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四十五烈集·痘疹詮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十五烈集·痘疹詮 (1)

1. 總論吐瀉(四十一)

凡痘疹吐瀉,有不必治者,有當速治者。如初熱時即見吐瀉,但欲其不甚而隨止者吉,蓋吐利中自有疏通之意,邪氣賴以宣泄,不必治也。其有吐利之甚者則不得不治。又有元氣本弱而見此證者,使不速為調補,必致脾氣困憊則痘出之後,虛證疊見而救無及矣。此痘前之吐利,其當治不必治,自有輕重之分也。

若見點之後,則吐瀉大非所宜,速當察其寒熱虛實而調治之。

一、痘瘡吐瀉,雖曰多屬脾經,然亦有二焦五臟之辨。蓋病在上焦,但吐而不利;病在下焦,但利而不吐;病在中焦,則上吐下利。故在上焦者,當辨心肺之脾氣;在下焦者,當察肝腎之脾氣。此五臟之氣,各有相滋相制之機,設不明此,鮮不誤矣。

白話文:

痘疹伴隨的嘔吐腹瀉,有些不需要治療,有些則需要緊急處理。如果剛發熱就出現嘔吐腹瀉,但症狀不嚴重並且自然停止,那就預示著吉利,因為嘔吐腹瀉本身就具有疏通排毒的作用,能幫助身體排出邪氣,不需要特別治療。但如果嘔吐腹瀉十分嚴重,就必須治療。另外,如果原本體質虛弱的人出現這種情況,一定要及時調理補益,否則會導致脾氣虛弱,等痘疹發出後,虛症加重,就無力回天了。所以,痘疹前的嘔吐腹瀉,是否需要治療要根據輕重程度來判斷。

當痘疹出現之後,嘔吐腹瀉就非常不適宜了,應立即根據寒熱虛實情況進行調理治療。

痘疹嘔吐腹瀉雖然多屬脾經病變,但也需要區分上焦、中焦、下焦和五臟的病因。上焦病變主要表現為嘔吐,而無腹瀉;下焦病變則主要表現為腹瀉,而無嘔吐;中焦病變則上吐下瀉。因此,上焦病變要辨別心肺脾氣,下焦病變要觀察肝腎脾氣。五臟氣息互相滋養、互相制約,若不了解這些機理,就很容易誤治。

一、痘瘡吐瀉,大都中氣虛寒者,十居七八,然亦有邪實毒盛,及飲食過傷而為吐瀉者,此宜詳審脈證,自有可辨。若果有熱毒實邪,則不可誤認虛寒,輕用溫補,恐反助邪以致餘毒癰腫,或為潰爛難收等證。

白話文:

一、對於出疹子後出現嘔吐和腹瀉的情況,大多數是由於中氣虛弱且伴有寒氣,這種情況佔了七八成。然而,也有可能是因為邪氣實在且毒力強盛,或者因飲食過度傷害導致嘔吐和腹瀉。因此,在治療時應詳細審視脈象和症狀,以判斷其具體原因。如果確實存在熱毒和實邪,就不應誤判為虛寒,隨便使用溫補的方法,否則可能會反而助長邪氣,導致餘毒積聚,或是形成潰瘍不易癒合等嚴重後果。

2. 嘔吐(四十二)

痘瘡嘔吐,大都虛寒者多,實熱者少,但當以溫養脾胃為主。即或兼雜證者,亦必有實邪可據,方可因病而兼治之,故不得輕用寒涼及消耗等藥。

一、凡嘔吐之病,病在上中二焦也,切不可妄用下藥,致犯下焦元氣,則必反甚而危矣。即或有大便不通者,亦當調補胃氣,從緩利導,但得脾胃氣和,則升降調而便自達,此不可不知也。

一、痘瘡別無風寒食滯、脹滿疼痛等證,而為嘔吐或乾嘔噁心者,必脾胃虛寒也,宜六味異功煎、五君子煎、參姜飲之類主之,或溫胃飲、理中湯皆可酌用。

白話文:

長痘痘伴隨嘔吐,大多是脾胃虛寒,實熱者較少。治療時應以溫養脾胃為主。即使伴隨其他症狀,也必定有實邪存在,才能針對病症進行治療,因此不可輕易使用寒涼或消耗性藥物。

所有嘔吐的病症,都發生在上焦或中焦,切勿亂用下藥,以免傷及下焦元氣,反而加重病情甚至危及生命。即使便秘,也要調補胃氣,慢慢通便,只要脾胃氣和,升降運化自然暢通,便自會通暢,這點不可不知。

如果長痘痘沒有風寒食滯、腹脹疼痛等症狀,卻出現嘔吐或乾嘔噁心,一定是脾胃虛寒。可以服用六味地黃丸、五君子湯、參姜飲等藥物,或溫胃飲、理中湯等藥物,根據情況選擇使用。

一、脾氣微寒微嘔而中焦不寒者,宜五味異功散。

一、胃口虛寒,嘔吐而兼有痛滯者,六味異功煎送神香散,或調中湯亦佳。

一、脾胃虛寒吐瀉並行者,溫胃飲,甚者陳氏十二味異功散。

一、脾腎虛寒,命門不暖而為吐瀉者,必飲食不化,水穀不分而下腹多痛,非胃關煎或理陰煎不可。

一、凡寒氣犯胃,腹脹腹痛而為嘔吐者,神香散、益黃散,或加炮姜。若因飲水或食生冷瓜果而作嘔吐者,五苓散加炮姜。

白話文:

如果脾氣略微寒涼,伴隨輕微嘔吐,但中焦並不寒涼,可以使用五味異功散。

如果胃口虛寒,嘔吐且伴有疼痛和阻塞,可以用六味異功煎送神香散,或是調中湯也適合。

如果脾胃虛寒,同時出現嘔吐和腹瀉,可以用溫胃飲,情況嚴重者可使用陳氏十二味異功散。

如果脾腎虛寒,命門火不旺,導致嘔吐和腹瀉,並且飲食不消化,水穀不分,下腹部疼痛,就必須使用胃關煎或理陰煎。

如果寒氣侵犯胃部,導致腹部脹痛和嘔吐,可以使用神香散、益黃散,或加入炮姜。如果因飲水或食用生冷瓜果導致嘔吐,可以使用五苓散加炮姜。

一、飲食過傷,停滯胃口,胸膈脹滿而為嘔吐者,宜和胃飲,或大和中飲,或神香散。

一、痰飲停蓄胸膈而脹滿嘔吐者,宜二陳湯,或橘皮湯加炮姜。

一、三焦火閉,煩熱壅滯胃口而為嘔吐者,此必陽明火證也,宜橘皮湯加黃連,甚者再加石膏,或用竹葉石膏湯。但此證甚少,勿以虛火作實火也。

白話文:

如果吃太多東西,導致食物停留在胃裡,胸部和隔膜脹滿而嘔吐,可以服用和胃飲、大和中飲或神香散。

如果痰濕停留在胸部和隔膜,造成脹滿嘔吐,可以服用二陳湯,或是橘皮湯加入炮姜。

如果三焦火熱,導致心煩、胸悶,食物停留在胃裡而嘔吐,這是陽明火證,可以用橘皮湯加入黃連,嚴重的話再加石膏,或者使用竹葉石膏湯。不過這種情況比較少見,不要把虛火當成實火來治療。

程氏曰:凡痘瘡嘔吐之證,須辨冷熱。熱吐者,宜六君子湯加薑汁炒芩、連;冷吐者,宜六君子湯加丁香、藿香、白豆蔻。

一、痘瘡嘔吐不已,聲濁而長,或乾噦者,最是瘡家惡候。

白話文:

程氏說,凡是出痘瘡的人嘔吐,都要分清楚是寒性還是熱性。熱性嘔吐的,應該用六君子湯加上薑汁炒的黃芩、黃連;寒性嘔吐的,應該用六君子湯加上丁香、藿香、白豆蔻。

如果出痘瘡的人不停地嘔吐,聲音嘶啞,而且乾嘔不止,這是痘瘡中最不好的徵兆。

3. 泄瀉(四十三)

痘瘡首尾皆忌泄瀉,而後為尤甚,惟初熱時,有隨泄而隨止者為吉。若自見黑點之後,以致收靨,毒氣俱已在表,俱要元氣內充,大便堅實,庶能托載收成,若略泄瀉,則中氣虛弱,變患百出矣。若初出之後而見泄瀉,則必難起難灌;既起之後而見泄瀉,一瀉則漿停,瀉止則漿滿;既灌之後而見泄瀉,則倒陷倒靨,內潰內敗等證,無所不至,此實性命所關,最可畏也。今多見妄藥誤治,敗人脾氣以致莫救者,猶云欲去其毒,瀉瀉無害,欺耶昧耶,庸莫甚矣。

凡治痘疹泄瀉,只在辨其寒熱,熱者必濕滯之有餘,寒者必元陽之不足。但十瀉九虛而實熱者極少,故凡見泄瀉、嘔吐、腹痛而別無實熱等證者,無論痘前痘後,俱速宜溫救脾腎。此大要也,當詳察之,若失其真,誤治則死。

白話文:

痘瘡首尾皆忌泄瀉,而後為尤甚,惟初熱時,有隨泄而隨止者為吉。

痘瘡的發病過程,從頭到尾都忌諱腹瀉,而後期更要尤其注意。只有初期發熱時,有隨着腹瀉而隨之止住的情況,才是吉利的。

若自見黑點之後,以致收靨,毒氣俱已在表,俱要元氣內充,大便堅實,庶能托載收成,若略泄瀉,則中氣虛弱,變患百出矣。

如果已經出現黑點,並且開始結痂,這說明痘瘡的毒氣已經全部浮出體表。此時需要元氣充沛,大便堅實,才能順利地排出毒素,幫助痘瘡痊癒。如果稍微腹瀉,就會導致中氣虛弱,進而引發各種併發症。

若初出之後而見泄瀉,則必難起難灌;既起之後而見泄瀉,一瀉則漿停,瀉止則漿滿;既灌之後而見泄瀉,則倒陷倒靨,內潰內敗等證,無所不至,此實性命所關,最可畏也。

如果痘瘡初發之後就出現腹瀉,則難以發育,難以灌漿;如果痘瘡已經發育之後出現腹瀉,那麼一次腹瀉就會導致痘漿停滯,腹瀉止住之後痘漿又會積滿;如果痘瘡已經灌漿之後出現腹瀉,就會導致痘瘡凹陷、結痂不完整、內部潰爛等各種嚴重情況。這些情況都是關係到生命的,最為可怕

今多見妄藥誤治,敗人脾氣以致莫救者,猶云欲去其毒,瀉瀉無害,欺耶昧耶,庸莫甚矣。

現在很多醫生胡亂用藥,錯誤治療損害患者脾氣,最終導致無藥可救。他們還狡辯說要去除毒素,腹瀉無害,真是欺騙庸醫實在是太過分了!

凡治痘疹泄瀉,只在辨其寒熱,熱者必濕滯之有餘,寒者必元陽之不足。但十瀉九虛而實熱者極少,故凡見泄瀉、嘔吐、腹痛而別無實熱等證者,無論痘前痘後,俱速宜溫救脾腎。此大要也,當詳察之,若失其真,誤治則死。

治療痘瘡伴隨的腹瀉,關鍵在於辨別寒熱熱證主要是濕邪停滯過度寒證則主要是陽氣不足。但是十次腹瀉,九次都是虛寒實熱的情況很少。因此,凡是出現腹瀉、嘔吐、腹痛但沒有其他實熱表現,無論是在痘瘡發病前還是發病後,都應該立即溫補脾腎。這是治療的關鍵,必須仔細觀察如果失誤了,就會導致死亡

总结

这段中医古文主要讲述了痘瘡发病过程中腹泻的危害,强调了在不同阶段腹泻对病情的影响,以及不同情况下的治疗原则。它提醒我们,治疗痘疮,辨别寒热是关键,要重视脾肾的调理,不可盲目使用泻药,以免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一、虛寒泄瀉,凡證無大熱,口不喜冷,脈不洪數,腹無熱脹,胸無煩躁,飲食減少而忽然自利者,則悉屬虛寒,切不可妄用寒涼之劑,再傷脾土,必致不救,宜溫胃飲、養中煎、五君子煎,或理中湯、四君子湯之類,隨宜用之。若腹有微滯微脹而為泄瀉者,宜六味異功煎,或五味異功散加砂仁。

若泄瀉兼嘔兼痛而氣有不順者,宜養中煎加丁香、木香,或四君子湯合二仙散。若泄瀉而山根、唇口微見青色,或口鼻微寒,手足不熱,指尖微冷,瀉色淡黃,或兼青白,睡或露睛,此皆脾腎虛寒之證,非速救命門,終不見效,宜胃關煎、理陰煎主之,或陳氏十二味異功散亦可。若泄瀉勢甚,用溫脾之藥不效者,則必用胃關煎,或理陰煎之類主之。

白話文:

如果出現虛寒導致的腹瀉,症狀沒有明顯發熱,不喜歡喝冷飲,脈搏不洪數,肚子沒有熱脹,胸部沒有煩躁,食慾下降,突然腹瀉,這些都是虛寒的表現,絕對不能亂用寒涼的藥物,以免再傷脾胃,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應該服用溫胃飲、養中煎、五君子煎,或理中湯、四君子湯等溫補脾胃的藥物,根據病情選擇。如果肚子微微脹痛並伴有腹瀉,可以用六味異功煎,或五味異功散加砂仁。

如果腹瀉同時伴有嘔吐和疼痛,以及氣機不順,可以使用養中煎加丁香、木香,或者四君子湯合二仙散。如果腹瀉並伴有鼻樑和嘴唇略微發青,或者口鼻微涼,手腳冰冷,指尖微冷,大便稀薄呈淡黃色,或夾雜青白色,睡覺時容易張開眼睛,這些都是脾腎虛寒的表現,如果只用溫補脾胃的藥物,效果不明顯,應該服用胃關煎、理陰煎,或者陳氏十二味異功散。如果腹瀉非常嚴重,服用溫補脾胃的藥物無效,就必須用胃關煎或理陰煎等藥物來治療。

若久瀉滑脫不能止者,宜胃關煎、溫胃飲,或陳氏十二味異功散,送五德丸或肉豆蔻丸。若胃本不虛,但以寒濕傷脾,或飲水而為泄瀉者,宜佐關煎、抑扶煎,或益黃散加豬苓、澤泄,或五苓散俱佳。

一、蓄熱泄瀉,本不多見而間亦有之,然必有熱證可據,方可用清利之藥。如脈見洪數,身有大熱,口有大渴,喜冷惡熱,煩躁多汗,或中滿氣粗,或痘色焮腫紅紫,或口鼻熱赤,小水澀痛之類,皆熱證也。且熱瀉者必暴而甚,寒泄者必徐而緩,皆可辨之。然治熱之法,當察火之微甚,勿使藥過於病,恐致傷脾,則必反為害。

白話文:

如果長期腹瀉,止不住,可以用胃關煎、溫胃飲,或是陳氏十二味異功散,搭配五德丸或肉豆蔻丸。如果胃本身不虛,只是因為寒濕傷脾,或是喝水就拉肚子,可以用佐關煎、抑扶煎,或是益黃散加豬苓、澤瀉,或是五苓散,效果都很好。

蓄熱泄瀉的情況比較少見,但偶爾也會發生,必須有熱證才能用清利藥物治療。比如脈象洪數、身體發熱、口渴、喜歡喝冷水、怕熱、煩躁多汗、腹脹氣粗、痘疹紅腫發紫、口鼻紅熱、小便澀痛等等,都是熱證。而且熱瀉發作迅速而嚴重,寒瀉則緩慢。治療熱瀉時,要觀察火勢的強弱,不要用藥過於猛烈,以免傷脾,反而有害。

凡濕熱內蓄,小水不利,微熱不甚而為泄瀉者,宜五苓散、四苓散,或小分清飲之類,加木通主之。若濕熱稍甚,清濁不分而泄瀉者,宜四苓散加姜炒黃連,或合黃芩湯治之。若食多脈盛氣壯而泄瀉者,當從熱治,宜黃芩湯加黃連。若熱在下焦,小水赤澀而泄瀉者,宜大分清飲,或合益元散。

白話文:

如果体内有湿热积聚,小便不畅,有轻微发热但不是很严重,并伴有腹泻,应该服用五苓散、四苓散,或小分清饮之类的药方,再加木通来治疗。如果湿热稍重,大便清浊不分并伴有腹泻,应该服用四苓散加姜炒黄连,或配合黄芩汤治疗。如果是因为吃得太多,脉象洪大有力,并伴有腹泻,则应该从热证入手治疗,服用黄芩汤加黄连。如果热证在下焦,小便赤色涩痛并伴有腹泻,应该服用大分清饮,或配合益元散来治疗。

若濕熱在脾,泄瀉內熱而兼腹痛者,宜香連丸。若頰赤身熱,頭痛咽疼,口瘡煩躁而泄瀉者,陽明火證也,宜瀉黃散。若濕熱在脾,瀉而兼嘔者,黃芩湯加半夏、生薑,或《御藥》大半夏湯加黃芩。若內熱泄瀉而兼氣虛者,四君子湯加芍藥、黃連、木香。

一、發渴乃泄瀉之常候,蓋水泄於下,則津涸於上,故凡患泄瀉者,必多口乾口渴。但干與渴不同,渴者欲飲,乾者不欲飲,渴屬陽而干屬陰,此其辨也。然有渴欲飲水者,此火證也。有渴欲飲湯者,此非火也。有雖欲飲水而不能多者,有口雖欲涼而胸腹畏寒者,此皆非火證也。

白話文:

如果濕熱停留在脾胃,導致腹瀉伴隨內熱和腹痛,應該服用香連丸。如果臉頰發紅,身體發熱,頭疼咽喉疼痛,口瘡煩躁,並且腹瀉,這是陽明火證,應該服用瀉黃散。如果濕熱停留在脾胃,腹瀉同時伴隨嘔吐,可以用黃芩湯加半夏、生薑,或者用大半夏湯加黃芩。如果內熱導致腹瀉,同時伴隨氣虛,可以用四君子湯加芍藥、黃連、木香。

口渴是腹瀉的常見症狀,因為水分流失在下焦,導致上焦津液虧虛,所以患有腹瀉的人大多口乾口渴。但是口乾和口渴是不一樣的,口渴的人想喝水,口乾的人不想喝水,口渴屬於陽性,口乾屬於陰性,這是它們的區別。如果渴了想喝水,這是火證。如果渴了想喝湯,就不是火證。如果渴了想喝水,卻喝不了太多,或者口渴想喝涼水,但胸腹怕冷,這些都不是火證。

然則病渴者尚有陰陽之辨,而矧夫但干而不渴者,此實以水虧而然,若作火治,鮮不為害。故凡有久瀉津亡而作渴者,當審其非熱而不可不壯其水也。

程氏曰:泄瀉須分寒熱,寒者小便清,宜理中湯,或參苓白朮散。然白朮、茯苓非泄瀉發泡者不宜用,以其滲利故也。按此說可見治痘者,即滲利亦忌,顧可妄為消伐以殘其氣血津液乎?

陳氏曰:凡瀉頻津耗則血氣不榮,瘡雖起發亦難收靨。如身溫腹脹,氣促咬牙,煩躁譫妄者皆難治,緣穀食去多,津液枯竭,故多死也,速宜與十一味木香散,或十二味異功散。

白話文:

然而,對於有病而感到口渴的病人,仍需辨明陰陽,更何況那些只是口乾卻不渴的人,這實際上是因體內水分不足所致,如果用火熱的方法治療,很容易造成傷害。因此,凡是因長期腹瀉、津液流失而導致口渴的人,必須仔細判斷,確認不是因為熱才口渴,並且要補充水分。

程氏說:腹瀉要分寒熱,寒者小便清,適合用理中湯,或參苓白朮散。然而白朮、茯苓並不適合用於因腹瀉而導致腹脹發泡的情況,因為它們有滲利的作用。根據這個說法可以看出,治療痘瘡時,也應避免使用滲利藥物,怎麼可以隨便使用消伐藥物,損害其氣血津液呢?

陳氏說:凡是腹瀉頻頻、津液耗損的人,就會導致氣血不暢,即使瘡疹長出來也很難收斂。如果患者身體溫熱、腹部脹滿、呼吸急促、咬牙切齒、煩躁譫妄,這些都是難以治療的徵兆,因為他們食慾不振、津液枯竭,所以死亡率很高,必須迅速用十一味木香散,或十二味異功散治療。

萬氏曰:瘡未出而利者,邪並於里,實也,宜從清毒。瘡已出而利者,邪達於表,裡虛也,宜治其虛。凡痘瘡所忌,惟內虛泄瀉,若溫之固之而不愈者,此不治之證。

白話文:

萬氏指出:若傷口尚未發出卻有腹瀉現象,表示體內邪氣聚集,屬於實症,應採用清熱解毒的方法來治療。若傷口已經發出,但仍出現腹瀉現象,則表示體內邪氣已散至表面,體內虛弱,應治療其虛弱的狀態。對於痘疹所禁忌的情況,只有體內虛弱導致的腹瀉,如果使用溫補的方法卻未能改善,這是一種無法治癒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