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十二從集·雜證謨 (1)
卷之十二從集·雜證謨 (1)
1. 論證(共三條)
呃逆一證,古無是名,其在《內經》本謂之噦,因其呃呃連聲,故今以呃逆名之,於義亦妥。觀《內經》治噦之法,以草刺鼻,嚏,及氣息迎引、大驚之類,是皆治呃之法,此噦本呃逆,無待辨也。自孫真人云:遍尋方論無此名,遂以咳逆為噦,因致後世訛傳,乃以咳逆、乾嘔、噫氣之類互相餚亂,自唐迄今矣,此名之不可不察,亦不可不正也。
一、咳逆之名,原出《內經》,本以咳嗽氣逆者為言。如《氣交變大論》曰:歲金太過,甚則喘咳逆氣。此因喘咳以致氣逆,故云咳逆氣也。又曰:咳逆甚而血溢。正以咳逆不止,而血隨氣溢,則病之常也,未聞以呃逆而見血者也。即如《六元正紀大論》云:金鬱之發,民病咳逆者,亦是此意,此咳逆之非呃逆亦甚明矣。
而今後世諸公,乃悉以噦為咳逆,豈皆未之詳察耶?及觀丹溪之言,在《纂要》則曰:孫真人誤以噦為咳逆。是謂噦非咳逆也。在《心法·附錄》則曰:咳逆為病,古謂之噦,近謂之呃。此又謂噦即咳逆也。在嘔吐門則又曰:有聲有物謂之嘔吐,有聲無物謂之噦。此又以乾嘔為噦也。
前後不一,何其自謬若此。再如海藏、河間諸公,有以噦為乾嘔者,有以咳逆為噫者,總皆謬矣。蓋嘔即吐之類,但吐而無物者曰嘔,嘔而有物者曰吐,腹脹噯氣者曰噫,逆氣自下而上者亦曰噫,此四者之辨自有正名,顧可紛紛若是乎?茲余析而判之曰:噦者,呃逆也,非咳逆也。咳逆者,咳嗽之甚者也,非呃逆也。
乾嘔者,無物之吐,即嘔也,非噦也。噫者,飽食之息,即噯氣也,非咳逆也。後人但以此為鑑,則異說之疑,可盡釋矣。
一、呃逆證,有傷寒之呃逆,有雜證之呃逆。其在古人則悉以虛寒為言,惟丹溪引《內經》之言曰:諸逆衝上,皆屬於火,病人見此,似為死證,然亦有實者,不可不知。余向見此說,疑其與古人相左,不以為然,蓋亦謂此證必屬虛寒,何有實熱,茲及晚年曆驗,始有定見,乃知丹溪此言為不誣也。
雖其中寒熱虛實亦有不同,然致呃之由,總由氣逆,氣逆於下,則直衝於上,無氣則無呃,無陽亦無呃,此病呃之源所以必由氣也。欲得其象,不見雨中之雷,水中之浡乎。夫陽為陰蔽,所以為雷,而轟轟不已者,此火為雷之本,而火即氣也。氣為水覆,所以為浡而汩汩不已者,此氣為浡之本,而氣即陽也。
然病在氣分,非本一端,而呃之大要,亦惟三者而已,則一曰寒呃,二曰熱呃,三曰虛脫之呃,寒呃可溫可散,寒去則氣自舒也。熱呃可降可清,火靜而氣自平也。惟虛脫之呃,則誠危殆之證,其或免者,亦萬幸矣。凡諸治法,當辨如下。
白話文:
論證(共三條)
關於「呃逆」這個病症,古代醫書裡並沒有這個名稱,它在《黃帝內經》裡被稱為「噦」。因為它發出「呃呃」的連聲,所以現在用「呃逆」來稱呼它,這樣命名也算恰當。《黃帝內經》治療「噦」的方法,例如用草刺激鼻孔使其打噴嚏、引導氣息、或用驚嚇等方式,這些都是治療「呃」的方法。這裡所說的「噦」其實就是「呃逆」,這是無庸置疑的。從孫思邈說過「遍尋方論沒有這個名稱」後,就將「咳逆」當作「噦」,導致後世以訛傳訛,把「咳逆」、「乾嘔」、「噫氣」等混淆在一起,從唐朝至今都是如此。這個名稱的錯誤不可不加以辨明,必須要加以矯正。
一、「咳逆」這個名稱,最早出自《黃帝內經》,指的是因為咳嗽而導致氣往上逆的狀況。例如《氣交變大論》說:「如果金氣太盛,會導致喘氣、咳嗽、氣逆。」這是因為喘氣咳嗽而導致氣逆,所以稱為「咳逆氣」。又說:「咳逆嚴重會導致出血。」這是因為咳逆不止,而血隨著氣往上湧,這是常見的病症,從來沒有聽過因為呃逆而導致出血的。「金氣鬱結發作,人民會生咳逆」也是同樣的意思,這就非常清楚地說明「咳逆」並不是「呃逆」。
但是現在的很多醫家,卻都把「噦」當作「咳逆」,難道都沒有仔細研究過嗎?再看看朱丹溪的說法,他在《纂要》中說:「孫思邈錯誤地把噦當成咳逆。」這意思是說「噦」不是「咳逆」。而在《心法·附錄》中又說:「咳逆這種病,古時候叫做噦,近代叫做呃。」這又說「噦」就是「咳逆」。在嘔吐門又說:「有聲響且有東西吐出來的叫做嘔吐,有聲響但沒有東西吐出來的叫做噦。」這又把乾嘔當作噦了。
前後說法不一致,怎麼會有這麼大的矛盾呢?再比如像張海藏、劉河間等醫家,有的把噦當作乾嘔,有的把咳逆當作噫氣,這些都是錯誤的。嘔吐實際上是同一類,只是嘔吐沒有東西出來的叫做嘔,嘔吐有東西出來的叫做吐,腹脹打嗝叫做噫,氣從下往上衝也叫做噫。這四種情況都有各自正確的名稱,怎麼可以這麼混亂呢?現在我來分析判斷:噦就是呃逆,不是咳逆。咳逆是咳嗽很嚴重的情況,不是呃逆。
乾嘔是沒有東西吐出來的嘔,就是嘔,不是噦。噫是吃飽飯的氣息,就是打嗝,不是咳逆。後人只要以此為鑑,就能夠消除各種不同的說法和疑惑。
一、關於呃逆這個病症,有傷寒引起的呃逆,也有其他疾病引起的呃逆。古人普遍認為呃逆是虛寒引起的,只有朱丹溪引用《黃帝內經》說:「各種氣逆往上衝,都屬於火。」病人出現這種情況,好像是死症,但也有屬於實熱的,不可不知。我以前看到這種說法,覺得和古人的觀點相反,並不認同。當時認為這種病肯定是虛寒引起的,怎麼會有實熱呢?直到晚年累積了許多臨床經驗,才有了定見,才知道朱丹溪說的是正確的。
雖然其中的寒熱虛實情況有所不同,但是引起呃逆的原因,總是由於氣逆所造成。氣往下逆,就會直接往上衝,沒有氣就沒有呃逆,沒有陽氣也沒有呃逆。這種病呃逆的根源一定是因為氣。想要了解它的現象,可以看看雨中的雷聲,或是水中湧起的氣泡。陽氣被陰氣遮蔽,所以會發出雷聲,並且轟轟不斷,火是雷的根本,而火就是氣。氣被水覆蓋,所以會產生氣泡,並且咕嚕咕嚕不斷,氣是氣泡的根本,而氣就是陽氣。
但是病在氣分,原因並非只有一種,而呃逆的主要類型,也只有三種而已:一是寒呃,二是熱呃,三是虛脫的呃。寒呃可以用溫散的方法治療,寒氣散去,氣自然會舒暢。熱呃可以用降火清熱的方法治療,火氣平靜,氣自然會平順。只有虛脫的呃逆,是真正危險的病症,能夠倖免的,也是非常幸運的。各種治療方法,應當仔細辨別,如下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