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十從集·雜證謨 (2)
卷之十從集·雜證謨 (2)
1. 卷之三十五天集·雜證謨
2. 諸蟲
3. 經義
《厥病篇》曰:腸中有蟲瘕及蛟蛕,皆不可取以小針。心腸痛,憹作痛腫聚,往來上下行,痛有休止,腹熱喜渴,涎出者,是蛟蛕也。以手按聚而堅持之,無令得移,以大針刺之,久持之,蟲不動,乃出針也。蘵腹憹痛,形中上者。
《口問篇》帝曰:人之涎下者,何氣使然?岐伯曰:飲食者,皆入於胃,胃中有熱則蟲動,蟲動則胃緩,胃緩則廉泉開,故涎下。補足少陰。
《五癃津液別篇》曰:中熱則胃中消穀,消穀則蟲上下作,腸胃充郭,故胃緩。胃緩則氣逆,故唾出。
《上膈篇》曰:氣為上膈者,食飲入而還出。蟲為下膈,下膈者,食晬時乃出。(詳噎膈門)
《氣交變大論》曰:歲木不及,收殺氣行,寒雨害物,蟲食甘黃,脾土受邪。歲土不及,復則收政嚴峻,名木蒼凋,蟲食甘黃,氣客於脾。
《論疾診尺篇》曰:肘後粗以下三四寸熱者,腸中有蟲。
《邪氣臟腑病形篇》曰:脾脈微滑為蟲毒蛕蠍腹熱。
白話文:
經義
《厥病篇》說:腸道裡面有蟲瘕和蛟蛕,都不能用小針去刺。如果心腸疼痛,產生劇烈疼痛腫脹的結塊,疼痛會上下移動,時好時壞,肚子發熱,喜歡喝水,流口水,這就是蛟蛕造成的。要用手按住結塊並固定住,不要讓它移動,用大針刺入,長時間按住,等到蟲不動了,再拔出針。蘵腹疼痛,通常在身體的上半部分。
《口問篇》黃帝問:人流口水,是什麼氣造成的?岐伯回答:人吃的食物,都進入胃裡,如果胃裡有熱,蟲就會動,蟲一動,胃就會鬆弛,胃一鬆弛,廉泉穴就會打開,所以就會流口水。要補足少陰經的氣。
《五癃津液別篇》說:身體裡面有熱,胃就會消化食物,食物一消化,蟲就會上下活動,腸胃充滿氣,所以胃就鬆弛。胃一鬆弛,氣就會逆流,所以就會吐口水。
《上膈篇》說:氣在上膈阻塞,吃進去的食物會又吐出來。蟲在下膈,下膈有蟲的人,吃進去的東西過了一段時間才會吐出來。(詳細內容請參考噎膈門)
《氣交變大論》說:如果木氣不足,就會有肅殺之氣運行,寒冷的雨水會傷害萬物,蟲子會吃甜黃色的東西,脾土就會受到邪氣的侵襲。如果土氣不足,恢復時就會有嚴厲的收斂之氣,木會枯萎,蟲子也會吃甜黃色的東西,邪氣會侵入脾。
《論疾診尺篇》說:手肘下方三四寸的地方如果發熱,就表示腸道裡面有蟲。
《邪氣臟腑病形篇》說:脾脈呈現微弱滑動的狀態,表示有蟲毒,可能是蛕蟲或蠍子引起的,腹部會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