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四十一謨集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十一謨集 (3)

1. 五疳證(三十)

景岳曰:按楊氏云:疳者,干也,在小兒為五疳,在大人為五勞。然既云為干,又云為勞,豈非精血敗竭之證乎?察前諸法,俱從熱治,多用清涼,雖此證真熱者固多,而元氣既敗,則假熱者尤多也。即前所用,亦有地黃丸、異功散、益黃散、益氣湯之類,恐此數方有不足以盡之。

其或血氣俱損,有非大補不可者;陰虛假熱,脾敗腎虧,又有非溫補不可者。貴在臨證酌宜,仍當以虛損治勞之法參用,庶得盡善。

薛氏曰:按疳證或以哺食太早,或嗜食甘肥,或服峻厲之藥,重亡津液,虛火熾盛,或因稟賦,或乳母厚味七情致之,各當調治其內。若口舌蝕爛,身體壯熱,腮唇赤色,或作腫痛,腹膈煩悶,或掌熱咽乾,作渴飲,水,便赤盜汗,齧齒虛驚,此心經內外疳也,宜安神丸之類主之。

若鼻外生瘡,眼目赤爛,肢體似癬,兩耳前後、項側、缺盆、兩腋結核,或小腹、內股、玉莖、陰囊、睪丸腫潰,小便不調,或出白津,或咬指甲,搖頭側目,白膜遮睛,羞明畏日,肚大青筋,口乾下血,此肝經內外疳也,用地黃、蘆薈二丸主之。若頭不生髮,或生瘡痂,或發成穗,或人中口吻赤爛,腹痛吐逆,乳食不化,口乾嗜土、瀉下酸臭,小便白濁,或合目昏睡,惡聞木音,此脾經內外疳也,用肥兒丸主之。

若鼻外生瘡,咽喉不利,頸腫齒痛,咳嗽寒熱,皮膚皺錯,欠伸少氣,鼻癢出涕,衄血目黃,小便頻數,此肺經內外疳也,用地黃清肺飲主之。若腦熱吐痰,手足逆冷,寒熱往來,滑泄肚痛,口臭作渴,齒齦潰爛,爪黑麵黧,身耳生瘡,或耳出水,或食自發,此腎經內外疳也,用地黃丸主之。

凡疳熱上攻,或痘毒上升,為患甚速,名為走馬疳,急敷雄黃散、搽牙散、馬鳴散、擇而用之,服蟾蜍丸。輕則於齦腐爛,唇吻腫痛,可治;甚則牙齦蝕落,腮頰透爛,不治。

白話文:

張景岳說:依照楊氏的說法,疳的意思是「乾燥」,在小孩身上稱為「五疳」,在大人身上稱為「五勞」。既然說是乾燥,又說是勞損,難道不是精血耗盡的症狀嗎?觀察前面所說的各種治療方法,都是從熱來治療,大多使用清涼的藥物。雖然這種病確實很多是屬於實熱的,但元氣既然已經敗壞,那麼假熱的情況就更多了。即使前面所用的藥方,也有像地黃丸、異功散、益黃散、益氣湯之類的,恐怕這些藥方還不足以應付所有的情況。

有些情況是氣血都虧損,必須要大補才能治療;有些是陰虛導致假熱,脾虛腎虧,又必須要用溫補的方式治療。最重要的還是要根據臨床情況來斟酌處理,仍然應該參考治療虛損勞病的原則來使用藥物,才能夠達到最好的效果。

薛氏說:依照疳病來看,有的是因為太早餵食,有的是因為喜歡吃甜膩肥厚的食物,有的是因為服用過於峻烈的藥物,導致津液嚴重耗損,虛火旺盛。有的是因為先天的體質,有的是因為乳母飲食過於濃膩或情緒不佳導致。這些情況都應該調理體內。如果出現口舌潰爛,身體發熱,臉頰嘴唇發紅,或是紅腫疼痛,胸腹煩悶,或是手掌發熱、咽喉乾燥、口渴想喝水、小便赤紅、盜汗、磨牙、容易受驚,這是心經內外有疳,應該使用安神丸之類的藥物來治療。

如果鼻孔外面長瘡,眼睛紅腫潰爛,四肢皮膚像癬,耳朵前後、脖子兩側、鎖骨上方、腋下長出結核,或是小腹、大腿內側、陰莖、陰囊、睪丸腫脹潰爛,小便不順暢,或是排出白色的分泌物,或是咬指甲、搖頭斜眼、眼睛被白膜遮蓋、怕光、肚子大、青筋暴露、口乾、大便出血,這是肝經內外有疳,應該用地黃丸、蘆薈丸這兩種藥物來治療。如果頭上不長頭髮,或是長出瘡痂,或是頭髮像穗狀一樣,或是人中、口唇紅腫潰爛,腹痛嘔吐,消化不良,口渴想吃土、拉出酸臭的稀便,小便混濁,或是閉眼昏睡、討厭聽到木頭的聲音,這是脾經內外有疳,應該使用肥兒丸來治療。

如果鼻孔外面長瘡,咽喉不舒服,脖子腫痛,牙齒疼痛,咳嗽、忽冷忽熱,皮膚皺紋很多,打呵欠、氣短,鼻子癢、流鼻涕,流鼻血、眼睛發黃、小便頻繁,這是肺經內外有疳,應該用地黃清肺飲來治療。如果腦熱嘔吐痰液,手腳冰冷,忽冷忽熱,腹瀉腹痛,口臭口渴,牙齦潰爛,指甲發黑、臉色灰暗,身上耳朵長瘡,或是耳朵流膿,或是吃東西時自己突然發作,這是腎經內外有疳,應該用地黃丸來治療。

凡是疳熱往上攻,或是痘毒向上竄,發病非常快,稱為「走馬疳」。應該趕緊敷雄黃散、搽牙散、馬鳴散,選擇適合的藥使用,並且服用蟾蜍丸。如果只是牙齦腐爛,嘴唇腫痛,還能夠治療;如果嚴重到牙齦腐爛脫落,臉頰潰爛,就無法治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