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回本書目錄

1. 痿證

2. 經義

《痿論》帝曰:五臟使人痿,何也?岐伯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脈,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腎主身之骨髓。故肺熱葉焦,則皮毛虛弱急薄,著則生痿躄也。心氣熱,則下脈厥而上,上則下脈虛,虛則生脈痿,樞折挈,脛縱而不任地也。肝氣熱,則膽泄口苦,筋膜乾,筋膜乾則筋急而變,發為筋痿。

脾氣熱,則胃干而渴,肌肉不仁,發為肉痿。腎氣熱,則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發為骨痿。帝曰:何以得之?曰:肺者,臟之長也,為心之蓋也,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則發肺鳴,鳴則肺熱葉焦。故曰:五臟因肺熱葉焦,發為痿躄,此之謂也。悲哀太甚則胞絡絕,胞絡絕則陽氣內動,發則心下崩,數溲血也。

故《本病》曰:大經空虛,發為肌痹,傳為脈痿。思想無窮,所願不得,意淫於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縱,發為筋痿,及為白淫。故《下經》曰:筋痿者,生於肝,使內也。有漸於濕,以水為事。若有所留,居處相濕,肌肉濡漬,痹而不仁,發為肉痿。故《下經》曰:肉痿者,得之濕地也。

有所遠行、勞倦,逢大熱而渴,渴則陽氣內伐,內伐則熱舍於腎。腎者,水臟也。今水不勝火,則骨枯而髓虛,故足不任身,發為骨痿。故《下經》曰:骨痿者,生於大熱也。帝曰:何以別之?曰:肺熱者,色白而毛敗。心熱者,色赤而絡脈溢。肝熱者,色蒼而爪枯。脾熱者,色黃而肉蠕動。

腎熱者,色黑而齒槁。帝曰:論言治痿者獨取陽明,何也?曰: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衝脈者,經脈之海也,主滲灌溪谷,與陽明合於宗筋。陰陽總宗筋之會,會於氣街,而陽明為之長,皆屬於帶脈,而絡於督脈。故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帝曰:治之奈何?曰:各補其榮,而通其俞,調其虛實,和其逆順,筋脈骨肉,各以其時受月,則病已矣。帝曰:善。

《生氣通天論》曰:因於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長,緛短為拘,弛長為痿。

《本神篇》曰:精傷則骨酸痿厥,精時自下。

《根結篇》曰:陽明為闔,闔折則氣無所止息,而痿疾起矣。故痿疾者,取之陽明,視有餘不足,無所止息者,真氣稽留,邪氣居之也。

《邪氣臟腑病形篇》曰:肺脈微緩為痿瘻偏風。脾脈緩甚為痿厥,微緩為風痿,四肢不用,心慧然若無病。腎脈微滑為骨痿,坐不能起,起則目無所見。

白話文:

經義

黃帝問道:五臟功能失調會使人產生痿證,這是為什麼呢? 岐伯回答說:肺主管身體的皮膚毛髮,心主管身體的血脈,肝主管身體的筋膜,脾主管身體的肌肉,腎主管身體的骨髓。所以,如果肺有熱,導致肺葉枯焦,就會使皮膚毛髮虛弱、容易損傷,進而引發痿證,導致肢體癱軟。心氣有熱,會使下肢脈搏向上逆行,導致上肢脈搏虛弱,虛弱則產生脈痿,關節彎曲困難,小腿無力,無法站立行走。肝氣有熱,會導致膽汁外洩,口中發苦,筋膜乾燥,筋膜乾燥就會導致筋脈拘急、變形,發生筋痿。

脾氣有熱,會使胃部乾燥而感到口渴,肌肉失去知覺,發生肉痿。腎氣有熱,會使腰背無法挺直,骨頭枯槁,骨髓減少,發生骨痿。黃帝問道:這些病症是怎麼產生的呢?岐伯說:肺是五臟之首,也是心的保護傘,如果有失落、慾求不滿的事情發生,就會導致肺氣不暢,產生聲響,肺氣不暢就會產生熱,導致肺葉枯焦。所以說,五臟是因為肺熱導致肺葉枯焦,進而引發痿證,就是這個道理。過度的悲傷會使包絡受損,包絡受損則陽氣內動,發作時會感到心下發悶,頻繁小便出血。

所以《本病》篇說:如果大經脈空虛,就會引發肌膚麻木,進而傳變為脈痿。如果思慮過多,慾望無法滿足,過度沉迷於性慾,導致宗筋鬆弛,就會引發筋痿,甚至出現遺精。所以《下經》篇說:筋痿是因肝臟受損而導致的,也可能是因為長期處在潮濕環境,經常接觸水,如果有水濕滯留體內,居住在潮濕的環境,肌肉浸潤在水濕中,麻木失去知覺,就會引發肉痿。所以《下經》篇說:肉痿是由於處在潮濕環境而引起的。

如果遠行勞累,又遇到酷熱天氣而感到口渴,口渴就會使陽氣內耗,內耗就會使熱邪留於腎臟。腎臟是主管水的臟器,如果水不能制約火,就會導致骨頭枯槁、骨髓虛少,所以雙腳無法支撐身體,發生骨痿。所以《下經》篇說:骨痿是因體內有過度的熱邪而引起的。黃帝問道:如何區分這些痿證呢?岐伯說:肺有熱的人,膚色蒼白,毛髮枯敗。心有熱的人,膚色發紅,絡脈擴張。肝有熱的人,膚色發青,指甲枯槁。脾有熱的人,膚色發黃,肌肉顫動。腎有熱的人,膚色發黑,牙齒乾枯。黃帝問道:為何論述治療痿證時,特別重視陽明經呢?岐伯說:陽明經是五臟六腑氣血匯集之處,主導濡養宗筋,而宗筋負責約束骨骼、使關節活動靈活。衝脈是經脈的匯集之處,主管滲透灌溉全身組織,它與陽明經一同作用於宗筋。陰陽之氣在宗筋交會,匯集於氣街,而陽明經是主導,它們都屬於帶脈,並與督脈相連。所以,陽明經虛弱就會導致宗筋鬆弛,帶脈不能牽引肢體,因此雙腳痿軟無力。

黃帝問道:要如何治療呢?岐伯說:應該分別補益各臟腑的氣血,疏通經絡穴道,調節身體的虛實狀況,調和氣機的逆亂,使筋、脈、骨、肉都能在適當的時機得到氣血滋養,那麼疾病就能痊癒了。黃帝說:說得好。

《生氣通天論》說:因為受到濕邪侵襲,頭部會像被包裹住一樣,如果濕熱不能消除,大筋就會攣縮變短,小筋就會鬆弛伸長,攣縮變短會導致拘攣,鬆弛伸長會導致痿證。

《本神篇》說:如果精氣損傷,就會導致骨頭痠痛、痿軟無力,精液會不自主地流出。

《根結篇》說:陽明經是闔,如果闔受損,就會導致氣機無法停留,痿證就會發生。所以治療痿證要重視陽明經,觀察它是不足還是有餘,如果氣機無法停滯,代表真氣滯留,而邪氣入侵。

《邪氣臟腑病形篇》說:如果肺脈微弱而緩慢,會導致痿證和偏癱。如果脾脈緩慢無力,會導致痿證和四肢癱瘓,如果微弱而緩慢,會導致風痿,四肢無力,但患者的心智卻沒有明顯問題。如果腎脈微弱而滑動,會導致骨痿,患者坐著無法起身,起身後眼睛看不清楚。

3. 論證(共二條)

痿證之義,《內經》言之詳矣,觀所列五臟之證,皆言為熱。而五臟之證,又總於肺熱葉焦,以致金燥水虧,乃成痿證。如丹溪之論治,誠得之矣。然細察經文,又曰悲哀太甚則胞絡絕,傳為脈痿。思想無窮,所願不得,發為筋痿。有漸於濕,以水為事,發為肉痿之類,則又非盡為火證,此其有餘不盡之意,猶有可知。

故因此而生火者有之。因此而敗傷元氣者,亦有之。元氣敗傷,則精虛不能灌溉,血虛不能營養者,亦不少矣。若概從火論,則恐真陽虧敗,及土衰水涸者,有不能堪,故當酌寒熱之淺深,審虛實之緩急,以施治療,庶得治痿之全矣。

經曰:濕熱不攘,則大筋緛短,小筋弛長,緛短為拘,弛長為痿,此《內經》言筋病之概,乃舉隅之談,以啟人之自反耳,非謂大筋必無弛長,小筋必無緛短也。即如痿弱必由於弛長,豈大筋果無涉乎?此經言之意,從可知矣。故於痿證之外,凡遇瘛瘲等病,當知拘攣者必由緛短,癱弱者必由弛長,斯得《內經》之意,而於寒熱燥濕之辨,亦可得其據矣。

白話文:

關於痿證的意義,《內經》已經說得很詳細了,觀察它所列出的五臟病症,都說是因熱引起的。而五臟的病症,總歸於肺熱導致肺葉枯焦,進而造成金(肺)燥水(腎)虧,這才形成痿證。就像朱丹溪的論述和治療方法,確實很正確。然而,仔細考察經文,又說悲傷過度會導致胞絡斷絕,傳變成脈痿;思慮無窮,願望無法實現,會發展成筋痿;長期處於潮濕環境,又常接觸水,會發展成肉痿等等。這樣看來,痿證又不全然是熱症。這其中所包含的更深層涵義,仍然是可以理解的。

所以,痿證的產生,有因為熱引起的,也有因為損耗元氣所造成的。元氣受損,就會導致精氣虛弱而無法灌溉滋養,血液虛少而無法營養身體,這種情況也很多。如果一概都從火熱來論治,恐怕會讓真陽虧虛,以及脾土衰敗、腎水枯竭的病人無法承受。所以,應當斟酌寒熱的輕重,審察虛實的緩急,來進行治療,才能全面治好痿證。

《內經》說:「濕熱如果不能排除,就會導致大筋攣縮變短,小筋鬆弛變長。攣縮變短會導致拘攣,鬆弛變長會導致痿弱。」這是《內經》談論筋病的大概情況,只是舉例說明,啟發人們反思而已,並不是說大筋一定不會鬆弛變長,小筋一定不會攣縮變短。比如痿弱一定是因為鬆弛變長所造成,難道大筋就完全沒有關係嗎?這樣就能理解經文的含義了。所以,除了痿證之外,凡是遇到瘛瘲等病症,應當知道拘攣必定是由於攣縮變短,癱瘓無力必定是由於鬆弛變長。這樣才能理解《內經》的含義,並且在辨別寒熱燥濕時,也能有所依據了。

4. 論治(共二條)

一、凡痿由濕熱,脈洪滑而證多煩熱者,必當先去其火,宜二妙散隨證加減用之。若陰虛兼熱者,宜《正傳》加味四物湯、虎脛骨丸,或丹溪補陰丹、滋陰八味丸之類主之。若絕無火證,而止因水虧於腎,血虧於肝者,則不宜兼用涼藥,以伐生氣,惟鹿角膠丸為最善。或加味四斤丸、八味地黃丸、金剛丸之類,俱可擇用。

若陰虛無濕,或多汗者,俱不宜輕用蒼朮。蓋痿證最忌散表,亦恐傷陰也。

一、東垣取黃柏為君,黃耆等補藥輔佐,以治諸痿,無一定之方。有兼痰積者,有濕多熱多者,有濕熱相半者,有挾氣者。臨病制方,其亦治痿之良法也。

白話文:

第一條: 凡是痿症,如果是由於濕熱引起的,脈象呈現洪大滑數,而且症狀多為煩躁發熱,必定要先清除體內的火氣,適合使用二妙散,並根據具體情況加減藥材來治療。如果同時有陰虛和熱象的,適合使用《正傳》加味四物湯、虎脛骨丸,或是丹溪補陰丹、滋陰八味丸之類的方劑來治療。如果完全沒有火熱的症狀,只是因為腎臟的陰液虧損,肝臟的血液不足,就不適合同時使用寒涼的藥物,以免損傷身體的生氣,只有鹿角膠丸效果最好。或者加味四斤丸、八味地黃丸、金剛丸之類的藥方,都可以選擇使用。

如果陰虛沒有濕氣,或者容易出汗的,都不適合隨意使用蒼朮。因為痿症最忌諱發散表氣,也擔心會損傷陰液。

第二條: 李東垣選用黃柏作為主藥,配合黃耆等補藥,來治療各種痿症,沒有固定的方劑。有的痿症兼有痰積,有的濕氣多熱氣也多,有的濕熱情況相當,有的則夾雜著氣虛。所以要根據病人的情況來制定方藥,這也是治療痿症的好方法。

5. 述古(共四條)

丹溪曰:《內經》謂諸痿起於肺熱。又謂治痿獨取陽明。蓋肺金體燥,居上而主氣,畏火者也;脾土性濕,居中而主四肢,畏木者也。火能炎上,若嗜欲無節,則水失所養,火寡於畏,而侮所勝,肺得火邪而熱矣。木性剛急,肺受熱則不能管攝一身,脾傷則四肢不能為用,而諸痿作矣。

瀉南方則肺金清,而東方不實,何脾傷之有?補北方則心火降,而西方不虛,何肺熱之有?故陽明實則宗筋潤,能束骨而利機關矣。治痿之法,無出於此。雖然天產作陽,厚味發熱。凡病痿者,若不淡薄食味,必不能保其全安也。

《纂要》云:濕熱,東垣健步丸加燥濕降火之劑:黃柏、黃芩、蒼朮。濕痰,二陳湯加蒼朮、白朮、黃芩、黃柏之類,入竹瀝、薑汁。血虛,四物加蒼朮、黃柏,下補陰丸。氣虛,四君子加蒼朮、黃芩、黃柏。黃柏、蒼朮,治痿要藥也。以上方治,雖所主有不同,而降火清金,所謂治法之大要,無不同也。

薛立齋曰:痿證多因足三陰虛損。若脾腎不足而無力者,用還少丹;肝腎虛熱而足無力者,六味丸,如不應,急用八味丸。

陳無擇曰:人身有皮毛、血脈、筋膜、肌肉、骨髓,以成其形,內則有肝、心、脾、肺、腎以主之。若隨情妄用,喜怒勞佚,以致內臟精血虛耗,使血脈、筋骨、肌肉痿弱無力以運動,故致痿躄,狀與柔風腳氣相類。柔風腳氣,皆外因風寒,正氣與邪氣相搏,故作腫苦痛,為邪實;痿由內臟不足之所致,但不任用,亦無痛楚,此血氣之虛也。

白話文:

朱丹溪說,《黃帝內經》說各種痿證都是因為肺熱引起的。又說治療痿證要特別注重陽明經(胃經)。因為肺屬金,其性質乾燥,位於上方主導全身的氣,是怕火的;脾屬土,其性質濕潤,位於中間主導四肢的活動,是怕木的。火的特性是向上燃燒,如果過度放縱慾望,就會使水液失去滋養,火失去恐懼,而欺侮所能剋制的金,肺因而受到火邪而產生熱。木的特性是剛強急躁,肺受到熱邪的影響就不能管攝全身,脾受到損傷,四肢就無法使用,各種痿證就產生了。

瀉去南方的火,肺金自然清淨,東方(肝木)就不會過於強盛,那又怎會有脾傷的問題呢?補益北方的水,心火自然下降,西方(肺金)就不會虛弱,那又怎會有肺熱的問題呢?所以,陽明經(胃經)的功能強盛,宗筋(男性生殖器附近的筋)就能得到滋潤,就能束縛骨頭,使關節活動靈活。治療痿證的方法,沒有超出這些原則。雖然天然產生的食物會產生陽氣,濃厚的食物會產生熱量,凡是患有痿證的人,如果不吃清淡的食物,一定不能確保身體完全康復。

《纂要》說:如果是濕熱引起的痿證,可以用東垣健步丸,再加上燥濕降火的藥物,如黃柏、黃芩、蒼朮等。如果是濕痰引起的痿證,可以用二陳湯,再加上蒼朮、白朮、黃芩、黃柏等藥物,再加入竹瀝、薑汁。如果是血虛引起的痿證,可以用四物湯,再加上蒼朮、黃柏,再服用補陰丸。如果是氣虛引起的痿證,可以用四君子湯,再加上蒼朮、黃芩、黃柏。黃柏、蒼朮是治療痿證的重要藥物。以上這些方劑,雖然治療的重點有所不同,但它們降火、清肺金的治療原則,都是相同的。

薛立齋說:痿證大多是由於足三陰經(肝、脾、腎)的虛損引起的。如果是脾腎不足而導致無力的,可以用還少丹;如果是肝腎虛熱而導致雙腿無力的,可以用六味丸,如果沒有效果,就應當趕緊使用八味丸。

陳無擇說:人體有皮膚毛髮、血脈、筋膜、肌肉、骨髓,組成了身體的形態,內部則有肝、心、脾、肺、腎來主導它們的功能。如果隨意放縱情感,喜怒無常、過度勞累,就會導致內臟的精血虛耗,使血脈、筋骨、肌肉痿弱無力,無法運動,所以導致痿躄,症狀與柔風腳氣相似。柔風腳氣,都是因為外感風寒,正氣與邪氣搏鬥所致,所以會出現紅腫疼痛,屬於邪實的證狀;而痿證是由於內臟虛弱所引起的,只是不能使用肢體,也沒有疼痛,這是氣血虛弱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