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三十二貫集·雜證謨 (4)
卷之三十二貫集·雜證謨 (4)
1. 經義
《痿論》帝曰:五臟使人痿,何也?岐伯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脈,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腎主身之骨髓。故肺熱葉焦,則皮毛虛弱急薄,著則生痿躄也。心氣熱,則下脈厥而上,上則下脈虛,虛則生脈痿,樞折挈,脛縱而不任地也。肝氣熱,則膽泄口苦,筋膜乾,筋膜乾則筋急而變,發為筋痿。
脾氣熱,則胃干而渴,肌肉不仁,發為肉痿。腎氣熱,則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發為骨痿。帝曰:何以得之?曰:肺者,臟之長也,為心之蓋也,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則發肺鳴,鳴則肺熱葉焦。故曰:五臟因肺熱葉焦,發為痿躄,此之謂也。悲哀太甚則胞絡絕,胞絡絕則陽氣內動,發則心下崩,數溲血也。
白話文:
古代帝王問道:五臟會導致人體痿弱,這是怎麼回事呢?岐伯回答:肺主宰人體的皮毛,心主宰人體的血脈,肝主宰人體的筋膜,脾主宰人體的肌肉,腎主宰人體的骨髓。所以,肺熱導致肺葉焦枯,就會使皮毛虛弱、急促薄弱,久而久之就會導致痿躄。心氣過熱,會使下半身脈絡衰竭而上行,上半身脈絡則虛弱,虛弱就會導致脈絡痿弱,關節屈伸困難,小腿鬆軟无力,無法支撑地面。肝氣過熱,會導致膽汁泄漏,口苦,筋膜乾燥,筋膜乾燥就會導致筋脈緊縮變形,最終導致筋痿。脾氣過熱,會導致胃部乾燥口渴,肌肉失去知覺,最終導致肉痿。腎氣過熱,會導致腰脊无力,骨骼枯竭,骨髓減少,最終導致骨痿。
帝王又問:這些病症是如何引起的?岐伯回答:肺是五臟之首,是心的保護者,如果肺受到損傷,或得不到所需,就会导致肺鸣,肺鸣就会导致肺热葉焦。所以说,五臟因肺熱葉焦而导致痿躄,這就是原因。过度悲伤哀伤会导致胞絡斷裂,胞絡斷裂就会导致阳气内动,最终导致心下崩塌,尿血不止。
故《本病》曰:大經空虛,發為肌痹,傳為脈痿。思想無窮,所願不得,意淫於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縱,發為筋痿,及為白淫。故《下經》曰:筋痿者,生於肝,使內也。有漸於濕,以水為事。若有所留,居處相濕,肌肉濡漬,痹而不仁,發為肉痿。故《下經》曰:肉痿者,得之濕地也。
有所遠行、勞倦,逢大熱而渴,渴則陽氣內伐,內伐則熱舍於腎。腎者,水臟也。今水不勝火,則骨枯而髓虛,故足不任身,發為骨痿。故《下經》曰:骨痿者,生於大熱也。帝曰:何以別之?曰:肺熱者,色白而毛敗。心熱者,色赤而絡脈溢。肝熱者,色蒼而爪枯。脾熱者,色黃而肉蠕動。
白話文:
因此,《本病》一書提到:如果五臟的氣血空虛,會導致肌肉萎縮,進而影響到脈管的機能。如果一個人的想法過於複雜,無法滿足其願望,心神放蕩,性生活過度,使得宗筋鬆弛,會導致筋骨萎縮,並出現白色精液的現象。《下經》中指出:筋骨萎縮是因為肝失調,由內而外影響所造成的。長期處於潮濕環境,經常與水接觸,肌肉軟弱不堅實,最終導致肌肉萎縮和麻木。《下經》進一步說明:肌肉萎縮是由於長期生活在潮濕環境所引起的。
進行長途旅行或過度勞累後,遇上炎熱天氣感到口渴,過度的飲水會使陽氣內收,熱氣聚於腎臟。腎是水的器官,當水不夠強力以抵抗火的侵襲時,骨頭就會乾枯,骨髓變得虛弱,腳難以承載身體,進而導致骨頭萎縮。《下經》中提到:骨頭萎縮是因為長期受到炎熱天氣的影響。
至於不同器官的熱病特徵,帝問道:如何分辨不同器官的熱病?回答說:肺部熱病,臉色會呈現白色且毛髮乾枯;心臟熱病,臉色會呈現紅色且絡脈出血;肝熱病,臉色會呈現青色且指甲乾裂;脾臟熱病,臉色會呈現黃色且肌肉會出現蠕動的現象。
腎熱者,色黑而齒槁。帝曰:論言治痿者獨取陽明,何也?曰: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衝脈者,經脈之海也,主滲灌溪谷,與陽明合於宗筋。陰陽總宗筋之會,會於氣街,而陽明為之長,皆屬於帶脈,而絡於督脈。故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帝曰:治之奈何?曰:各補其榮,而通其俞,調其虛實,和其逆順,筋脈骨肉,各以其時受月,則病已矣。帝曰:善。
《生氣通天論》曰:因於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長,緛短為拘,弛長為痿。
《本神篇》曰:精傷則骨酸痿厥,精時自下。
白話文:
腎臟有熱的人,面色會發黑,牙齒也會變得枯槁。皇帝問道:論述治療痿病的方法,為什麼只取陽明經呢?回答道:陽明經是五臟六腑的總匯,主管潤澤宗筋,宗筋負責束縛骨骼,使關節靈活。衝脈是經脈的總匯,主管滲灌四肢百骸,與陽明經在宗筋處交匯。陰陽二經匯聚於宗筋,在氣街處會合,而陽明經為其中最長的一條,都屬於帶脈,並與督脈相連。所以,陽明經虛弱,就會導致宗筋鬆弛,帶脈不能牽引,因此足部痿弱無力。
皇帝問道:治療痿病應該怎麼做呢?回答道:應該分別補充其榮氣,疏通其俞穴,調節其虛實,調和其逆順,筋脈骨肉,各自在適當的時間接受月氣的滋養,這樣病症就會痊癒。皇帝說道:很好。
《生氣通天論》說:由於濕邪的侵襲,頭部感覺像包著東西一樣沉重,濕熱不去,就會導致大筋縮短,小筋鬆弛延長,縮短則會引起拘攣,鬆弛延長則會導致痿病。
《本神篇》說:精氣受損就會導致骨骼酸痛、肢體痿弱,精氣會從下部流失。
《根結篇》曰:陽明為闔,闔折則氣無所止息,而痿疾起矣。故痿疾者,取之陽明,視有餘不足,無所止息者,真氣稽留,邪氣居之也。
《邪氣臟腑病形篇》曰:肺脈微緩為痿瘻偏風。脾脈緩甚為痿厥,微緩為風痿,四肢不用,心慧然若無病。腎脈微滑為骨痿,坐不能起,起則目無所見。
白話文:
《根結篇》說:陽明經如同門戶,門戶折斷,氣便無處停歇,就會導致痿疾。所以痿疾的治療,要從陽明經入手,觀察氣血是否過盛或不足,如果氣血無處停歇,就是真氣停滯,邪氣佔據了身體。
《邪氣臟腑病形篇》說:如果肺經脈搏微弱緩慢,就會出現痿瘻偏風。脾經脈搏緩慢嚴重,就會出現痿厥,脈搏微弱緩慢則會出現風痿,四肢無力,神智清醒卻好像沒有病。腎經脈搏微滑,就會出現骨痿,坐著不能起身,起身後就看不見東西。
2. 論證(共二條)
痿證之義,《內經》言之詳矣,觀所列五臟之證,皆言為熱。而五臟之證,又總於肺熱葉焦,以致金燥水虧,乃成痿證。如丹溪之論治,誠得之矣。然細察經文,又曰悲哀太甚則胞絡絕,傳為脈痿。思想無窮,所願不得,發為筋痿。有漸於濕,以水為事,發為肉痿之類,則又非盡為火證,此其有餘不盡之意,猶有可知。
故因此而生火者有之。因此而敗傷元氣者,亦有之。元氣敗傷,則精虛不能灌溉,血虛不能營養者,亦不少矣。若概從火論,則恐真陽虧敗,及土衰水涸者,有不能堪,故當酌寒熱之淺深,審虛實之緩急,以施治療,庶得治痿之全矣。
經曰:濕熱不攘,則大筋緛短,小筋弛長,緛短為拘,弛長為痿,此《內經》言筋病之概,乃舉隅之談,以啟人之自反耳,非謂大筋必無弛長,小筋必無緛短也。即如痿弱必由於弛長,豈大筋果無涉乎?此經言之意,從可知矣。故於痿證之外,凡遇瘛瘲等病,當知拘攣者必由緛短,癱弱者必由弛長,斯得《內經》之意,而於寒熱燥濕之辨,亦可得其據矣。
白話文:
痿證的意義,《內經》已經講得很清楚了,觀察書中列出的五臟病症,都說是由於熱引起的。而五臟的病症,最終都歸結於肺熱葉焦,導致金燥水虧,最終形成痿證。像丹溪的論述,確實抓住了這個要點。但是仔細看經文,又說過度悲傷會導致胞絡斷絕,引發脈痿;過度思慮而求不得,會引發筋痿;長期處於潮濕環境中,以水為事,會引發肉痿等等,這些就不是完全由火造成的,這說明痿證的成因還有其他因素,值得我們探究。
所以,痿證的形成有可能是因為火熱,也可能是因為元氣受損。元氣受損,精氣不足以滋潤,血虛不能營養,也是痿證的常見原因。如果一概而論都說是火證,那麼真陽虧損,土虛水涸的患者就可能無法應對,所以應該根據寒熱的程度,虛實的狀況,來制定治療方案,才能真正治好痿證。
經書中說:濕熱不除,就會導致大筋縮短,小筋鬆弛,縮短會造成拘攣,鬆弛會造成痿弱,這是《內經》對筋病的概括性描述,只是舉例說明,提醒人們自我反省,並不是說大筋一定不會鬆弛,小筋一定不會縮短。就像痿弱一定是因為小筋鬆弛造成的,難道大筋就真的沒有關係嗎?經文的意思,從這裏就能明白了。所以,除了痿證之外,遇到瘛瘲等病症,也要知道拘攣是由於筋縮短造成的,癱弱是由於筋鬆弛造成的,這樣才能理解《內經》的精髓,才能更好地辨別寒熱燥濕。
3. 論治(共二條)
一、凡痿由濕熱,脈洪滑而證多煩熱者,必當先去其火,宜二妙散隨證加減用之。若陰虛兼熱者,宜《正傳》加味四物湯、虎脛骨丸,或丹溪補陰丹、滋陰八味丸之類主之。若絕無火證,而止因水虧於腎,血虧於肝者,則不宜兼用涼藥,以伐生氣,惟鹿角膠丸為最善。或加味四斤丸、八味地黃丸、金剛丸之類,俱可擇用。
白話文:
若痿症是由濕熱引起,脈象洪滑,伴隨發熱煩躁,應先清熱,可服用二妙散並根據症狀加減用藥。若伴隨陰虛火旺,則可用正傳中的加味四物湯、虎脛骨丸,或丹溪的補陰丹、滋陰八味丸等滋陰清熱。若無火證,只是腎陰不足、肝血虧虛,則不適合使用寒涼藥,避免損傷生機,可用鹿角膠丸治療。亦可用加味四斤丸、八味地黃丸、金剛丸等藥物,根據情況選擇服用。
若陰虛無濕,或多汗者,俱不宜輕用蒼朮。蓋痿證最忌散表,亦恐傷陰也。
一、東垣取黃柏為君,黃耆等補藥輔佐,以治諸痿,無一定之方。有兼痰積者,有濕多熱多者,有濕熱相半者,有挾氣者。臨病制方,其亦治痿之良法也。
白話文:
如果體內陰虛缺水,或者容易流汗的人,都不適合輕易使用蒼朮。因為痿證最怕散發體表汗液,也擔心會傷到陰氣。
東垣先生以黃柏為主藥,輔以黃耆等補藥來治療各種痿證,並沒有固定的方劑。有些病人兼有痰積,有些病人濕氣重,熱氣也重,有些病人濕熱並存,有些病人伴隨氣虛。醫生在臨床上制訂藥方時,也要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這也是治療痿證的良方。
4. 述古(共四條)
丹溪曰:《內經》謂諸痿起於肺熱。又謂治痿獨取陽明。蓋肺金體燥,居上而主氣,畏火者也;脾土性濕,居中而主四肢,畏木者也。火能炎上,若嗜欲無節,則水失所養,火寡於畏,而侮所勝,肺得火邪而熱矣。木性剛急,肺受熱則不能管攝一身,脾傷則四肢不能為用,而諸痿作矣。
瀉南方則肺金清,而東方不實,何脾傷之有?補北方則心火降,而西方不虛,何肺熱之有?故陽明實則宗筋潤,能束骨而利機關矣。治痿之法,無出於此。雖然天產作陽,厚味發熱。凡病痿者,若不淡薄食味,必不能保其全安也。
《纂要》云:濕熱,東垣健步丸加燥濕降火之劑:黃柏、黃芩、蒼朮。濕痰,二陳湯加蒼朮、白朮、黃芩、黃柏之類,入竹瀝、薑汁。血虛,四物加蒼朮、黃柏,下補陰丸。氣虛,四君子加蒼朮、黃芩、黃柏。黃柏、蒼朮,治痿要藥也。以上方治,雖所主有不同,而降火清金,所謂治法之大要,無不同也。
白話文:
丹溪先生說:
《內經》說,各種痿症都源於肺熱。又說治療痿症要專攻陽明經。這是因為肺金屬燥,位居上而主宰氣息,害怕火;脾土屬濕,居中而主宰四肢,害怕木。火能向上燃燒,若縱慾無度,則水液失養,火氣失控,進而侵犯肺臟,導致肺熱。木性剛強急躁,肺受熱則無法統攝全身,脾氣受損則四肢無力,於是各種痿症就出現了。
瀉南方(指心火)則肺金清涼,東方(指肝木)就不會過盛,何來脾氣受損呢?補北方(指腎水)則心火下降,西方(指肺金)就不會虛弱,何來肺熱呢?因此,陽明經實則宗筋潤澤,能夠束縛骨骼,使關節靈活。治療痿症的方法,都離不開這個道理。
雖然天生體質偏陽,以及過食厚味都會導致身體發熱。但凡患有痿症的人,若不淡薄飲食,就無法保全安康。
《醫宗金鑒·纂要》中說:
濕熱,東垣的[健步丸]中加入燥濕降火藥物,如黃柏、黃芩、蒼朮。濕痰,[二陳湯]中加入蒼朮、白朮、黃芩、黃柏等,並加入竹瀝、薑汁。血虛,四物湯中加入蒼朮、黃柏,並服用[補陰丸]。氣虛,四君子湯中加入蒼朮、黃芩、黃柏。黃柏、蒼朮是治療痿症的重要藥物。以上方劑雖然主治不同,但都是以降火清金為主要治法,這就是治療痿症的大要。
薛立齋曰:痿證多因足三陰虛損。若脾腎不足而無力者,用還少丹;肝腎虛熱而足無力者,六味丸,如不應,急用八味丸。
陳無擇曰:人身有皮毛、血脈、筋膜、肌肉、骨髓,以成其形,內則有肝、心、脾、肺、腎以主之。若隨情妄用,喜怒勞佚,以致內臟精血虛耗,使血脈、筋骨、肌肉痿弱無力以運動,故致痿躄,狀與柔風腳氣相類。柔風腳氣,皆外因風寒,正氣與邪氣相搏,故作腫苦痛,為邪實;痿由內臟不足之所致,但不任用,亦無痛楚,此血氣之虛也。
白話文:
薛立齋曰:
痿證大多是因為足三陰經虛損所致。若脾腎不足而無力者,可用還少丹;若肝腎虛熱而足無力者,可用六味丸,若六味丸無效,則需急用八味丸。
陳無擇曰:
人體有皮毛、血脈、筋膜、肌肉、骨髓,構成形體,內則有肝、心、脾、肺、腎五臟主之。若隨情妄用,喜怒勞逸,致使內臟精血虛耗,導致血脈、筋骨、肌肉痿弱無力,無法運動,故而導致痿躄,症狀與柔風腳氣相似。柔風腳氣,皆由外因風寒,正氣與邪氣相搏所致,故而腫痛,屬於邪實;痿證則由內臟不足所致,雖然不任用,但也無痛楚,此乃血氣虛弱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