤怒邪念、放蕩勞累,導致五臟之火妄動,而先天元陰不足的人,尤其容易得這種病。凡是患有虛損,且多熱多燥、不適合吃熱食的,就是陰虛的徵兆。要滋養陰液,應該使用甘涼醇靜的藥物。

凡是陰虛又有火的人,最忌辛溫的藥物,像是乾薑、桂枝、附子、補骨脂、白朮、蒼朮、半夏等,都不能輕易使用。就算是人參、黃耆、枸杞、當歸、杜仲等,這些都是陰中有陽的藥物,也應該酌情使用。因為如果陽氣太旺,陰液就會更加消耗,熱氣增加,水分就會更加枯竭。然而,陰虛是因為缺水,而缺水又忌寒涼的藥物,因為苦寒的藥物,並不能滋補身體。

如果火勢旺盛,不得不使用清涼藥物,也應該同時搭配滋養陰液的藥物,伺機使用,而且可以停止使用時就應該停止,以防止身體受損。這才是滋補的大法。各種治療方法如下:

三、虛損導致夜間發熱、或是午後發熱、或是喜歡冷飲卻大便秘結,這些都是陰虛生熱,水無法制約火。適合使用加減一陰煎。如果火在心腎,而出現驚悸、失志,適合使用二陰煎。如果外表發熱,但身體內部並不覺得熱,那就只需要補陰,不需要清火,適合使用一陰煎,或是六味地黃湯。如果元氣不足,且虛熱持續不退,必須使用大補元煎,這樣才能逐漸痊癒。關於寒熱病症的治療,在寒熱門有更詳細的論述,應該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