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十從集·雜證謨 (2)
卷之十從集·雜證謨 (2)
1. 濕證
2. 經義
《至真要大論》曰: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諸痙項強,皆屬於濕,太陰司天,其化以濕。濕氣大來,土之勝也,寒水受邪,腎病生焉。風氣大來,木之勝也,土濕受邪,脾病生焉。濕淫於內,治以苦熱,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生氣通天論》曰:因於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長。緛短為拘,弛長為痿。汗出見濕,乃生痤痱。秋傷於濕,上逆而咳,發為痿厥。
《痹論》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濕氣勝者,為著痹也。不與風寒濕氣合,故不為痹。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濕甚也。陽氣少,陰氣盛,兩氣相感,故汗出而濡也。
《百病始生篇》曰:風雨則傷上,清濕則傷下。
《邪氣臟腑病形篇》曰:身半以上者,邪中之也;身半以下者,濕中之也。
《太陰陽明論》曰:故陽受風氣,陰受濕氣。傷於風者,上先受之;傷於濕者,下先受之。
《調經論》曰:寒濕之中人也,皮膚不收,肌肉堅緊,營血泣,衛氣去,故曰虛。虛者,聶闢氣不足,按之則氣足以溫之,故快然而不痛。
《刺志論》曰:谷入多而氣少者,得之有所脫血,濕居下也。
《臟氣法時論》曰: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禁濕地濡衣。
《宣明五氣篇》曰:脾惡濕。
《五癃津液別篇》曰:天寒則腠理閉,氣濕不行,水下流於膀胱,則為溺與氣。
《陰陽應象大論》曰:濕勝則濡瀉。秋傷於濕,冬生咳嗽。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脈。
《九宮八風篇》曰:兩實一虛,犯其兩濕之地,則為痿。
《五常政大論》曰:敦阜之紀,大雨時行,濕氣乃用。太陽司天,濕氣變物。太陰司天,濕氣下臨。
《六元正紀大論》曰:辰戌年,太陽司天之政,水土合德。寒濕之氣,持於氣交,民病寒濕,發肌肉萎,足萎不收,濡瀉,血溢。丑未年,太陰司天之政,濕寒合德,黃黑埃昏。民病寒濕,腹滿,身䐜憤,胕腫。太陰所至為濕生,終為注雨。
《痿論》曰:肉痿者,得之濕地也。
《脈要精微論》曰:中盛藏滿,氣勝傷恐者,聲如從室中言,是中氣之濕也。
《五運行大論》曰:濕傷肉,風勝濕。
《通評虛實論》曰:蹠跛,寒風濕之病也。
《五色篇》曰:厥逆者,寒濕之起也。
《長刺節論》曰:肌膚盡痛,名曰肌痹,傷於寒濕。
白話文:
《至真要大論》說:各種濕氣引起的腫脹,都歸屬於脾。各種抽筋、脖子僵硬,都歸屬於濕氣,太陰(指陰曆六月)主事時,氣候以潮濕為主。濕氣過盛,是土氣過於旺盛的表現,寒水受到邪氣侵襲,就會產生腎臟疾病。風氣過盛,是木氣過於旺盛的表現,土濕受到邪氣侵襲,就會產生脾臟疾病。濕氣在體內過盛,治療要用苦味的熱藥,輔以酸味和淡味的藥物,用苦味藥來燥濕,用淡味藥來利濕。
《生氣通天論》說:由於濕氣侵襲,會感到頭部像是被包裹住一樣。濕熱不去除,大筋會攣縮變短,小筋會鬆弛變長。攣縮變短會導致拘攣,鬆弛變長會導致痿軟無力。出汗時遇到濕氣,就會長出痤瘡和痱子。秋天受到濕氣侵襲,會導致氣逆而咳嗽,甚至發展成痿軟無力的厥症。
《痹論》說:風、寒、濕三種邪氣混合侵入人體,就會形成痹症。濕氣偏盛的,稱為著痹。如果不是風、寒、濕三種邪氣混合侵入,就不會形成痹症。如果多汗且身體濕潤的,說明是遭受濕氣侵襲很嚴重。陽氣虛少,陰氣偏盛,兩股氣互相作用,所以會出汗且身體濕潤。
《百病始生篇》說:風雨容易傷害人體的上部,清冷的濕氣容易傷害人體的下部。
《邪氣臟腑病形篇》說:身體上半部分發病,是受到邪氣侵襲;身體下半部分發病,是受到濕氣侵襲。
《太陰陽明論》說:所以陽氣容易受到風邪侵襲,陰氣容易受到濕邪侵襲。受到風邪侵襲,通常上半身先發病;受到濕邪侵襲,通常下半身先發病。
《調經論》說:寒濕之邪侵入人體,會導致皮膚毛孔收縮功能失常,肌肉會變得緊繃僵硬,體內的營血運行不暢,衛氣也會離散,所以說這是虛證。這種虛證表現為呼吸氣短,按壓患處,氣血卻能充足以溫暖患處,所以會感到舒適而不疼痛。
《刺志論》說:飲食攝入過多,但體內氣不足的人,是因為有失血的情況,而且濕邪容易停留在人體的下部。
《臟氣法時論》說:脾臟害怕濕氣,要趕緊吃苦味的食物來燥濕,並且要避免居住在潮濕的環境,避免穿濕衣服。
《宣明五氣篇》說:脾臟厭惡濕氣。
《五癃津液別篇》說:天氣寒冷時,皮膚腠理會閉塞,氣機不暢,水液會往下流到膀胱,所以會產生小便和水氣。
《陰陽應象大論》說:濕氣過盛,就會導致大便稀溏。秋天受到濕氣侵襲,冬天容易發生咳嗽。大地的濕氣,接觸到人體就會傷害皮膚、肌肉和筋脈。
《九宮八風篇》說:如果身體呈現兩處實證,一處虛證的情況,又遭遇到兩處濕氣侵襲的地方,就會導致痿軟無力的疾病。
《五常政大論》說:在敦阜的時令(指春天),會經常下大雨,濕氣也會隨之而盛行。太陽主事時,濕氣會使萬物發生變化。太陰主事時,濕氣會從天而降。
《六元正紀大論》說:在辰年和戌年,太陽主事,水土之氣相合,寒濕之氣會在天地交界處產生,百姓會得寒濕疾病,表現為肌肉萎縮、腿腳痿軟無力、大便稀溏、出血等。在丑年和未年,太陰主事,濕寒之氣相合,會出現黃色和黑色的塵埃,百姓會得寒濕疾病,表現為腹脹、身體腫脹、四肢浮腫。太陰主事的地方,會容易產生濕氣,最終會變成降雨。
《痿論》說:肌肉痿軟無力,是因為長期處在潮濕的環境中造成的。
《脈要精微論》說:體內氣機阻塞,內部感到脹滿,氣機強盛卻又感到驚恐的人,說話的聲音像是從屋子裡傳出來一樣,這是體內中氣濕盛的表現。
《五運行大論》說:濕氣容易傷害肌肉,風氣可以克制濕氣。
《通評虛實論》說:腳跛行,是寒、風、濕三種邪氣共同侵襲所致的疾病。
《五色篇》說:手腳冰冷、氣機逆亂,是寒濕引起的。
《長刺節論》說:全身肌肉疼痛,稱作肌痹,是受到寒濕侵襲所導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