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二十四心集·雜證謨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十四心集·雜證謨 (5)

1. 論治(共十條)

凡治痢之法,其要在虛實寒熱,得其要則萬無一失,失其要則為害最多,辨論如前,所當熟察。前如泄瀉門調治諸法,俱宜酌用。

一、生冷初傷,飲食失調,而胃氣未損,元氣未虧,或為痛、為脹、為暴瀉、暴痢等證,而食滯有未清者,宜抑扶煎、五德丸,或平胃散、胃苓湯、五苓散之類,略祛寒滯,愈之極易。

一、脾腎虛弱之輩,但犯生冷,極易作痢。無論大人小兒,凡系脾虛致痢,別無實熱等證者,先宜佐關煎溫其脾氣,如或稍深而病及肝腎者,即宜胃關煎為最妙之治,勿以新病畏而弗用也。或五德丸、四神丸之類,俱可間用。

一、病痢,凡脾腎俱虛而危劇可畏者,只宜以胃關煎為最,溫胃飲次之,或相機間用亦可。或兼用四維散、九氣丹、復陽丹,庶可保全也。

一、痢疾嘔惡,兀兀欲吐,或聞食氣即見噁心者,此胃氣虛寒不能容受而然,必宜溫補安胃,用五君子煎,或六味異功煎、溫胃飲、聖朮煎之類主之。嘔甚者,宜六味回陽飲之屬主之。若陰中火虛,氣不歸原而嘔者,宜胃關煎、理陰煎主之。若胃火上衝而致嘔吐者,則必有煩熱脹滿等證,乃可用清涼降火等藥,宜大分清飲、益元散之類主之。

一、濕熱邪盛,而煩熱喜冷,脈實腹滿,或下痢純紅鮮血者,宜清流飲、黃芩芍藥湯,或用香連丸,或用河間芍藥湯。熱甚者,宜大分清飲,或茵陳飲。此等藥,若數劑不效,便當思顧脾腎矣。

一、痢有發熱者,似乎屬火,宜從涼治。然實熱之證,反未必發熱,惟痢傷精血,陰虛水虧者,則最多為熱為躁也。如或虛中有火,脈見有力者,宜加減一陰煎,或保陰煎主之。若脈本無力,全屬虛火,則不可治火,單宜壯水補陰,如三陰煎及六味、八味等丸。若陰盛格陽而為外熱者,必宜胃關煎及右歸飲之屬主之。

一、痢疾初作,氣稟尚強,或因縱肆口腹,食飲停滯,凡有實邪脹痛堅滿等證,而形氣脈氣俱實者,可先去其積,積去其痢自止。宜承氣湯,或神佑丸、百順丸主之,或用赤金豆以微利之,此通因通用,痛隨痢減之法也。但此等證候,必須確審然後用之,若以脾腎虛寒致痢,而妄用此藥及寒涼克伐等劑,再敗元陽者,多致不可解救,最當慎也。

一、禁口不食,乃痢疾最危之候,而自古未有明辨。觀丹溪云:禁口痢,胃口熱甚故也,用黃連、人參煎汁,終日呷之,如吐再吃,但得一呷下咽便好,人不知此,多用溫藥甘味,此以火濟火,以滯益滯也。亦有誤服熱毒之藥犯胃者,當推明而祛其毒。此丹溪之說也。而不知禁口之辨,其義最微,豈皆胃口熱甚而總以黃連可治乎?蓋噤口者,以食不得入,雖亦有實熱證,而惟脾胃虛寒者居多。

若因食積胃中而噤口者,其胸腹必有脹滿,或見硬痛,此當行滯去積,積滯去而食自入,如青、陳、楂、樸之屬是也。有因火鬱胃中而噤口者,其臟腑必多熾熱,或脈見洪數,此當瀉火去熱,邪熱去而食自入,如芩、連、梔、柏之屬是也。凡此者,皆以邪蓄於中,乃噤口之實證也。

白話文:

治療痢疾的方法,重點在於辨別虛實寒熱。掌握要點就能萬無一失,反之則會造成極大的傷害。辨別方法如同之前所述,應仔細觀察。先前「泄瀉門」所提到的治療方法,都可斟酌採用。

一、剛開始因為生冷食物導致腸胃受損,飲食不調,但胃氣尚未損傷,元氣也未虧損,可能出現疼痛、腹脹、暴瀉、急性痢疾等症狀,且體內仍有未消化的食物殘留時,適合使用抑扶煎、五德丸,或平胃散、胃苓湯、五苓散等藥方,稍微去除寒氣和滯留的食物,很快就能痊癒。

二、脾腎虛弱的人,只要吃到生冷食物,很容易就會發生痢疾。不論大人小孩,凡是因脾虛而導致的痢疾,沒有明顯實熱症狀的,應該先用佐關煎來溫養脾氣。如果病情加重,影響到肝腎,就使用胃關煎效果最好,不要因為是新發的疾病而不敢使用。或是間歇使用五德丸、四神丸等藥方。

三、痢疾病情嚴重,脾腎皆虛,病情危急時,最適合使用胃關煎,其次是溫胃飲,或兩者交替使用也可以。也可同時使用四維散、九氣丹、復陽丹等藥,或許能保住性命。

四、痢疾引起噁心嘔吐,甚至一聞到食物的味道就想吐,這是因為胃氣虛寒,無法接受食物所致。必須溫補安胃,使用五君子煎、六味異功煎、溫胃飲、聖朮煎等藥方。嘔吐嚴重的,則適合六味回陽飲這類藥方。如果是陰虛火旺,氣血無法歸位而引起的嘔吐,則適合胃關煎、理陰煎。如果是胃火上衝引起的嘔吐,通常會有煩躁發熱、腹脹等症狀,這時才可以使用清涼降火的藥物,如大分清飲、益元散等。

五、濕熱邪氣過盛,出現煩躁發熱、喜愛涼爽、脈象有力、腹部脹滿,或是痢疾排出純紅鮮血的,適合使用清流飲、黃芩芍藥湯,或是香連丸,或是河間芍藥湯。熱邪過盛的,則適合使用大分清飲或茵陳飲。如果使用這些藥幾劑都沒效果,就應該考慮是否是脾腎虛弱的問題。

六、痢疾發燒,看起來好像是火熱症狀,應該用寒涼藥治療。但真正的實熱症狀,反而不一定會發燒,只有痢疾傷及精血,導致陰虛水虧的人,才容易出現發熱和躁動。如果虛中帶火,脈象有力,適合使用加減一陰煎或保陰煎。如果脈象虛弱無力,完全是虛火,就不能用藥清火,而應該滋陰補水,如三陰煎、六味丸、八味丸等。如果是陰寒內盛,陽氣被拒於外而產生發熱,則適合使用胃關煎及右歸飲等藥方。

七、痢疾初期,身體狀況還算強健,或是因為飲食過量,導致食物停滯體內,凡是出現實邪、腹脹、疼痛、堅硬等症狀,並且身體狀況和脈象都屬實證的,可以先清除積滯,積滯清除後,痢疾自然會停止。適合使用承氣湯、神佑丸、百順丸等藥方,或使用赤金豆來微瀉,這是一種順應病勢,去除病因的治療方法,疼痛會隨著痢疾的減輕而減少。但這類症狀,必須仔細診斷後才能使用,如果是脾腎虛寒引起的痢疾,而誤用這些藥物或寒涼攻伐的藥劑,會更加損傷元陽,往往無法挽救,必須謹慎。

八、禁食不進食,是痢疾最危險的徵兆,但自古以來沒有明確的辨別方法。朱丹溪認為:「禁口痢,是因為胃火過盛所致,可以用黃連、人參煎汁,整天慢慢喝,如果吐了再繼續喝,只要能喝下一點點就會好轉。但人們不明白這個道理,反而多用溫補甘味的藥物,這就像火上加油,讓積滯更加嚴重。」也有些人是誤服了熱毒藥物而傷及腸胃,應查明原因並清除毒素。這就是丹溪的說法。但是,對「禁口」的辨別,其中的道理十分微妙,難道都是因為胃火過盛而都能用黃連治療嗎?所謂禁口,是因為食物無法進入,雖然也有實熱證,但更多的是脾胃虛寒導致的。

如果是因為食物積滯在胃中而禁食,那胸腹部一定會有脹滿,或是感到硬痛,這時應該要消除積滯,積滯消除後,自然就能進食,如使用青皮、陳皮、山楂、厚朴等藥材。如果是因為火氣鬱積在胃中而禁食,那內臟一定會很燥熱,或脈象洪大而快速,這時應該要瀉火除熱,邪熱消除後,自然就能進食,如使用黃芩、黃連、梔子、黃柏等藥材。這些情況都是因為邪氣積聚在體內,屬於禁食的實證。